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橡膠的蹤跡
大秦扶蘇:開局起兵靖難 作者:曹吉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扶蘇騎在馬上沒走多遠,就聽到了鍛打甲片的叮叮當當聲。
其實要按照他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用水力鍛錘,批量製造板甲的。
不過在簡單做了兩件之後,他還是決定老老實實的做紮甲了。
作為一個盔甲小白,在他的固有印象中,紮甲和鎖甲的製作工藝比板甲要複雜的多。
但真正上手後,才發現甲胄的製作工藝還可以細分一下,分為材料的加工工藝和整體的裝配工藝。
鎖甲、紮甲看上去比板甲繁複的原因,就在於直觀看到的,是繁複的裝配工藝。
簡單的說,鎖子甲是用小金屬環一個個扣起來的,劄甲是用一個個小金屬片疊加後用皮繩編織固定的。
但實際上,這兩種裝配工藝其實並不難。隻要掌握方法正確,剩下的隻是大量的重複工作。
相同樣式的小圓環和金屬片都是統一規格的量產件,技術要求不高。
即加工和裝配上都相對容易,且適合大規模生產。
而板甲則不同,簡單來說,板甲就是將大塊金屬板包裹在人身上。
當然了,如果用一整塊的鐵甲人就動彈不得了。
所以就用了很多不同大小的金屬板做成不同的形狀,連接在一起,既能獲得過量的防護力,又能保證靈活的戰鬥動作。
是的,過量的防護力。
板甲是當之無愧的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天花板,隻可惜它出現的時候,火槍火炮也已經開始大量列裝了。
說回製作方麵。
同一套板甲對兩個體型差異很大的人不能通用,所以歐洲那些貴族老爺們的板甲多是量體定製。
而為了和體型搭配,加工過程中對零件的唯一性要求比較大,在加工單個零件時需要反複的對比、修改,也因此導致不同鎧甲間的零件不能相互通用。
舉個栗子,就像是寄居蟹需要頻繁更換外殼一樣。
哈布斯堡的某位皇帝,因為長胖了,不得不重新咬著牙花大價錢重新定製一套板甲。
板甲為了保證穿戴之後的靈活性,關節等處的連接方式需要用不同於柔性鎧甲的連接方式,例如鉚接,鉸鏈連接。
甚至有些柔性鎧甲幹脆省卻關節處的連接,直接分開穿戴再以皮繩固定相連,外側再覆蓋另一層鎧甲保護。
這樣下來板甲看似幹淨利落,實際上是以很多不同的工藝和方式來實現整體上的統一,看著似乎比劄甲、鎖甲等簡便,然而事實上卻相反。
簡單來說,就是單塊體積越大,技術含量越高!
放棄板甲的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那麽多的板甲鑄甲師。
一件好的板甲,需要一個會打鐵的裁縫,既要會量體裁衣又要會打鐵,隻是集二者兼於一身的,鳳毛麟角。
放棄了複製板甲之後,扶蘇也同樣放棄了半身胸甲的製作。
胸甲的強大防禦力,源自於一體打造的穹殼結構。
鍛打穹殼是技術活,一般是胸口處最厚,越靠邊緣越薄,打不好輕則厚度不均勻重則當場開裂。
而且一旦在戰鬥中損壞,需要修複的工藝也不是軍隊中的大頭兵所能掌握的。
所以這也是扶蘇選擇紮甲的另一個原因。
相比於歐洲采邑製度之下的低烈度戰爭,秦國這邊的戰爭規模,動輒發兵萬人。
再加上秦律不予許私人藏甲,發放的鎧甲武器在作戰完畢之後,需要重新登記返還武庫。
這就要求鎧甲必然是統一製式,以此來降低後續的維修和保養成本。
而紮甲,則完美符合這一要求。
畢竟它是由一片一片的金屬甲片編織而成,在秦國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模式下,甲片和甲片的規格一致,可以自由替換。
隻要掌握了編織甲片的技巧,士兵可以自己動手修複損壞的盔甲,完全不會影響隨時可能打響的戰鬥。
扶蘇聽著叮叮當當的打鐵聲,繼續向煉鐵區內部走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完全變了個模樣的煉焦爐。
最早的時候,扶蘇所設計的煉焦爐,是最簡單的露天法,既將大量煤炭在地上堆好,上麵蓋上木柴引火,幾天後就得到了焦炭。
除了汙染環境,以及能源消耗過大之外,簡單粗暴,易於操作。
不過等到耐火磚和水泥搞出來了之後,煉焦爐的構造得到進一步改進。
雖然煉焦的時間長了一點,但煉焦率卻大幅提升,而且再加了一套水冷係統後,也可以回收一些煉焦時產生的煤焦油。
而煤焦油,才是扶蘇最為重視的。
他在穿越前,曾經在一篇報道中看到過,橡膠的來源,不僅僅是生長於美洲的橡膠樹,在蒲公英的根部,也可以提取出類似橡膠的成分。
有了橡膠,超薄款……呸,膠鞋、輪胎、灌溉膠管就有了!
因為標題足夠引人矚目,所以扶蘇清楚的記得,那種蒲公英被稱為俄羅斯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在寒帶、溫帶和熱帶地區。
而這種蒲公英的原產地是哈薩克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大宛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苜蓿草、汗血馬、蒲公英,單憑這三樣,足夠讓扶蘇以‘強製附庸’的借口對他宣戰了……
扶蘇給大宛記下了他們的取死之道,然後看向遠處堆積如山的磚塊。
這是利用煉焦時產生的餘熱,所燒製的轉頭。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搭建煉鐵高爐的耐火磚。
扶蘇打算積攢夠足夠的材料和掌握煉鐵等技術的工師後,在三川郡開二礦……
地點就在洛水北岸的宜陽,這裏曾經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舊都,同時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大型冶鐵城市!
最重要的是,在這裏開第二個工業中心,一來靠近河流,有水力之便;
二來燒製出的水泥磚頭,可以用來加固三川郡的關隘,並且將從鹹陽向東的馳道,用水泥鋪一遍。
畢竟這是鹹陽的東大門,敖倉更是重中之重!
一旦天下有變,三川郡也可以憑借堅固城防遲滯叛軍行動,為鹹陽大軍出關平叛贏取時間!
嗯,現在的三川郡守是李斯之子,李由。
按照家族譜係,扶蘇應該稱他一聲伯姊夫,或大舅子……
ps:感謝‘吃西瓜不吐西瓜皮’的月票!
其實要按照他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用水力鍛錘,批量製造板甲的。
不過在簡單做了兩件之後,他還是決定老老實實的做紮甲了。
作為一個盔甲小白,在他的固有印象中,紮甲和鎖甲的製作工藝比板甲要複雜的多。
但真正上手後,才發現甲胄的製作工藝還可以細分一下,分為材料的加工工藝和整體的裝配工藝。
鎖甲、紮甲看上去比板甲繁複的原因,就在於直觀看到的,是繁複的裝配工藝。
簡單的說,鎖子甲是用小金屬環一個個扣起來的,劄甲是用一個個小金屬片疊加後用皮繩編織固定的。
但實際上,這兩種裝配工藝其實並不難。隻要掌握方法正確,剩下的隻是大量的重複工作。
相同樣式的小圓環和金屬片都是統一規格的量產件,技術要求不高。
即加工和裝配上都相對容易,且適合大規模生產。
而板甲則不同,簡單來說,板甲就是將大塊金屬板包裹在人身上。
當然了,如果用一整塊的鐵甲人就動彈不得了。
所以就用了很多不同大小的金屬板做成不同的形狀,連接在一起,既能獲得過量的防護力,又能保證靈活的戰鬥動作。
是的,過量的防護力。
板甲是當之無愧的冷兵器時代的防禦天花板,隻可惜它出現的時候,火槍火炮也已經開始大量列裝了。
說回製作方麵。
同一套板甲對兩個體型差異很大的人不能通用,所以歐洲那些貴族老爺們的板甲多是量體定製。
而為了和體型搭配,加工過程中對零件的唯一性要求比較大,在加工單個零件時需要反複的對比、修改,也因此導致不同鎧甲間的零件不能相互通用。
舉個栗子,就像是寄居蟹需要頻繁更換外殼一樣。
哈布斯堡的某位皇帝,因為長胖了,不得不重新咬著牙花大價錢重新定製一套板甲。
板甲為了保證穿戴之後的靈活性,關節等處的連接方式需要用不同於柔性鎧甲的連接方式,例如鉚接,鉸鏈連接。
甚至有些柔性鎧甲幹脆省卻關節處的連接,直接分開穿戴再以皮繩固定相連,外側再覆蓋另一層鎧甲保護。
這樣下來板甲看似幹淨利落,實際上是以很多不同的工藝和方式來實現整體上的統一,看著似乎比劄甲、鎖甲等簡便,然而事實上卻相反。
簡單來說,就是單塊體積越大,技術含量越高!
放棄板甲的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沒有那麽多的板甲鑄甲師。
一件好的板甲,需要一個會打鐵的裁縫,既要會量體裁衣又要會打鐵,隻是集二者兼於一身的,鳳毛麟角。
放棄了複製板甲之後,扶蘇也同樣放棄了半身胸甲的製作。
胸甲的強大防禦力,源自於一體打造的穹殼結構。
鍛打穹殼是技術活,一般是胸口處最厚,越靠邊緣越薄,打不好輕則厚度不均勻重則當場開裂。
而且一旦在戰鬥中損壞,需要修複的工藝也不是軍隊中的大頭兵所能掌握的。
所以這也是扶蘇選擇紮甲的另一個原因。
相比於歐洲采邑製度之下的低烈度戰爭,秦國這邊的戰爭規模,動輒發兵萬人。
再加上秦律不予許私人藏甲,發放的鎧甲武器在作戰完畢之後,需要重新登記返還武庫。
這就要求鎧甲必然是統一製式,以此來降低後續的維修和保養成本。
而紮甲,則完美符合這一要求。
畢竟它是由一片一片的金屬甲片編織而成,在秦國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模式下,甲片和甲片的規格一致,可以自由替換。
隻要掌握了編織甲片的技巧,士兵可以自己動手修複損壞的盔甲,完全不會影響隨時可能打響的戰鬥。
扶蘇聽著叮叮當當的打鐵聲,繼續向煉鐵區內部走著。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完全變了個模樣的煉焦爐。
最早的時候,扶蘇所設計的煉焦爐,是最簡單的露天法,既將大量煤炭在地上堆好,上麵蓋上木柴引火,幾天後就得到了焦炭。
除了汙染環境,以及能源消耗過大之外,簡單粗暴,易於操作。
不過等到耐火磚和水泥搞出來了之後,煉焦爐的構造得到進一步改進。
雖然煉焦的時間長了一點,但煉焦率卻大幅提升,而且再加了一套水冷係統後,也可以回收一些煉焦時產生的煤焦油。
而煤焦油,才是扶蘇最為重視的。
他在穿越前,曾經在一篇報道中看到過,橡膠的來源,不僅僅是生長於美洲的橡膠樹,在蒲公英的根部,也可以提取出類似橡膠的成分。
有了橡膠,超薄款……呸,膠鞋、輪胎、灌溉膠管就有了!
因為標題足夠引人矚目,所以扶蘇清楚的記得,那種蒲公英被稱為俄羅斯蒲公英,多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在寒帶、溫帶和熱帶地區。
而這種蒲公英的原產地是哈薩克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大宛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苜蓿草、汗血馬、蒲公英,單憑這三樣,足夠讓扶蘇以‘強製附庸’的借口對他宣戰了……
扶蘇給大宛記下了他們的取死之道,然後看向遠處堆積如山的磚塊。
這是利用煉焦時產生的餘熱,所燒製的轉頭。
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搭建煉鐵高爐的耐火磚。
扶蘇打算積攢夠足夠的材料和掌握煉鐵等技術的工師後,在三川郡開二礦……
地點就在洛水北岸的宜陽,這裏曾經是戰國時期韓國的舊都,同時也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大型冶鐵城市!
最重要的是,在這裏開第二個工業中心,一來靠近河流,有水力之便;
二來燒製出的水泥磚頭,可以用來加固三川郡的關隘,並且將從鹹陽向東的馳道,用水泥鋪一遍。
畢竟這是鹹陽的東大門,敖倉更是重中之重!
一旦天下有變,三川郡也可以憑借堅固城防遲滯叛軍行動,為鹹陽大軍出關平叛贏取時間!
嗯,現在的三川郡守是李斯之子,李由。
按照家族譜係,扶蘇應該稱他一聲伯姊夫,或大舅子……
ps:感謝‘吃西瓜不吐西瓜皮’的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