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說完,站在屏幕旁邊等,擺弄著手上的教學棒。
他隻負責出主意,他今年的重心不在東北。
有了突發事件,或許可以利用一番。
當地鴨綠江和浿水的地方,說是大唐的,大唐沒有兵和行政人員管。
無人管不代表沒有人生活,有人在那裏種地什麽的不用繳稅。
想來挺亂,有人搶劫,找不到官府。
這回派人過去,跟其他的地方連成一條線。
浿水即大同江,夏天能夠行船,海船直接進去。
船運輸物資方便,不用走陸路。
鴨綠江那裏一樣走船,當地百姓在買賣中吃香。
畢構抿口茶:“用錢硬砸?百姓都跑過來了,每年搭進去多少錢?”
“要問賺多少錢,他們自己勞動出產東西。
浿水兩岸適合耕種,不缺魚吃,他們捕撈工具不好,船隻少,造一艘船很費勁。
隻要他們勤勞,不但他們自己賺錢多,咱們從中亦能拿到大量收益。”
李易的教學棒在屏幕上點點,出現了各種魚類的圖。
他知道當地的資源有多麽豐富,旅遊的時候去過。
但不在那邊做買賣,當地政府說給你沒收就給你沒收,
乘打鬆子的熱氣球不小心飄過去,都得拿很多的大米去換,不然不放人。
那還是鴨綠江呢,繼續往那邊,山多林密,種的地產量不高,總挨餓。
想想看,那時都餓呢,何況在大唐。
大唐百姓偏遠的地方,吃個飽飯都難。
派人過去帶他們種地、養殖、捕撈、手工業製造。
他們心中有國嗎?原來都是高句麗的,西邊海岸則是百濟。
戰爭結束剛四十年,許多人還沒忘了曾經的事情。
包括生活習慣,大家還有著各自的延續,並不曾融和。
誰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誰就是他們的皇帝。
姚崇打個哈欠,看一眼旁邊不時抬下頭要睡覺的盧懷慎。
問:“新羅發現情況不妙,派軍隊攔截百姓過去,如何施為?”
“就是人為幹擾自由貿易,破壞市場經濟行為?”李易給出個定義。
“然!”姚崇頷首,你說什麽就是什麽。
“咱們又不好開戰,友好鄰邦,我對此表示遺憾,隻能與渤海貿易。
咱們的火槍數量多,機動能力最重要,盔甲用不上。
渤海當地的野獸多,他們狩獵危險,賣給他們,包括咱們的製式箭支。”
李易悲天憫人地說道,即便新羅那般做,自己都不攻打。
“易弟果然有氣度,渤海需要捕魚,中等的船賣他們一批,用奴隸什麽的換。”
李隆基跟著關心友邦,捕魚而已,中等的船隻夠用,一船能裝不少帶武器和盔甲捕魚的人。
快要睡著的盧懷慎搓搓臉:“如此,想是新羅不會破壞自由貿易,他們同樣需要打獵和捕魚。”
“我查房去了,你們安排誰過去,我莊子可以出幾個人。”
李易有事情做,他得去病房看看。
具體的人手安排,他不負責,反正誰過去感覺很苦,不如在大唐舒服。
相應的待遇會提高,發獎金、發福利。
等回來之後再給升爵、勳。穀
李隆基一眾人也回各自的地方,晚上不商議具體人選,不急這幾個時辰。
……
“吃玉米,大家選,看誰選到的好。”
正月初十,李易提前告訴畢構他們早飯少吃,有煮玉米。
人手安排完,並且已經出發,羽林飛騎、十六衛、募兵、河南府府兵、西南兵各派五百人。
官員一百,莊戶十人。
一道調令送出去,鐵勒九姓那裏出一千人。
加上大量的物資,用火車運到海州,從海州上船,到浿水的時候看情況。
水深夠,冰封不厚,撞上去。
冰封厚,或水流小,在岸邊改走陸路。
此次行動屬於戰略性的,大家希望隊伍早早抵達。
不一定非要在北岸,南岸新羅難道還派兵駐守?
冬季的那裏百姓難熬,過去先送食物,不結冰就撒網捕魚,結冰穿竿子在下麵兜網捕魚。
鹽不能少,百姓趕路的範圍有所限製,海邊的海水可以煮鹽,百姓不可能走百十多裏去煮個鹽帶回來。
今天吃玉米慶祝一下,新鮮的青玉米,長安李家莊子玻璃大棚出產。
玉米帶著外麵的苞葉,沒有經驗的看不出來裏麵的玉米長什麽樣。
“小易,老夫先挑,我要這個,不,那個,旁邊的吧,還是要這個。”
畢構指來指去的,最後選擇第一個看上的。
李易用筷子夾出來,放到旁邊的盆裏。
把手在涼水中沾沾,快速地把玉米的苞葉剝下來,一掰,苞葉從根部那裏徹底掉落。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他拿起苞葉甩甩,很快苞葉就涼了。
兩隻手各抓幾片苞葉,在玉米的兩頭握住,一掰,哢嚓聲中,玉米從中間斷開。
趕緊送**葉,熱傳過來。
他拿起根筷子,又用苞葉抓住玉米,筷子在斷口的位置插進去。
連續兩個都插完,遞給畢構:“吃吧!”
“剛柔,沒有其他工具?”張九齡看著那叫一個麻煩啊。
“有啊!但這樣吃才有靈魂,一會兒我吃的時候,還會往下搓玉米粒,看一次能搓多少個連在一起的。”
李易小時候就這麽吃,他吃的是童年、是回憶。
“吃這一穗,不知耽擱多少百姓種在田裏的種子。”宋璟選了一穗後在那矯情。
李易照常操作,根本不接話,有本事你別吃呀!
你知道我動用了多少大棚?過些日子成熟了,正好四月份再種。
如此一年加上大棚,能種兩次,還都是選好的。
等大臣們全選完,李易隨意般地夾起一穗玉米,給李隆基。
苞葉一剝開,露出裏麵整齊大小看著很均勻的玉米粒。
“原來能看出來?”李隆基明白:“今年可種多少畝?”
“六七十萬畝放在外麵,產量還行,主要是品種本來就不錯,那邊人培育的。
肥料用得好,選育、育種,我都下了功夫的。
咱們專門育種地,還能種二十來萬畝,等到明年四月,就是幾千萬畝種植。
接下來春玉米和秋玉米分時,不占用其他產糧地,屬於一個補充。”
李易說北方的情況,南方更方便了。
方便到想吃青玉米就吃青玉米,想吃熟的就吃熟的,還能大量製作青貯。
他隻負責出主意,他今年的重心不在東北。
有了突發事件,或許可以利用一番。
當地鴨綠江和浿水的地方,說是大唐的,大唐沒有兵和行政人員管。
無人管不代表沒有人生活,有人在那裏種地什麽的不用繳稅。
想來挺亂,有人搶劫,找不到官府。
這回派人過去,跟其他的地方連成一條線。
浿水即大同江,夏天能夠行船,海船直接進去。
船運輸物資方便,不用走陸路。
鴨綠江那裏一樣走船,當地百姓在買賣中吃香。
畢構抿口茶:“用錢硬砸?百姓都跑過來了,每年搭進去多少錢?”
“要問賺多少錢,他們自己勞動出產東西。
浿水兩岸適合耕種,不缺魚吃,他們捕撈工具不好,船隻少,造一艘船很費勁。
隻要他們勤勞,不但他們自己賺錢多,咱們從中亦能拿到大量收益。”
李易的教學棒在屏幕上點點,出現了各種魚類的圖。
他知道當地的資源有多麽豐富,旅遊的時候去過。
但不在那邊做買賣,當地政府說給你沒收就給你沒收,
乘打鬆子的熱氣球不小心飄過去,都得拿很多的大米去換,不然不放人。
那還是鴨綠江呢,繼續往那邊,山多林密,種的地產量不高,總挨餓。
想想看,那時都餓呢,何況在大唐。
大唐百姓偏遠的地方,吃個飽飯都難。
派人過去帶他們種地、養殖、捕撈、手工業製造。
他們心中有國嗎?原來都是高句麗的,西邊海岸則是百濟。
戰爭結束剛四十年,許多人還沒忘了曾經的事情。
包括生活習慣,大家還有著各自的延續,並不曾融和。
誰能給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誰就是他們的皇帝。
姚崇打個哈欠,看一眼旁邊不時抬下頭要睡覺的盧懷慎。
問:“新羅發現情況不妙,派軍隊攔截百姓過去,如何施為?”
“就是人為幹擾自由貿易,破壞市場經濟行為?”李易給出個定義。
“然!”姚崇頷首,你說什麽就是什麽。
“咱們又不好開戰,友好鄰邦,我對此表示遺憾,隻能與渤海貿易。
咱們的火槍數量多,機動能力最重要,盔甲用不上。
渤海當地的野獸多,他們狩獵危險,賣給他們,包括咱們的製式箭支。”
李易悲天憫人地說道,即便新羅那般做,自己都不攻打。
“易弟果然有氣度,渤海需要捕魚,中等的船賣他們一批,用奴隸什麽的換。”
李隆基跟著關心友邦,捕魚而已,中等的船隻夠用,一船能裝不少帶武器和盔甲捕魚的人。
快要睡著的盧懷慎搓搓臉:“如此,想是新羅不會破壞自由貿易,他們同樣需要打獵和捕魚。”
“我查房去了,你們安排誰過去,我莊子可以出幾個人。”
李易有事情做,他得去病房看看。
具體的人手安排,他不負責,反正誰過去感覺很苦,不如在大唐舒服。
相應的待遇會提高,發獎金、發福利。
等回來之後再給升爵、勳。穀
李隆基一眾人也回各自的地方,晚上不商議具體人選,不急這幾個時辰。
……
“吃玉米,大家選,看誰選到的好。”
正月初十,李易提前告訴畢構他們早飯少吃,有煮玉米。
人手安排完,並且已經出發,羽林飛騎、十六衛、募兵、河南府府兵、西南兵各派五百人。
官員一百,莊戶十人。
一道調令送出去,鐵勒九姓那裏出一千人。
加上大量的物資,用火車運到海州,從海州上船,到浿水的時候看情況。
水深夠,冰封不厚,撞上去。
冰封厚,或水流小,在岸邊改走陸路。
此次行動屬於戰略性的,大家希望隊伍早早抵達。
不一定非要在北岸,南岸新羅難道還派兵駐守?
冬季的那裏百姓難熬,過去先送食物,不結冰就撒網捕魚,結冰穿竿子在下麵兜網捕魚。
鹽不能少,百姓趕路的範圍有所限製,海邊的海水可以煮鹽,百姓不可能走百十多裏去煮個鹽帶回來。
今天吃玉米慶祝一下,新鮮的青玉米,長安李家莊子玻璃大棚出產。
玉米帶著外麵的苞葉,沒有經驗的看不出來裏麵的玉米長什麽樣。
“小易,老夫先挑,我要這個,不,那個,旁邊的吧,還是要這個。”
畢構指來指去的,最後選擇第一個看上的。
李易用筷子夾出來,放到旁邊的盆裏。
把手在涼水中沾沾,快速地把玉米的苞葉剝下來,一掰,苞葉從根部那裏徹底掉落。
<a id="wzsy" href="https://www.wucuoxs.com">wucuoxs.com</a>
他拿起苞葉甩甩,很快苞葉就涼了。
兩隻手各抓幾片苞葉,在玉米的兩頭握住,一掰,哢嚓聲中,玉米從中間斷開。
趕緊送**葉,熱傳過來。
他拿起根筷子,又用苞葉抓住玉米,筷子在斷口的位置插進去。
連續兩個都插完,遞給畢構:“吃吧!”
“剛柔,沒有其他工具?”張九齡看著那叫一個麻煩啊。
“有啊!但這樣吃才有靈魂,一會兒我吃的時候,還會往下搓玉米粒,看一次能搓多少個連在一起的。”
李易小時候就這麽吃,他吃的是童年、是回憶。
“吃這一穗,不知耽擱多少百姓種在田裏的種子。”宋璟選了一穗後在那矯情。
李易照常操作,根本不接話,有本事你別吃呀!
你知道我動用了多少大棚?過些日子成熟了,正好四月份再種。
如此一年加上大棚,能種兩次,還都是選好的。
等大臣們全選完,李易隨意般地夾起一穗玉米,給李隆基。
苞葉一剝開,露出裏麵整齊大小看著很均勻的玉米粒。
“原來能看出來?”李隆基明白:“今年可種多少畝?”
“六七十萬畝放在外麵,產量還行,主要是品種本來就不錯,那邊人培育的。
肥料用得好,選育、育種,我都下了功夫的。
咱們專門育種地,還能種二十來萬畝,等到明年四月,就是幾千萬畝種植。
接下來春玉米和秋玉米分時,不占用其他產糧地,屬於一個補充。”
李易說北方的情況,南方更方便了。
方便到想吃青玉米就吃青玉米,想吃熟的就吃熟的,還能大量製作青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