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準備動用現有的公司力量。”
成永興搖了搖頭。
“那是要再向學校求援了?”
一號工程,這又是一次《全彩工程》級別的大項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次的全彩工程,工大差不多動員了全校的力量支援,這次呢?
工大現在不要說支援晶圓了,連全彩這種級別的項目都支持不起了。
“不是。這次的晶圓項目,我準備把它放在春城。相關力量,我也會重新組織。”
這個事情,成永興也是想了很久。晶圓放到冰城,麵臨一係列的問題。
冰城並沒有晶圓產業所需要的人員和技術。一個學校的力量,終歸還是有限度的。
雖然光電作弊式的異軍突起,但還是掩飾不了底蘊不足的問題。
新生的工大半導體係,已經支撐了led,和lcd兩個產業。不論是人力,還是技術,都已經走到了極限。
再尋找一個新的依托,就是最好的辦法。
————————
而春城則不同,春城在半導體,尤其是科研領域,有幾個單位能夠幫上大忙。
光機所,這個不用提了。
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單位,就是光機學校。這間學校的專業設置,差不多就是為了晶圓準備的。
最重要的一個是林大。
林大的半導體係(1983年改名電子科學係)成立非常早,它在1959年的時候就成立了,當時號稱《天下第一係》。
這個係在1960年的時候,就自辦元器件工廠,用於實習並生產集成電路。
在這個時期(1992年),它的實力,比工大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其下屬的專業設置也是異常完整,包括了電子學,半導體化學,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半導體材料等一批具有碩士和博士資格的強勢專業。
在這個年代,東三省工業基礎,技術基礎之雄厚,簡直難以想象。
冰城,春城,奉天,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都足以支撐一片天空。
可惜的是,此時整個國家,從上到下的思路就是全盤引進。對科研,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減少。這些力量,最後全部荒廢。
由於東三省以及春城經濟的日漸衰落,地方財政養不起這麽多國家級高校。
林大(985,211),林工大(211),白求恩醫大(國家重點),郵電學院(東北唯一郵電學院,錄取分數超過重點),地質學院(國家重點),總共五所國家級大學,於2000年被迫合並,成立了新林大。
即使是這麽多大學合並在一起,仍然無法解決經費問題,隻能靠舉債度日,最後成了國內首家資不抵債的高校,轟動一時。
林大半導體係的實力,與林大一樣,由於缺乏經費及沒有產業環境的支撐,日漸衰落,最後連冰城工大都比不過了,實在是可惜。
————————
把晶圓項目,設到春城,還有兩個考量。
第一個,保密。經過了12寸液晶泄密事件,全彩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開設一個新基地,就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
第二個,經過兩輪與劉璿的接觸,成永興在這段感情裏麵對的最大困境就是距離。再加上春城本身就是他的家鄉。
把第二基地放到春城,就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
“那叫我來做什麽?這個一號工程跟我沒有關係啊!”
白學成有點迷惑了。如果談2代線的事情,其實去全彩公司去談更妥當一點。
“這裏有兩個事情,跟全彩有關係,都需要你的支持。為什麽把一號線,遷移到春城,也有這方麵的考慮。希望通過這條lcd產線,培養和培育相關的產業工人。”
一個晶圓廠,不是建成就可以投產的。相關的技術人員,也都需要培養。而培養半導體生產線產業工人的最好辦法,無疑是通過lcd產線來進行了。
“第二個,就是資金。我準備把《全彩科技》的設備采購權利,收回到《光電設備》手裏。通過《全彩科技》的設備采購款,來為晶圓產業輸血。”
隨著lcd產業已經逐步走上正軌,產線的逐步量產,慢慢的,它就有了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比盈利能力更重要的則是它的融資能力。
由於《全彩科技》的獨有技術,吸引投資人比較方便。像2,3,4,三條產線,主要資金都是外部投資人的資金。那麽從這裏揩油就是最好的辦法。
這個思路有點像當初的智商稅。
隨著tft-lcd市場的打開,tft-lcd的產能,也會迎來一個全麵爆發的過程。
在原來的曆史上,到94年底,世界上興建了21條tft-lcd產線,它的產能總數,高達每個月63萬片。其中新增的產能,是54萬片。
這個市場空白的絕大多數,都需要《全彩科技》去填補。以現在的2號線為參照,哪怕其良率為100%,雙班製生產,也需要54條新線!而每條線的設備采購款,高達1.5億人民幣。
由於lcd產能爆發引起的半導體設備采購款項,就高達了80億人民幣!這還是不考慮2代線的造價更高等因素的保守估計。
晶圓產業的投資,就要著落在這裏了。
————————
“一號工程,有沒有具體目標啊?”
“初步的思路,是在93-94年間,建設一個2微米的小型晶圓廠,然後通過技術進步,逐步升級到1微米進程。”
葉靜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最後選定了lele路線作為光電下一步技術演進方向。
《多圖案技術》在這個時代,其難度比納米時代,小得不是一點半點。小數點後少了兩個零的精度,導致在納米時代,大家最頭痛的衍射,對準等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lele與samp相比,各有千秋。lele的主要弊端,是它有分圖片校準的問題。
samp是一種自校準技術,所以在初期,它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但它隻適用於對稱圖形,適用麵很窄。
它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這也是intel在14nm先拔頭籌,但在10nm遲遲無法通關的主要原因。相信intel最後也會走到lele這條道路上。
晶圓廠的投資,也跟產能,晶圓尺寸有很大關係。由於這個晶圓廠的核心目的,就是驗證《多圖案技術》技術在實際生產線上的應用。沒有必要搞得過於龐大。這條產線的設計技術目標,隻有2微米,3寸晶圓,月產萬片而已。
至於這條產線的工藝設計,成永興就不準插手了,畢竟這種級別的晶圓,國內的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
“然後在95-96年,再建一條正式線。它的技術指標,瞄準的是0.5微米。”
其實在成永興心中,真正瞄準的是0.25-0.35微米。
96年又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隨著台海危機,中美關係迅速惡化。《瓦森納協定》拉開了對中國長達數十年技術壓製的序幕。可以想象嗎?中國實際上是跟伊朗和朝鮮,一個待遇的!
如果光電係的晶圓產業,能夠在95-96實現對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徹底反超,誰對誰封鎖技術還不一定呢。
多重圖案技術的保密,相比odf還是容易一些,因為它沒有新的設備。至少,它不會被一張照片給泄密。
光電晶圓,隻要保密工作做得好,以高於世界水平一代,到兩代的芯片,可以把其它國家的晶圓產業升級,全部打停!
一如昨天的led,今天的lcd。
最不濟,雙方有了坐下來談的本錢。
製裁就是這個樣子,你造不出來的東西,我不賣給你。你能造出來的,禁運的意義何在呢?所以,光電自身的體量雖小,但它為國家打開的是廣闊的大門。u看書 .uukans
台海危機的另外一個副作用,是中國複關談判徹底擱置。這一波的製裁,持續了5年,直到2001年,複關也變成了入關。
複關和入關,看起來隻差了一個字,但條件差遠了。至少後世一直在吵的,市場經濟國家待遇,根本就不成問題。
反正多重圖案,早晚也會被泄露。這個時候,用先進兩個世代的晶圓技術,換取複關談判,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
“好吧。這個我同意”
想了一會,白學成還是同意了這個建議。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光電設備》與《全彩科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利益實體。
但在大是大非麵前,他還是做出了讓步。
從《光電科研》分家那一天起,他就知道,lcd在成永興心裏已經失寵了。
led產業,為lcd貢獻了起家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現在輪到lcd產業為晶圓產業輸血了。
但這次的談話,也在他心底裏埋下了一絲陰影。現在紅紅火火的lcd產業,會不會也麵臨led一樣的命運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成永興搖了搖頭。
“那是要再向學校求援了?”
一號工程,這又是一次《全彩工程》級別的大項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上次的全彩工程,工大差不多動員了全校的力量支援,這次呢?
工大現在不要說支援晶圓了,連全彩這種級別的項目都支持不起了。
“不是。這次的晶圓項目,我準備把它放在春城。相關力量,我也會重新組織。”
這個事情,成永興也是想了很久。晶圓放到冰城,麵臨一係列的問題。
冰城並沒有晶圓產業所需要的人員和技術。一個學校的力量,終歸還是有限度的。
雖然光電作弊式的異軍突起,但還是掩飾不了底蘊不足的問題。
新生的工大半導體係,已經支撐了led,和lcd兩個產業。不論是人力,還是技術,都已經走到了極限。
再尋找一個新的依托,就是最好的辦法。
————————
而春城則不同,春城在半導體,尤其是科研領域,有幾個單位能夠幫上大忙。
光機所,這個不用提了。
還有一個被忽視的單位,就是光機學校。這間學校的專業設置,差不多就是為了晶圓準備的。
最重要的一個是林大。
林大的半導體係(1983年改名電子科學係)成立非常早,它在1959年的時候就成立了,當時號稱《天下第一係》。
這個係在1960年的時候,就自辦元器件工廠,用於實習並生產集成電路。
在這個時期(1992年),它的實力,比工大強得不是一星半點。
其下屬的專業設置也是異常完整,包括了電子學,半導體化學,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半導體材料等一批具有碩士和博士資格的強勢專業。
在這個年代,東三省工業基礎,技術基礎之雄厚,簡直難以想象。
冰城,春城,奉天,任何一個單獨拿出來,都足以支撐一片天空。
可惜的是,此時整個國家,從上到下的思路就是全盤引進。對科研,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減少。這些力量,最後全部荒廢。
由於東三省以及春城經濟的日漸衰落,地方財政養不起這麽多國家級高校。
林大(985,211),林工大(211),白求恩醫大(國家重點),郵電學院(東北唯一郵電學院,錄取分數超過重點),地質學院(國家重點),總共五所國家級大學,於2000年被迫合並,成立了新林大。
即使是這麽多大學合並在一起,仍然無法解決經費問題,隻能靠舉債度日,最後成了國內首家資不抵債的高校,轟動一時。
林大半導體係的實力,與林大一樣,由於缺乏經費及沒有產業環境的支撐,日漸衰落,最後連冰城工大都比不過了,實在是可惜。
————————
把晶圓項目,設到春城,還有兩個考量。
第一個,保密。經過了12寸液晶泄密事件,全彩已經成了眾矢之的。
開設一個新基地,就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
第二個,經過兩輪與劉璿的接觸,成永興在這段感情裏麵對的最大困境就是距離。再加上春城本身就是他的家鄉。
把第二基地放到春城,就是一個自然的選擇。
————————
“那叫我來做什麽?這個一號工程跟我沒有關係啊!”
白學成有點迷惑了。如果談2代線的事情,其實去全彩公司去談更妥當一點。
“這裏有兩個事情,跟全彩有關係,都需要你的支持。為什麽把一號線,遷移到春城,也有這方麵的考慮。希望通過這條lcd產線,培養和培育相關的產業工人。”
一個晶圓廠,不是建成就可以投產的。相關的技術人員,也都需要培養。而培養半導體生產線產業工人的最好辦法,無疑是通過lcd產線來進行了。
“第二個,就是資金。我準備把《全彩科技》的設備采購權利,收回到《光電設備》手裏。通過《全彩科技》的設備采購款,來為晶圓產業輸血。”
隨著lcd產業已經逐步走上正軌,產線的逐步量產,慢慢的,它就有了一定的盈利能力。但比盈利能力更重要的則是它的融資能力。
由於《全彩科技》的獨有技術,吸引投資人比較方便。像2,3,4,三條產線,主要資金都是外部投資人的資金。那麽從這裏揩油就是最好的辦法。
這個思路有點像當初的智商稅。
隨著tft-lcd市場的打開,tft-lcd的產能,也會迎來一個全麵爆發的過程。
在原來的曆史上,到94年底,世界上興建了21條tft-lcd產線,它的產能總數,高達每個月63萬片。其中新增的產能,是54萬片。
這個市場空白的絕大多數,都需要《全彩科技》去填補。以現在的2號線為參照,哪怕其良率為100%,雙班製生產,也需要54條新線!而每條線的設備采購款,高達1.5億人民幣。
由於lcd產能爆發引起的半導體設備采購款項,就高達了80億人民幣!這還是不考慮2代線的造價更高等因素的保守估計。
晶圓產業的投資,就要著落在這裏了。
————————
“一號工程,有沒有具體目標啊?”
“初步的思路,是在93-94年間,建設一個2微米的小型晶圓廠,然後通過技術進步,逐步升級到1微米進程。”
葉靜經過幾個月的辛苦工作,最後選定了lele路線作為光電下一步技術演進方向。
《多圖案技術》在這個時代,其難度比納米時代,小得不是一點半點。小數點後少了兩個零的精度,導致在納米時代,大家最頭痛的衍射,對準等問題,都不是大問題。
lele與samp相比,各有千秋。lele的主要弊端,是它有分圖片校準的問題。
samp是一種自校準技術,所以在初期,它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但它隻適用於對稱圖形,適用麵很窄。
它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顯,這也是intel在14nm先拔頭籌,但在10nm遲遲無法通關的主要原因。相信intel最後也會走到lele這條道路上。
晶圓廠的投資,也跟產能,晶圓尺寸有很大關係。由於這個晶圓廠的核心目的,就是驗證《多圖案技術》技術在實際生產線上的應用。沒有必要搞得過於龐大。這條產線的設計技術目標,隻有2微米,3寸晶圓,月產萬片而已。
至於這條產線的工藝設計,成永興就不準插手了,畢竟這種級別的晶圓,國內的技術已經完全成熟。
————————
“然後在95-96年,再建一條正式線。它的技術指標,瞄準的是0.5微米。”
其實在成永興心中,真正瞄準的是0.25-0.35微米。
96年又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隨著台海危機,中美關係迅速惡化。《瓦森納協定》拉開了對中國長達數十年技術壓製的序幕。可以想象嗎?中國實際上是跟伊朗和朝鮮,一個待遇的!
如果光電係的晶圓產業,能夠在95-96實現對世界半導體產業的徹底反超,誰對誰封鎖技術還不一定呢。
多重圖案技術的保密,相比odf還是容易一些,因為它沒有新的設備。至少,它不會被一張照片給泄密。
光電晶圓,隻要保密工作做得好,以高於世界水平一代,到兩代的芯片,可以把其它國家的晶圓產業升級,全部打停!
一如昨天的led,今天的lcd。
最不濟,雙方有了坐下來談的本錢。
製裁就是這個樣子,你造不出來的東西,我不賣給你。你能造出來的,禁運的意義何在呢?所以,光電自身的體量雖小,但它為國家打開的是廣闊的大門。u看書 .uukans
台海危機的另外一個副作用,是中國複關談判徹底擱置。這一波的製裁,持續了5年,直到2001年,複關也變成了入關。
複關和入關,看起來隻差了一個字,但條件差遠了。至少後世一直在吵的,市場經濟國家待遇,根本就不成問題。
反正多重圖案,早晚也會被泄露。這個時候,用先進兩個世代的晶圓技術,換取複關談判,這個要求不過分吧。
————————
“好吧。這個我同意”
想了一會,白學成還是同意了這個建議。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光電設備》與《全彩科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利益實體。
但在大是大非麵前,他還是做出了讓步。
從《光電科研》分家那一天起,他就知道,lcd在成永興心裏已經失寵了。
led產業,為lcd貢獻了起家的第一筆啟動資金。現在輪到lcd產業為晶圓產業輸血了。
但這次的談話,也在他心底裏埋下了一絲陰影。現在紅紅火火的lcd產業,會不會也麵臨led一樣的命運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