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卿微微一笑,言道:“要不今晚我將自己今日的言論整理繕寫一份,送給大家便可,用不著現在麻煩。”
富弼欣喜點頭道:“如此最好,那就有勞崔郎了。”
這時候,有人提出異議道:“崔行長,你剛才所言的這些,都是建立在百姓們能夠吃飽穿暖的基礎上,倘若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又如何能夠發展你所言的那第二第三產業?”
童州也是苦笑言道:“吃飽穿暖乃是頭等大事,曆朝曆代都不能圓滿解決,就目前而言談何容易,崔郎之話實乃鏡中花,水中月啊!”
此話無異於一盆冷水,頓時就澆滅了富弼等人心頭之火,使得他們全都從欣喜中冷靜了下來,全都望著崔文卿,靜待他的回答。
崔文卿鎮定自若的笑道:“其實,關於這兩點,我已經在開始做了。”
“開始做了?何意?”童州一頭霧水。
崔文卿開口道:“剛才我已經說過了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要奠定第一產業的基礎,首先在於吃飽穿暖,那就是提高糧食生產,提高布匹生產。對於提高布匹生產,前段時間我已經請求朝廷,遷移了不少黎族人前來北地四州,發展棉花種植,改善紡織工具,目前黎族德倫巴郎族長已經率千餘族人抵達,正在選址造城於北方長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棉花種植一定能夠在河東路一帶推廣開來。。”
“至於糧食增產……”
聽崔文卿說到這個問題,在場的所有刺史全都豎起了耳朵認真傾聽。
畢竟,此乃一個關係甚大的問題。
在亂世,糧食乃是價比黃金的存在。
昔日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齊太祖之所以能夠崛起於洛陽,平息中原各地割據軍閥,是因洛陽含嘉倉內堆滿了數不盡的糧食。
在別的起義軍四處找吃籌穿的時候,大齊的軍隊頓頓白米飯,哪能沒有戰鬥力?
故而,洛陽存糧便是當年齊軍最大的依障。
即便如今盛世,糧食也是關係到廟堂安穩之重要物資。
就拿刺史們而言,州郡糧食收獲數量便是當年他們考功升官降職的重要依據。
倘若糧食收獲不力,刺史們所不定還會遭到罷黜。
故此,他們才露出了認真傾聽之色。
崔文卿也不多賣關子,沉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糧食生產方麵,我們可以研究出雜交水稻,從而提高糧食產量,達到增產的目的。”
“雜交水稻?”
此言一出,立即引來了陣陣驚歎。
“甚?雜交水稻是何物?王刺史可曾聽過?”
“沒有,本官從未聽聞此物之名。”
“莫非是一種其他品種的水稻?諸位同僚可有見聞?”
“本官通曉耕種,卻是從不知道此物。”
“對對對,我也不知道。”
“本官也是。”
……
崔文卿暗暗好笑,心道一聲:此乃未來之物,你們知道就怪了,繼而娓娓而言道:“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其稻種主要表現在生長旺盛,根係發達,穗大粒多,抗逆性強等方麵,因此,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富弼乃戶部尚書,本掌錢糧收入,聽到崔文卿如此推崇這種雜交水稻,陡然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敢問崔郎口中的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多少斤?”
崔文卿大概估計了一下,回答道:“雜交水稻的畝產應在八百斤左右吧。”
“什麽?八百斤?這這這……怎麽可能?!”大驚之下,富弼的舌頭都有些打結了,老臉上更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色。
而在場的刺史們也是一片倒抽涼氣的聲音,顯然都被崔文卿說出的如此駭然數字驚得呆住了。
就目前大齊水稻產量來說,一般為三百斤左右,達到三百五十斤就要算作高產,如今崔文卿居然說這種雜交水稻畝產能夠到達八百斤,如何不能這些人震撼絕倫。
富弼立即意識到了雜交水稻能夠為大齊帶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又驚又喜之下連忙上前一步抓住了崔文卿的衣袖,急聲道:“崔郎,這雜交水稻何在?倘若能夠量產,我大齊將來當可糧食充盈也!”
崔文卿苦笑道:“富弼大人,就目前我朝農藝水平而言,想要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無異於癡人說夢話,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鑽研,曆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方能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糧種。”
聞言,富弼整個人恰如被一盆涼水陡然澆下,心內頓時拔涼拔涼的,滿腔激動也是化為了烏有。
然,崔文卿接下來的一席話又立即讓他欣喜若狂了。
“目前咱們雖然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然卻可以尋得雜交水稻的替代品,聽聞在遙遠南方的占城國,有一種品種十分優良的水稻,其種早熟高產、耐水耐旱、外形精美、煮後味香、出飯量高,雖不能達到畝產八百斤,然以在下估算,達到六百斤理應誤差,朝廷若是能夠派人前去引進這種稻種,相信可以使咱們大齊的稻穀產量上升兩到三成。”
崔文卿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在他前世宋朝,正是引入占城稻的先期。
相傳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審知為閩王,建立閩國。時值中原大亂,閩中相對穩定,王審知開辟甘棠港,開展對外貿易,將原產於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進閩中,在福建各地都有種植。
《宋史·食貨誌》稱:“占城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江淮、兩浙稍旱,水田不登。次年五月,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賜江淮、兩浙三路轉運使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
後來,真宗皇帝還把種植方法雕版印刷,命轉運使張榜示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與近臣在開封試種占城稻。占城稻耐旱、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而且生長期短,真宗皇帝把收獲的占城稻在廟堂展示給百官。“天禧二年(公元1018)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觀刈占城稻。沒過多久,占城稻就占據了中原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著名的高產品種。”
富弼欣喜點頭道:“如此最好,那就有勞崔郎了。”
這時候,有人提出異議道:“崔行長,你剛才所言的這些,都是建立在百姓們能夠吃飽穿暖的基礎上,倘若大家都吃不飽,穿不暖,又如何能夠發展你所言的那第二第三產業?”
童州也是苦笑言道:“吃飽穿暖乃是頭等大事,曆朝曆代都不能圓滿解決,就目前而言談何容易,崔郎之話實乃鏡中花,水中月啊!”
此話無異於一盆冷水,頓時就澆滅了富弼等人心頭之火,使得他們全都從欣喜中冷靜了下來,全都望著崔文卿,靜待他的回答。
崔文卿鎮定自若的笑道:“其實,關於這兩點,我已經在開始做了。”
“開始做了?何意?”童州一頭霧水。
崔文卿開口道:“剛才我已經說過了一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要奠定第一產業的基礎,首先在於吃飽穿暖,那就是提高糧食生產,提高布匹生產。對於提高布匹生產,前段時間我已經請求朝廷,遷移了不少黎族人前來北地四州,發展棉花種植,改善紡織工具,目前黎族德倫巴郎族長已經率千餘族人抵達,正在選址造城於北方長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棉花種植一定能夠在河東路一帶推廣開來。。”
“至於糧食增產……”
聽崔文卿說到這個問題,在場的所有刺史全都豎起了耳朵認真傾聽。
畢竟,此乃一個關係甚大的問題。
在亂世,糧食乃是價比黃金的存在。
昔日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齊太祖之所以能夠崛起於洛陽,平息中原各地割據軍閥,是因洛陽含嘉倉內堆滿了數不盡的糧食。
在別的起義軍四處找吃籌穿的時候,大齊的軍隊頓頓白米飯,哪能沒有戰鬥力?
故而,洛陽存糧便是當年齊軍最大的依障。
即便如今盛世,糧食也是關係到廟堂安穩之重要物資。
就拿刺史們而言,州郡糧食收獲數量便是當年他們考功升官降職的重要依據。
倘若糧食收獲不力,刺史們所不定還會遭到罷黜。
故此,他們才露出了認真傾聽之色。
崔文卿也不多賣關子,沉聲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糧食生產方麵,我們可以研究出雜交水稻,從而提高糧食產量,達到增產的目的。”
“雜交水稻?”
此言一出,立即引來了陣陣驚歎。
“甚?雜交水稻是何物?王刺史可曾聽過?”
“沒有,本官從未聽聞此物之名。”
“莫非是一種其他品種的水稻?諸位同僚可有見聞?”
“本官通曉耕種,卻是從不知道此物。”
“對對對,我也不知道。”
“本官也是。”
……
崔文卿暗暗好笑,心道一聲:此乃未來之物,你們知道就怪了,繼而娓娓而言道:“雜交水稻是通過不同稻種相互雜交產生的,其稻種主要表現在生長旺盛,根係發達,穗大粒多,抗逆性強等方麵,因此,利用水稻的雜種優勢便以大幅度提高水稻產量。”
富弼乃戶部尚書,本掌錢糧收入,聽到崔文卿如此推崇這種雜交水稻,陡然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敢問崔郎口中的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多少斤?”
崔文卿大概估計了一下,回答道:“雜交水稻的畝產應在八百斤左右吧。”
“什麽?八百斤?這這這……怎麽可能?!”大驚之下,富弼的舌頭都有些打結了,老臉上更露出了震撼不已的神色。
而在場的刺史們也是一片倒抽涼氣的聲音,顯然都被崔文卿說出的如此駭然數字驚得呆住了。
就目前大齊水稻產量來說,一般為三百斤左右,達到三百五十斤就要算作高產,如今崔文卿居然說這種雜交水稻畝產能夠到達八百斤,如何不能這些人震撼絕倫。
富弼立即意識到了雜交水稻能夠為大齊帶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又驚又喜之下連忙上前一步抓住了崔文卿的衣袖,急聲道:“崔郎,這雜交水稻何在?倘若能夠量產,我大齊將來當可糧食充盈也!”
崔文卿苦笑道:“富弼大人,就目前我朝農藝水平而言,想要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無異於癡人說夢話,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鑽研,曆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方能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糧種。”
聞言,富弼整個人恰如被一盆涼水陡然澆下,心內頓時拔涼拔涼的,滿腔激動也是化為了烏有。
然,崔文卿接下來的一席話又立即讓他欣喜若狂了。
“目前咱們雖然無法培養出真正的雜交水稻,然卻可以尋得雜交水稻的替代品,聽聞在遙遠南方的占城國,有一種品種十分優良的水稻,其種早熟高產、耐水耐旱、外形精美、煮後味香、出飯量高,雖不能達到畝產八百斤,然以在下估算,達到六百斤理應誤差,朝廷若是能夠派人前去引進這種稻種,相信可以使咱們大齊的稻穀產量上升兩到三成。”
崔文卿此話並非空穴來風。
在他前世宋朝,正是引入占城稻的先期。
相傳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王審知為閩王,建立閩國。時值中原大亂,閩中相對穩定,王審知開辟甘棠港,開展對外貿易,將原產於越南中南部的占城稻引進閩中,在福建各地都有種植。
《宋史·食貨誌》稱:“占城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江淮、兩浙稍旱,水田不登。次年五月,宋真宗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賜江淮、兩浙三路轉運使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
後來,真宗皇帝還把種植方法雕版印刷,命轉運使張榜示民,其後又取種於玉宸殿,與近臣在開封試種占城稻。占城稻耐旱、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而且生長期短,真宗皇帝把收獲的占城稻在廟堂展示給百官。“天禧二年(公元1018)十月又在玉宸殿召近臣觀刈占城稻。沒過多久,占城稻就占據了中原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著名的高產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