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若麟雖然沒有那麽多的收稅人員,但是他可以向各地派出宣傳隊,這個就要簡單得多。
宣傳隊可以到各地去宣揚安國軍的稅收製度以及標準,還有實施的情況。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灌輸,朝廷如果再做得出格了,百姓們對朝廷的不滿就會愈發嚴重,對安國軍的期待就會更大。
魯若麟一向非常重視宣傳工作,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獲也是非常巨大的。
朝廷的宣傳工作向來隻在士大夫階層,而魯若麟的宣傳工作則下沉到了市井和農村,受眾數量對比有多巨大可想而知。
不要小看人心的力量,特別是數量眾多的農民。不說每次的改朝換代,就是後世新華夏的建立,農民也是居功至偉。
魯若麟改革稅製,打擊宗室,目的都是在爭取人心,同時削弱朝廷和皇權的影響力。
宗室和朝廷表現越爛,魯若麟打擊起來更能獲取民心。
當然,這些都是輔助手段,真正想要掌控天下,還得靠自己手裏的實力。所以安國軍目前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隊伍,不僅是官員,還有軍隊。
不同的管理模式決定了管理人員數量的不同,朝廷可以隻需要幾十上百人就管理一個縣,安國軍則起碼需要幾百人。
當然,朝廷的那種管理模式雖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代價就是基層政權掌握在了地方鄉紳手中,而這是魯若麟萬萬不能接受的。
地方鄉紳做大之後對政權的危害有多大魯若麟是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在明知隻要自己釋放出與鄉紳共享權力的信號,就可以輕易拿下江南甚至大明的所有領土,並得到鄉紳們的全力支持,魯若麟依然選擇了走最艱難的那條路。
安國軍最近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情隻有一件,那就是招人,繼續招人。
稅務司在招人,宣傳司在招人,民政司在招人,工業司在招人,軍隊更是在瘋狂招人。
江南海量的人口為安國軍提供了龐大的基礎,加上安國軍好歹也在江南耕耘了上十年,基礎還是有一些的。
高端頂級人才或許不是那麽好招,但是普通人才和士兵隻要安國軍的錢糧供應得上,幾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衛所係統的瓦解除了消滅掉這些陳舊軍隊,安國軍獲得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接收了大量衛所工匠,為江南發展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江南讀書人多,但是真正能夠考上秀才、舉人、進士的隻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讀書人未能享受到讀書帶來的福利,依然生活困頓。
這個時候安國軍願意為他們提供一份體麵的工作,他們絕對沒有拒絕的理由。雖然都說要堅守忠義,但是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他們沒有選擇的本錢,投身安國軍至少可以養家糊口。
何況安國軍的前景光明,未必不能取朝廷而代之,說不定自己將來還可以混一個從龍功臣呢?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江南讀書人投奔到了安國軍懷報,大大充實了安國軍的基層管理人員數量。
加上江南發展大會成功召開之後,安國軍與江南眾多大族達成了合作意向,順便獲得了大量的錢財和糧食。一直困擾安國軍的糧食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民兵隊伍也開始爆發式的增長。
人員的爆炸式增長,不免會帶來良莠不齊,降低整個安國軍的人員素質。魯若麟又是一個精益求精的主,肯定不會輕易將那些新進人員放出去參與管理,最起碼簡單的培訓和考核還是必須的。
以前的時候,安國軍培訓新人速度較慢,主要是因為能夠擔任教員的人非常少,造成生產遠遠跟不上需求。
因為安國軍一直大力扶持教育與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的骨幹人才。通過裂變的方式,大規模培養新人已經不像最開始的時候那麽捉襟見肘了。
一教五十,五十教兩千五,至少在安國軍治下,已經基本完成了教育覆蓋,人才培養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
隻要投入跟得上,安國軍的基層隊伍發展隻會越來越快。
安國軍這樣肆無忌憚的招人,最擔驚受怕的就是原來的朝廷官員了。傻子也知道,一旦安國軍的新人們培訓完畢,就是安國軍大肆擴張並取代朝廷原有治理體係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必須要有所動作,用來抵消安國軍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而重新讓國子監的學生們回到朝廷懷抱,就是他們拔亂反正的第一步。
國子監的學生們終於被放出來了,來到南京的大儒們迫不及待的進入國子監,開始為學生們講課,以拯救他們被安國軍“汙染”的心靈。
劉宗周作為第一個進入國子監講課的大儒,在講課時要求國子監學生堅定信仰,效忠朝廷,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所蠱惑。
朝廷才是天下正統,其他人不過是亂臣賊子,肯定沒有好下場。
可惜的是,雖然在安國軍軍營裏呆的時間不長,但是國子監學生們受到的影響太大了,再也不是之前好忽悠的熱血青年了。
劉宗周在講台上說得天花亂墜、引經據典,底下的國子監學生恭恭敬敬的聽完,一切似乎非常完美。
但是到了自由交流時間,畫風就完全變了。
“學生敢問先生,先生家中有良田幾何?商鋪幾間?歲入多少?每年繳納朝廷多少賦稅?”一位學子起身問道。
劉宗周沒想到國子監學生不問經史子集,反而問起了他家的收入和稅收,頓時場麵有些難堪。
好在劉宗周也是久經風雨的人物,神色未有任何變化,平靜的回答道:“老夫專心治學,對這種身外之事委實不太上心。”
“身外事?不上心?先生過得真是愜意。想來先生家產豐厚,衣食無憂。否則也不會出入豪車駿馬,奴仆侍女數人。學生家境貧寒,每日為衣食發愁,以致影響進學。學生敢問如何才能達到先生這樣的境界?”這個學生慘笑一聲,真誠的問道。
庸俗,實在太庸俗了。怎麽能和劉宗周這樣的大儒談物資享受呢?讀書人就應該不食人間煙火,張嘴就是銅臭,實在是俗不可耐。
“放肆!你不專心治學,盡關心一些身外之物,如何能有長進?讀書人就應該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如此才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劉宗周還沒有開口,國子監祭酒先忍不住了。
“苦盡甘來?考上舉人、進士,各種孝敬接踵而至,良田美宅唾手可得,祭酒大人可是說的這些?”這個學生明顯有些自暴自棄了,說話毫不留餘地。
“你……簡直愚不可及!”這種官場潛規則隻能做不能說,現在被當場說出來豈不是打讀書人的臉。
“看來安國軍說的沒錯啊。考上舉人進士所獲得的那些福利遠遠超出了朝廷的規定,這些錢財原本是應該交給朝廷的,最後卻肥了那些讀書人。將損公肥私說得如此冠冕堂皇、理所當然,也隻有咱們這些讀書人了。”這個學生自嘲的說道。
“瘋了,完全是瘋了!來人,將這個瘋徒給我押下去,嚴加看管,本官要削了他的學籍,開革出國子監!”這個學生是不是瘋了大家不知道,祭酒大人這個時候已經快被氣瘋了。
“慢。”劉宗周抬手製止了祭酒,“讀書人的待遇是太祖陛下的時候就定下來的,目的是鼓勵和激勵讀書人奮發圖強,學有所成之後為國效力,何來損公肥私之說?培養一個讀書人實在不易,若是沒有朝廷的扶持,則聖人之學日衰,華夏之禮無繼。禮崩樂壞、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樣的日子實在太恐怖了。”
“先生,朝廷如此支持讀書人,本應是儒教大興、天下太平,何以大明各地叛亂迭起,連先帝都被叛軍逼得駕鶴西去?”學生不依不饒。
“天下賢良之士眾多,奈何聖人不用,方才有此浩劫。你看,江南百姓安居樂業,未有北方之亂局,何也?正是因為江南乃我大明的文教昌盛之地,天下讀書人泰半在此。百姓得聖人之學教化,明禮儀、知廉恥,安能不大治?”劉宗周這樣的文人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怪也隻能怪皇帝用人不當。
“大治?先生認為江南算得上大治嗎?學生出身貧苦人家,家中甚至沒有一畝薄田,全靠租種村中大戶土地為生。為了供學生讀書,家母和家姐除了在田間勞作,還要日夜不停的紡紗織線才能勉強維持下來。”
“學生家中沒有一畝田產,但是朝廷的賦稅卻從來沒有少過。辛苦勞作一年,所得大半都被大戶和朝廷拿走了,自己還要忍饑挨餓。一旦家中有人生病,那就是滅頂之災。”
“而那些大戶們呢?坐擁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良田,不用下地就可以每年收取大量的糧食,還不用交一文錢的賦稅。這些有錢人還不滿足,隻要學生這樣的窮苦人家遭遇到一點困難,就通過高利貸將我們死死的攥住。高利貸啊,那是多麽恐怖的東西,一旦沾上了,家破人亡就為期不遠了。”
“先生隻看到了權貴之家燈紅酒綠、富可敵國,就稱之為大治。難道不知道除了他們,江南的百姓完全是在苟延殘喘,猶如行走在地獄之中?他們之所以能夠享受榮華富貴,是因為他們的每一文錢上麵都是我們這些窮苦百姓的斑斑血淚!讀書就可以讀出萬畝良田?那不過是當上官的讀書人殘民之所得!”
“北方亂而南方安,真是我們這些讀書人的功勞?隻怕未必吧。要不是南方還算風調雨順,百姓又吃苦耐勞,能多賺一份糊口的活計勉強維持生計,北方百姓揭竿而起、殺盡權貴的事情早在江南上演了。”
“我原本以為我們受窮受苦是命該如此,隻要考上舉人進士就可以改變命運。現在我才明白,我們這些窮人之所以活得如此痛苦,這一切都是因為不公平。憑什麽權貴們錦衣玉食不用交一文錢,反而要我們這些隨時可能餓死的窮苦人承擔所有賦稅?”
“富者越富,貧者恒貧。朝廷的眼裏隻有權貴富戶,哪裏又把我們這些窮人放在眼裏。想當初,權貴之家擁田不過幾千上萬畝,而且數量極其稀少。而今呢?家中田產數萬畝甚至幾十萬畝者比比皆是。這些田產難道真是祖輩積攢所得?還不是利用自身權勢巧取豪奪來的。”
“沒有製衡的權貴是洪水猛獸,是禍亂天下之源。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別看權貴們今日風光無限,其實在其肆無忌憚之時就是在為自己挖掘墓穴。不信就看北方大地,那些被滿門殺絕的權貴們,有多少是死在了他們當初肆意欺壓的窮苦百姓手上。”
“朝廷一日不懲治權貴富戶,朝廷就永遠沒有希望。你們口口聲聲詆毀安國公為亂臣賊子,但是安國軍來江南半年多,為百姓所做的事情比朝廷一百年做的都多得多!安國公做的越多,越顯得滿朝權貴們的昏庸無能、自私自利!”
“祭酒大人說我瘋了,是的,我是被這個腐朽無能的朝廷逼瘋的。投靠安國公就是不忠不義?笑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即正義,民心即正統。誰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百姓就認誰為主。”
“天下從來就沒有長盛不衰之王朝,uu看書 .uukanshu 既然朱明無法庇護百姓安居樂業,就應該退位讓賢,讓有能力者當擔此任。”
這個學子如此明目張膽的話讓在場的眾人全都驚呆了,這是在公然鼓吹謀反啊。
劉宗周後悔了,他就不應該繼續和這個學子辯論,使得他的歪理邪說得以公開宣揚。
“你這個逆賊!讀書人中的敗類!”劉宗周氣急敗壞的嗬斥道。
“逆賊!休得猖狂,諸位兄台,除魔衛道就在此時,大家合誅此僚!”一個權貴人家出身的學生站出來高呼道。
“爾敢!你們這些卑鄙無恥之徒,這大明的天下就是被你們禍害的,今日還想作威作福嗎?諸位,除暴安良、報仇雪恨的日子就在今日,打倒這些腐朽的權貴之家,還天下百姓一個朗朗乾坤!”剛才那個貧寒學子也不是沒有支持者,當然不會看著他被打死,立馬衝出來針鋒相對。
很快雙方就從謾罵到動手,場麵立馬就失控了。昔日彬彬有禮的君子們,開始拳腳相加,打得是不亦樂乎。
宣傳隊可以到各地去宣揚安國軍的稅收製度以及標準,還有實施的情況。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灌輸,朝廷如果再做得出格了,百姓們對朝廷的不滿就會愈發嚴重,對安國軍的期待就會更大。
魯若麟一向非常重視宣傳工作,也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收獲也是非常巨大的。
朝廷的宣傳工作向來隻在士大夫階層,而魯若麟的宣傳工作則下沉到了市井和農村,受眾數量對比有多巨大可想而知。
不要小看人心的力量,特別是數量眾多的農民。不說每次的改朝換代,就是後世新華夏的建立,農民也是居功至偉。
魯若麟改革稅製,打擊宗室,目的都是在爭取人心,同時削弱朝廷和皇權的影響力。
宗室和朝廷表現越爛,魯若麟打擊起來更能獲取民心。
當然,這些都是輔助手段,真正想要掌控天下,還得靠自己手裏的實力。所以安國軍目前最緊要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隊伍,不僅是官員,還有軍隊。
不同的管理模式決定了管理人員數量的不同,朝廷可以隻需要幾十上百人就管理一個縣,安國軍則起碼需要幾百人。
當然,朝廷的那種管理模式雖然大大降低了成本,但代價就是基層政權掌握在了地方鄉紳手中,而這是魯若麟萬萬不能接受的。
地方鄉紳做大之後對政權的危害有多大魯若麟是再清楚不過了,所以在明知隻要自己釋放出與鄉紳共享權力的信號,就可以輕易拿下江南甚至大明的所有領土,並得到鄉紳們的全力支持,魯若麟依然選擇了走最艱難的那條路。
安國軍最近這段時間最重要的事情隻有一件,那就是招人,繼續招人。
稅務司在招人,宣傳司在招人,民政司在招人,工業司在招人,軍隊更是在瘋狂招人。
江南海量的人口為安國軍提供了龐大的基礎,加上安國軍好歹也在江南耕耘了上十年,基礎還是有一些的。
高端頂級人才或許不是那麽好招,但是普通人才和士兵隻要安國軍的錢糧供應得上,幾乎是要多少有多少。
衛所係統的瓦解除了消滅掉這些陳舊軍隊,安國軍獲得的另外一個好處就是接收了大量衛所工匠,為江南發展工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江南讀書人多,但是真正能夠考上秀才、舉人、進士的隻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讀書人未能享受到讀書帶來的福利,依然生活困頓。
這個時候安國軍願意為他們提供一份體麵的工作,他們絕對沒有拒絕的理由。雖然都說要堅守忠義,但是天大地大吃飯最大,他們沒有選擇的本錢,投身安國軍至少可以養家糊口。
何況安國軍的前景光明,未必不能取朝廷而代之,說不定自己將來還可以混一個從龍功臣呢?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量江南讀書人投奔到了安國軍懷報,大大充實了安國軍的基層管理人員數量。
加上江南發展大會成功召開之後,安國軍與江南眾多大族達成了合作意向,順便獲得了大量的錢財和糧食。一直困擾安國軍的糧食問題得到了初步解決,民兵隊伍也開始爆發式的增長。
人員的爆炸式增長,不免會帶來良莠不齊,降低整個安國軍的人員素質。魯若麟又是一個精益求精的主,肯定不會輕易將那些新進人員放出去參與管理,最起碼簡單的培訓和考核還是必須的。
以前的時候,安國軍培訓新人速度較慢,主要是因為能夠擔任教員的人非常少,造成生產遠遠跟不上需求。
因為安國軍一直大力扶持教育與培訓,培養了一大批的骨幹人才。通過裂變的方式,大規模培養新人已經不像最開始的時候那麽捉襟見肘了。
一教五十,五十教兩千五,至少在安國軍治下,已經基本完成了教育覆蓋,人才培養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
隻要投入跟得上,安國軍的基層隊伍發展隻會越來越快。
安國軍這樣肆無忌憚的招人,最擔驚受怕的就是原來的朝廷官員了。傻子也知道,一旦安國軍的新人們培訓完畢,就是安國軍大肆擴張並取代朝廷原有治理體係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必須要有所動作,用來抵消安國軍越來越大的影響力。
而重新讓國子監的學生們回到朝廷懷抱,就是他們拔亂反正的第一步。
國子監的學生們終於被放出來了,來到南京的大儒們迫不及待的進入國子監,開始為學生們講課,以拯救他們被安國軍“汙染”的心靈。
劉宗周作為第一個進入國子監講課的大儒,在講課時要求國子監學生堅定信仰,效忠朝廷,不要被別有用心的人所蠱惑。
朝廷才是天下正統,其他人不過是亂臣賊子,肯定沒有好下場。
可惜的是,雖然在安國軍軍營裏呆的時間不長,但是國子監學生們受到的影響太大了,再也不是之前好忽悠的熱血青年了。
劉宗周在講台上說得天花亂墜、引經據典,底下的國子監學生恭恭敬敬的聽完,一切似乎非常完美。
但是到了自由交流時間,畫風就完全變了。
“學生敢問先生,先生家中有良田幾何?商鋪幾間?歲入多少?每年繳納朝廷多少賦稅?”一位學子起身問道。
劉宗周沒想到國子監學生不問經史子集,反而問起了他家的收入和稅收,頓時場麵有些難堪。
好在劉宗周也是久經風雨的人物,神色未有任何變化,平靜的回答道:“老夫專心治學,對這種身外之事委實不太上心。”
“身外事?不上心?先生過得真是愜意。想來先生家產豐厚,衣食無憂。否則也不會出入豪車駿馬,奴仆侍女數人。學生家境貧寒,每日為衣食發愁,以致影響進學。學生敢問如何才能達到先生這樣的境界?”這個學生慘笑一聲,真誠的問道。
庸俗,實在太庸俗了。怎麽能和劉宗周這樣的大儒談物資享受呢?讀書人就應該不食人間煙火,張嘴就是銅臭,實在是俗不可耐。
“放肆!你不專心治學,盡關心一些身外之物,如何能有長進?讀書人就應該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如此才能有苦盡甘來的一天。”劉宗周還沒有開口,國子監祭酒先忍不住了。
“苦盡甘來?考上舉人、進士,各種孝敬接踵而至,良田美宅唾手可得,祭酒大人可是說的這些?”這個學生明顯有些自暴自棄了,說話毫不留餘地。
“你……簡直愚不可及!”這種官場潛規則隻能做不能說,現在被當場說出來豈不是打讀書人的臉。
“看來安國軍說的沒錯啊。考上舉人進士所獲得的那些福利遠遠超出了朝廷的規定,這些錢財原本是應該交給朝廷的,最後卻肥了那些讀書人。將損公肥私說得如此冠冕堂皇、理所當然,也隻有咱們這些讀書人了。”這個學生自嘲的說道。
“瘋了,完全是瘋了!來人,將這個瘋徒給我押下去,嚴加看管,本官要削了他的學籍,開革出國子監!”這個學生是不是瘋了大家不知道,祭酒大人這個時候已經快被氣瘋了。
“慢。”劉宗周抬手製止了祭酒,“讀書人的待遇是太祖陛下的時候就定下來的,目的是鼓勵和激勵讀書人奮發圖強,學有所成之後為國效力,何來損公肥私之說?培養一個讀書人實在不易,若是沒有朝廷的扶持,則聖人之學日衰,華夏之禮無繼。禮崩樂壞、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那樣的日子實在太恐怖了。”
“先生,朝廷如此支持讀書人,本應是儒教大興、天下太平,何以大明各地叛亂迭起,連先帝都被叛軍逼得駕鶴西去?”學生不依不饒。
“天下賢良之士眾多,奈何聖人不用,方才有此浩劫。你看,江南百姓安居樂業,未有北方之亂局,何也?正是因為江南乃我大明的文教昌盛之地,天下讀書人泰半在此。百姓得聖人之學教化,明禮儀、知廉恥,安能不大治?”劉宗周這樣的文人從來不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怪也隻能怪皇帝用人不當。
“大治?先生認為江南算得上大治嗎?學生出身貧苦人家,家中甚至沒有一畝薄田,全靠租種村中大戶土地為生。為了供學生讀書,家母和家姐除了在田間勞作,還要日夜不停的紡紗織線才能勉強維持下來。”
“學生家中沒有一畝田產,但是朝廷的賦稅卻從來沒有少過。辛苦勞作一年,所得大半都被大戶和朝廷拿走了,自己還要忍饑挨餓。一旦家中有人生病,那就是滅頂之災。”
“而那些大戶們呢?坐擁萬畝甚至幾十萬畝的良田,不用下地就可以每年收取大量的糧食,還不用交一文錢的賦稅。這些有錢人還不滿足,隻要學生這樣的窮苦人家遭遇到一點困難,就通過高利貸將我們死死的攥住。高利貸啊,那是多麽恐怖的東西,一旦沾上了,家破人亡就為期不遠了。”
“先生隻看到了權貴之家燈紅酒綠、富可敵國,就稱之為大治。難道不知道除了他們,江南的百姓完全是在苟延殘喘,猶如行走在地獄之中?他們之所以能夠享受榮華富貴,是因為他們的每一文錢上麵都是我們這些窮苦百姓的斑斑血淚!讀書就可以讀出萬畝良田?那不過是當上官的讀書人殘民之所得!”
“北方亂而南方安,真是我們這些讀書人的功勞?隻怕未必吧。要不是南方還算風調雨順,百姓又吃苦耐勞,能多賺一份糊口的活計勉強維持生計,北方百姓揭竿而起、殺盡權貴的事情早在江南上演了。”
“我原本以為我們受窮受苦是命該如此,隻要考上舉人進士就可以改變命運。現在我才明白,我們這些窮人之所以活得如此痛苦,這一切都是因為不公平。憑什麽權貴們錦衣玉食不用交一文錢,反而要我們這些隨時可能餓死的窮苦人承擔所有賦稅?”
“富者越富,貧者恒貧。朝廷的眼裏隻有權貴富戶,哪裏又把我們這些窮人放在眼裏。想當初,權貴之家擁田不過幾千上萬畝,而且數量極其稀少。而今呢?家中田產數萬畝甚至幾十萬畝者比比皆是。這些田產難道真是祖輩積攢所得?還不是利用自身權勢巧取豪奪來的。”
“沒有製衡的權貴是洪水猛獸,是禍亂天下之源。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別看權貴們今日風光無限,其實在其肆無忌憚之時就是在為自己挖掘墓穴。不信就看北方大地,那些被滿門殺絕的權貴們,有多少是死在了他們當初肆意欺壓的窮苦百姓手上。”
“朝廷一日不懲治權貴富戶,朝廷就永遠沒有希望。你們口口聲聲詆毀安國公為亂臣賊子,但是安國軍來江南半年多,為百姓所做的事情比朝廷一百年做的都多得多!安國公做的越多,越顯得滿朝權貴們的昏庸無能、自私自利!”
“祭酒大人說我瘋了,是的,我是被這個腐朽無能的朝廷逼瘋的。投靠安國公就是不忠不義?笑話,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即正義,民心即正統。誰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百姓就認誰為主。”
“天下從來就沒有長盛不衰之王朝,uu看書 .uukanshu 既然朱明無法庇護百姓安居樂業,就應該退位讓賢,讓有能力者當擔此任。”
這個學子如此明目張膽的話讓在場的眾人全都驚呆了,這是在公然鼓吹謀反啊。
劉宗周後悔了,他就不應該繼續和這個學子辯論,使得他的歪理邪說得以公開宣揚。
“你這個逆賊!讀書人中的敗類!”劉宗周氣急敗壞的嗬斥道。
“逆賊!休得猖狂,諸位兄台,除魔衛道就在此時,大家合誅此僚!”一個權貴人家出身的學生站出來高呼道。
“爾敢!你們這些卑鄙無恥之徒,這大明的天下就是被你們禍害的,今日還想作威作福嗎?諸位,除暴安良、報仇雪恨的日子就在今日,打倒這些腐朽的權貴之家,還天下百姓一個朗朗乾坤!”剛才那個貧寒學子也不是沒有支持者,當然不會看著他被打死,立馬衝出來針鋒相對。
很快雙方就從謾罵到動手,場麵立馬就失控了。昔日彬彬有禮的君子們,開始拳腳相加,打得是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