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李憲成這句話說出來,李憲立和李從雲父子都沒有表現得特別驚訝。。。
不過他們兩人的平靜對待,原因並不一樣。李從雲隻是正好今天剛聽趙老爺子征求他的意見是不是由學校推薦他去團zhongyang,所以此時再聽一次,一時沒想到其他,就沒覺得驚訝。
李憲立則是真正的養氣工夫了得,他深知李從雲如果真去團zhongyang,是肯定要掀起一定的波瀾的。這自然不是因為李從雲本人如何了得,如何有影響力,而是由他們老李家的家庭背景決定。
政治到了一定的層次,不論是拉幫結派也好,誌同道合也罷,總會出現不同的派係。派係之間,利益不同、人脈不同、施政理念等也各不相同,因而產生競爭甚至矛盾就不足為奇了。
門閥派至今仍是主流,有些地位尊崇的老領導人甚至曾經公開說過:“紅色江山由紅色子弟接班,理所應當。”
而共青團派究其根源,還是應該從顧國光同誌說起。顧國光曾任第九屆團zhongyang書記處第一書記,後來出任黨的總書記。1987年因被黨內老一輩革命家指責其反對zi誘化不力而被迫辭職,成為空頭政治局委員。兩年後因病逝世,卻因為其巨大的聲望而導致了全國性動蕩,南巡首長不得不在zhongyang高層再一次進行大洗牌,重新穩定局勢。
後來在批評顧國光的黨內生活會上,有些老人提出所謂“團派”問題,說國光過分重用“團派”的人。
這話其實也不假,國光同誌的確很重視團的建設和團幹的接班。不過動蕩過後,各政治家族私下也承認,其實國光同誌主要還是衝著貫徹“幹部年輕化”這一思想去做的,隻是在他看來,重用團幹、大學生等,是幹部年輕化最好的辦法――這個其實就算施政理念的差異了。
不少華共元勳認為,京城這麽多紅色子弟,都是久受紅色教導熏陶的,就算他們裏麵出了一些紈絝,可難道這麽多人裏麵,就挑不出幾個才堪大用的來?因此認為國光同誌“偏心”,覺得他本人是從團zhongyang第一書記出來的,這麽做就是培植黨羽、排除異己。
但是,團派除了國光同誌當政的那些年發展迅速,自打國光同誌從總書記位置上下去,這發展可就慢了。尤其是前年動亂之後,更是陷入一個低潮。
如今的團派,還能再振興起來嗎?
李憲立不禁有些憂心。
事關兒子的前途,李憲立也顧不得許多,微微遲疑道:“大哥,團派……現在可是連頂梁柱都給爺老頭子抽了,這時候從雲去團zhongyang,時機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
李憲成知道,老幺是知道他話裏的意思的。老李家人丁有點單薄,隻有兄弟二人,兄弟二人的後代也很巧,都是一子一女。
這年頭,男女平等的確是喊得震天響,但是李憲成和李憲立兄弟很清楚,再怎麽個平等法,華夏至少一百年內是出不了一個“女一號首長”的。
別說一號,就是進常委班子,基本上都很難。慶齡女士倒是當過副主席,但那是當時的特殊環境、特殊情況造成的,再說即便是慶齡女士,也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所以,老李家在第三代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李從文、李從雲這兄弟二人身上。
但是這裏麵又還有另一個問題:如果“資源”有限,該優先發展誰呢?
好在李從雲如今還未參加工作,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被擺上台麵。
但實際上,做為李從雲的父親,李憲立心裏是有壓力的。
首先第一個,他這個做弟弟的,在仕途上不如大哥走得一帆風順。他自己從心底裏並不認為自己一定是能力上比大哥要差了多少,實際上在他們這一代的時候,“資源”就已經有些有限了。
合適的位置就那麽些,爭的人卻是多得能從王府井排到渤海灣,老爺子當年還在的時候本先也是定的計劃“兩條腿走路”,兩兄弟共同進步、互相扶持。但實際上cao作起來根本沒那麽順利,特別是當年國光同誌更傾向於從共青團內提拔幹部,“資源”就更不夠用。
當時李老爺子心裏雖然也覺得憋悶,但他自己就是支持幹部年輕化、反對領導人終身製的,出爾反爾是絕不可能,也隻能先顧一頭,把老大李憲成先鍛煉出來。
李憲立現在心裏有些發寒,我們這一輩,是我這個做弟弟的讓了大哥,難不成到了兒子這一輩,還要再讓一回?
李憲成話裏的意思,他自然聽得明白,而且也知道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華夏政壇往大了說,無非兩派,門閥派和共青團派,門閥派中的紅色子弟有幾種進入官場的模式,其中最方便、最穩妥的一種,就是走“zhongyang――地方――zhongyang”的線路。
具體來說,李憲成為李從文準備的便是這一模式:先在華共zhongyang辦公廳任職,這裏主要是混級別,順便也混一個資曆。
要知道,華共zhongyang辦公廳的級別是很高的,普通的幹事也是副科級,甚至科級幹部也有,稍微混到一官半職,就可能是正科甚至副處。
副處級在中辦當然屁都不頂一個,可這個級別如果外放,那就起碼是個縣委常委!
李憲成的長子李從文也不過比李從雲大了不到五歲,如今年僅二十六歲出頭,卻已經是中辦某局某處副處長,協助其處長負責zhongyang政治局一般性會務工作的安排。
這個職務說起來不算高,但重要性極其凸顯,不僅能夠旁聽zhongyang政治局的會議,而且是正兒八經的zhongyang領導身邊人。
他在這個位置上已經一年出頭,可以想象,按照一般世家子弟的從政路線,這個資曆已經足夠,那麽李從文自然也是外放在即了。
但李從雲呢?才不過剛要畢業。
年紀小在家族裏頭有時候真要吃虧,李憲立心裏對這件事一直有些耿耿於懷,他因為年紀小吃過虧,眼看著兒子又要吃虧,真是憋屈得很。
團派眼下可真是沒有支柱啊……真要說起來,最有希望成為團派支柱的那位顧書記,人家現在還遠在西疆,指不定什麽時候能回京呢!就算能回京,京城水深如許,這位當年國光同誌看好的“年輕幹部”能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那還是兩說!
李憲成看出自己兄弟的擔心,為他解釋說:“老幺,我在這次下去調研之前聽大公子說,爺老頭子對顧挽瀾很滿意,說他‘年輕能幹,沉得住氣’,我聽大公子的意思,爺老頭子估摸會在近兩年把他調回來……”
李憲立臉上露出思索的神色,不知是自言自語還是問李憲成:“顧挽瀾、顧挽瀾,他真能力挽團派狂瀾於即倒嗎?不過……以他的資曆來說他的年齡優勢倒是很明顯。”
其實李憲立比顧挽瀾還小一歲,但架不住人家顧挽瀾同誌84年就是團zhongyang書記處第一書記,乃是堂堂正部級高幹。而他李憲立84年底才晉升為華共京城市委工業部副部長,才是個副廳、享受正廳級待遇罷了,這差距怎麽好比?
別說他李二哥,就是李大哥李憲成,84年也不過是遼安省委書記兼望海縣委書記而已!別驚訝,省委書記和縣委書記那時候連著念是經常的,因為當時設有省委第一書記,而後麵的普通省委書記們……兩個字:成打。
不過,李憲成在此後倒也進步很快,85年就成為電子工業部部長兼黨組書記了。
然而,李憲成卻比顧挽瀾大了六歲……
“爸,我看大伯的意見很好,去團zhongyang不錯。”
就在李憲成等待,李憲立思索的時候,李從雲卻忽然出言道。
李憲成微微錯愕,李憲立卻是臉色一yin,沉聲問:“你知道你去團zhongyang意味著什麽嗎?”
李從雲點點頭,正色道:“我想,無非是打上一個‘團派’的標簽罷了。我倒是覺得,其實團派也沒什麽不好,年輕朝氣,關注民生,幫扶弱勢群體……再說,我就是去了團派,爺老頭子就會不把我當初老李家的孩子了?”
李憲立從內心裏說,還是不大讚成兒子去團zhongyang的,但大哥提議,兒子自己又不知輕重地表了態,他這時候再要反對,就有些抹不開臉了。
沒奈何,李憲立隻得嗯了一聲,說:“既然這樣,我也同意。”
李憲成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笑道:“那就好,這件事老幺你不要出麵,我來安排。”
李憲立點點頭,卻補充了一個條件,說:“大哥,我同意從雲去團zhongyang,但是有一點我得表態:從雲在團zhongyang熬夠了資曆,還是要外放的,不能真按zhongyang團幹模式,幹到廳局甚至省部級再外放,我們家可不是真打算轉業去做團幹世家的!”
李憲成毫不猶豫地點了頭:“好,一言為定。”
李憲成這句話說出來,李憲立和李從雲父子都沒有表現得特別驚訝。。。
不過他們兩人的平靜對待,原因並不一樣。李從雲隻是正好今天剛聽趙老爺子征求他的意見是不是由學校推薦他去團zhongyang,所以此時再聽一次,一時沒想到其他,就沒覺得驚訝。
李憲立則是真正的養氣工夫了得,他深知李從雲如果真去團zhongyang,是肯定要掀起一定的波瀾的。這自然不是因為李從雲本人如何了得,如何有影響力,而是由他們老李家的家庭背景決定。
政治到了一定的層次,不論是拉幫結派也好,誌同道合也罷,總會出現不同的派係。派係之間,利益不同、人脈不同、施政理念等也各不相同,因而產生競爭甚至矛盾就不足為奇了。
門閥派至今仍是主流,有些地位尊崇的老領導人甚至曾經公開說過:“紅色江山由紅色子弟接班,理所應當。”
而共青團派究其根源,還是應該從顧國光同誌說起。顧國光曾任第九屆團zhongyang書記處第一書記,後來出任黨的總書記。1987年因被黨內老一輩革命家指責其反對zi誘化不力而被迫辭職,成為空頭政治局委員。兩年後因病逝世,卻因為其巨大的聲望而導致了全國性動蕩,南巡首長不得不在zhongyang高層再一次進行大洗牌,重新穩定局勢。
後來在批評顧國光的黨內生活會上,有些老人提出所謂“團派”問題,說國光過分重用“團派”的人。
這話其實也不假,國光同誌的確很重視團的建設和團幹的接班。不過動蕩過後,各政治家族私下也承認,其實國光同誌主要還是衝著貫徹“幹部年輕化”這一思想去做的,隻是在他看來,重用團幹、大學生等,是幹部年輕化最好的辦法――這個其實就算施政理念的差異了。
不少華共元勳認為,京城這麽多紅色子弟,都是久受紅色教導熏陶的,就算他們裏麵出了一些紈絝,可難道這麽多人裏麵,就挑不出幾個才堪大用的來?因此認為國光同誌“偏心”,覺得他本人是從團zhongyang第一書記出來的,這麽做就是培植黨羽、排除異己。
但是,團派除了國光同誌當政的那些年發展迅速,自打國光同誌從總書記位置上下去,這發展可就慢了。尤其是前年動亂之後,更是陷入一個低潮。
如今的團派,還能再振興起來嗎?
李憲立不禁有些憂心。
事關兒子的前途,李憲立也顧不得許多,微微遲疑道:“大哥,團派……現在可是連頂梁柱都給爺老頭子抽了,這時候從雲去團zhongyang,時機是不是有點不太合適?”
李憲成知道,老幺是知道他話裏的意思的。老李家人丁有點單薄,隻有兄弟二人,兄弟二人的後代也很巧,都是一子一女。
這年頭,男女平等的確是喊得震天響,但是李憲成和李憲立兄弟很清楚,再怎麽個平等法,華夏至少一百年內是出不了一個“女一號首長”的。
別說一號,就是進常委班子,基本上都很難。慶齡女士倒是當過副主席,但那是當時的特殊環境、特殊情況造成的,再說即便是慶齡女士,也起不了決定性作用。
所以,老李家在第三代的希望,還是寄托在李從文、李從雲這兄弟二人身上。
但是這裏麵又還有另一個問題:如果“資源”有限,該優先發展誰呢?
好在李從雲如今還未參加工作,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被擺上台麵。
但實際上,做為李從雲的父親,李憲立心裏是有壓力的。
首先第一個,他這個做弟弟的,在仕途上不如大哥走得一帆風順。他自己從心底裏並不認為自己一定是能力上比大哥要差了多少,實際上在他們這一代的時候,“資源”就已經有些有限了。
合適的位置就那麽些,爭的人卻是多得能從王府井排到渤海灣,老爺子當年還在的時候本先也是定的計劃“兩條腿走路”,兩兄弟共同進步、互相扶持。但實際上cao作起來根本沒那麽順利,特別是當年國光同誌更傾向於從共青團內提拔幹部,“資源”就更不夠用。
當時李老爺子心裏雖然也覺得憋悶,但他自己就是支持幹部年輕化、反對領導人終身製的,出爾反爾是絕不可能,也隻能先顧一頭,把老大李憲成先鍛煉出來。
李憲立現在心裏有些發寒,我們這一輩,是我這個做弟弟的讓了大哥,難不成到了兒子這一輩,還要再讓一回?
李憲成話裏的意思,他自然聽得明白,而且也知道其中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華夏政壇往大了說,無非兩派,門閥派和共青團派,門閥派中的紅色子弟有幾種進入官場的模式,其中最方便、最穩妥的一種,就是走“zhongyang――地方――zhongyang”的線路。
具體來說,李憲成為李從文準備的便是這一模式:先在華共zhongyang辦公廳任職,這裏主要是混級別,順便也混一個資曆。
要知道,華共zhongyang辦公廳的級別是很高的,普通的幹事也是副科級,甚至科級幹部也有,稍微混到一官半職,就可能是正科甚至副處。
副處級在中辦當然屁都不頂一個,可這個級別如果外放,那就起碼是個縣委常委!
李憲成的長子李從文也不過比李從雲大了不到五歲,如今年僅二十六歲出頭,卻已經是中辦某局某處副處長,協助其處長負責zhongyang政治局一般性會務工作的安排。
這個職務說起來不算高,但重要性極其凸顯,不僅能夠旁聽zhongyang政治局的會議,而且是正兒八經的zhongyang領導身邊人。
他在這個位置上已經一年出頭,可以想象,按照一般世家子弟的從政路線,這個資曆已經足夠,那麽李從文自然也是外放在即了。
但李從雲呢?才不過剛要畢業。
年紀小在家族裏頭有時候真要吃虧,李憲立心裏對這件事一直有些耿耿於懷,他因為年紀小吃過虧,眼看著兒子又要吃虧,真是憋屈得很。
團派眼下可真是沒有支柱啊……真要說起來,最有希望成為團派支柱的那位顧書記,人家現在還遠在西疆,指不定什麽時候能回京呢!就算能回京,京城水深如許,這位當年國光同誌看好的“年輕幹部”能不能在京城站穩腳跟,那還是兩說!
李憲成看出自己兄弟的擔心,為他解釋說:“老幺,我在這次下去調研之前聽大公子說,爺老頭子對顧挽瀾很滿意,說他‘年輕能幹,沉得住氣’,我聽大公子的意思,爺老頭子估摸會在近兩年把他調回來……”
李憲立臉上露出思索的神色,不知是自言自語還是問李憲成:“顧挽瀾、顧挽瀾,他真能力挽團派狂瀾於即倒嗎?不過……以他的資曆來說他的年齡優勢倒是很明顯。”
其實李憲立比顧挽瀾還小一歲,但架不住人家顧挽瀾同誌84年就是團zhongyang書記處第一書記,乃是堂堂正部級高幹。而他李憲立84年底才晉升為華共京城市委工業部副部長,才是個副廳、享受正廳級待遇罷了,這差距怎麽好比?
別說他李二哥,就是李大哥李憲成,84年也不過是遼安省委書記兼望海縣委書記而已!別驚訝,省委書記和縣委書記那時候連著念是經常的,因為當時設有省委第一書記,而後麵的普通省委書記們……兩個字:成打。
不過,李憲成在此後倒也進步很快,85年就成為電子工業部部長兼黨組書記了。
然而,李憲成卻比顧挽瀾大了六歲……
“爸,我看大伯的意見很好,去團zhongyang不錯。”
就在李憲成等待,李憲立思索的時候,李從雲卻忽然出言道。
李憲成微微錯愕,李憲立卻是臉色一yin,沉聲問:“你知道你去團zhongyang意味著什麽嗎?”
李從雲點點頭,正色道:“我想,無非是打上一個‘團派’的標簽罷了。我倒是覺得,其實團派也沒什麽不好,年輕朝氣,關注民生,幫扶弱勢群體……再說,我就是去了團派,爺老頭子就會不把我當初老李家的孩子了?”
李憲立從內心裏說,還是不大讚成兒子去團zhongyang的,但大哥提議,兒子自己又不知輕重地表了態,他這時候再要反對,就有些抹不開臉了。
沒奈何,李憲立隻得嗯了一聲,說:“既然這樣,我也同意。”
李憲成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笑道:“那就好,這件事老幺你不要出麵,我來安排。”
李憲立點點頭,卻補充了一個條件,說:“大哥,我同意從雲去團zhongyang,但是有一點我得表態:從雲在團zhongyang熬夠了資曆,還是要外放的,不能真按zhongyang團幹模式,幹到廳局甚至省部級再外放,我們家可不是真打算轉業去做團幹世家的!”
李憲成毫不猶豫地點了頭:“好,一言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