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明仲與宋同知的會晤牽動了上海眾多豪勢之家的心,這決定了他們要放多少血,由不得他們不關注。
宋同知是第一次見到金州軍係統內的官員,對譚明仲很是好奇。
譚明仲隻有二十多歲,看起來非常年輕。身上也沒有穿官服,而是一身幹淨利落的便裝,隻是在胸口繡有一個漂亮的徽牌,上麵有代表譚明仲等級的一支黑色毛筆。
“金州軍譚明仲見過同知大人。”譚明仲見到宋同知後規規矩矩的給他行了一禮,畢竟宋同知的官階比譚明仲高得多。
“免禮。早就聽聞譚大人威名,今日得見,幸會幸會。”宋同知沒有拿朝廷官場的那一套來與譚明仲交流,畢竟金州軍在朝廷體係裏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讓宋大人見笑了,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下官也不會向巡撫衙門求援,讓宋大人為難了。”譚明仲不好意思的道。
宋同知笑了笑,並沒有接這個話。如果譚明仲不是想要坑那些上海大族,隻要他在一開始就拿出金州軍的招牌,相信上海上下沒有人敢打他的注意。
怪隻能怪那些上海大族囂張慣了,以為自己在上海無所不能,結果遇到更加囂張的金州軍時就完全成了螻蟻。
譚明仲雖然有釣魚的嫌疑,但是主要原因還是上海的那些大族們自己的貪婪害了他們。
“金州軍來上海是要做生意的,與上海的本地人最好能夠和睦相處,這樣生意才能做得長久。”宋同知試探道。
“宋大人的是,這做生意就是講究個和氣生財,金州軍畢竟新來,還是需要上海當地的賢達們支持的。”譚明仲的態度非常好,讓宋同知跟滿意。
有譚明仲的這個態度為前提,後麵的事情就好了,無非是賠償的多少問題而已。
“譚大人能夠這樣想很好,雖然你們雙方有些誤會,但是開了也不過是一些事情,無傷大雅,還是要向前看嘛。”宋同知有意將此事淡化,盡量減少賠償的損失,畢竟他還是維護那些上海大族的,他們才是朝廷的自己人。
聽兩宋同知有意和稀泥,譚明仲馬上哭喪著臉叫苦道:“大人,這可不是事情啊。因為他們,下官的任務眼看就不能按期完成了,為此已經幾次受到上官的訓斥。而且內廷的公公們馬上就要到上海了,商館都還沒有修好,這可是要誤大事的。”
聽到事關內廷,宋同知陡然一驚:“此事怎麽會扯上內廷了?”
“大人您有所不知,這上海商館的第一筆買賣就是幫內廷賣東西貼補國用,這是我們伯爺早就答應了內廷王公公的事情,要是事情沒有辦好,我們倒沒什麽,內廷也不會把我們怎麽樣,但是這上海和鬆江可就脫不了幹係了。”譚明仲危言聳聽的道。
“竟然有這等事?內廷怎麽能向外賣東西,那可是皇家貢品,皇上和朝廷怎麽會允許?”事涉內廷宋同知不得不心一些。
譚明仲馬上詳細解釋了內廷外售商品與內供品的區別,讓宋同知恍然大悟。
還是同樣的東西,不過是換了個標簽而已。內廷居然能想出這樣的賺錢法子,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啊。他們不是一向以巧取豪奪為能的嗎?啥時候也開始做生意了,而且貌似很有賺頭。
那可是皇家內廷出品,不質量和製作的精美程度,僅僅是帶一個皇家的標誌,用起來那也是b格滿滿啊。雖然還沒有看到東西,但是此刻宋同知都有些動心了,想來江南那些不差錢的富戶們更是如此了。
涉及到皇室和內廷,那事情就不能馬虎處理了,否則要是傳到了皇上的耳朵裏,前途堪憂啊。
“譚大人,內廷的人什麽時候到?”宋同知問道。
“最多還有一個多月吧,也有可能會提前到。”譚明仲也不是很確定。
“那好,為了保證內廷此次的交易順利進行,我鬆江上下必定全力以赴,將商館和碼頭建好,譚大人有什麽要求請盡管提。”事情一旦上升到政治層麵,宋同知的立場就發生了重大轉變。
“商館的建設必須馬上複工,並且還要添加人手。因為此次的交易將在那裏進行,以後也是金州軍的一處重要貿易場所。”譚明仲也不含糊,馬上提出了要求。
“這個好辦,我馬上給他們下令,上海縣的所有工匠都到商館去上工。”宋同知相信麵對即將到來的內廷,那些上海大族們絕對會乖乖的聽話。
“商館和碼頭的麵積還是太,不符合今後發展的需求,金州軍需要商館和碼頭周邊的土地做開發。”譚明仲隻提了土地的事情,對錢的事情卻隻字未提。
宋同知心裏有數,知道這些土地是譚明仲要求的賠償,便默默的點零頭表示明白。
談完了那些上海大族們的事情,兩饒話題開始轉向即將在上海開設的金州軍貿易場所,其實這才是宋同知來見譚明仲的真正理由,畢竟這裏麵涉及到大量的金錢往來。
鬆江府作為大明南方有數的富裕地區,商業、手工業、農業都很發達,特別是紡織業更是在大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鬆江布更是享譽海內外。
大量的商品產出就需要市場來進行消化,否則生產的再多、產品再好也沒有用。大明內部的市場受各種影響,並不能很好的消化掉鬆江的產品,向海外銷售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但是海禁政策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這些商品的對外銷售,隻有那些豪門望族可以通過走私對外銷售商品,渠道和利潤自然都掌控在他們手裏。
正是因為壟斷了對外銷售的渠道,所以大明真正反對開海的就是這幫江南大族,他們想一直掌控這個對外渠道。
直到金州軍崛起,將整個北華夏海完全掌控在自己手裏,這些江南大族們再想對外銷售商品就隻能通過金州軍,或者南邊的鄭家了。
但是鄭家的開價一般很低,而且他們的主要采購方向在福建、廣東一帶,非常默契的沒有插手南直隸一帶。
在這種情況下,江南的貨物隻能賣給金州軍,或者到濟州島賣給那些海外商人。
好在金州軍並沒有依仗自己的獨占權力而肆意壓低江南商饒利潤空間,反而為江南的商人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金州軍的貿易政策是非常開放的,隻要遵守金州軍的規矩,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進來。以往那些被豪門大族掌控的渠道,現在一些稍有實力的商人們也都可以參與進來了,大大的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從這點上來看,其實金州軍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朝廷的海禁政策,至少在金州軍的強壓下,南方的商船到濟州島已經不會受到江南水師的圍追堵截了。
朝廷的水師也就能欺負一下那些中商船,真正的戰鬥力其實堪憂。在金州軍私底下照會,並給予一定的好處之後,這些水師基本上已經不怎麽對出海的船隻進行攔截了。
曾經有一個衛所的水師不聽金州軍的勸告,頻頻攔截前往濟州島的商船,結果就是沒多久這個衛所受到了“海盜”襲擊,所有船隻都被擊沉。所幸的是海盜沒有上岸,人員損失不大。
這個事情傳開後,再也沒有人敢不理會金州軍的警告了。金州軍與大明的海上往來這才開始繁榮起來。
失去攔截走私船隻的利益後,那些大明水師並沒有因此而沒落,反而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加滋潤了。隻因為他們在金州軍的指導下轉變思路,開始發展物流運輸,迅速的賺到了大量的錢財。
這些水師有其他勢力所沒有的巨大優勢,那就是他們有大量的船隻。在朝廷監管形同虛設的情況下,將這些船隻用作給商人們運輸貨物,生意簡直不要太好,而且很多時候是一船難求。
原本對於更新船隻無動於衷的大明水師們,最近那是動力十足,頻頻向朝廷申請更新、增添船隻,隻為能夠更好的賺錢。
可惜朝廷現在窮得叮當響,自然沒有錢財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大概也知道這個情況,咬著牙自己掏腰包對船隻進行修整,或者建造新的船隻投入到物流這個大有錢途的行業中來。
當然,他們自己掏錢買的船隻肯定不會記在水師名下,都是單獨造冊的。不過上麵的水手都是衛所的人,這一點這些水師是有然優勢的。
隨著各地與金州軍貿易往來愈發頻繁,對船隻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也造成了水手的短缺。特別是有經驗的水手,那更是千金難求。這個時候就體現出衛所水師的優勢了,至少他們那裏的水手還算充足。
衛所的軍官吃大頭,手底下的水手們也能撈一點湯喝,日子比起從前來實在是強太多了。
魯若麟就是衛所的水手出身,自然知道這些底層的水手有多辛苦。很多時候他都想直接出手招攬這些水手們,隻是為了不破壞整體的局麵,暫時將這些心思壓了下來,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讓他們脫離衛所軍官們的壓榨。
中大型的商人們可以通過出海到濟州島去貿易,但是那些實力比較的商人們沒有出海的船隻和門路,依然無法直接與金州軍進行貿易。這些商人們做生意的利潤非常微薄,大頭都被那些有實力的中大型商人賺走了。
任何行業都是金字塔型的,數量最多的肯定都是實力弱的那一批人,隻有這批底層的人活躍起來,整個行業才能呈現蓬勃的發展。而金州軍在上海設置貿易場所就為這些商人們解決了最大的問題,至少他們不用出海也可以和金州軍進行交易了。
而且金州軍不僅會從上海買東西,還會將濟州島和遼南的貨物越上海來賣,明眼人都知道這其中會有多大的利潤,上海眼見著就會成為一座金山。鬆江知府衙門作為上海縣的直接上級衙門,當然不會放過來此分一杯羹的機會。
“上海貿易所的定位非常明確,主要是為了方便那些商人,或者不想費力去濟州島交易的商人,價格上自然與濟州島那邊有些差異,還是要為那些大商人們留一些利潤空間的。而且,海外商人不能進入上海縣,隻能到濟州島交易。”
“金州軍在上海縣這裏隻涉及貨物交易,暫時不會開設工坊生產物品,後續是否會開設依據情況來定吧。”
“為保證商路的暢通,金州軍會向蘇鬆巡撫提出申請,對長江和附屬的江河水道,以及太湖來一次清理,剿滅上麵的水匪,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金州軍準備在上海縣建設新的碼頭,並在附近劃定一片區域,暫時命名為開發區。開發區允許江南的商人們在那裏開設工坊,由金州軍負責他們的安全,保證他們的經營不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
到最後,譚明仲丟出了一個炸彈,讓宋同知警覺起來。
“這個開發區你們準備建多大?”宋同知問道。uu看書 .uuknshu.om
“初步預備方圓十裏左右吧,當然,這個還需要鬆江府和巡撫衙門行個方便。”譚明仲張口就是十裏地,似乎這是一個非常的數字。
“你們會在開發區建城牆嗎?”宋同知又問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
如果金州軍在開發區建城牆的話,別鬆江府了,巡撫衙門都不敢答應。因為這是赤裸裸的割地自立,沒有人有膽子同意。
“不會,最多隻會建一些防賊的院牆。”譚明仲搖搖頭。
開發區這個設想早就在魯若麟心裏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在大明實施,現在借著成立上海貿易所的機會,魯若麟想試下能不能偷雞一把。
不建城牆的話那就好辦多了,宋同知的臉色也沒有那麽緊張了。
實在是朝廷對金州軍防範得緊,輕易不會讓金州軍踏上大明本土的。上海貿易所還是魯若麟花費好多代價才爭取來的,而且還被朝廷設置了很多的限製條件,比如不能大規模駐軍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十裏的話麵積還是太大了一些,這不知道要毀壞多少良田啊。”宋同知心裏還是有些不太樂意,畢竟幹係重大,要是以後出了差池,帳還是會算到他們頭上的。
“我們要的都是灘塗和荒地,隻要鬆江府同意,金州軍願意用良田的價格購買。”譚明仲又放了一個大雷將宋同知震得不輕。
宋同知是第一次見到金州軍係統內的官員,對譚明仲很是好奇。
譚明仲隻有二十多歲,看起來非常年輕。身上也沒有穿官服,而是一身幹淨利落的便裝,隻是在胸口繡有一個漂亮的徽牌,上麵有代表譚明仲等級的一支黑色毛筆。
“金州軍譚明仲見過同知大人。”譚明仲見到宋同知後規規矩矩的給他行了一禮,畢竟宋同知的官階比譚明仲高得多。
“免禮。早就聽聞譚大人威名,今日得見,幸會幸會。”宋同知沒有拿朝廷官場的那一套來與譚明仲交流,畢竟金州軍在朝廷體係裏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讓宋大人見笑了,如果不是逼不得已,下官也不會向巡撫衙門求援,讓宋大人為難了。”譚明仲不好意思的道。
宋同知笑了笑,並沒有接這個話。如果譚明仲不是想要坑那些上海大族,隻要他在一開始就拿出金州軍的招牌,相信上海上下沒有人敢打他的注意。
怪隻能怪那些上海大族囂張慣了,以為自己在上海無所不能,結果遇到更加囂張的金州軍時就完全成了螻蟻。
譚明仲雖然有釣魚的嫌疑,但是主要原因還是上海的那些大族們自己的貪婪害了他們。
“金州軍來上海是要做生意的,與上海的本地人最好能夠和睦相處,這樣生意才能做得長久。”宋同知試探道。
“宋大人的是,這做生意就是講究個和氣生財,金州軍畢竟新來,還是需要上海當地的賢達們支持的。”譚明仲的態度非常好,讓宋同知跟滿意。
有譚明仲的這個態度為前提,後麵的事情就好了,無非是賠償的多少問題而已。
“譚大人能夠這樣想很好,雖然你們雙方有些誤會,但是開了也不過是一些事情,無傷大雅,還是要向前看嘛。”宋同知有意將此事淡化,盡量減少賠償的損失,畢竟他還是維護那些上海大族的,他們才是朝廷的自己人。
聽兩宋同知有意和稀泥,譚明仲馬上哭喪著臉叫苦道:“大人,這可不是事情啊。因為他們,下官的任務眼看就不能按期完成了,為此已經幾次受到上官的訓斥。而且內廷的公公們馬上就要到上海了,商館都還沒有修好,這可是要誤大事的。”
聽到事關內廷,宋同知陡然一驚:“此事怎麽會扯上內廷了?”
“大人您有所不知,這上海商館的第一筆買賣就是幫內廷賣東西貼補國用,這是我們伯爺早就答應了內廷王公公的事情,要是事情沒有辦好,我們倒沒什麽,內廷也不會把我們怎麽樣,但是這上海和鬆江可就脫不了幹係了。”譚明仲危言聳聽的道。
“竟然有這等事?內廷怎麽能向外賣東西,那可是皇家貢品,皇上和朝廷怎麽會允許?”事涉內廷宋同知不得不心一些。
譚明仲馬上詳細解釋了內廷外售商品與內供品的區別,讓宋同知恍然大悟。
還是同樣的東西,不過是換了個標簽而已。內廷居然能想出這樣的賺錢法子,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啊。他們不是一向以巧取豪奪為能的嗎?啥時候也開始做生意了,而且貌似很有賺頭。
那可是皇家內廷出品,不質量和製作的精美程度,僅僅是帶一個皇家的標誌,用起來那也是b格滿滿啊。雖然還沒有看到東西,但是此刻宋同知都有些動心了,想來江南那些不差錢的富戶們更是如此了。
涉及到皇室和內廷,那事情就不能馬虎處理了,否則要是傳到了皇上的耳朵裏,前途堪憂啊。
“譚大人,內廷的人什麽時候到?”宋同知問道。
“最多還有一個多月吧,也有可能會提前到。”譚明仲也不是很確定。
“那好,為了保證內廷此次的交易順利進行,我鬆江上下必定全力以赴,將商館和碼頭建好,譚大人有什麽要求請盡管提。”事情一旦上升到政治層麵,宋同知的立場就發生了重大轉變。
“商館的建設必須馬上複工,並且還要添加人手。因為此次的交易將在那裏進行,以後也是金州軍的一處重要貿易場所。”譚明仲也不含糊,馬上提出了要求。
“這個好辦,我馬上給他們下令,上海縣的所有工匠都到商館去上工。”宋同知相信麵對即將到來的內廷,那些上海大族們絕對會乖乖的聽話。
“商館和碼頭的麵積還是太,不符合今後發展的需求,金州軍需要商館和碼頭周邊的土地做開發。”譚明仲隻提了土地的事情,對錢的事情卻隻字未提。
宋同知心裏有數,知道這些土地是譚明仲要求的賠償,便默默的點零頭表示明白。
談完了那些上海大族們的事情,兩饒話題開始轉向即將在上海開設的金州軍貿易場所,其實這才是宋同知來見譚明仲的真正理由,畢竟這裏麵涉及到大量的金錢往來。
鬆江府作為大明南方有數的富裕地區,商業、手工業、農業都很發達,特別是紡織業更是在大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鬆江布更是享譽海內外。
大量的商品產出就需要市場來進行消化,否則生產的再多、產品再好也沒有用。大明內部的市場受各種影響,並不能很好的消化掉鬆江的產品,向海外銷售就成為唯一的選擇。
但是海禁政策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這些商品的對外銷售,隻有那些豪門望族可以通過走私對外銷售商品,渠道和利潤自然都掌控在他們手裏。
正是因為壟斷了對外銷售的渠道,所以大明真正反對開海的就是這幫江南大族,他們想一直掌控這個對外渠道。
直到金州軍崛起,將整個北華夏海完全掌控在自己手裏,這些江南大族們再想對外銷售商品就隻能通過金州軍,或者南邊的鄭家了。
但是鄭家的開價一般很低,而且他們的主要采購方向在福建、廣東一帶,非常默契的沒有插手南直隸一帶。
在這種情況下,江南的貨物隻能賣給金州軍,或者到濟州島賣給那些海外商人。
好在金州軍並沒有依仗自己的獨占權力而肆意壓低江南商饒利潤空間,反而為江南的商人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金州軍的貿易政策是非常開放的,隻要遵守金州軍的規矩,任何人都可以參與進來。以往那些被豪門大族掌控的渠道,現在一些稍有實力的商人們也都可以參與進來了,大大的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從這點上來看,其實金州軍已經從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朝廷的海禁政策,至少在金州軍的強壓下,南方的商船到濟州島已經不會受到江南水師的圍追堵截了。
朝廷的水師也就能欺負一下那些中商船,真正的戰鬥力其實堪憂。在金州軍私底下照會,並給予一定的好處之後,這些水師基本上已經不怎麽對出海的船隻進行攔截了。
曾經有一個衛所的水師不聽金州軍的勸告,頻頻攔截前往濟州島的商船,結果就是沒多久這個衛所受到了“海盜”襲擊,所有船隻都被擊沉。所幸的是海盜沒有上岸,人員損失不大。
這個事情傳開後,再也沒有人敢不理會金州軍的警告了。金州軍與大明的海上往來這才開始繁榮起來。
失去攔截走私船隻的利益後,那些大明水師並沒有因此而沒落,反而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加滋潤了。隻因為他們在金州軍的指導下轉變思路,開始發展物流運輸,迅速的賺到了大量的錢財。
這些水師有其他勢力所沒有的巨大優勢,那就是他們有大量的船隻。在朝廷監管形同虛設的情況下,將這些船隻用作給商人們運輸貨物,生意簡直不要太好,而且很多時候是一船難求。
原本對於更新船隻無動於衷的大明水師們,最近那是動力十足,頻頻向朝廷申請更新、增添船隻,隻為能夠更好的賺錢。
可惜朝廷現在窮得叮當響,自然沒有錢財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大概也知道這個情況,咬著牙自己掏腰包對船隻進行修整,或者建造新的船隻投入到物流這個大有錢途的行業中來。
當然,他們自己掏錢買的船隻肯定不會記在水師名下,都是單獨造冊的。不過上麵的水手都是衛所的人,這一點這些水師是有然優勢的。
隨著各地與金州軍貿易往來愈發頻繁,對船隻的需求與日俱增,同時也造成了水手的短缺。特別是有經驗的水手,那更是千金難求。這個時候就體現出衛所水師的優勢了,至少他們那裏的水手還算充足。
衛所的軍官吃大頭,手底下的水手們也能撈一點湯喝,日子比起從前來實在是強太多了。
魯若麟就是衛所的水手出身,自然知道這些底層的水手有多辛苦。很多時候他都想直接出手招攬這些水手們,隻是為了不破壞整體的局麵,暫時將這些心思壓了下來,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讓他們脫離衛所軍官們的壓榨。
中大型的商人們可以通過出海到濟州島去貿易,但是那些實力比較的商人們沒有出海的船隻和門路,依然無法直接與金州軍進行貿易。這些商人們做生意的利潤非常微薄,大頭都被那些有實力的中大型商人賺走了。
任何行業都是金字塔型的,數量最多的肯定都是實力弱的那一批人,隻有這批底層的人活躍起來,整個行業才能呈現蓬勃的發展。而金州軍在上海設置貿易場所就為這些商人們解決了最大的問題,至少他們不用出海也可以和金州軍進行交易了。
而且金州軍不僅會從上海買東西,還會將濟州島和遼南的貨物越上海來賣,明眼人都知道這其中會有多大的利潤,上海眼見著就會成為一座金山。鬆江知府衙門作為上海縣的直接上級衙門,當然不會放過來此分一杯羹的機會。
“上海貿易所的定位非常明確,主要是為了方便那些商人,或者不想費力去濟州島交易的商人,價格上自然與濟州島那邊有些差異,還是要為那些大商人們留一些利潤空間的。而且,海外商人不能進入上海縣,隻能到濟州島交易。”
“金州軍在上海縣這裏隻涉及貨物交易,暫時不會開設工坊生產物品,後續是否會開設依據情況來定吧。”
“為保證商路的暢通,金州軍會向蘇鬆巡撫提出申請,對長江和附屬的江河水道,以及太湖來一次清理,剿滅上麵的水匪,創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
“金州軍準備在上海縣建設新的碼頭,並在附近劃定一片區域,暫時命名為開發區。開發區允許江南的商人們在那裏開設工坊,由金州軍負責他們的安全,保證他們的經營不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
到最後,譚明仲丟出了一個炸彈,讓宋同知警覺起來。
“這個開發區你們準備建多大?”宋同知問道。uu看書 .uuknshu.om
“初步預備方圓十裏左右吧,當然,這個還需要鬆江府和巡撫衙門行個方便。”譚明仲張口就是十裏地,似乎這是一個非常的數字。
“你們會在開發區建城牆嗎?”宋同知又問到了一個核心的問題。
如果金州軍在開發區建城牆的話,別鬆江府了,巡撫衙門都不敢答應。因為這是赤裸裸的割地自立,沒有人有膽子同意。
“不會,最多隻會建一些防賊的院牆。”譚明仲搖搖頭。
開發區這個設想早就在魯若麟心裏了,隻是一直沒有機會在大明實施,現在借著成立上海貿易所的機會,魯若麟想試下能不能偷雞一把。
不建城牆的話那就好辦多了,宋同知的臉色也沒有那麽緊張了。
實在是朝廷對金州軍防範得緊,輕易不會讓金州軍踏上大明本土的。上海貿易所還是魯若麟花費好多代價才爭取來的,而且還被朝廷設置了很多的限製條件,比如不能大規模駐軍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
“十裏的話麵積還是太大了一些,這不知道要毀壞多少良田啊。”宋同知心裏還是有些不太樂意,畢竟幹係重大,要是以後出了差池,帳還是會算到他們頭上的。
“我們要的都是灘塗和荒地,隻要鬆江府同意,金州軍願意用良田的價格購買。”譚明仲又放了一個大雷將宋同知震得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