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院線電影,選擇用膠片拍攝,並沒有別的什麽原因。


    能用膠片,就不用數字攝影機。


    兩者呈現在大銀幕上,是完全不一樣的美感。


    李謙腦海裏還沒出現在現實中的電影,大多數一看就是數字攝影機拍出來的。


    或許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幾年,數字攝影機會完全取代膠片機。


    但是最起碼,現在還做不到。


    而且,國內大約3300塊銀幕,其中2600塊都是膠片銀幕,數字銀幕隻有700塊。


    這700塊數字銀幕,基本上都是些偏遠地區的電影院,也都是些小廳。


    數字電影,再經過磁轉膠,製作成膠片拷貝在膠片銀幕上放映,效果也會比膠片電影差的多。


    數字電影,相比膠片電影,唯一的優勢就是便宜、方便。


    在米粒堅,很多電視劇都是用膠片拍攝,甚至比國內一些電影都製作精良。


    效果更好,隻要條件允許,任何導演都會選擇拍膠片電影。


    其實國內也有一部膠片拍攝的電視劇,今年三月份開播的那部《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就是用膠片拍的。


    不過也僅此一部了。


    難度是更大了,不過電影本身沒有多麻煩,李謙倒不是沒有把握。


    在忙完《大白鯊》的後期之後,李謙就開始考慮,自己第一部院線電影拍什麽了。


    一開始選了好幾個片子,動手寫了幾個大概的故事下來。


    最後,考慮到實際情況、類型受眾等等原因,才選定了一部科幻懸疑電影《黑洞頻率》。


    不過,叫科幻電影也太勉強了,犯罪懸疑片更合適,有一點點科幻元素,但是最打動人的又是父子親情。


    故事很簡單,男主角在家裏偶然發現了三十年前父親那台老式無線電,竟然還能使用,並且收到了一個陌生男人的信號,和對方聊了起來。


    這個陌生男人就是他的父親,不過是三十年前的父親。


    也就是說,三十年後的兒子,通過老式的無線電,和三十年前的父親對話。


    在通過一係列事情確定對方的關係之後,兒子突然想起來三十年前,身為消防員的父親是在一次救火行動中犧牲的。


    為了拯救父親,兒子抓緊時間提前提醒父親如何從那場火災中逃生。


    父親在生死關頭想起了兒子的話,選擇了另一條路,得以逃生。


    而三十年後的另一頭,一切都改變了,父親沒有在那場火災中喪生,而是在多年後死於肺癌。


    不過,緊接著另一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本該健在的母親,卻在三十年前死於一場連環殺人案。


    於是,兒子再次通過無線電聯係父親。


    父子倆一場跨越時空的聯手合作,最後大團圓結局。


    大致就是這樣的劇情,整體上是懸疑電影,但包了個科幻的皮,內核卻是直抵人心的父子親情和家庭溫暖。


    單純的懸疑電影,太小眾了,在國內想要賣高票房的難度太大。


    包了個科幻的皮,來吸引觀眾,用親情打動觀眾。


    情感,是所有電影永恒不變的主題。


    不過劇本還是要改動一下,三十年太遠了,1977年左右國內的情況也太敏感。


    李謙給改成20年,1987年的父親大概在三十二三歲左右,2007年的兒子,二十七八歲。


    跨越時空,一個突出的地方就是父子兩人的年紀相仿。


    三十二三歲和二十七八歲,都可以說是三十左右,看起來是同一個年齡段。


    但是實際中,這完全是兩個年紀。


    三十二三歲的男人,基本上都結婚生子了,而二十七八歲,很多都沒有成家。


    年紀相仿,又能很直觀地讓觀眾看出兩個人的父子關係,不會違和。


    整體結構基本可以不用變,細節上麵還是要仔細斟酌的。


    不過李謙也有時間,沒有其他的事情打擾他,就安心閉關打磨劇本。


    雖然是兩個時空同時發生的故事,不過整體敘事還是比較簡單的,劇本寫起來沒多大難度。


    反正李謙也用不著劇本,拍戲的時候有分鏡就夠了,根本不會去看劇本。


    不過,麻煩的是,院線電影的劇本要光電審核,意味著不能像之前兩部電影,寫個純粹的劇本了。


    得寫成文學劇本,要不然審核的官老爺們看不懂,給打回來就麻煩了。


    多花點時間罷了,把劇本寫成外行人能看懂的類似小說的東西。


    8月3號,花了15天的時間,李謙才完成了《黑洞頻率》的文學劇本。


    也沒耽誤,帶著劇本,以及高陽、王璐兩人,以及從附近一家律師事務所找的律師,就趕去了光羨總部。


    簽合同,財務、律師總要帶過去,高陽就作為工作室總經理跟對方對接。


    提前約好了時間,告知來意之後,前台直接帶著李謙等人來到一間會議室裏。


    光羨傳媒老大王長天,u看書 uuanshu 他的左膀右臂李曉屏、張昭也都在場,還有另外幾位管理層。


    “王總你好。”


    李謙也是第一次見這位傳媒業大佬,身高不高,外表平平無奇,戴著個眼鏡,眼睛有點小。


    “李導你好,請坐。”


    王長天笑眯眯地和李謙握了握手,本身眼睛就不大,這笑起來更顯得小了。


    “上次就聽趙總回來說李導一表人才,今天見麵果然如此,又有才華又年輕帥氣,真是讓人羨慕啊,不知道要吸引多少圈內女演員的愛慕啊。”


    和李曉屏、張昭打了個招呼之後,李謙笑道,“王總過譽了,您可是咱們國內傳媒傳媒業領軍人物啊。”


    互相介紹,商業互吹了一會,就開始聊正事了。


    “王總,各位,這是我新電影的劇本,請過目。”


    李謙從包裏掏出幾份劇本,一一遞過去。


    雖然他們對李謙的新片有任何類型要求,不管拍什麽,隻要不違禁,光羨就願意合作。


    但是,作為合作方,人家還是要看看劇本的,這也是最起碼的尊重。


    李謙就不是墨鏡王,什麽都沒有,就拉來投資,找好一群演員來拍。


    拍著拍著拍不出來了,又完球。


    “我可是對李導的新片期待已久了。”


    王長天笑著接過劇本,瞥了一眼李謙四人,才翻看起來。


    財務、律師都帶來了,做事嚴謹,不是什麽都不懂的毛頭小子。


    這是王長天對李謙的第一印象。


    (求推薦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導演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吃飯打怪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吃飯打怪獸並收藏我的導演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