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的士子名單,劉誌已經看過了,與當初第一屆科舉比較起來,寒門子弟和平民子弟的份額已經大幅提升。


    兩種士子的數量加起來,可以與世家子弟平分秋色了,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可見這些年來基礎教育起到了顯著的成效,教育資源逐漸開始向下層蔓延。


    當然,絕大多數的平民能夠學習一下手工技術,稍微認識幾個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隻有那種天資超卓的孩子,才會得到繼續上學的機會。


    但由於平民的基數太大,所以依然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正因為他們每一個都聰明過人,又肯拚搏。


    所以在沒有靠山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提升整個群體的實力,當然這與劉誌的朝廷政策也分不開關係。


    這次科舉平民子弟能有這麽多數量,更加該感謝的是四大學院,正因為他們為自己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才有今天的繁榮局麵。


    雖然四大學院每年都有直接報舉為官的名額,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都寧願走正式科舉的道路。


    他們本來就出身寒微,如果再靠保舉晉升的話,以後仕途上很容易被人攻擊,被認為是得來不正。


    而且往往這些人一般都不願意參加以文會友的宴席,而是待在學院裏默默的複習功課。


    多年來,四大學院自成一派,他們本身就是同學校友,再加上同屆參加科舉的情誼,關係自然又更進一步了。


    就在科舉大考緊鑼密鼓準備的時候,水利部的尚書陳寔,也帶來了好消息。


    經過幾年的勘測,初步查明了西北方向水利工程的大概路線,尤其是那條由西藏通往西域的溝渠,更是備受矚目。


    陳寔一拿到資料,便匆匆進宮求見劉誌,將勘探組的初步線路圖拿給他看。


    實際上對於西藏通往西域那條人工水利的路線,劉誌自己也毫無把握,完全根據前世的一點印象,和自己夢中的情景所說。


    “幸虧有陛下的指點,此勘測才會如此順利的完成,尤其是幾個轉彎的特殊峽穀,若要自己去慢慢尋找,恐怕五六年都不止。”


    陳寔此人向來特別務實,並不信什麽怪力亂神之事,他出生貧寒,是當時少有的唯物主義思想啟蒙者之一。


    但這一次,他不得不佩服皇帝的神奇之處,畢竟他所說的話,都已經被證實了。


    在他眼中,皇帝絕對是一個矛盾體,他的行事風格很注重務實,但身上卻有諸多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發生。


    “很好,既然已經確定了初步路線,那就加緊細節勘測,爭取早日拿出完整的圖紙來。”


    很遺憾,按照這個進度,在他的任期內肯定無法開工了,但他相信自己的兒子劉瑾,會繼續將它完成的。


    “是,臣一定會加緊督促的。”


    隻要確定了正確的路線,知道這個方案是可行的,後麵就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陳寔希望在他有生之年,能夠親自主持這個利國利民的百年大事,那麽此生他就於願足矣。


    君臣二人心思各異,但都很激動,劉誌是知道此後四百年西北都會大旱,將會改變整個華夏大地的格局。


    所以未雨綢繆,為子孫後代而計,既然自己有機會,更有能力,當然是希望能夠做些什麽了。


    而陳寔則是那種心懷天下百姓疾苦之人,典型的君子風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有時候連劉誌都很佩服這種人,他們的高尚情操,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有他和董班、陳蕃、李膺、荀爽等等一大批為國為民的重臣護衛著,劉誌對太子的未來很放心。


    到了八月初,大考開始,整個京城都停止鼓樂三天,而且還實行暫時宵禁,給考生們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


    考館內的飲食和宿舍都是統一管理的,由劉誌親自派人打理,每年負責考場安全的士兵,都是臨時抽簽決定的。


    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會不會負責考場安保工作,以防止有人提前勾結賄賂,營私舞弊。


    今年抽到了城門校尉,因此分了三百士卒過來,這些人從接到命令,就不能和任何人聯係,更不能回家。


    直接奔赴考場,一直要等到考完了才能解散,有效杜絕的勾結的現象。


    考場舞弊是千古難題,至今也無法解決,劉誌也隻能盡最大努力,將這個幾率減到最少,給那些沒背景的平民子弟一個公平的機會。


    這次大考,劉誌直接讓太子劉瑾做了主考官,將來等他登基之後,這批人就是天子門生,他們對帝王的忠誠度要高得多。


    劉瑾第一次擔當大任,不敢大意,十分謹慎小心,幾乎是事必躬親。


    有他看著,這屆科舉自然出不了大問題,等到八月十五之前放榜,京城裏是人山人海,全部湧到平城門前看熱鬧。


    劉誌坐在高高的朱雀城樓上,負手俯看著這每三年才發生一次的天下盛況,心中卻再無波瀾。


    二十幾年前當他排除萬難,好不容易促成了首次科舉的時候,當時的心情真是比這些考生還激動。


    如今的盛況,正是這二十多年的努力才造就的,是整整一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沒當皇帝時覺得當皇帝很牛逼,說一不二,予取予求,站在萬民的頂端俯瞰眾生。


    可隻有當了皇帝,他才算真正明白,什麽叫高處不勝寒,什麽叫享受得越多,責任也就越重。


    數萬民供奉,肩上就得擔起萬民的生計,這份擔子是如此沉重,竭盡一生,也無法做到完美。


    如今他覺得已經到了該傳承給後輩的時候了,有一個這樣盛大的科舉,也算是完美落幕。


    屬於他劉誌的時代即將結束,而新的裏程也即將開啟,是好是壞,他也管不了那麽多了。


    平城門外,有人歡喜有人憂,有人激動到歡呼雀躍,也有人捶胸頓足,劉誌微微一笑走下了城樓。


    明日玉堂殿的殿試,他一樣打算交給太子去辦,自己最多出個麵在那裏做一做。


    其實他現在的狀況,已經算是半退休了,完全就是一個過渡時期。


    當然由於慣性思維的緣故,臣子們不會覺得他是要讓位,隻是覺得皇帝年紀大了,不再那麽勤政。


    這種情況在曆朝曆代也是很常見的,並不稀奇。


    。手機版網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就是喜歡偷怎麽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共賞清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共賞清歌並收藏朕就是喜歡偷怎麽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