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縣縣衙之外,人頭攢動,議論聲聲,百姓們的情緒通通高漲。
端坐在桌子後的崔文卿目光巡睃一圈,揚起驚堂木朝著猛然桌麵一拍,亢聲言道:“現在本官開始升堂,請諸位安靜。”
此話落點,原本嗡嗡哄哄的議論聲登時就不見了,百姓們全都安靜了下來,目不轉睛的望著崔文卿,靜待下文。
崔文卿頓了頓,這才正容言道:“不過在詢問百姓呈請之前,本官覺得還有一件大事須得處理!”言罷,聲音陡然轉為了嚴厲高亢,“來人,將保德縣縣令葉長春押上來!”
此話方落,百姓們通通驚訝莫名了,都不明白這位欽差大臣為何要說“押”而非是“請”?這就是何等原因?
然還沒有待他們回過神來,卻見果真是四名衙役將葉長春從中堂內帶出,反箭雙手押到了台階下麵對崔文卿而戰。
可見平日裏威風八麵,趾高氣揚的葉長春這時候已是變作了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雖然依舊穿著得體的官服,然原本挺直的腰杆不知不覺有些佝僂,更顯出了幾分猥瑣之感。
而離葉長春較近的百姓更是驚然發現:葉長春的雙腿竟是在不可遏止的顫抖著,顯然正害怕著什麽。
見到周圍滿是圍觀的百姓,而欽差大臣崔文卿則麵容嚴肅的坐在高台之上,葉長春早就已經嚇壞了。
他本是地主出身,何曾見過這樣的陣仗,對著崔文卿結結巴巴的言道:“崔文卿……本官好……好歹也是正七品縣令,你不過乃……從六品下檢校安撫使,豈能這樣對我?!”
崔文卿麵色不改,冷聲言道:“本官代帝巡狩隩州,查究不法,主持公道,即便是隩州刺史,本官也有先斬後奏之權,你這小小縣令豈能例外!”
“你……你,”葉長青氣得已經快要說不出話來,吭哧半響方才尖聲言道,“我乃振武軍折昭大都督推薦的縣令,即便是朝廷要對我問罪,也必須詢問折大都督的意見!”
崔文卿冷笑道:“即便是折昭,也要服從朝廷的管轄,大齊豈能又國中之國!閣下如此言語,實在陷折大都督於不忠,今日本官就順便代替折大都督一道,懲治你這個昏庸官員!”
這時候,百姓們終於聽明白了,原來新來的欽差大臣將要問罪保德縣縣令葉長春!
葉長春本在保德縣的官聲風評不是太好,加之這段時間一直對百姓們的陳情不聞不問,一時之間,所有百姓全都拍手稱讚,歡聲雷動了。
崔文卿一拍驚堂木示意百姓們暫且安靜,沉著臉亢聲言道:“諸位百姓,今日本官微服私訪前來保德縣,見到百姓圍堵縣衙請見縣令葉長春,不意葉長春不僅未能聆聽百姓們陳情心聲,且還在後堂之內尋歡作樂,觀賞歌舞,如此行徑,實在乃官場敗類,昏庸失職!現本官以隩州安撫使、欽差大臣之身份,罷免葉長春保德縣縣令一職,在新的縣令尚未到來之前,本官將坐鎮隩州,為諸位鄉親父老主持公道!”
話音落點,全場轟然雷動,所有百姓都沒想到這個年紀輕輕的欽差大臣做事情居然這麽有魄力,直接就將保德縣縣令罷免。
而與此同時,葉長春霎那間麵色死灰,這個身子嚇得瑟瑟發抖,雙腿一軟已是一屁股癱坐在了地上。
崔文卿厭惡的看了葉長春一眼,冷冷吩咐道:“來人,剝去葉長春所穿官服,摘下他的官帽!”
“諾!”
四名衙役聞令上前,其中兩人直接架起了坐在地上的葉長春,又一人上前摘去他的官帽,最後一人則脫去了他的官服!
霎那間,原本官威赫赫的縣太爺葉長春直接就焉了下來,形容說不出的狼狽不堪。
崔文卿揮手道:“直接將此人押走,送去河曲縣交給折昭和隩州刺史。”
衙役領命,立即將葉長春押走。
及至這時候,葉長春才反應過來,頓時就聲嘶力竭的大喊道:“崔文卿,你這酷吏,居然膽敢剝奪本官官職,我一定要到折大都督那裏去告你一狀,讓你吃不了兜著走,你等著!”
聞言,百姓們自然懂得折昭大都督的厲害,那可是堪比丞相的高官,一時之間不由為這個年輕正值的欽差大臣大感擔心。
反觀蘇軾、寧貞等人,卻是露出了啼笑皆非之色,到折昭那裏去告崔文卿,此人真是傻得可以!
押走了葉長春,崔文卿這才露出了第一絲笑意,亢聲言道:“諸位父老鄉親,昏庸之官若不懲治,朝廷就無法彰顯公道正義,今日本官在此,將認真聆聽諸位訴求,並記錄在案,若能解決,一定會上奏朝廷定奪,還請大家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罷之後,含笑望著百姓們,盡量使得自己看起來能夠隨和一點。
然崔文卿話音落點半響,百姓們卻顯得有了幾分遲疑,竟是無人率先上來。
崔文卿也知道在目前情況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之下,許多膽小怕事的百姓都不敢當先陳述冤屈,於是乎想起一人,微笑言道:“對了,剛才本官進縣衙之前,曾向一位老翁問話,不知老人家是否方便出來陳情。”
聽到此話,百姓們全都麵麵相覷,不知道崔文卿口中的老翁是誰。
然人群之中的老翁自然知道崔文卿說得是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位欽差大臣居然還記得自己,頓時激動的老臉漲紅,一股熱血也是陡然湧上了頭頂,毫不猶豫的走出跪地大聲言道:“老小兒拜見欽差大臣。”
崔文卿大手一揮,言道:“老人家腿腳不便,來啊,賜坐!”
話音落點,立即便有衙役上前端來了繡墩,扶著老翁坐在了繡墩上麵。
“多謝崔大人賜坐!”老翁又是對著崔文卿感激拱手。
崔文卿點頭笑道:“對了,時才匆忙未曾問及老翁姓名,不知老人家高姓大名?”
“免貴姓王。”老翁雖則出生於鄉野,然江南道的人士似乎都帶著一份有別於他地的書卷之氣,說話也是文縐縐的。
端坐在桌子後的崔文卿目光巡睃一圈,揚起驚堂木朝著猛然桌麵一拍,亢聲言道:“現在本官開始升堂,請諸位安靜。”
此話落點,原本嗡嗡哄哄的議論聲登時就不見了,百姓們全都安靜了下來,目不轉睛的望著崔文卿,靜待下文。
崔文卿頓了頓,這才正容言道:“不過在詢問百姓呈請之前,本官覺得還有一件大事須得處理!”言罷,聲音陡然轉為了嚴厲高亢,“來人,將保德縣縣令葉長春押上來!”
此話方落,百姓們通通驚訝莫名了,都不明白這位欽差大臣為何要說“押”而非是“請”?這就是何等原因?
然還沒有待他們回過神來,卻見果真是四名衙役將葉長春從中堂內帶出,反箭雙手押到了台階下麵對崔文卿而戰。
可見平日裏威風八麵,趾高氣揚的葉長春這時候已是變作了灰頭土臉,狼狽不堪。
雖然依舊穿著得體的官服,然原本挺直的腰杆不知不覺有些佝僂,更顯出了幾分猥瑣之感。
而離葉長春較近的百姓更是驚然發現:葉長春的雙腿竟是在不可遏止的顫抖著,顯然正害怕著什麽。
見到周圍滿是圍觀的百姓,而欽差大臣崔文卿則麵容嚴肅的坐在高台之上,葉長春早就已經嚇壞了。
他本是地主出身,何曾見過這樣的陣仗,對著崔文卿結結巴巴的言道:“崔文卿……本官好……好歹也是正七品縣令,你不過乃……從六品下檢校安撫使,豈能這樣對我?!”
崔文卿麵色不改,冷聲言道:“本官代帝巡狩隩州,查究不法,主持公道,即便是隩州刺史,本官也有先斬後奏之權,你這小小縣令豈能例外!”
“你……你,”葉長青氣得已經快要說不出話來,吭哧半響方才尖聲言道,“我乃振武軍折昭大都督推薦的縣令,即便是朝廷要對我問罪,也必須詢問折大都督的意見!”
崔文卿冷笑道:“即便是折昭,也要服從朝廷的管轄,大齊豈能又國中之國!閣下如此言語,實在陷折大都督於不忠,今日本官就順便代替折大都督一道,懲治你這個昏庸官員!”
這時候,百姓們終於聽明白了,原來新來的欽差大臣將要問罪保德縣縣令葉長春!
葉長春本在保德縣的官聲風評不是太好,加之這段時間一直對百姓們的陳情不聞不問,一時之間,所有百姓全都拍手稱讚,歡聲雷動了。
崔文卿一拍驚堂木示意百姓們暫且安靜,沉著臉亢聲言道:“諸位百姓,今日本官微服私訪前來保德縣,見到百姓圍堵縣衙請見縣令葉長春,不意葉長春不僅未能聆聽百姓們陳情心聲,且還在後堂之內尋歡作樂,觀賞歌舞,如此行徑,實在乃官場敗類,昏庸失職!現本官以隩州安撫使、欽差大臣之身份,罷免葉長春保德縣縣令一職,在新的縣令尚未到來之前,本官將坐鎮隩州,為諸位鄉親父老主持公道!”
話音落點,全場轟然雷動,所有百姓都沒想到這個年紀輕輕的欽差大臣做事情居然這麽有魄力,直接就將保德縣縣令罷免。
而與此同時,葉長春霎那間麵色死灰,這個身子嚇得瑟瑟發抖,雙腿一軟已是一屁股癱坐在了地上。
崔文卿厭惡的看了葉長春一眼,冷冷吩咐道:“來人,剝去葉長春所穿官服,摘下他的官帽!”
“諾!”
四名衙役聞令上前,其中兩人直接架起了坐在地上的葉長春,又一人上前摘去他的官帽,最後一人則脫去了他的官服!
霎那間,原本官威赫赫的縣太爺葉長春直接就焉了下來,形容說不出的狼狽不堪。
崔文卿揮手道:“直接將此人押走,送去河曲縣交給折昭和隩州刺史。”
衙役領命,立即將葉長春押走。
及至這時候,葉長春才反應過來,頓時就聲嘶力竭的大喊道:“崔文卿,你這酷吏,居然膽敢剝奪本官官職,我一定要到折大都督那裏去告你一狀,讓你吃不了兜著走,你等著!”
聞言,百姓們自然懂得折昭大都督的厲害,那可是堪比丞相的高官,一時之間不由為這個年輕正值的欽差大臣大感擔心。
反觀蘇軾、寧貞等人,卻是露出了啼笑皆非之色,到折昭那裏去告崔文卿,此人真是傻得可以!
押走了葉長春,崔文卿這才露出了第一絲笑意,亢聲言道:“諸位父老鄉親,昏庸之官若不懲治,朝廷就無法彰顯公道正義,今日本官在此,將認真聆聽諸位訴求,並記錄在案,若能解決,一定會上奏朝廷定奪,還請大家能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罷之後,含笑望著百姓們,盡量使得自己看起來能夠隨和一點。
然崔文卿話音落點半響,百姓們卻顯得有了幾分遲疑,竟是無人率先上來。
崔文卿也知道在目前情況不是很明朗的情況之下,許多膽小怕事的百姓都不敢當先陳述冤屈,於是乎想起一人,微笑言道:“對了,剛才本官進縣衙之前,曾向一位老翁問話,不知老人家是否方便出來陳情。”
聽到此話,百姓們全都麵麵相覷,不知道崔文卿口中的老翁是誰。
然人群之中的老翁自然知道崔文卿說得是自己,也沒有想到這位欽差大臣居然還記得自己,頓時激動的老臉漲紅,一股熱血也是陡然湧上了頭頂,毫不猶豫的走出跪地大聲言道:“老小兒拜見欽差大臣。”
崔文卿大手一揮,言道:“老人家腿腳不便,來啊,賜坐!”
話音落點,立即便有衙役上前端來了繡墩,扶著老翁坐在了繡墩上麵。
“多謝崔大人賜坐!”老翁又是對著崔文卿感激拱手。
崔文卿點頭笑道:“對了,時才匆忙未曾問及老翁姓名,不知老人家高姓大名?”
“免貴姓王。”老翁雖則出生於鄉野,然江南道的人士似乎都帶著一份有別於他地的書卷之氣,說話也是文縐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