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四十多萬人口的濟州島終於初步解決了用工荒,大量的荒地也被開墾出來,糧食收獲在土豆、玉米的推廣下獲得了大豐收。如果隻吃土豆和玉米,大家已經可以不愁糧食了。可惜無論是大明人還是朝鮮人,對小麥和稻穀的依賴與生俱來,光吃土豆和玉米始終不得勁。


    經過幾輪的種植,魯若麟一直擔心的種子退化問題並沒有出現。魯若麟也不明白其中的原由,也許是穿越時產生了變異,或者其他的原因,不過總歸是好事情。


    現在土豆和玉米已經成為了外銷商品,用來和大明與朝鮮交換糧食。土豆和玉米的產量早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麽高的產量在哪裏都是熱門作物。以前是濟州島自身都不夠使用所有沒有外銷,現在終於可以拿到土豆和玉米了。想到自家田地裏種下土豆和玉米,收獲的糧食堆積如山的場景,這些商人們牙都要樂掉了。


    土豆和玉米的推廣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大明和朝鮮的糧荒,但是大明的矛盾不光是糧食問題,土地兼並、社會貧富懸殊、資源分配不合理才是根本的原因。那些戰亂地區即使有土豆玉米這樣的神器也無力恢複了,因為社會秩序已經崩潰,沒有了和平的環境,安心生產隻是笑話罷了。


    隨著濟州島的開發走上正軌,魯若麟的心思又飄到了大明的北方。如果記憶沒有出錯的話,崇禎九年發生了幾件大事情,後金皇太極稱帝,韃子會再次入寇京師,大肆破壞搶劫,掠奪人口,使得京畿地區愈發衰敗。


    魯若麟這次準備來個黑吃黑,把後金韃子搶掠的物資、金銀和人口搶下來,充實濟州島。這個大行動將是今年魯若麟的重點計劃,隻要執行的到位,濟州島的發展起碼可以快上幾年。


    離這場後金的入侵還有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魯若麟還有許多的準備工作需要做。船隻需要大量補充,軍隊也需要繼續擴張,情報也要進行收集,後勤組織也需要跟上,一旦搶劫成功,大量的人口需要安置,白翎島那裏也需要提前儲備大量生活物資以作應對。總之各種準備工作非常多,絕不是魯若麟一句話就可以隨時行動的。


    燧發槍已經在開足馬力生產了,好消息是荷蘭人運來了很多硝石,是從印度那邊的葡萄牙人手裏買進的。有了硝石和日本來的硫磺,火藥總算暫時不缺了。從歐洲那邊發來的火炮和槍管也即將到達,自從收到魯若麟的訂單,荷蘭那邊的工廠就在加緊製作,很快就會有一船的槍管運來,可以大大加快燧發槍的成軍速度。


    借助鋼鐵廠的技術進步,濟州島設計出了一款新式的弩弓,與傳統的弩弓相比,加了彈性鋼鐵的弓臂彈力更大,射程更遠,威力自然也就更強了。而且弩箭采用了三棱重箭頭,非常適合覆蓋射擊,比當初大穀與一在濟州島打敗朝鮮軍隊時裝備的英格蘭長弓更加強大。


    而且腳蹬式的上弦方式更加省力,弓弩手的可持續戰鬥力更強。有了這些弓弩手和火槍手的配合,濟州島的遠程攻擊能力堪稱喪心病狂,隻要有足夠的子彈和弩箭,抱團的濟州島軍隊就很難被突破。


    為了保證此次的搶劫計劃成功,魯若麟又征召了一萬名士兵,這些士兵都是步兵,裝備以長槍、大刀為主,為火槍兵和弓弩手提供保護。如今濟州島士兵的武器裝備絕對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一般隻裝備給將領的鎧甲全員配備給了騎兵和步兵。


    依托於濟州島發達的鋼鐵產業,衝壓式盔甲開始大量生產。因為鋼鐵質量很好,這些盔甲的重量並不大,但是防護性能卻非常不錯,很受士兵們歡迎。這種鎧甲的生產工藝也非常簡單,前後兩片衝壓鎧甲片用牛皮帶連接起來就是一個護住軀幹的甲衣了。鎧甲的上麵還故意增加了一些花紋,可以有效的防備箭矢、劈砍、撞擊等傷害,穿戴方便、簡單實用,又非常容易生產。


    至於火槍兵和弓弩手為了行動方便都沒有穿戴鎧甲,但是每人都有一頂衝壓的鋼盔和可以插鋼片的防護背心。這種脫胎於後世的鋼盔濟州島的士兵人手一頂,比起後世的鋼盔,這種鋼盔的帽簷要寬大一些,主要是防備從天上下來的箭矢。這種鋼盔在必要的時候也是行軍鍋,可以盛水和煮飯,非常受士兵們喜愛。


    因為有龐大的紡織業支撐,防護背心的生產一點難度都沒有。這種仿製於後世防彈衣的防護背心上麵有許多小口袋,每個口袋裏麵都插有鋼片,在保證輕便的前提下能夠有效的提供對敵方箭矢的防護。


    除了這些,每個士兵還配備有一把精良的匕首,可以用來自衛或者其他用途。腳上都是鹿皮做的作戰靴,結實耐用,又非常美觀。得益於大員島上的大量鹿皮進口,濟州島現在非常流行鹿皮鞋,而且有向其他地方擴散的趨勢。


    可以說魯若麟為了減少傷亡、提高戰鬥力,不惜血本幾乎把士兵們武裝到了牙齒。主要是魯若麟的練兵思想導致他麾下的士兵都是走的精兵路線,每個士兵的訓練成本很高,要是輕易的傷亡了,是非常不劃算的,所以他寧可多花些錢和精力也要做好士兵的保障。


    為了降低傷亡,魯若麟甚至在每個班排都訓練了一些救護兵,可以進行簡單的戰場急救和包紮,盡量挽救士兵們的生命。


    這些裝備和製度可以說比同時代的軍隊超出了一大截,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士兵戰鬥力都不比那些大明將軍的家丁差多少了。現在他們唯一有欠缺的地方就是沒有經曆過實戰,銳氣盛而殺氣弱,隻要在戰場多磨礪幾回就是一等一的強軍了。


    隨著船廠的船隻陸續下水,朝鮮和大明那裏訂購的船隻完成,濟州島的船隻也得到了大量的補充。而且這種勢頭一直沒有停止,因為船廠永遠都有做不完的訂單,一擴再擴的船廠仍然不能滿足生產的需求。自然陰幹木頭已經完全不能跟上造船的速度了,人造烘幹房自然應運而生,所以說生產力才是技術的最大推動力。


    相比起自然陰幹,烘幹房對木頭的處理更快,而且可以對木頭的形狀進行一定的加工,大大的增加了造船的速度。這種工藝目前還隻有濟州島獨有,並且非常保密,使得濟州島的造船廠擁有非常大的競爭力。幾乎是別人造一條船的時間濟州島可以造出兩艘來,而且價格更低。隻是因為濟州島船廠的造船任務主要是為水師提供船隻,沒有進入造船市場,大家還感覺不到而已。


    大量的船隻加入很快就提高了濟州島水師的戰鬥力和運輸量,現在濟州島專門的戰船還不多,更多情況下還要兼顧貨運,畢竟這方麵的需求非常大,好似永遠看不到盡頭。濟州島的貿易繁榮已經間接的促進了大明和朝鮮的造船業,為了能夠多拉貨物,大家都在拚命的造船,即使是一艘二手船也有人願意出高價,不過沒有人願意出手罷了。


    隨著崇禎八年過去,濟州島的發展日新月異,糧食充足,兵甲齊備,魯若麟已經做好了出戰大明京師的準備。這次魯若麟預備出動的兵員為一萬五千人,其中有騎兵3000人,火槍兵3000人,步兵2000人,弓弩手2000人。另外還有船隻50餘艘,這些船上約有5000名水手,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和轉運人口物資。


    這些兵員和船隻已經先期抵達了白翎島,白翎島將會是這次出戰的後勤基地。各種作戰物資開始在白翎島儲備,大量人員的到來使得白翎島更加熱鬧起來。白翎島的商人們好奇這些大軍的到來,也不知道魯若麟是否有什麽新的動作,好在魯若麟麾下的大軍紀律一向良好,否則絕對會引起恐慌。


    朝鮮方麵更加敏感一些,駐島人員立即前來詢問大軍的意圖,被前鋒官王大海以日常演練為由糊弄過去了。大軍正在白翎島上做訓練調整,為出征做最後的準備。這次的作戰目標和作戰地點都是保密的,隻有王大海等幾個高級將領知道作戰的大致方案。


    這麽多的人馬出現在京師附近肯定會引起大明方麵的注意,特別是這支人馬歸屬不明、意圖不明的情況下,更是會引起他們的警惕。所以魯若麟現在正在想辦法找一個馬甲,打著這個馬甲的旗號來完成這次的作戰任務。


    這個馬甲真的不好找,畢竟這樣一支大軍來到京師腹地,一旦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馬甲是要背黑鍋的。朝鮮這個小受是不用想了,恨不得做個隱身人,主動招惹韃子的事情是不用想了。選來選去,東江總兵沈世魁進入了魯若麟的視野。


    沈世魁是在黃龍戰死旅順後接任的東江總兵,可惜到他接手的時候,東江鎮已經日薄西山,大量官兵將領或戰死、或叛亂、或投敵,別說出兵襲擊韃子的後路了,能夠不被韃子攻擊就不錯了。


    如今的東江鎮隻能困守皮島,偶爾出兵騷擾一下韃子顯示自己的存在,但是戰果寥寥。朝廷因為東江鎮未能起到牽製後金的作用,對東江鎮的待遇愈發減少,加上旅順被後金攻占,山東對東江的支援少了一個重要節點,導致糧食物資大幅減少。所以島上軍心士氣皆喪,前途一片迷茫。


    對於魯若麟這個朝鮮新貴,沈世魁是知道的。曾經東江鎮底下有很多人活不下去了被魯若麟運往了白翎島,沈世魁對此也是采取了默認的態度。因為他現在確實養活不了這麽多人,朝廷的給養日漸稀少,朝鮮對於東江鎮也漸漸失望,提供的糧草同樣不足。憑借小小的皮島,沒有外部支撐,確實活得非常艱難。


    所以大量的老弱婦孺和一些青壯通過私下的渠道被轉運到了白翎島,大大的減輕了沈世魁的負擔。到了白翎島的那些人偶爾也會有消息傳回來,大家過得都很好,魯若麟對他們非常不錯,日子已經有了盼頭。


    這些人與皮島那邊多少都有一些沾親帶故的,他們的遭遇使得皮島對魯若麟產生了很大的好感。後來白翎島大力發展商業,皮島也參與了進來,不過因為自身資源有限,交易的額度很小罷了。加上孔有德叛亂、黃龍戰死、旅順失守、尚可喜投金,各種變故接連不斷,皮島那邊也沒有什麽精力顧及其他了,所以與白翎島和魯若麟的交往並沒有加深。


    但是雙方的合作基礎還在,也沒有發生過什麽衝突,甚至魯若麟搶劫尚可喜的事情還很是讓沈世魁有些感激。投金後的尚可喜已經是皮島的敵人,魯若麟搶劫尚可喜等於變相的減輕了沈世魁的壓力。


    這次魯若麟決定出兵京師搶劫入侵的韃子,東江鎮這個招牌就非常好用。第一是東江鎮孤懸海外,大明本土對東江鎮的了解非常有限,即使想要求證,也要耗費很長的時間。第二是白翎島與皮島有一定的交情在,容易得到沈世魁的信任。第三是沈世魁目前處境艱難,大明對他的支持力度已經越來越低,急需一次亮眼的成績來提高自己的地位。第四是即使出現了什麽問題,沈世魁也可以推的一幹二淨,朝廷對他基本無可奈何。因為東江鎮隻要不是想要造反,朝廷基本都隻能忍了,那地方朝不保夕的,沒誰願意去。


    有了這些基礎在,相信到時候魯若麟提出以東江鎮的名義進京勤王,沈世魁拒絕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他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而且這是無本的買賣,怎麽算都不虧。


    轉眼時間來到了崇禎九年四月,後金國汗皇太極稱帝,改元崇德,以是年為崇德元年;改國號金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定都沈陽。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


    五月,皇太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等統八旗兵十萬攻明。uu看書 .uuansh 6月,清軍破獨石口,到延慶,入居庸關,京師震動,崇禎下令各地進京勤王。


    早就準備好的魯若麟立馬去信沈世魁,信中明言大明京師受到韃子入侵,自己生為明人甚以為恥。但是自己現在身負朝鮮官職,沒有朝鮮的許可無法擅自出兵京師。現在自己希望能以東江鎮麾下兵馬的旗號進京勤王,抗擊韃奴,解京師之危,救大明百姓於屠刀之下。隻求沈總兵能以大局為重,授予旗號。此戰所得一切功績皆歸東江鎮所有,繳獲的物資也會分予部分給東江鎮,解救的大明百姓則歸魯若麟安置。


    對於這種要求沈世魁真的是聞所未聞,對於進京勤王從來隻有推脫不往的,這樣上杆子要去的真的是非常罕見。而且魯若麟並非明軍體係內的人,再大的功勞也是毫無用處,簡直就是損己利人,活菩薩。好在沈世魁知道魯若麟在濟州島大肆開發,拚命的吸納人口,大概覺得這次魯若麟冒險進京可能就是為了人口物資,但是前提是能夠在韃子的屠刀下活下來才有資格談收獲,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但是這筆買賣無論從哪方麵講都是穩賺不賠,自己所要付出的不過是一個名義。況且魯若麟為了表示誠意,附送了一批刀槍盔甲和大量的土豆,令沈世魁非常滿意。思慮再三後,派自己的侄子,副將沈誌祥帶領少量人馬與魯若麟一起進京勤王,並告示沈誌祥如果兵事凶險就立馬撤退回島。


    就這樣,這支名義上由東江鎮副將沈誌祥帶領的勤王軍隊浩浩蕩蕩的開向了天津,魯若麟準備在那裏沿北運河而上,出戰韃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之興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豬哥老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豬哥老腰並收藏明末之興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