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識字算數
鹹魚:我大晉皇子絕不登基 作者:長安猶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都城偏僻處一間寒舍之內。
幾個年輕人正披著毯子湊在火堆前取暖。
郭正域拿著一頁紙道:“太子殿下此“少年說”一出,恐怕沒人敢駁之了吧。”
一人道:“這倒是不曾聽說,隻是此文在都城裏讀書人中都傳開了,今日見此少年說,可見甚得民心啊。”
另一人聽了頓時哈哈一笑道:“你也佩服太子殿下嗎?當時他尚未有狀元郎之名,已是如此,眼下他名動全城,朝野上下誰不知他司馬紹的名頭,而今少年說一出,大家自然是爭相傳抄。”
“我也不過是喜此文而已,其實還不止如此。”
“如何個不止之法?”
那人苦笑道:“你叫我怎麽說好,原來來都城的學子,讀書人們多是主學四書五經,多是儒家子弟們。”
“哦?現在呢?”
“現在都在主攻策問題了。”
那人笑著道:“怎麽很奇怪嗎?太子殿下乃我大晉第一位最年輕的狀元郎的,都城裏有多少學子都對太子殿下這等敬仰,紛紛模仿學習打算取得書院的明年名額呢。”
另一人笑著道:“非也,他人敬仰太子殿下是因他的文采,他的科名,而我敬仰的,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此乃是救世經邦之學,不同於他學。”
那人歎了口氣道:“此事我們爭議多次了,君子和而不同,不要再說了。”
“非你我二人之爭,實乃是名教之爭。”
“讀太子殿下此少年說,可知他拳拳報國之心,我以為隻要是於社稷有利的,大家不妨先看一看,就算再不認同,也不用著急駁之。”
“再說此事功之說與我理學未嚐沒有取長補短之處,聖人之學在於敬,謙二字,這才是治學之道。”
大家夥聽了以為然道:“而且近來書肆,茶樓裏討論事功學的讀書人,卻越來越多,甚至辦了幾個研討事功學的文社了。”
“文社裏的讀書人,不少都拿出昔日文人墨客裏,大家的文章來讀,有的看與自己所學,是否與之有印證之處,也有人對二人之說,頂禮膜拜。”
聽這麽說,一人不由失笑。
“為何發笑?”
“我笑那些人舍近而求遠。”
“這話怎麽說?”
一人笑著道:“這就好比,當今研究大家之人,讀大家之書,卻不讀狀元郎之作一樣。讀事功學,放著太子殿下這等大家不去請教,而去看前朝古人的書,不是舍近求遠是什麽?我若習之事功之學,必拜下太子殿下門下。”
“哈哈哈,汝想當然爾。”
“太子殿下雖提倡報國,但並沒有如其他大家那般著書立說,也沒與任何人說要中興儒家之學的意思。而且就算他肯教,怕也是沒有這閑暇功夫教授你一人。再說你又怎麽能得他法眼,恐怕是見上一麵也是難吧。”
“是啊,太子殿下也是很忙的。”
那人想到這裏,不由長長歎了一口氣。
一人見他神色低落,勸道:“太子殿下是仕途之人,將來或許能成為一代明君也說不定。”
那人卻道:“我想若是太子殿下肯如孔子大家那般講學收徒,會有不少讀書人願拜在他的門下的,到時就算千山萬水,我也必從之。”
“我看眼下太子殿下聖眷在身,他又是深譜為官之道,要太子殿下如孔子大家那般到處講學收徒,怕是不可能的。”
“故而我勸兄台熄了此心,將事功學放在一邊,遷善改過安心於程朱之學,明年春闈若是得意,你飽讀經書,到時再拜在太子殿下門下不遲。”
眾人聽到此話,知道這才是現實,也是朋友一心為了自己的打算。
這才感激地道:“少此乃金玉之言,好,我便聽你的就是。”
......
朗朗讀書聲從院子裏傳來,正是司馬紹最熟悉的千字文。
司馬紹心底一動推開門走到裏院,但見院子裏站著十幾個人。
這些人都是市井百姓,身上穿著布衣或者是短衫,如他這樣穿著緞製長衫的隻有一人。
老百姓們都是看了司馬紹一眼,然後又回過頭去看向屋子。
但見屋子裏掌上了燈,大概二十幾個學童正背著手在屋裏背書,一名老先生拿著戒尺正一絲不苟的聽著。
師生都是一副很認真的樣子。
而圍著外頭的老百姓,則都是默聲看著屋裏的學童,看著這一幕不由令司馬紹聯想起小時候學校門口那些接孩子晚自習的家長們。
這時候讀書大多還是有錢人的事,市井老百姓要麽是讀不起,要麽不願讀,隻有江南那樣的富庶之地,平民家才能供起子弟讀書。
而這十幾個平民百姓為何能供這些小孩讀書呢?
司馬紹當然知道答案,心底湧起了欣慰,他問身旁一名老百姓道:“這是哪家老師,哪裏有晚上授課,這不費燭火費眼睛嗎?”
老百姓道:“你不是這裏的人,難怪不知,過幾日太子殿下要來這裏視察考核學業,若是合格的,可以送入官府辦的塾中讀書。”
司馬紹欣然問道:“官府辦的塾中,與這私塾有什麽不同?”
老百姓道:“你是剛來都城的吧?連這都不知道,托了太子殿下的福,我們縣裏設了好幾個私塾,縣裏的子弟讀書不要錢,還給筆墨紙張,不僅教識字算數,還學千字文三字經呢。”
“至於官塾可以教你文章,文章寫好了,那將來是可以當老爺當相公的。所以這幾日夫子都教導學生讀書備考,多教出一個子弟進官塾,他就能多從官府裏領一份錢,這幾日能不盡力嗎?”
司馬紹不由道:“原來如此,太子殿下想的真是周到啊!”
老百姓能在司馬紹這樣能穿綢衫的人士麵前,不免生起侃侃而談之興:“那是當然,咱們窮了一輩子,就是受了不讀書的氣,才給那些富家老爺公子們欺負,但咱們子女不能走咱們的路,書讀的有出息了,將來一樣能當老爺,當舉人,就算不行,讀書寫字咱們也不求人。”
“一代一代的下去,早晚也能出幾個有德之才來,做個青天好官。”
這老百姓說完,一旁的人斥道:“得了吧,就你家狗剩那出息還當老爺?”
那老百姓當下紅了臉了就爭道:“我家是沒出息,你家王二那個渾樣還能讀書,也不撒泡尿照照?”
左右老百姓聞言都是歡快的笑了。
幾人沒看見,一旁的司馬紹則是滿臉欣慰,眼底微微濕潤。
幾個年輕人正披著毯子湊在火堆前取暖。
郭正域拿著一頁紙道:“太子殿下此“少年說”一出,恐怕沒人敢駁之了吧。”
一人道:“這倒是不曾聽說,隻是此文在都城裏讀書人中都傳開了,今日見此少年說,可見甚得民心啊。”
另一人聽了頓時哈哈一笑道:“你也佩服太子殿下嗎?當時他尚未有狀元郎之名,已是如此,眼下他名動全城,朝野上下誰不知他司馬紹的名頭,而今少年說一出,大家自然是爭相傳抄。”
“我也不過是喜此文而已,其實還不止如此。”
“如何個不止之法?”
那人苦笑道:“你叫我怎麽說好,原來來都城的學子,讀書人們多是主學四書五經,多是儒家子弟們。”
“哦?現在呢?”
“現在都在主攻策問題了。”
那人笑著道:“怎麽很奇怪嗎?太子殿下乃我大晉第一位最年輕的狀元郎的,都城裏有多少學子都對太子殿下這等敬仰,紛紛模仿學習打算取得書院的明年名額呢。”
另一人笑著道:“非也,他人敬仰太子殿下是因他的文采,他的科名,而我敬仰的,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此乃是救世經邦之學,不同於他學。”
那人歎了口氣道:“此事我們爭議多次了,君子和而不同,不要再說了。”
“非你我二人之爭,實乃是名教之爭。”
“讀太子殿下此少年說,可知他拳拳報國之心,我以為隻要是於社稷有利的,大家不妨先看一看,就算再不認同,也不用著急駁之。”
“再說此事功之說與我理學未嚐沒有取長補短之處,聖人之學在於敬,謙二字,這才是治學之道。”
大家夥聽了以為然道:“而且近來書肆,茶樓裏討論事功學的讀書人,卻越來越多,甚至辦了幾個研討事功學的文社了。”
“文社裏的讀書人,不少都拿出昔日文人墨客裏,大家的文章來讀,有的看與自己所學,是否與之有印證之處,也有人對二人之說,頂禮膜拜。”
聽這麽說,一人不由失笑。
“為何發笑?”
“我笑那些人舍近而求遠。”
“這話怎麽說?”
一人笑著道:“這就好比,當今研究大家之人,讀大家之書,卻不讀狀元郎之作一樣。讀事功學,放著太子殿下這等大家不去請教,而去看前朝古人的書,不是舍近求遠是什麽?我若習之事功之學,必拜下太子殿下門下。”
“哈哈哈,汝想當然爾。”
“太子殿下雖提倡報國,但並沒有如其他大家那般著書立說,也沒與任何人說要中興儒家之學的意思。而且就算他肯教,怕也是沒有這閑暇功夫教授你一人。再說你又怎麽能得他法眼,恐怕是見上一麵也是難吧。”
“是啊,太子殿下也是很忙的。”
那人想到這裏,不由長長歎了一口氣。
一人見他神色低落,勸道:“太子殿下是仕途之人,將來或許能成為一代明君也說不定。”
那人卻道:“我想若是太子殿下肯如孔子大家那般講學收徒,會有不少讀書人願拜在他的門下的,到時就算千山萬水,我也必從之。”
“我看眼下太子殿下聖眷在身,他又是深譜為官之道,要太子殿下如孔子大家那般到處講學收徒,怕是不可能的。”
“故而我勸兄台熄了此心,將事功學放在一邊,遷善改過安心於程朱之學,明年春闈若是得意,你飽讀經書,到時再拜在太子殿下門下不遲。”
眾人聽到此話,知道這才是現實,也是朋友一心為了自己的打算。
這才感激地道:“少此乃金玉之言,好,我便聽你的就是。”
......
朗朗讀書聲從院子裏傳來,正是司馬紹最熟悉的千字文。
司馬紹心底一動推開門走到裏院,但見院子裏站著十幾個人。
這些人都是市井百姓,身上穿著布衣或者是短衫,如他這樣穿著緞製長衫的隻有一人。
老百姓們都是看了司馬紹一眼,然後又回過頭去看向屋子。
但見屋子裏掌上了燈,大概二十幾個學童正背著手在屋裏背書,一名老先生拿著戒尺正一絲不苟的聽著。
師生都是一副很認真的樣子。
而圍著外頭的老百姓,則都是默聲看著屋裏的學童,看著這一幕不由令司馬紹聯想起小時候學校門口那些接孩子晚自習的家長們。
這時候讀書大多還是有錢人的事,市井老百姓要麽是讀不起,要麽不願讀,隻有江南那樣的富庶之地,平民家才能供起子弟讀書。
而這十幾個平民百姓為何能供這些小孩讀書呢?
司馬紹當然知道答案,心底湧起了欣慰,他問身旁一名老百姓道:“這是哪家老師,哪裏有晚上授課,這不費燭火費眼睛嗎?”
老百姓道:“你不是這裏的人,難怪不知,過幾日太子殿下要來這裏視察考核學業,若是合格的,可以送入官府辦的塾中讀書。”
司馬紹欣然問道:“官府辦的塾中,與這私塾有什麽不同?”
老百姓道:“你是剛來都城的吧?連這都不知道,托了太子殿下的福,我們縣裏設了好幾個私塾,縣裏的子弟讀書不要錢,還給筆墨紙張,不僅教識字算數,還學千字文三字經呢。”
“至於官塾可以教你文章,文章寫好了,那將來是可以當老爺當相公的。所以這幾日夫子都教導學生讀書備考,多教出一個子弟進官塾,他就能多從官府裏領一份錢,這幾日能不盡力嗎?”
司馬紹不由道:“原來如此,太子殿下想的真是周到啊!”
老百姓能在司馬紹這樣能穿綢衫的人士麵前,不免生起侃侃而談之興:“那是當然,咱們窮了一輩子,就是受了不讀書的氣,才給那些富家老爺公子們欺負,但咱們子女不能走咱們的路,書讀的有出息了,將來一樣能當老爺,當舉人,就算不行,讀書寫字咱們也不求人。”
“一代一代的下去,早晚也能出幾個有德之才來,做個青天好官。”
這老百姓說完,一旁的人斥道:“得了吧,就你家狗剩那出息還當老爺?”
那老百姓當下紅了臉了就爭道:“我家是沒出息,你家王二那個渾樣還能讀書,也不撒泡尿照照?”
左右老百姓聞言都是歡快的笑了。
幾人沒看見,一旁的司馬紹則是滿臉欣慰,眼底微微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