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決策!
三國之我真不是諸葛臥龍 作者:小詩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呃……沒事沒事,你們繼續說。”
諸葛尋微微沉默後,擺手示意無事發生。
“好的。”
見諸葛尋不欲多言,劉備也知趣的不再追問,點了點頭後,環顧眾人問道:“你們覺得此事應當如何決斷?”
見劉備問起,關羽率先說道:“大哥,某以為,曹軍攻荊州不成,於是向江東轉進,這可不意味著曹軍就放棄了打我們荊州的主意了,我看那曹操心中所想,多半是先下江東,再徐圖荊州,江東與荊州,乃是唇亡齒寒之關係。”
說完了自己的見解後,關羽給出了他認可的方案:“某以為,此時應當當機立斷,無論江東孫氏打的是什麽算盤,都應當出兵幹擾,若能擊破曹軍最好,即便不能成功,有江東在前吸引,我軍也可保證進退無憂,若那曹操調轉方向再來打我們,回荊州守城即可。”
“我們既然能守住荊州城一次,必然就能守住第二次、第三次!但若江東淪陷,曹軍氣勢必然高漲,百姓望風歸降,到那時候即便荊州城池不失,但固守一州一城之地,卻失了席卷天下的機會了。”
“有道理!”
劉備聽完後,深以為然,但他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望向了張飛,問道:“三弟你呢,你有什麽想法沒?”
“啊?大哥你問俺?”
張飛坐在書房角落裏,努力扮演著透明人的角色,沒想到劉備居然會問到他。
見眾人目光都匯聚到了他身上,張飛撓了撓頭,說道:“大哥說怎麽辦,俺就怎麽辦!”
“三弟,不是大哥說你,該動腦思考的時候,還是要動動腦筋,腦筋太久不用,會出問題的,現在我們隻有荊州一城一地,你任先鋒軍,隻需要戰場衝鋒即可,但若日後情況有變,需要你獨領一軍呢?你可得有自己對於局勢的判斷才行啊,你跟著先生這麽久,就沒學會點什麽嗎?”
劉備苦口婆心的說道。
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備二十八歲,而張飛隻有十八歲。
兩人年齡相差了整整十歲。
要知道此時的人,大多十五六歲,甚至更早,十三四歲就已經成家生子了。
十歲的年齡差距,差不多得有大半輩人了。
所以從身份上來說,張飛雖然是劉備的三弟。
但是兩人的關係有時候倒有些像父子多過兄弟。
“這……俺會好好學的!”
張飛一時語塞,隨口敷衍了一句。
心中暗道,俺總不能說俺跟先生這麽久,學的最熟練的,就是各種燒烤烤串、炸肉吧……
“子龍,你怎麽看?”
劉備倒也沒有追著張飛不放,勸了一句後,點到為止,又望向了劉備。
“主公,末將認為,關將軍說的對!”
趙雲思索片刻後,讚同了關羽的看法。
劉備點了點頭,又望向了孫乾和簡雍的方向。
還沒等劉備開口詢問,孫乾就開口說道:“主公,臣下以為,我軍應當繼續按兵不動!”
張飛和趙雲都沒有給出什麽不同的看法,見孫乾如此說道,劉備臉上露出感興趣的表情,抬手道:“公佑,你繼續說。”
“關將軍認為,曹軍攻江東之際,我軍應當趁勢出擊,給曹軍製造麻煩,但此舉風險過大,倒不如繼續按兵不動,經營好荊州,廣積糧,緩稱王!”
“如今天下大亂,諸侯林立,其中以曹賊挾持天子,最為勢大,如果我軍強行出頭,很有可能會被那曹賊盯住不放,但若我軍蟄伏修養,待那曹賊與江東拚個你死我活之後,再興兵討伐,豈不是事半功倍乎?”
“公佑此言有理,主公,我也讚同公佑的說法。”
孫乾話音剛落,簡雍就接過話道:“主公你且想,那江東孫氏,與主公無親無故,即便出手解他之圍,又有什麽好處呢?而且兵者,不祥之器也,慎用之,不若休養生息,徐圖後計,以百姓民生為重!”
關羽提出了一個說法,張飛和趙雲讚同。
孫乾和簡雍又是另外一個說法。
劉備一時有些為難了。
對於此事,他心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才召集核心決策層前來討論。
“先生,您怎麽看?”
劉備將目光望向了諸葛尋。
在場之人,隻有他還沒有發表過意見了。
旁聽了眾人的發言,諸葛尋倒是覺得頗為有趣。
以關羽為代表的武將,是一種思路。
而以孫乾為代表的文官,又是另外一種思路。
倒也說不上誰對誰錯,隻能說文武之間的確存在差異。
而且他們所說觀點,都隻切中了一部分要點,但卻缺乏了整體戰略布局上的高度。
而這一點,恰好就是諸葛尋所了解的了。
“我覺得,關將軍和兩位軍師,說的都不對。”
諸葛尋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關羽撫須的手頓住了。
孫乾和簡雍麵露慚色,低頭反思。
劉備則連忙追問道:“先生有何計謀?”
“計謀我是沒有的,一點小建議而已。”
諸葛尋也沒有賣關子的意思,照本宣科的說道:“既然曹軍打過荊州,現在又要打江東,那麽無論是引兵襲擾,或者是作壁上觀,其實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何不直接和江東聯合,共抗曹軍呢?”
“和江東聯合……共抗曹軍?!”
諸葛尋此言一出,劉備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拍手說道:“是啊,魯子敬此番來信,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枉我反複看了這麽多遍,卻沒能想到這一點,還是先生高明,一語切中要點!”
“此事……可行嗎?”
孫乾有些擔憂的說道:“那江東偏安一隅,如今曹賊來勢洶洶,他們直接投降也說不定啊。”
諸葛尋微笑解答:“大敵當前,心思動搖者必然是有的,但若那江東全是投降派,這封信又怎會出現在這裏呢?”
“不要忘記了,那魯肅可是和孫權極為親密,如此敏感時期,他敢送這封信過來,背後又豈不是代表著孫權的意思呢?”
諸葛尋微微沉默後,擺手示意無事發生。
“好的。”
見諸葛尋不欲多言,劉備也知趣的不再追問,點了點頭後,環顧眾人問道:“你們覺得此事應當如何決斷?”
見劉備問起,關羽率先說道:“大哥,某以為,曹軍攻荊州不成,於是向江東轉進,這可不意味著曹軍就放棄了打我們荊州的主意了,我看那曹操心中所想,多半是先下江東,再徐圖荊州,江東與荊州,乃是唇亡齒寒之關係。”
說完了自己的見解後,關羽給出了他認可的方案:“某以為,此時應當當機立斷,無論江東孫氏打的是什麽算盤,都應當出兵幹擾,若能擊破曹軍最好,即便不能成功,有江東在前吸引,我軍也可保證進退無憂,若那曹操調轉方向再來打我們,回荊州守城即可。”
“我們既然能守住荊州城一次,必然就能守住第二次、第三次!但若江東淪陷,曹軍氣勢必然高漲,百姓望風歸降,到那時候即便荊州城池不失,但固守一州一城之地,卻失了席卷天下的機會了。”
“有道理!”
劉備聽完後,深以為然,但他並沒有馬上表態,而是望向了張飛,問道:“三弟你呢,你有什麽想法沒?”
“啊?大哥你問俺?”
張飛坐在書房角落裏,努力扮演著透明人的角色,沒想到劉備居然會問到他。
見眾人目光都匯聚到了他身上,張飛撓了撓頭,說道:“大哥說怎麽辦,俺就怎麽辦!”
“三弟,不是大哥說你,該動腦思考的時候,還是要動動腦筋,腦筋太久不用,會出問題的,現在我們隻有荊州一城一地,你任先鋒軍,隻需要戰場衝鋒即可,但若日後情況有變,需要你獨領一軍呢?你可得有自己對於局勢的判斷才行啊,你跟著先生這麽久,就沒學會點什麽嗎?”
劉備苦口婆心的說道。
桃園三結義的時候,劉備二十八歲,而張飛隻有十八歲。
兩人年齡相差了整整十歲。
要知道此時的人,大多十五六歲,甚至更早,十三四歲就已經成家生子了。
十歲的年齡差距,差不多得有大半輩人了。
所以從身份上來說,張飛雖然是劉備的三弟。
但是兩人的關係有時候倒有些像父子多過兄弟。
“這……俺會好好學的!”
張飛一時語塞,隨口敷衍了一句。
心中暗道,俺總不能說俺跟先生這麽久,學的最熟練的,就是各種燒烤烤串、炸肉吧……
“子龍,你怎麽看?”
劉備倒也沒有追著張飛不放,勸了一句後,點到為止,又望向了劉備。
“主公,末將認為,關將軍說的對!”
趙雲思索片刻後,讚同了關羽的看法。
劉備點了點頭,又望向了孫乾和簡雍的方向。
還沒等劉備開口詢問,孫乾就開口說道:“主公,臣下以為,我軍應當繼續按兵不動!”
張飛和趙雲都沒有給出什麽不同的看法,見孫乾如此說道,劉備臉上露出感興趣的表情,抬手道:“公佑,你繼續說。”
“關將軍認為,曹軍攻江東之際,我軍應當趁勢出擊,給曹軍製造麻煩,但此舉風險過大,倒不如繼續按兵不動,經營好荊州,廣積糧,緩稱王!”
“如今天下大亂,諸侯林立,其中以曹賊挾持天子,最為勢大,如果我軍強行出頭,很有可能會被那曹賊盯住不放,但若我軍蟄伏修養,待那曹賊與江東拚個你死我活之後,再興兵討伐,豈不是事半功倍乎?”
“公佑此言有理,主公,我也讚同公佑的說法。”
孫乾話音剛落,簡雍就接過話道:“主公你且想,那江東孫氏,與主公無親無故,即便出手解他之圍,又有什麽好處呢?而且兵者,不祥之器也,慎用之,不若休養生息,徐圖後計,以百姓民生為重!”
關羽提出了一個說法,張飛和趙雲讚同。
孫乾和簡雍又是另外一個說法。
劉備一時有些為難了。
對於此事,他心中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所以才召集核心決策層前來討論。
“先生,您怎麽看?”
劉備將目光望向了諸葛尋。
在場之人,隻有他還沒有發表過意見了。
旁聽了眾人的發言,諸葛尋倒是覺得頗為有趣。
以關羽為代表的武將,是一種思路。
而以孫乾為代表的文官,又是另外一種思路。
倒也說不上誰對誰錯,隻能說文武之間的確存在差異。
而且他們所說觀點,都隻切中了一部分要點,但卻缺乏了整體戰略布局上的高度。
而這一點,恰好就是諸葛尋所了解的了。
“我覺得,關將軍和兩位軍師,說的都不對。”
諸葛尋微微一笑,開口說道。
此言一出,關羽撫須的手頓住了。
孫乾和簡雍麵露慚色,低頭反思。
劉備則連忙追問道:“先生有何計謀?”
“計謀我是沒有的,一點小建議而已。”
諸葛尋也沒有賣關子的意思,照本宣科的說道:“既然曹軍打過荊州,現在又要打江東,那麽無論是引兵襲擾,或者是作壁上觀,其實都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何不直接和江東聯合,共抗曹軍呢?”
“和江東聯合……共抗曹軍?!”
諸葛尋此言一出,劉備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拍手說道:“是啊,魯子敬此番來信,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枉我反複看了這麽多遍,卻沒能想到這一點,還是先生高明,一語切中要點!”
“此事……可行嗎?”
孫乾有些擔憂的說道:“那江東偏安一隅,如今曹賊來勢洶洶,他們直接投降也說不定啊。”
諸葛尋微笑解答:“大敵當前,心思動搖者必然是有的,但若那江東全是投降派,這封信又怎會出現在這裏呢?”
“不要忘記了,那魯肅可是和孫權極為親密,如此敏感時期,他敢送這封信過來,背後又豈不是代表著孫權的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