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
在盧象升好奇的打量著崔永建的時候,崔永建同樣好奇的看著盧象升。
隨著金州軍的異軍突起,關於金州軍的各種情況也受到各方關注。作為金州軍體係內官職最高的文官,崔永建的情況自然也在各方的收集之中。
作為一個朝鮮人,能夠在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勢力中獲得這麽高的位置,各種因緣際會肯定是少不了的。要不是碰巧那個時候魯若麟手上沒有人才協助治理地方,崔永建也不可能成為金州軍的文官元老。
正是有這份資曆在,加上崔永建自身能力也不錯,學識在一眾金州軍官員中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在魯若麟任命他為遼南知府的時候,金州軍內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因為金州軍與朝鮮的淵源,加上有崔永建的例子在前麵,所以這段時間陸續有不少朝鮮士子來金州軍效力。
朝鮮對這個情況表現得也非常曖昧。
明麵上臣服於滿清的朝鮮與金州軍是敵對的關係,甚至還在滿清的逼迫下派兵與金州軍交戰過。
但是私底下朝鮮與金州軍的交往隨著金州軍的實力變強反而愈發頻繁。特別是貿易往來,比以前增加了幾倍。
在滿清監控不到的朝鮮南方,與濟州島的貿易和往來幾乎公開化。大量的原材料、糧食、人力不斷的輸送到濟州島,換回來一船船的優質商品。
朝鮮南方貧民移民濟州島打工已經成為了一股風潮,隨著越來越多的朝鮮貧民知道濟州島的存在,以及去濟州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都是朝鮮貧民自發的往濟州島跑,根本不需要人去組織和動員了。
朝鮮人多地狹,有限的土地養活不了那麽多的人口,適當的向外輸出人口對當地官府的統治也有一定的好處,至少不用擔心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在這股移民風潮中,來到濟州島的不光是那些活不下去的貧民,還有一些在朝鮮官府裏找不到位置的貴族子弟。
朝堂的官位畢竟有限,而且始終由那些大家族掌控,除了極少數的精英子弟可以繼承官位,很多貴族子弟並沒有用武之地。
以前他們沒得選擇,隻能在抑鬱中度過一生。現在有了金州軍這個新興勢力可以供他們選擇,這些人又有了一展才華的希望。特別是金州軍裏的文官一把手是朝鮮人崔永建,這個情況更加堅定了這些朝鮮士子效力金州軍的信心。
漢城方麵對這種情況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一來那些貴族子弟確實需要施展的空間,而朝鮮卻沒有,讓他們去金州軍試一下也許又是一條出路。
二來朝鮮對於臣服於滿清這個野蠻民族心底裏還是非常膈應的,期望有朝一日大明爸爸可以將他們救出苦海。而魯若麟歸順明廷,使得朝鮮對金州的期待也更加大了,讓自家子弟去為大明效力,不但不覺得委屈,反而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隻是為了家族的安危著想,這些去金州軍的朝鮮子弟都是用的化名,並不是誰都有勇氣像崔永建一樣將家族整個搬到濟州島的。
朝鮮人現在是金州軍內除了漢人之外的第二大群體,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崔永建。
不過魯若麟對朝鮮人接納歸接納,但是同時實行了嚴格的漢化政策,講漢話、寫漢字成為融入金州軍的必須要求。
這個要求對朝鮮的那些貴族子弟並沒有什麽難度,畢竟他們從小就是受到漢文化教育的,隻要花一段時間練習就可以順利的融入到金州軍來。
對於那些朝鮮貧民就稍微困難一些了,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漢話和簡單的漢字。不過他們的後代就容易得多了,這些朝鮮人從小就接受了漢話和漢字教育,長大之後基本和漢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了。
漢人在麵對朝鮮人時都會有一些優越感,那是屬於宗主國對附庸國的心理優勢。盧象升原本就是朝廷大員,這種心理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盧象升對崔永健更多的是新奇。
自從大唐覆滅之後,已經很少有外族能夠在漢人政權裏身居高位了,即使有少部分,也是在武將序列裏,極少有文官。哪怕是號稱小中華的朝鮮,也極少能夠有文人能夠得到大明士人的認可,這屬於大國在文化上的強勢心理。
崔永建對盧象升則是帶著一絲崇拜。
要知道盧象升雖然因為戰事的原因被貶為庶人,但是他畢竟是做過兵部尚書的人,這份履曆足夠讓絕大多數明朝士人仰望,更不用說一向視明朝為老大的朝鮮人了。
何況魯若麟對盧象升非常尊重,不管是基於哪一點,盧象升都值得崔永建慎重對待。
崔永建盛情邀請盧象升坐自己的馬車一起入城,盧象升也非常給麵子,欣然應允。
作為遼南職位最高的官員,崔永建還有一隊隨身護衛時刻守護在身邊,一看就知道是精銳士兵。在這些護衛的中間,是一輛寬大奢華的馬車。
崔永建的馬車是與大明截然不同的四輪馬車,而且與當初接待陳新甲時又有了一些變化。
依然是玻璃車窗、彈簧減
^0^一秒記住【】
震、滾珠軸承,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橡膠輪胎。加上平整的水泥馬路,馬車跑得飛快,卻不怎麽顛簸。
饒是盧象升見多識廣,對這個新式馬車也是好奇得很。“崔大人,這馬車是如何製作的,竟然如此平穩?”
幾乎每個第一次見到四輪馬車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疑問,解釋的次數多了,崔永建哪怕不是技術出身,也講得頭頭是道。
對於崔永建講的轉向、減震、橡膠,盧象升不是很懂,但是也裝出一副原來如此的模樣。
“此車載重如何?”盧象升畢竟是實用型的官員,首先關注的就是它的運輸能力。
“兩輪馬車用一馬拉的話,最多隻能拉三五百斤,而且走不遠。這種四輪馬車一馬就可以拉兩千斤,而且更加省力,走得更遠。”崔永建指了指窗外,正好有一輛拉煤的馬車經過。“常州公請看,這車煤起碼有兩千多斤,但是速度並不慢。”
盧象升從窗戶往外看去,隻見那輛四輪煤車上麵煤炭堆得滿滿的,雖然拉車的馬看起來有點吃力,但是跑起來的速度並不慢,至少看起來比兩輪馬車拉個三五百斤要輕鬆不少。
想到大明境內糟糕的道路情況,轉運物資之艱難,損耗之大,盧象升開口問道:“此馬車可在大明推廣?”
崔永建搖了搖頭,“四輪馬車雖好,但是對道路的要求也非常高。起碼要求道路平整,否則極易損壞。最好是像這樣的水泥路麵,才能真正發揮四輪馬車的作用。”
聽到要配水泥路才行,盧象升對四輪馬車的興趣頓時下降了不少。大明連目前的道路整修都沒錢,怎麽可能有錢修建耗資巨大的水泥路。
從港區到旅順城,沿寬敞的水泥路修建了大量的營房,那些來到旅順的移民都在這裏修整並等待分配。
春天就要到了,遼南這塊大地也將重新煥發生機。這些移民將會被分配到遼南各地,搶在春耕之前開荒種地。
原本遼南也有許多的良田,但是自從被韃子占領之後,大多已經荒廢,隻有少量還有人耕種。這些移民的首要工作就是將那些荒地重新開墾出來,再種上糧食。
如何將這些移民合理的安排到各個地方是一項巨大而繁瑣的工作,不僅僅是把人送到地頭就完事了。還要安置他們居住、劃分田地,組織他們開挖溝渠,組建基層的管理機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
所以遼南的官員們是真的很忙,崔永建能夠抽空出來見盧象升是真的不容易。
“崔大人,這些百姓你們準備如何安置?”這一直是盧象升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這可不是幾百幾千人,是涉及到幾十萬人的安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可持續的規劃,僅僅是吃飯就可以把金州軍吃垮了。
“主要是兩個辦法,一個是種地。遼南地廣人稀,有大量的田地可以利用起來安置百姓。隻要熬過了最開始的幾個月,等到田地有了產出,即使來再多的百姓也不怕了。”崔永建的話中規中矩,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做法,並沒有什麽好稀奇的。
“另外一個就是做工了。這做工分為兩種,一個是搞建設,一個是進作坊裏進行生產,也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這個辦法倒是與大明有些不一樣。
“用得到這麽多的人做工嗎?”盧象升的家鄉常州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脫離耕種專心做工的人有很多。但是那些工人都是在小作坊裏做事,沒有遼南這麽大的規模。
“要的。南關工地還沒有完全完工,等到天氣稍微暖和一點,大地解凍,就要重新開始施工了。目標就是將南關修建得固若金湯,不給韃子留一點縫隙,那裏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還有計劃裏要修建的一些工廠,也要開工了。像水泥廠、鋼鐵廠、紡織廠、成衣廠、船廠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說實話,我還怕到時候人手不足,影響修建進度。”
從崔永建的隻言片語中,盧象升看到了金州軍的龐大計劃。隻是一下子上馬這麽多的大項目,金州軍撐得住嗎?還是說魯若麟的家底已經豐厚到這種程度了?
“一下子將攤子鋪得這麽大,金州軍能應付的多來嗎?”盧象升好奇的問道。
“光靠金州軍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的,不過這些工廠也不都是我們一家的,還有很多其他人參股的。”這也不是什麽秘密,層次高一些的人都知道,所以崔永建告訴盧象升也無妨。
“哦?都是些什麽人?”盧象升來了興趣。
“都是與金州軍合作了多年的朋友,江南那邊的占大頭,朝鮮的也有一些,就是南邊的鄭家也有參與。”能夠拉來這麽多的人參與,崔永建也是非常自豪的。
這些人參股帶來的不光是資金,還有自己的渠道和物資。像這次的運糧,除了應魯若麟的要求之外,也是因為自家的生意也參與其中,後續需要魯若麟幫忙的地方還有很多。
這些百姓最後怎麽分配,哪個先哪個後還不是魯若麟說了算。除了參股金州軍的項目,這些商人們也有一些自家獨立的項目,也是需要大量人手的,能否招到人手也要魯
^0^一秒記住【】
若麟點頭才行。
更有甚者,像鄭芝龍更是提出了用糧食換移民,可見這些人手其實還是很吃香的。隻是魯若麟自己都不夠用,怎麽可能送給鄭芝龍。
現在確實有些困難,等到這些人安定下來,持續生產,產生的效益將會極為可觀,所以再難魯若麟也會咬牙堅持下去。
這些家族和勢力之所以如此力挺金州軍,就是因為金州軍治下的營商環境有口皆碑,數遍整個大明周邊都是獨一份,想要找個比金州軍治下更合適做生意的地方實在是難如登天。
這年頭並不是你隨便找個地方建好工坊,招來工人就可以賺錢的,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比土地和工人重要得多。正是這樣,才愈發顯得金州軍的珍貴,也才會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雖然有其他勢力參股進來,但是主導權始終在金州軍手裏,這點魯若麟是絕對不會馬虎的。
想到金州軍雄偉的規劃,而朝廷卻困頓不堪,盧象升心情非常沉重。
很快,崔永建和盧象升就來到了旅順城。
旅順城的外城因為天氣原因暫時停止了施工,u看書.uukanh 但是規劃的麵積非常龐大,可以看出金州軍的勃勃雄心。
來到旅順內城,這裏比以前更加繁華了,南來北往的商人明顯變多了很多。街道上的商鋪幾乎生意都非常興旺,一片火熱的景象。
現在的商鋪都是原來的舊房子,而且數量不是太多。但是規劃中的各種商鋪、酒樓、客棧等馬上就會開工,將大大緩解現在的緊張局麵。
旅順舊城裏的土地除了留出來公用的,其他的全都銷售一空,為金州軍換回來大筆的資金。現在還沒有成型的外城土地也有人想要購買,隻是崔永建一直忍著沒有出售。
不是崔永建不想賣,而是價值還沒有到他理想中的價位。一旦外城建設完成,並打退韃子的進攻,加上移民的大量湧入,外城的價格將會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那個時候才是出售的最佳時機。
旅順外城的規劃麵積極大,崔永建計算過,隻要操作得好,外城的土地價值就足以讓金州軍的所有投入翻倍的賺回來,讓他不得不謹慎一些。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
在盧象升好奇的打量著崔永建的時候,崔永建同樣好奇的看著盧象升。
隨著金州軍的異軍突起,關於金州軍的各種情況也受到各方關注。作為金州軍體係內官職最高的文官,崔永建的情況自然也在各方的收集之中。
作為一個朝鮮人,能夠在一個以漢人為主體的勢力中獲得這麽高的位置,各種因緣際會肯定是少不了的。要不是碰巧那個時候魯若麟手上沒有人才協助治理地方,崔永建也不可能成為金州軍的文官元老。
正是有這份資曆在,加上崔永建自身能力也不錯,學識在一眾金州軍官員中更是鳳毛麟角,所以在魯若麟任命他為遼南知府的時候,金州軍內沒有任何人提出異議。
因為金州軍與朝鮮的淵源,加上有崔永建的例子在前麵,所以這段時間陸續有不少朝鮮士子來金州軍效力。
朝鮮對這個情況表現得也非常曖昧。
明麵上臣服於滿清的朝鮮與金州軍是敵對的關係,甚至還在滿清的逼迫下派兵與金州軍交戰過。
但是私底下朝鮮與金州軍的交往隨著金州軍的實力變強反而愈發頻繁。特別是貿易往來,比以前增加了幾倍。
在滿清監控不到的朝鮮南方,與濟州島的貿易和往來幾乎公開化。大量的原材料、糧食、人力不斷的輸送到濟州島,換回來一船船的優質商品。
朝鮮南方貧民移民濟州島打工已經成為了一股風潮,隨著越來越多的朝鮮貧民知道濟州島的存在,以及去濟州島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都是朝鮮貧民自發的往濟州島跑,根本不需要人去組織和動員了。
朝鮮人多地狹,有限的土地養活不了那麽多的人口,適當的向外輸出人口對當地官府的統治也有一定的好處,至少不用擔心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
在這股移民風潮中,來到濟州島的不光是那些活不下去的貧民,還有一些在朝鮮官府裏找不到位置的貴族子弟。
朝堂的官位畢竟有限,而且始終由那些大家族掌控,除了極少數的精英子弟可以繼承官位,很多貴族子弟並沒有用武之地。
以前他們沒得選擇,隻能在抑鬱中度過一生。現在有了金州軍這個新興勢力可以供他們選擇,這些人又有了一展才華的希望。特別是金州軍裏的文官一把手是朝鮮人崔永建,這個情況更加堅定了這些朝鮮士子效力金州軍的信心。
漢城方麵對這種情況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采取了默許的態度。
一來那些貴族子弟確實需要施展的空間,而朝鮮卻沒有,讓他們去金州軍試一下也許又是一條出路。
二來朝鮮對於臣服於滿清這個野蠻民族心底裏還是非常膈應的,期望有朝一日大明爸爸可以將他們救出苦海。而魯若麟歸順明廷,使得朝鮮對金州的期待也更加大了,讓自家子弟去為大明效力,不但不覺得委屈,反而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隻是為了家族的安危著想,這些去金州軍的朝鮮子弟都是用的化名,並不是誰都有勇氣像崔永建一樣將家族整個搬到濟州島的。
朝鮮人現在是金州軍內除了漢人之外的第二大群體,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崔永建。
不過魯若麟對朝鮮人接納歸接納,但是同時實行了嚴格的漢化政策,講漢話、寫漢字成為融入金州軍的必須要求。
這個要求對朝鮮的那些貴族子弟並沒有什麽難度,畢竟他們從小就是受到漢文化教育的,隻要花一段時間練習就可以順利的融入到金州軍來。
對於那些朝鮮貧民就稍微困難一些了,需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漢話和簡單的漢字。不過他們的後代就容易得多了,這些朝鮮人從小就接受了漢話和漢字教育,長大之後基本和漢人沒有太大的差異了。
漢人在麵對朝鮮人時都會有一些優越感,那是屬於宗主國對附庸國的心理優勢。盧象升原本就是朝廷大員,這種心理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盧象升對崔永健更多的是新奇。
自從大唐覆滅之後,已經很少有外族能夠在漢人政權裏身居高位了,即使有少部分,也是在武將序列裏,極少有文官。哪怕是號稱小中華的朝鮮,也極少能夠有文人能夠得到大明士人的認可,這屬於大國在文化上的強勢心理。
崔永建對盧象升則是帶著一絲崇拜。
要知道盧象升雖然因為戰事的原因被貶為庶人,但是他畢竟是做過兵部尚書的人,這份履曆足夠讓絕大多數明朝士人仰望,更不用說一向視明朝為老大的朝鮮人了。
何況魯若麟對盧象升非常尊重,不管是基於哪一點,盧象升都值得崔永建慎重對待。
崔永建盛情邀請盧象升坐自己的馬車一起入城,盧象升也非常給麵子,欣然應允。
作為遼南職位最高的官員,崔永建還有一隊隨身護衛時刻守護在身邊,一看就知道是精銳士兵。在這些護衛的中間,是一輛寬大奢華的馬車。
崔永建的馬車是與大明截然不同的四輪馬車,而且與當初接待陳新甲時又有了一些變化。
依然是玻璃車窗、彈簧減
^0^一秒記住【】
震、滾珠軸承,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了橡膠輪胎。加上平整的水泥馬路,馬車跑得飛快,卻不怎麽顛簸。
饒是盧象升見多識廣,對這個新式馬車也是好奇得很。“崔大人,這馬車是如何製作的,竟然如此平穩?”
幾乎每個第一次見到四輪馬車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疑問,解釋的次數多了,崔永建哪怕不是技術出身,也講得頭頭是道。
對於崔永建講的轉向、減震、橡膠,盧象升不是很懂,但是也裝出一副原來如此的模樣。
“此車載重如何?”盧象升畢竟是實用型的官員,首先關注的就是它的運輸能力。
“兩輪馬車用一馬拉的話,最多隻能拉三五百斤,而且走不遠。這種四輪馬車一馬就可以拉兩千斤,而且更加省力,走得更遠。”崔永建指了指窗外,正好有一輛拉煤的馬車經過。“常州公請看,這車煤起碼有兩千多斤,但是速度並不慢。”
盧象升從窗戶往外看去,隻見那輛四輪煤車上麵煤炭堆得滿滿的,雖然拉車的馬看起來有點吃力,但是跑起來的速度並不慢,至少看起來比兩輪馬車拉個三五百斤要輕鬆不少。
想到大明境內糟糕的道路情況,轉運物資之艱難,損耗之大,盧象升開口問道:“此馬車可在大明推廣?”
崔永建搖了搖頭,“四輪馬車雖好,但是對道路的要求也非常高。起碼要求道路平整,否則極易損壞。最好是像這樣的水泥路麵,才能真正發揮四輪馬車的作用。”
聽到要配水泥路才行,盧象升對四輪馬車的興趣頓時下降了不少。大明連目前的道路整修都沒錢,怎麽可能有錢修建耗資巨大的水泥路。
從港區到旅順城,沿寬敞的水泥路修建了大量的營房,那些來到旅順的移民都在這裏修整並等待分配。
春天就要到了,遼南這塊大地也將重新煥發生機。這些移民將會被分配到遼南各地,搶在春耕之前開荒種地。
原本遼南也有許多的良田,但是自從被韃子占領之後,大多已經荒廢,隻有少量還有人耕種。這些移民的首要工作就是將那些荒地重新開墾出來,再種上糧食。
如何將這些移民合理的安排到各個地方是一項巨大而繁瑣的工作,不僅僅是把人送到地頭就完事了。還要安置他們居住、劃分田地,組織他們開挖溝渠,組建基層的管理機構,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員。
所以遼南的官員們是真的很忙,崔永建能夠抽空出來見盧象升是真的不容易。
“崔大人,這些百姓你們準備如何安置?”這一直是盧象升心中的疑惑。
要知道這可不是幾百幾千人,是涉及到幾十萬人的安置。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可持續的規劃,僅僅是吃飯就可以把金州軍吃垮了。
“主要是兩個辦法,一個是種地。遼南地廣人稀,有大量的田地可以利用起來安置百姓。隻要熬過了最開始的幾個月,等到田地有了產出,即使來再多的百姓也不怕了。”崔永建的話中規中矩,也是這個時代的常態做法,並沒有什麽好稀奇的。
“另外一個就是做工了。這做工分為兩種,一個是搞建設,一個是進作坊裏進行生產,也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這個辦法倒是與大明有些不一樣。
“用得到這麽多的人做工嗎?”盧象升的家鄉常州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脫離耕種專心做工的人有很多。但是那些工人都是在小作坊裏做事,沒有遼南這麽大的規模。
“要的。南關工地還沒有完全完工,等到天氣稍微暖和一點,大地解凍,就要重新開始施工了。目標就是將南關修建得固若金湯,不給韃子留一點縫隙,那裏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還有計劃裏要修建的一些工廠,也要開工了。像水泥廠、鋼鐵廠、紡織廠、成衣廠、船廠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人。說實話,我還怕到時候人手不足,影響修建進度。”
從崔永建的隻言片語中,盧象升看到了金州軍的龐大計劃。隻是一下子上馬這麽多的大項目,金州軍撐得住嗎?還是說魯若麟的家底已經豐厚到這種程度了?
“一下子將攤子鋪得這麽大,金州軍能應付的多來嗎?”盧象升好奇的問道。
“光靠金州軍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的,不過這些工廠也不都是我們一家的,還有很多其他人參股的。”這也不是什麽秘密,層次高一些的人都知道,所以崔永建告訴盧象升也無妨。
“哦?都是些什麽人?”盧象升來了興趣。
“都是與金州軍合作了多年的朋友,江南那邊的占大頭,朝鮮的也有一些,就是南邊的鄭家也有參與。”能夠拉來這麽多的人參與,崔永建也是非常自豪的。
這些人參股帶來的不光是資金,還有自己的渠道和物資。像這次的運糧,除了應魯若麟的要求之外,也是因為自家的生意也參與其中,後續需要魯若麟幫忙的地方還有很多。
這些百姓最後怎麽分配,哪個先哪個後還不是魯若麟說了算。除了參股金州軍的項目,這些商人們也有一些自家獨立的項目,也是需要大量人手的,能否招到人手也要魯
^0^一秒記住【】
若麟點頭才行。
更有甚者,像鄭芝龍更是提出了用糧食換移民,可見這些人手其實還是很吃香的。隻是魯若麟自己都不夠用,怎麽可能送給鄭芝龍。
現在確實有些困難,等到這些人安定下來,持續生產,產生的效益將會極為可觀,所以再難魯若麟也會咬牙堅持下去。
這些家族和勢力之所以如此力挺金州軍,就是因為金州軍治下的營商環境有口皆碑,數遍整個大明周邊都是獨一份,想要找個比金州軍治下更合適做生意的地方實在是難如登天。
這年頭並不是你隨便找個地方建好工坊,招來工人就可以賺錢的,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比土地和工人重要得多。正是這樣,才愈發顯得金州軍的珍貴,也才會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
雖然有其他勢力參股進來,但是主導權始終在金州軍手裏,這點魯若麟是絕對不會馬虎的。
想到金州軍雄偉的規劃,而朝廷卻困頓不堪,盧象升心情非常沉重。
很快,崔永建和盧象升就來到了旅順城。
旅順城的外城因為天氣原因暫時停止了施工,u看書.uukanh 但是規劃的麵積非常龐大,可以看出金州軍的勃勃雄心。
來到旅順內城,這裏比以前更加繁華了,南來北往的商人明顯變多了很多。街道上的商鋪幾乎生意都非常興旺,一片火熱的景象。
現在的商鋪都是原來的舊房子,而且數量不是太多。但是規劃中的各種商鋪、酒樓、客棧等馬上就會開工,將大大緩解現在的緊張局麵。
旅順舊城裏的土地除了留出來公用的,其他的全都銷售一空,為金州軍換回來大筆的資金。現在還沒有成型的外城土地也有人想要購買,隻是崔永建一直忍著沒有出售。
不是崔永建不想賣,而是價值還沒有到他理想中的價位。一旦外城建設完成,並打退韃子的進攻,加上移民的大量湧入,外城的價格將會迎來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那個時候才是出售的最佳時機。
旅順外城的規劃麵積極大,崔永建計算過,隻要操作得好,外城的土地價值就足以讓金州軍的所有投入翻倍的賺回來,讓他不得不謹慎一些。
親,本章已完,祝您閱讀愉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