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全能網紅 新()”查找最新章節!
先這樣讓對方把廣告刊登了,再看看“廣告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能明顯增加房子銷量,大房企肯定會心甘情願的再繼續在你這“子報”上刊登廣告的。
總之,鍾任也是急了,各種能想到的手段,統統都給它用上了。他也有種“預感”,如果“子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他頂多當兩年的“子報”總編輯,就要“畢業”了。
現在仍在位上的時間,他有什麽“好招數”,或“壞招數”不敢嚐試的?!
鍾任在“子報”的“總編輯”位置上,不能不說,他真的是“兢兢業業”,憚精竭慮想要把這份報紙弄好。
但“子報”創辦的頭一年,效益那是真心的糟糕無比。
之前最樂觀的預計,是“虧損3個月”後,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了……再之後,就進入到了快樂的收獲時節。
哪裏想到,這個“收支平衡”的過程,居然持續了整整一個年頭了,還是在虧損。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報社的投資那是“花錢如流水”啊。換言之,報社一整年下來,都在承擔著“子報”的虧損。
“子報”本身就不盈利的,當年它所產生的虧損,都由報社來“買單”了。
難怪報社的員工們有很大的意見。
李社長的各種“黑”曆史都被翻遍了,接下來就輪到“鍾任”。鍾任到報社的時間不算太久,而且之前他都擔任著部門的“副職”,不算什麽大.權在握的人物,所以他在報社階段的“材料”較少。於是報社的員工們,就發揚了記者的職業習慣,勇於去挖鍾任在“基層”那十年間的“材料”。
總之,這些報社的家夥,都有點閑,放著編報的正事,最感興趣的卻是“編排”李社長和鍾任這兩位“罪魁禍首”。
鍾任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苦苦支撐著,一門心思想著如果“扭虧為盈”。
能夠想到的,能夠從其它同類型的報紙上“吸取”的成功經驗,鍾任那是毫不猶豫就采納。
如此這般,死撐了一年又3個月之後,靠著一些本地大房地產商擔當“回頭客”,在“當代都市晚報”上投放廣告,這份“子報”居然開始“收支”勉強維持“平衡”了。
這真是一個曆史性的階段呀。
首先要“收支平衡”,報社不再虧損,鍾任的“子報”總編輯的位置才能“坐穩”。否則,隨時有可能被“臨陣換將”。
李社長也算是有足夠魄力的了,在連續虧損了15個月的情況下,仍然給予鍾任最大限度的支持,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另外,這類報紙也確實找對了“路子”了,專門的去開拓小市民的市場。
經過一年的沉澱時間,由普通小市民自發“訂閱”這“子報”的數量,逐月遞增。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基礎前提在,本地的大房地產企業,或者外地“進駐”到本市的“大房企”,他們嚐試著在這份“當代都市晚報”上投入樓盤的廣告,居然對“樓盤”商品房的銷售,起著顯著的提升作用。
如此一來,它們繼續在“子報”上打廣告,充當“回頭客”的動力就更足了。真心是積極熱情的投放各式各樣的廣告。
首先,就靠著那些“房地產”的廣告,“子報”逐漸的實現了“收支平衡”的可喜轉變。
實現了這關鍵一步,不再需要報社“虧損”來支撐“子報”了,鍾任才好去開拓其它“商家”的廣告來源。
至於“子報”的發行量,鍾任反而不怎麽擔憂。這份畢竟就是一份“小市民”們愛看什麽新聞,“子報”的記者就“采寫”什麽新聞,而“編輯”呢,就專門挑選“小市民”喜歡閱讀的“自由來稿”,予以刊登。
有時候編輯記者那沒那忙碌了,也會“策劃”一些吸引小市民的招數。比如說,每天開設“半版”以上的“市民熱線”的專檔。
在那樣的一個“專欄”中,主要從“小市民”打來的反映問題的“熱線電話”中,挑選出具有吸引力的話題,予以刊登。然後,由報社出麵,去聯係相關的部門,詢問解決市民關注的這事兒的解決方案。有時候短時間無法解決的,“子報”方麵還會持續的予以“關注”,追蹤報道。
總之,為了辦好這樣的一個“熱線欄目”,“子報”專門為這樣一個“欄目”配備了3部固定電話,用來接聽小市民的“來電”。
固定電話,當然很便宜。但那不是重點,關鍵的是在“人員”的配置。3部電話就得配3個專門的“接線員”,來負責接線,錄下廣大市民的“訴求”。
這3個額外工作人員的每月工資,就得發放不少。所以說,不是不想多設幾部“熱線電話”,是人員成本實在有點高。
這還僅僅是“子報”的半個版麵到一個版麵的“熱線電話”,就得占用如此數量的人力成本,整個“子報”,固定的每天出版36版以上,那人員的配置,還能少得到哪裏去!?
因此,“子報”一天不實現“收支平衡”,那就一天得“賠錢”,那都是真金白銀的賠錢出去的。
好在從最開始的每天印刷3萬份“子報”開始,從第4個月開始,印數就漲到5萬,然後每月以增加1萬份的數量,增加著印數。
到了第15個月,這個“子報”的印刷總數,已經逼近了20萬份了。
居然比“本報”攤派式的“發行總數”,都要高出一截了。
而且尤其令人歡欣鼓舞的,是那個“子報”的印數,那是絕大部分都由小市民自發來“訂閱”的。少部分則是廣告商要去“分發”,推廣樓盤所需。
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子報”之所以遲到現在才實現“收支平衡”,主要還是它實施的是“厚報戰略”。
也就是說,除了每天固定的32個版麵,如果有廣告的話,就額外的增加廣告版麵。
由鍾任“總編”的這份“子報”,無論每天的廣告多寡,都不會去擠用那固定的32個版麵。因為,如果像“本報”那樣一有廣告,就直接用掉“原有的版麵”的話,那讀者能看到的真正的報紙內容,就嚴重縮水。
“本報”的版麵,就算被廣告給“壓縮”掉了,那也沒有人有意見。畢竟它本來就是絕大部分“公家”訂閱。
而這“子報”不同,九成九是由小市民自發“訂閱”的,你壓縮了人家喜歡看的內容版麵,人家覺得不值了,以後誰還想“訂閱”你這報紙呢?!
在“32個固定版麵”保證不“縮水”的情況下,如果有廣告,就增加版麵,讓“子報”看起來越來越厚,小市民花同樣的錢,卻能買到一份更厚的報紙,感覺就更加劃算。
超實惠啊。
如此,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刺激“子報”的銷量提升。
但報紙越印越厚,“零售定價”卻是偏低的,因此,真正靠那發行量大了,印刷報紙就能賺到一大筆錢,那也不現實。
關鍵的關鍵,還是要看“子報”的廣告收入。
這樣一份“當代都市晚報”,在所在城市的“盈利”突破口,竟然是“房地產樓盤”的廣告。這個看似很偶然的現象,事實上帶著某種“必然”。
因為報社所在的這個“二線城市”,它的經濟狀況,有著較為特殊的一麵。
這個城市,工業和服務業都稱不上發達。它的工資水平也高不到哪裏去。維係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骨幹”,其實就在於房地產業。
這樣一個二線城市,樓盤猶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可以說,一個沒有什麽像樣工業的城市,服務業也落後,它隻能靠“房地產”來拉動gdp了。
尤其是報社所在的這“二線城市”,房地產又特別的發達,幾乎占了整個城市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說它是“畸形”的經濟也罷,但有“房地產”業的拉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增速”,還真心不慢。
如此龐大的城市“樓盤”數量,如果本地有一份報紙是深受本地市民喜愛的,那這些“樓盤”在你這“子報”上投放的廣告量,那就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現在才隻是一小部分的“樓盤廣告”投放到“子報”上邊而已,居然就能讓“子報”的“收支平衡”了。這對“鍾任”乃至李社長,都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呀。
有了“突破口”,路就越走越順了。而且明確了樓盤的廣告,是可以積極爭取的,這也是一種有用的經驗。
“當代都市晚報”就專門的開辟了5個固定版麵的“樓市直通車”版麵。
“子報”的這幾個固定的“樓市版麵”,跟專門刊登廣告的那種樓盤宣傳,當然大大不同。
那些“樓盤”廣告,直接就吹噓某個樓盤的房子怎麽怎麽好,又有什麽樣的優惠活動。而這個“子報”開辟的“樓市直通車”,則完全不是這種內容。
這些固定的樓市版麵,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站在市民們的角度,來縱觀樓市。
也就是說,對於商品房裝修方麵,該注意的各種事項啊。對於裝修的各種容易犯的錯誤。還有各種裝飾建材的相關話題……這些都撰稿者,都需要以“親曆者”的角度,來娓娓講述自己在裝修新房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還有,則是購買商品房時容易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就連個房產的“契稅”的話題,都可以深入的展開討論!
總之,要從小市民關心的角度,來編輯關於“商品房”方麵的投稿,然而擇優刊登。
這樣一個編輯“房產直通車”版麵的思路,才是小市民們最喜聞樂見的。
必要的時候,鍾任鍾總編輯還特別“授意”底下的記者們,專門挑選一些發生在外.省的大城市的關於房產糾紛的新聞,進行深入報道。
又或者,針對一些外.省的大城市的知名“房產”,居然爆出了安全.事.故啊,或者樓房質量問題之類的大新聞,你這“子報”也可以進行“熱點”追蹤報道!
總之,這等於是撰寫一係列的揭.弊的文章。寫這些文章,風險與機遇並存。所謂的“風險”,就是被你“揭.弊”的大企業肯定不服氣,要跟你打官司的,你的文章要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另外,報社肯定要承受對方通過各種方式,帶給你的巨大壓力……
上述的是存在巨大“風險”的一麵。而所謂的“機遇”,則是這些“揭.弊”文章卻最為小市民喜歡。尤其是當揭.露的問題,涉及到小市民“自身的權益”時,關注度就會格外之高。
總之,發達這類文章,有利於擴大報紙的影響力,擴大報紙對小市民的“黏度”。當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度”。
過猶不及。
就是那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鍾任對此,他自有自己的一套要把握的“原則標準”。他的標準(也可以視為他所把握的“度”),其實非常簡單明了。
那就是,“揭.弊”可以,但“子報”的記者采寫的此類文章,不能針對本地的類似事件。隻能專門針對外地發生的此類新聞。
這不是鍾任“護短”,而是針對本地的此類企業寫“揭.弊”文章,對方可以影響到的關係,基本上也“盤根錯節”在本地。說不定,對方的關係.網,還跟你報社的“關係.網”,存在著高度的重疊情況。
一旦真是如此,報社背後的支持力量,也不滿你這樣子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屆時你就會變得越發的“被動”了。uu看書 .uuanshuc
總之,失去了本地的一些“有力人物”對報社工作的大力支持,報社的許多優勢就難以得到發揮。
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
因此,鍾任也注意不“踩.雷”。而最好的招數,就是不刊登涉及本地負麵信息的大新聞事件。
把握好了上述的這個“度”,鍾任就不必擔心太多了。
李社長就是非常欣賞鍾任這樣子既懂得靈活應對,又能大膽的尋找“賣點”的辦報方式。
“子報”也在鍾任的上述“辦報”方式引領下,逐漸的“收支平衡”。
下一步,“當代都市晚報”,也有朝著高利潤高收益的好局麵,穩步邁進。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01章 興順)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重生之全能網紅》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先這樣讓對方把廣告刊登了,再看看“廣告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能明顯增加房子銷量,大房企肯定會心甘情願的再繼續在你這“子報”上刊登廣告的。
總之,鍾任也是急了,各種能想到的手段,統統都給它用上了。他也有種“預感”,如果“子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他頂多當兩年的“子報”總編輯,就要“畢業”了。
現在仍在位上的時間,他有什麽“好招數”,或“壞招數”不敢嚐試的?!
鍾任在“子報”的“總編輯”位置上,不能不說,他真的是“兢兢業業”,憚精竭慮想要把這份報紙弄好。
但“子報”創辦的頭一年,效益那是真心的糟糕無比。
之前最樂觀的預計,是“虧損3個月”後,就可以實現收支平衡了……再之後,就進入到了快樂的收獲時節。
哪裏想到,這個“收支平衡”的過程,居然持續了整整一個年頭了,還是在虧損。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報社的投資那是“花錢如流水”啊。換言之,報社一整年下來,都在承擔著“子報”的虧損。
“子報”本身就不盈利的,當年它所產生的虧損,都由報社來“買單”了。
難怪報社的員工們有很大的意見。
李社長的各種“黑”曆史都被翻遍了,接下來就輪到“鍾任”。鍾任到報社的時間不算太久,而且之前他都擔任著部門的“副職”,不算什麽大.權在握的人物,所以他在報社階段的“材料”較少。於是報社的員工們,就發揚了記者的職業習慣,勇於去挖鍾任在“基層”那十年間的“材料”。
總之,這些報社的家夥,都有點閑,放著編報的正事,最感興趣的卻是“編排”李社長和鍾任這兩位“罪魁禍首”。
鍾任就在這樣的氛圍中,苦苦支撐著,一門心思想著如果“扭虧為盈”。
能夠想到的,能夠從其它同類型的報紙上“吸取”的成功經驗,鍾任那是毫不猶豫就采納。
如此這般,死撐了一年又3個月之後,靠著一些本地大房地產商擔當“回頭客”,在“當代都市晚報”上投放廣告,這份“子報”居然開始“收支”勉強維持“平衡”了。
這真是一個曆史性的階段呀。
首先要“收支平衡”,報社不再虧損,鍾任的“子報”總編輯的位置才能“坐穩”。否則,隨時有可能被“臨陣換將”。
李社長也算是有足夠魄力的了,在連續虧損了15個月的情況下,仍然給予鍾任最大限度的支持,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另外,這類報紙也確實找對了“路子”了,專門的去開拓小市民的市場。
經過一年的沉澱時間,由普通小市民自發“訂閱”這“子報”的數量,逐月遞增。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基礎前提在,本地的大房地產企業,或者外地“進駐”到本市的“大房企”,他們嚐試著在這份“當代都市晚報”上投入樓盤的廣告,居然對“樓盤”商品房的銷售,起著顯著的提升作用。
如此一來,它們繼續在“子報”上打廣告,充當“回頭客”的動力就更足了。真心是積極熱情的投放各式各樣的廣告。
首先,就靠著那些“房地產”的廣告,“子報”逐漸的實現了“收支平衡”的可喜轉變。
實現了這關鍵一步,不再需要報社“虧損”來支撐“子報”了,鍾任才好去開拓其它“商家”的廣告來源。
至於“子報”的發行量,鍾任反而不怎麽擔憂。這份畢竟就是一份“小市民”們愛看什麽新聞,“子報”的記者就“采寫”什麽新聞,而“編輯”呢,就專門挑選“小市民”喜歡閱讀的“自由來稿”,予以刊登。
有時候編輯記者那沒那忙碌了,也會“策劃”一些吸引小市民的招數。比如說,每天開設“半版”以上的“市民熱線”的專檔。
在那樣的一個“專欄”中,主要從“小市民”打來的反映問題的“熱線電話”中,挑選出具有吸引力的話題,予以刊登。然後,由報社出麵,去聯係相關的部門,詢問解決市民關注的這事兒的解決方案。有時候短時間無法解決的,“子報”方麵還會持續的予以“關注”,追蹤報道。
總之,為了辦好這樣的一個“熱線欄目”,“子報”專門為這樣一個“欄目”配備了3部固定電話,用來接聽小市民的“來電”。
固定電話,當然很便宜。但那不是重點,關鍵的是在“人員”的配置。3部電話就得配3個專門的“接線員”,來負責接線,錄下廣大市民的“訴求”。
這3個額外工作人員的每月工資,就得發放不少。所以說,不是不想多設幾部“熱線電話”,是人員成本實在有點高。
這還僅僅是“子報”的半個版麵到一個版麵的“熱線電話”,就得占用如此數量的人力成本,整個“子報”,固定的每天出版36版以上,那人員的配置,還能少得到哪裏去!?
因此,“子報”一天不實現“收支平衡”,那就一天得“賠錢”,那都是真金白銀的賠錢出去的。
好在從最開始的每天印刷3萬份“子報”開始,從第4個月開始,印數就漲到5萬,然後每月以增加1萬份的數量,增加著印數。
到了第15個月,這個“子報”的印刷總數,已經逼近了20萬份了。
居然比“本報”攤派式的“發行總數”,都要高出一截了。
而且尤其令人歡欣鼓舞的,是那個“子報”的印數,那是絕大部分都由小市民自發來“訂閱”的。少部分則是廣告商要去“分發”,推廣樓盤所需。
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子報”之所以遲到現在才實現“收支平衡”,主要還是它實施的是“厚報戰略”。
也就是說,除了每天固定的32個版麵,如果有廣告的話,就額外的增加廣告版麵。
由鍾任“總編”的這份“子報”,無論每天的廣告多寡,都不會去擠用那固定的32個版麵。因為,如果像“本報”那樣一有廣告,就直接用掉“原有的版麵”的話,那讀者能看到的真正的報紙內容,就嚴重縮水。
“本報”的版麵,就算被廣告給“壓縮”掉了,那也沒有人有意見。畢竟它本來就是絕大部分“公家”訂閱。
而這“子報”不同,九成九是由小市民自發“訂閱”的,你壓縮了人家喜歡看的內容版麵,人家覺得不值了,以後誰還想“訂閱”你這報紙呢?!
在“32個固定版麵”保證不“縮水”的情況下,如果有廣告,就增加版麵,讓“子報”看起來越來越厚,小市民花同樣的錢,卻能買到一份更厚的報紙,感覺就更加劃算。
超實惠啊。
如此,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刺激“子報”的銷量提升。
但報紙越印越厚,“零售定價”卻是偏低的,因此,真正靠那發行量大了,印刷報紙就能賺到一大筆錢,那也不現實。
關鍵的關鍵,還是要看“子報”的廣告收入。
這樣一份“當代都市晚報”,在所在城市的“盈利”突破口,竟然是“房地產樓盤”的廣告。這個看似很偶然的現象,事實上帶著某種“必然”。
因為報社所在的這個“二線城市”,它的經濟狀況,有著較為特殊的一麵。
這個城市,工業和服務業都稱不上發達。它的工資水平也高不到哪裏去。維係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骨幹”,其實就在於房地產業。
這樣一個二線城市,樓盤猶如“雨後春筍”,不計其數。可以說,一個沒有什麽像樣工業的城市,服務業也落後,它隻能靠“房地產”來拉動gdp了。
尤其是報社所在的這“二線城市”,房地產又特別的發達,幾乎占了整個城市經濟總量的七成以上。說它是“畸形”的經濟也罷,但有“房地產”業的拉動,整個城市的經濟“增速”,還真心不慢。
如此龐大的城市“樓盤”數量,如果本地有一份報紙是深受本地市民喜愛的,那這些“樓盤”在你這“子報”上投放的廣告量,那就是非常驚人的數字。
現在才隻是一小部分的“樓盤廣告”投放到“子報”上邊而已,居然就能讓“子報”的“收支平衡”了。這對“鍾任”乃至李社長,都是一種意外的驚喜呀。
有了“突破口”,路就越走越順了。而且明確了樓盤的廣告,是可以積極爭取的,這也是一種有用的經驗。
“當代都市晚報”就專門的開辟了5個固定版麵的“樓市直通車”版麵。
“子報”的這幾個固定的“樓市版麵”,跟專門刊登廣告的那種樓盤宣傳,當然大大不同。
那些“樓盤”廣告,直接就吹噓某個樓盤的房子怎麽怎麽好,又有什麽樣的優惠活動。而這個“子報”開辟的“樓市直通車”,則完全不是這種內容。
這些固定的樓市版麵,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那就是站在市民們的角度,來縱觀樓市。
也就是說,對於商品房裝修方麵,該注意的各種事項啊。對於裝修的各種容易犯的錯誤。還有各種裝飾建材的相關話題……這些都撰稿者,都需要以“親曆者”的角度,來娓娓講述自己在裝修新房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還有,則是購買商品房時容易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就連個房產的“契稅”的話題,都可以深入的展開討論!
總之,要從小市民關心的角度,來編輯關於“商品房”方麵的投稿,然而擇優刊登。
這樣一個編輯“房產直通車”版麵的思路,才是小市民們最喜聞樂見的。
必要的時候,鍾任鍾總編輯還特別“授意”底下的記者們,專門挑選一些發生在外.省的大城市的關於房產糾紛的新聞,進行深入報道。
又或者,針對一些外.省的大城市的知名“房產”,居然爆出了安全.事.故啊,或者樓房質量問題之類的大新聞,你這“子報”也可以進行“熱點”追蹤報道!
總之,這等於是撰寫一係列的揭.弊的文章。寫這些文章,風險與機遇並存。所謂的“風險”,就是被你“揭.弊”的大企業肯定不服氣,要跟你打官司的,你的文章要站得住腳,經得起考驗。另外,報社肯定要承受對方通過各種方式,帶給你的巨大壓力……
上述的是存在巨大“風險”的一麵。而所謂的“機遇”,則是這些“揭.弊”文章卻最為小市民喜歡。尤其是當揭.露的問題,涉及到小市民“自身的權益”時,關注度就會格外之高。
總之,發達這類文章,有利於擴大報紙的影響力,擴大報紙對小市民的“黏度”。當然,前提是要把握好“度”。
過猶不及。
就是那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鍾任對此,他自有自己的一套要把握的“原則標準”。他的標準(也可以視為他所把握的“度”),其實非常簡單明了。
那就是,“揭.弊”可以,但“子報”的記者采寫的此類文章,不能針對本地的類似事件。隻能專門針對外地發生的此類新聞。
這不是鍾任“護短”,而是針對本地的此類企業寫“揭.弊”文章,對方可以影響到的關係,基本上也“盤根錯節”在本地。說不定,對方的關係.網,還跟你報社的“關係.網”,存在著高度的重疊情況。
一旦真是如此,報社背後的支持力量,也不滿你這樣子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屆時你就會變得越發的“被動”了。uu看書 .uuanshuc
總之,失去了本地的一些“有力人物”對報社工作的大力支持,報社的許多優勢就難以得到發揮。
有點得不償失的感覺。
因此,鍾任也注意不“踩.雷”。而最好的招數,就是不刊登涉及本地負麵信息的大新聞事件。
把握好了上述的這個“度”,鍾任就不必擔心太多了。
李社長就是非常欣賞鍾任這樣子既懂得靈活應對,又能大膽的尋找“賣點”的辦報方式。
“子報”也在鍾任的上述“辦報”方式引領下,逐漸的“收支平衡”。
下一步,“當代都市晚報”,也有朝著高利潤高收益的好局麵,穩步邁進。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401章 興順)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重生之全能網紅》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