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以履行蘇聯終止存在的法律手續。


    不足百人的會場十分冷清,**台上隻有共和國院**阿利姆紮諾夫一人就座。慣用的電子表決器也不用開動,連到會人數的登記亦未進行。


    在此之前,蘇聯最高蘇維埃聯盟院已於1991年12月23日作出決定,聯盟院不再舉行任何會議。於是,阿利姆紮諾夫宣布蘇聯議會從此解散,代表們互相告別,各奔東西。


    12月25日晚,克裏姆林宮的蘇聯國旗徐徐降下,標誌著蘇聯正式解體。對於俄羅斯來說(包括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外的其他原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的解體是民族的災難。


    許多地區被拋入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分化的加劇破壞了社會的整體性。國家及其結構和製度極為衰弱。貪汙之風盛行。


    工藝技術、工藝複雜的生產以及整個科學學派的喪失使俄羅斯失去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可能性,俄羅斯被拋到"第三世界國家"的行列中。


    文化水平受到影響,教育體係和衛生體係遭到破壞。國家財富被以某種方式和在某種程度上被掠奪。


    獨聯體各國國家機關裏貪汙腐敗程度超過了俄羅斯。在這11個國家中有6個國家曾經曆過戰爭。原蘇聯地區成為了不穩定地區和局部軍事衝突地區。


    蘇聯解體作為20世紀最重大的曆史事件,其作為與1917年十月革命一樣對世界影響深遠。由此蘇聯解體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高度關注。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幾乎所有的西方學者和研究蘇聯的專家都不認為蘇聯會解體,包括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什在內的西方國家領導人與學者都對蘇聯在一夜之間解體感到意外,西方當時並不希望蘇聯解體,當時美國中情局還對此召開了多次的緊急會議,美國國務卿貝克還專門帶領代表團到莫斯科實地了解事態的發展。


    但蘇聯各加盟共和國與首都莫斯科等蘇聯各城市的民眾對蘇聯在一夜之間就不複存在的結果卻表現得異常的平靜。勃列日涅夫執政的後期,蘇聯領導層竭力回避改革,經濟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廢,致使經濟發展遲滯,遠遠地落後於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


    20世紀70年代戰略均衡的態勢逐漸被打破,並且蘇聯的實際軍費開支已接近甚至超過美國,而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卻隻有美國的一半多,這使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不堪重負。


    另一方麵,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下滑,尤其是農民的生活水平,生產糧食不如進口糧食便宜,農產品的增長趕不上需求增長。


    戰後到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項指標呈逐年遞減態勢,蘇聯經濟的各項指標也都出現速度遞減規律。例如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50年代平均增長10.3%,60年代平均增長6.8%,70年代平均增長4.9%,80年代經濟增長率繼續下跌,到90年代則出現負增長。


    蘇聯政府的秘密報告指出,盧布出現嚴重貶值、老百姓購買力嚴重下降,國內物資、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極度匱乏,人們要為了購買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起一望無際的長長隊伍,甚至蘇聯民眾在商店和超市裏已經無法買到必要的商品了。


    當時還出現了囤積物資後再高價賣出的"地下經濟",而這種情況最後還變得越來越猖獗且政府已經無力管控。


    同時從1990年開始,蘇聯政府就再也沒有公開發表過任何對經濟狀況的統計和報告,也沒有按例製定和發布相應的"五年規劃"。


    80年代,蘇聯極度依賴油氣出口收入來維持經濟運轉,油氣價格下跌使蘇聯國力遭受重創。


    能源出口收入占蘇聯外匯收入最高曾達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期間,蘇聯大幅增產,拒絕與歐佩克限產保價相配合。其與歐佩克爭奪西歐市場,爭當西方的"可靠夥伴"。


    1985年8月,美國裏根政府迫使沙特增產,實行"逆向石油衝擊"戰略,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蘇聯陷入了用增產維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蘇聯農業衰退的基礎是在20世紀20-30年代形成的。蘇聯選擇了斯大林模式,徹底消滅個體經濟,組織大規模生產,完全剝奪了農業生產者的物質利益,這使農業發展走向末路。


    因為政府不願意、也不打算在農業生產領域實施痛苦的但卻必要的市場化改革,這種情況導致了蘇聯農產品消費市場在1990-1991年間的徹底崩潰。


    為應對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帕夫洛夫政府開始推行貨幣改革,宣布廢止舊盧布的流通而發行和使用新盧布。要求民眾將自己持有的舊盧布換成新盧布,然而這卻並不是按照等額原則進行兌換的,而是政府以一定比例向普通民眾進行兌換。


    這樣的改革是以民眾遭受巨大損失為代價的,貨幣改革之後導致盧布嚴重貶值,物價急劇上漲,蘇聯爆發物資匱乏,民眾在超市外排起長龍爭相瘋狂的搶購生活必需品與食物,蘇聯人民辛辛苦苦一輩子所掙得的財富一下之間就化為烏有。


    貨幣改革最終不僅徹底摧毀了蘇聯原本脆弱的金融體係破壞了還處於雛形狀態的市場經濟,搞亂了經濟發展的秩序,讓蘇聯政府的金融儲備金消耗殆盡,而且更使得民怨沸騰增加了蘇聯民眾對政府的不滿。


    生產的目的是完成國家計劃,體製內沒有形成滿足人民需要的運行機製;產權虛位造成體製本身缺乏內在動力,企業經營和勞動者的動力不在體製內,而來自外部動員;排斥商品貨幣關係,排斥市場競爭,閹割了體製的效率機製,形成數量型經濟和耗費型經濟。由此產生這種體製的致命性弊端就是阻礙科技進步,尤其不適應現代高科技發展的要求,導致經濟發展粗放經營,經濟結構比例失衡,產業級次嚴重落後。


    這一切造成蘇聯經濟長期存在短缺性經濟危機,經過長期的效率下降,最後爆發衰退性經濟危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平凡的間諜2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蕭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蕭濁並收藏平凡的間諜2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