“啊……原來是你!”


    左夢庚手指著張繼孟,頗為無禮。


    這也怪不得他。


    實在是發現的事實,太令左夢庚震驚了。


    腦子裏的記憶,作為軍器史專家,當然對畢懋康和《軍器圖說》深有研究。


    可主要的研究內容,自然是畢懋康其人和《軍器圖說》的成就和意義。其餘的細枝末節,或許看過,但肯定印象不深。


    此時張繼孟和畢懋康站在一起,一下子令左夢庚想到了忽略的地方。


    畢懋康完成《軍器圖說》後,請門人張繼孟作序。


    彼張繼孟,就是此張繼孟。


    左夢庚怎麽也沒有想到,罩著自己的大佬,居然和軍器大神畢懋康乃是師生關係。


    他要弄兵器所、新式火槍,肯定繞不開張繼孟。


    張繼孟身為畢懋康的學生,雖然畢生宦海沉浮,但對於火器,自然不是一竅不通。


    看到了左夢庚的燧發槍理念,張繼孟大為震撼。


    想到老師一直在新式火銃的理念上始終裹足不前,張繼孟就給畢懋康寫了書信,告知燧發槍原理。


    書信還在半路上,畢懋康接到朝廷征召,去了南京擔任通政使。


    結果書信先是到了歙縣,又再轉到南京畢懋康手中,著實耽擱了不少時日。


    通政使位高權重,本是要害職位。


    可惜畢懋康任職的地方,是南京……


    南京的各衙門誰不知道,那就是養老的地方。


    畢懋康這個通政使上任之後,突出一個無所事事。


    不過清閑的職位,倒是成全了畢懋康,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來研發火器。


    可以說,《軍器圖說》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畢懋康在南京任上完成的。


    畢懋康的自生火銃研製,其實已經到了臨門一腳。接到張繼孟的書信,看到其中的圖紙,當真是瞬間通透,再無滯礙。


    他興致勃勃地召集了工匠,試製了一支燧發槍出來。效果非常好,六十息內竟可發射三次,效率遠高於火繩槍。


    憂國憂民的畢懋康趕緊給朝廷寫了奏疏,言明燧發槍之利。希望能夠盡快裝備諸軍,對抗東虜。


    孰料奏疏一去月餘,什麽風浪都沒有。


    這個結果,令畢懋康大失所望。


    再三去信詢問,依舊石沉大海。


    看看自己通政使之職的無聊,再加上研發火器也不順。


    他畢竟是通政使,不是兵部官員,更不是主管火器的,私底下製造火器,想幹嘛?


    流言蜚語之下,畢懋康頗為鬱悶。


    一想到遠在臨清,有個少年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麵,他再也忍耐不得,幹脆遞交了辭呈。


    雖然他在朝野頗有聲名,可一個南京通政使,到底無關緊要,所以朝廷的批複很快。


    崇禎倒是假惺惺地命他回去製造諸般火器,以強大明。


    可你要是有這心,讓畢懋康去兵部、工部任職啊。非要讓人回家去製造,天底下有這樣的道理嗎?


    諷刺的是,本來的曆史上畢懋康後來確實擔任了兵部右侍郎。


    結果如何呢?


    旋自免歸……


    才不得其用。


    所以說這個大明,不亡是沒有道理的。


    人老成精的畢懋康對崇禎的話,那是一個字都不信。


    他製作火器,那是因為愛好如此罷了。


    無官一身輕的他旋即北上,就這麽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麵前。


    讓他震驚的是,那個“臨清少年”居然是真的少年。


    “小友之才,老夫早有領教。不知小友所製火銃在何處,可否讓老夫一觀?”


    畢懋康誒!


    多少人讀史最為抱憾的人物啊!


    明明我中華火器有趕超西方的機會,卻在原來的曆史上那麽可惜地錯過了。


    如今卻活生生地出現在了左夢庚的麵前。


    對於這位老人,左夢庚更多的是見證大能的激動。


    對於畢懋康在火器方麵的能力……


    這個世界上有比他左夢庚更強的人嗎?


    不過左夢庚並沒有任何的自豪,覺著畢懋康就不重要了。


    無論如何,畢懋康都是一個了不得的大才。


    尤其是在火帽槍製造鋪開之後,人才的緊缺讓左夢庚感受更加迫切。


    所有環節、所有部門都需要他親力親為,嚴重阻礙了他在其他領域的部署。


    那些工匠們誠然技藝精湛,可沒有學識這一點讓他們接受新技術非常困難。


    總要左夢庚說了一遍又一遍,手把手地教才能懂得如何製作。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無法主動地對技術進行思考和提升,更沒辦法係統總結,讓技術傳承下去。


    那些讀書人雖然有一部分已經參與到了工業製造當中,但這些人有文化沒技術,什麽時候能夠成為合格的產業人才,尚未可知。


    畢懋康就沒有那些麻煩。


    他既是技術大能,同樣也是學問大家。


    要是得此人相助,軍工製造領域必然會大踏步發展。


    可自己是要造反的,這位大明的官員會幫助自己嗎?


    深思當中,左夢庚決定丟個餌出來。


    “東郊公有所不知,這段時日,晚輩對火槍又做了改進,威力之強,前所未有。”


    工科男嘛,你就不能和他提技術。一提起這個,立刻就什麽都顧不得了。


    “哦,在哪裏,速速與我看。”


    左夢庚笑道:“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本來今日正是新式火槍裝配之期,正好請東郊公指點。”


    左夢庚帶著兩人去了火槍製造工廠。


    這邊已經緊張到了極點。


    所有的零部件都做出來了,如今擺在一起,就等著安裝到一起,就是一支完全體的火帽槍。


    畢懋康如同一個好學的學生,對什麽都好奇,拿著零件挨個詢問,不搞懂用途誓不罷休。


    “這簧片竟為精鋼所製,成本不菲,但鑄造巧妙,極大地精簡了火銃構造。”


    這就是行家,左夢庚一說簧片的用途,畢懋康立刻就懂了。


    不像那幫工匠,左夢庚拿著圖紙講解了不算,還拿著實物給他們示範了之後,才知道如何將簧片整合到擊發裝置裏。


    “且容晚輩將火槍弄好,再承於東郊公麵前。”


    畢懋康點點頭,讓開來,專心看工匠們忙碌。


    不過他察覺到了不一樣的地方。


    “火槍?這不是銃嗎?”


    左夢庚一邊監督工匠們幹活,一邊道:“晚輩更習慣稱之為槍,火槍。”


    畢懋康搖搖頭,並沒有爭辯。


    管它叫火銃還是叫火槍呢,好用才行。


    工匠們先將做好的槍管尾部裝上螺絲。


    是的,你沒看錯,明代是有螺絲的,而且是用來給槍管做密封的。


    從這點就能看出來,明代工匠刻膛線的手藝絕對沒問題。


    膛線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螺紋的精致程度相比啊!


    裝好螺絲後,槍管和木製槍身組裝到一起。


    新槍的固定方式,左夢庚采取的是用鐵片將槍管和槍身箍在一起,再用螺絲從兩側鑽入槍身擰緊。


    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就是拆裝快捷,便於維護。


    再將擊發裝置放入,固定好,一支火帽槍就新鮮出爐了。


    拿著嶄新的火槍,畢懋康目不暇接,更多的地方不懂了。


    “為何沒有藥池?”


    左夢庚指著槍管上方偏右側的一個小小凸起道:“此槍不需要用火藥點燃,而是從這裏引發槍管內的火藥。”


    畢懋康大驚。


    “這世間焉有不用點燃之引藥?”


    左夢庚拿過火帽槍,道:“咱們去靶場,實際試試,東郊公便明其意了。”


    <a id="wzsy" href="https://m.ranwena.net">燃文</a>


    一群人浩浩蕩蕩地來到靶場,要進行第一次試槍。


    而試槍的人,隻能是左夢庚。


    畢竟火帽槍該如何使用,除了他之外,沒人懂得。


    火槍、子彈、火帽全都準備好了,全都放置在桌子上,任人參觀。


    這種截然不同的火槍,到底好不好用,大家都很期待。


    左夢庚站在射擊位上,靜靜地感受著新槍。


    此槍全長一米三,重七斤八兩,配通條和刺刀。


    刺刀為鋼製,用材比槍管還好。非如此,以刺刀的單薄很難刺穿鎧甲。


    口徑為12.83MM,不能再小了。


    畢竟發射的是鉛彈,如果太小,子彈就會質量不足,失去精度。


    槍管上方配有照門和準星,照門可以立起,為框型。配有表尺,可以應用於遠距離射擊。


    該槍的大體構造都是模仿的英國1851式,唯獨槍托部分,左夢庚采用的是二戰時的栓動步槍的槍托。


    這樣一來,該槍的人體工程方麵更加合理,讓射手使用更加舒適。


    從外觀上看,整支槍在陽光下閃著銀光,非常的炫目,稱之為藝術品都不為過。


    不過決定一支槍好壞的,永遠都是性能和威力。


    接下來的試射,才是重中之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鶴城風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鶴城風月並收藏明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