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槍和匕首
修仙生活不可能那麽正經 作者:西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後,兩人互相詢問了一些問題。雖然說不上徹底了解,但作為剛剛湊到一起的師徒來說,也還算了解得比較充分的了。
接下來,武堂主主要呆在戒律堂,照看日常事務。而日常事務,又是有手下分擔的。這一段時間,都沒出什麽大事。所以,武堂主有很多空餘時間。
呂林蘭,則在戒律堂金丹高手的陪同下,到藏經閣學習。
為什麽不是武堂主親自陪同?當然不能是。武堂主身份太高,一舉一動,太容易引人關注。被人關注了,場麵就熱鬧了。熱鬧了,就不利於學習了。所以,隻能是金丹陪同。至於金丹願不願意,好辦,輪流陪同,就願意了。
呂林蘭對藏經閣所擁有的書籍、書簡、玉簡的學習,仍然秉持自己的習慣,從最低學起。也就是說,先學的,是練氣期的知識。
練氣期的知識,呂林蘭不是早就會了嗎?當然會了。但溫習一下,也還是可以的。子曾經曰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任何知識,都是在龐大舊知識的基礎之上,添加了一丁點兒新知識。如果舊知識百分百熟透,那麽新知識一看就能明白。所謂學霸、所謂尖子生,其實就是這麽來的。與智商什麽的,全然無關。
呂林蘭的確學過那些基礎知識,而且學得還很紮實。但就算是築基期的記憶力,時間長了,也難免會有遺忘。所以,要時常溫習,加強鞏固,把舊知識轉化為朋友知己那樣熟絡。學習中時常溫習不快樂嗎?那麽想一想,有朋友自遠方而來,不會感到快樂嗎?
除開以上原因之外,炎龍宗和東元宗,畢竟是距離遙遠的兩個不同的門派。各自的知識儲備,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溫習的同時,也會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學到的東西。
當然,總的來說,這部分知識,學起來還是蠻快的。就像高中生去做小學生的計算題一樣,勢如破竹,遊刃有餘。
——
就這樣,大約十天之後,練氣期的知識就算學完了。再後,學的就是築基期知識了。
築基期知識學起來,過程稍有不同。具體講來,就是要學一點理論,加一點實踐。不能像練氣期知識那樣,一個勁兒地學理論。
比如,火屬性法術,練氣期有火球術、火牆術。這兩種法術,呂林蘭都使過。再次看到功法時,注意的是,有沒有不同之處。沒有的話,就看下一本,而不會再去施發一下法術試試。
到築基期了,火球術不變,火牆術變了,另外還有火龍術;火龍術還有個初級版本叫做火蛇術。於是乎,看了功法之後,就得找個時間,試試火蛇和火牆。回頭再看功法,品味一下自己的運用,與功法的介紹,是否存在出入。
——
當然不會是每看一點就要試一下的,而是看一批,然後集中實踐。這樣,才利於減少往返藏經閣的時間。
八種屬性的法術,都學會,並且基本熟練了,大約花了一個月。
然而,築基期及以上修為的戰鬥,多數並不是法術比拚,而是禦器攻防。禦器攻防,禦器術自然是基礎。但更多的,是器方麵的知識。
比如說一個男修士,不管他怎麽樣,都不會禦使一條綾帕進行攻防。那麽,該男修士是否需要了解綾帕的攻防特點呢?要!這是因為,對手可能是女修士,對手有可能使用綾帕。
——
呂林蘭有把冷月劍,來自林景勝的賞賜。呂林蘭也經常使用冷月劍,進行近身戰鬥。但真要說起來,呂林蘭並沒有認定自己的主要兵器是不是劍。
主要兵器選什麽好,就需要問師父了。
武堂主對兵器的私藏並不多,但戒律堂人多。武堂主交待了一下。沒過多久,各種有代表性的兵器就收集了上來。然後讓呂林蘭試用,看哪種順手。當然,兵器是要歸還的;試用的時候,是不能煉化的。
如此,連續試了五天,都沒有試出哪種兵器特別順手。
呂林蘭感覺,遠程的時候,都無所謂。近戰的時候,長槍不錯。但突發情況下,槍又沒有匕首好用。
對於以前用過的劍,或者說,修仙世界最常見的劍,呂林蘭自認為沒有多大感覺。呂林蘭說:“想來,用劍的習慣應該源自凡人界的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生的一切,都被人模仿,其中就包括了劍。”
呂林蘭的說法,自然隻是自己的臆測。不過,呂林蘭的確看見過許多“劍”被誇大的場麵。那些,此處就忽略了。
於是,呂林蘭最終就選了長槍、匕首和劍。其中的劍,主要用於遠程。
另外,呂林蘭對自己的飛劍,也有了一點想法。該飛劍實測後,屬於上品靈器,金丹期常用,元嬰期勉強可用。另外,由於呂林蘭修改了兩個陣法,所以速度更快。呂林蘭主要是想要改變其外形,希望不再是劍形。
——
呂林蘭自己挑選的八種屬性的功法,給武堂主看了。武堂主更換了雷、冰兩種。然後就可以練了。
長槍和匕首,由武堂主出具材料,讓東元派負責煉器的雲舒峰專門煉製。幾天,就煉好了。
經過半個月的自我練習之後,武堂主讓呂林蘭到戒律堂演武廳報到。
演武廳,就是練武廳。裏麵有各種器材,還有各種地形模擬。更重要的是,裏麵有人。那些人,自然是戒律堂的。戒律堂的人,要出去抓人,身手不好可不行。
因而必然會有練武的地方。
——
呂林蘭到演武廳之後,先是自我練習。一天之後,就跟著別人一起練習了。幾天之後,打成一片,彼此成為熟人了。
不過,呂林蘭對於比武,並不熱衷。
也比過。跟戒律堂的築基弟子比武,呂林蘭有勝有敗。
之所以不熱衷,是因為呂林蘭發現,戒律堂弟子們的武藝,製敵的多,傷敵的少。
從難度上講,自然是製敵難於傷敵。但是,呂林蘭非常擔心這種傾向會影響到自己。
這麽說吧。假如舉辦一場規則嚴密的門內比賽,戒律堂弟子取勝的機率絕對最大。因為門內比賽,要求的,就是不要傷敵,尤其不要重傷。
但如果走到外麵,到荒山,或者到秘境,狹路相逢,與人拚命,戒律堂那種製敵而不傷敵的習慣,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施展不開。
——
這一天,跟往常一樣,呂林蘭一早來到演武廳。
先是例行的訓練。然後就有人慫恿,讓呂林蘭跟另一個名叫孔茂學的弟子比武。
說慫恿,其實也是善意的慫恿。說穿了,就是想要看熱鬧。
於是,呂林蘭沒有推辭。
上場之後,呂林蘭挽了個槍花,再擺出起手勢。孔茂學手持單刀,同樣擺了個起手勢。
開始。孔茂學就衝了上去。
沒辦法,槍長刀短,不衝上去的話,刀基本上就沒用了。
其實,呂林蘭選槍,主要還是想對付劍的。因為用劍的家夥太多了。
前世,呂林蘭看過一些視頻。有單刀進槍、雙刀進槍等等。但感覺都沒有故事片好看。那個時候,呂林蘭以為,比賽視頻是真實的,故事片裏麵是特技,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差別。
現在,到修仙世界了。對各種兵器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呂林蘭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前世的單刀進槍、雙刀進槍,那槍,根本就不是槍,甚至連棍都不是。
槍是什麽?就是在棍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槍頭。而槍頭又是什麽?槍頭,就相當於匕首。
結果呢,那些視頻裏麵,槍,就等於加了個柄的匕首。加柄匕首,與單刀、雙刀相鬥,在不考慮武藝的前提下,僅論兵器,是處於下風的。
實際上,槍就是槍。槍,可以按棍那樣使,可以按匕首那樣使,更多的,還是應該按照槍本身的規律運使。
這麽說,可能有點純理論。那就來點形象的吧。
用棍的時候,手持棍的什麽位置?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問題本身就不對。隻能問,通常持在棍的什麽位置。
是的,手持棍的位置,是可以變化的。一會兒在末端,一會兒在中央,滑來滑去的。
那麽槍呢?同樣也是。
再回頭看看視頻,切,沒變。手持槍把的位置,一直沒變。那還是槍麽?
持槍位置不變,那槍,約有三尺長度,就被自己的身寬吞了。本來槍比刀長,結果減去三尺,就長得有限了。
——
看回賽場,呂林蘭持槍的位置就基本沒什麽變化。
也就是說,場上出現的,正是跟前世視頻差不多的畫麵。不同的是,兩人都是修仙者。
呂林蘭這樣做,也不是藏拙。
呂林蘭的打算是,先打一會兒。打得差不多了,再變。取勝的速度慢一點,有利於融洽關係。
哪知,隻打了十幾招,門口就進來一人。是一名金丹。說是武堂主有事,召喚呂林蘭。
比試就終止了。呂林蘭跟著那名金丹走。
——
“還沒請教,這位師叔的名諱。”
“某姓樊,名奇誌。樊某雖然隻是普通弟子,但武堂主對樊某有授藝之恩。故爾,你我之間,宜以師兄妹相稱。”
“這個……對築基修士,我稱師兄;對金丹修士,也稱師兄,那不是亂套了嘛!”
“各交各的,無妨。”
“好吧。那,樊師兄可知,師父叫我所為何事?”
“是有一樁案子,”樊奇誌說,“東元派戒律森嚴,案子稀少。如今碰上了,堂主特地讓師妹去見識、見識。”
接下來,武堂主主要呆在戒律堂,照看日常事務。而日常事務,又是有手下分擔的。這一段時間,都沒出什麽大事。所以,武堂主有很多空餘時間。
呂林蘭,則在戒律堂金丹高手的陪同下,到藏經閣學習。
為什麽不是武堂主親自陪同?當然不能是。武堂主身份太高,一舉一動,太容易引人關注。被人關注了,場麵就熱鬧了。熱鬧了,就不利於學習了。所以,隻能是金丹陪同。至於金丹願不願意,好辦,輪流陪同,就願意了。
呂林蘭對藏經閣所擁有的書籍、書簡、玉簡的學習,仍然秉持自己的習慣,從最低學起。也就是說,先學的,是練氣期的知識。
練氣期的知識,呂林蘭不是早就會了嗎?當然會了。但溫習一下,也還是可以的。子曾經曰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任何知識,都是在龐大舊知識的基礎之上,添加了一丁點兒新知識。如果舊知識百分百熟透,那麽新知識一看就能明白。所謂學霸、所謂尖子生,其實就是這麽來的。與智商什麽的,全然無關。
呂林蘭的確學過那些基礎知識,而且學得還很紮實。但就算是築基期的記憶力,時間長了,也難免會有遺忘。所以,要時常溫習,加強鞏固,把舊知識轉化為朋友知己那樣熟絡。學習中時常溫習不快樂嗎?那麽想一想,有朋友自遠方而來,不會感到快樂嗎?
除開以上原因之外,炎龍宗和東元宗,畢竟是距離遙遠的兩個不同的門派。各自的知識儲備,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溫習的同時,也會接觸到一些以前沒有學到的東西。
當然,總的來說,這部分知識,學起來還是蠻快的。就像高中生去做小學生的計算題一樣,勢如破竹,遊刃有餘。
——
就這樣,大約十天之後,練氣期的知識就算學完了。再後,學的就是築基期知識了。
築基期知識學起來,過程稍有不同。具體講來,就是要學一點理論,加一點實踐。不能像練氣期知識那樣,一個勁兒地學理論。
比如,火屬性法術,練氣期有火球術、火牆術。這兩種法術,呂林蘭都使過。再次看到功法時,注意的是,有沒有不同之處。沒有的話,就看下一本,而不會再去施發一下法術試試。
到築基期了,火球術不變,火牆術變了,另外還有火龍術;火龍術還有個初級版本叫做火蛇術。於是乎,看了功法之後,就得找個時間,試試火蛇和火牆。回頭再看功法,品味一下自己的運用,與功法的介紹,是否存在出入。
——
當然不會是每看一點就要試一下的,而是看一批,然後集中實踐。這樣,才利於減少往返藏經閣的時間。
八種屬性的法術,都學會,並且基本熟練了,大約花了一個月。
然而,築基期及以上修為的戰鬥,多數並不是法術比拚,而是禦器攻防。禦器攻防,禦器術自然是基礎。但更多的,是器方麵的知識。
比如說一個男修士,不管他怎麽樣,都不會禦使一條綾帕進行攻防。那麽,該男修士是否需要了解綾帕的攻防特點呢?要!這是因為,對手可能是女修士,對手有可能使用綾帕。
——
呂林蘭有把冷月劍,來自林景勝的賞賜。呂林蘭也經常使用冷月劍,進行近身戰鬥。但真要說起來,呂林蘭並沒有認定自己的主要兵器是不是劍。
主要兵器選什麽好,就需要問師父了。
武堂主對兵器的私藏並不多,但戒律堂人多。武堂主交待了一下。沒過多久,各種有代表性的兵器就收集了上來。然後讓呂林蘭試用,看哪種順手。當然,兵器是要歸還的;試用的時候,是不能煉化的。
如此,連續試了五天,都沒有試出哪種兵器特別順手。
呂林蘭感覺,遠程的時候,都無所謂。近戰的時候,長槍不錯。但突發情況下,槍又沒有匕首好用。
對於以前用過的劍,或者說,修仙世界最常見的劍,呂林蘭自認為沒有多大感覺。呂林蘭說:“想來,用劍的習慣應該源自凡人界的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生的一切,都被人模仿,其中就包括了劍。”
呂林蘭的說法,自然隻是自己的臆測。不過,呂林蘭的確看見過許多“劍”被誇大的場麵。那些,此處就忽略了。
於是,呂林蘭最終就選了長槍、匕首和劍。其中的劍,主要用於遠程。
另外,呂林蘭對自己的飛劍,也有了一點想法。該飛劍實測後,屬於上品靈器,金丹期常用,元嬰期勉強可用。另外,由於呂林蘭修改了兩個陣法,所以速度更快。呂林蘭主要是想要改變其外形,希望不再是劍形。
——
呂林蘭自己挑選的八種屬性的功法,給武堂主看了。武堂主更換了雷、冰兩種。然後就可以練了。
長槍和匕首,由武堂主出具材料,讓東元派負責煉器的雲舒峰專門煉製。幾天,就煉好了。
經過半個月的自我練習之後,武堂主讓呂林蘭到戒律堂演武廳報到。
演武廳,就是練武廳。裏麵有各種器材,還有各種地形模擬。更重要的是,裏麵有人。那些人,自然是戒律堂的。戒律堂的人,要出去抓人,身手不好可不行。
因而必然會有練武的地方。
——
呂林蘭到演武廳之後,先是自我練習。一天之後,就跟著別人一起練習了。幾天之後,打成一片,彼此成為熟人了。
不過,呂林蘭對於比武,並不熱衷。
也比過。跟戒律堂的築基弟子比武,呂林蘭有勝有敗。
之所以不熱衷,是因為呂林蘭發現,戒律堂弟子們的武藝,製敵的多,傷敵的少。
從難度上講,自然是製敵難於傷敵。但是,呂林蘭非常擔心這種傾向會影響到自己。
這麽說吧。假如舉辦一場規則嚴密的門內比賽,戒律堂弟子取勝的機率絕對最大。因為門內比賽,要求的,就是不要傷敵,尤其不要重傷。
但如果走到外麵,到荒山,或者到秘境,狹路相逢,與人拚命,戒律堂那種製敵而不傷敵的習慣,就會捆住自己的手腳,讓自己施展不開。
——
這一天,跟往常一樣,呂林蘭一早來到演武廳。
先是例行的訓練。然後就有人慫恿,讓呂林蘭跟另一個名叫孔茂學的弟子比武。
說慫恿,其實也是善意的慫恿。說穿了,就是想要看熱鬧。
於是,呂林蘭沒有推辭。
上場之後,呂林蘭挽了個槍花,再擺出起手勢。孔茂學手持單刀,同樣擺了個起手勢。
開始。孔茂學就衝了上去。
沒辦法,槍長刀短,不衝上去的話,刀基本上就沒用了。
其實,呂林蘭選槍,主要還是想對付劍的。因為用劍的家夥太多了。
前世,呂林蘭看過一些視頻。有單刀進槍、雙刀進槍等等。但感覺都沒有故事片好看。那個時候,呂林蘭以為,比賽視頻是真實的,故事片裏麵是特技,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差別。
現在,到修仙世界了。對各種兵器有了基本了解之後,呂林蘭發現根本不是那麽回事。
前世的單刀進槍、雙刀進槍,那槍,根本就不是槍,甚至連棍都不是。
槍是什麽?就是在棍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槍頭。而槍頭又是什麽?槍頭,就相當於匕首。
結果呢,那些視頻裏麵,槍,就等於加了個柄的匕首。加柄匕首,與單刀、雙刀相鬥,在不考慮武藝的前提下,僅論兵器,是處於下風的。
實際上,槍就是槍。槍,可以按棍那樣使,可以按匕首那樣使,更多的,還是應該按照槍本身的規律運使。
這麽說,可能有點純理論。那就來點形象的吧。
用棍的時候,手持棍的什麽位置?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因為問題本身就不對。隻能問,通常持在棍的什麽位置。
是的,手持棍的位置,是可以變化的。一會兒在末端,一會兒在中央,滑來滑去的。
那麽槍呢?同樣也是。
再回頭看看視頻,切,沒變。手持槍把的位置,一直沒變。那還是槍麽?
持槍位置不變,那槍,約有三尺長度,就被自己的身寬吞了。本來槍比刀長,結果減去三尺,就長得有限了。
——
看回賽場,呂林蘭持槍的位置就基本沒什麽變化。
也就是說,場上出現的,正是跟前世視頻差不多的畫麵。不同的是,兩人都是修仙者。
呂林蘭這樣做,也不是藏拙。
呂林蘭的打算是,先打一會兒。打得差不多了,再變。取勝的速度慢一點,有利於融洽關係。
哪知,隻打了十幾招,門口就進來一人。是一名金丹。說是武堂主有事,召喚呂林蘭。
比試就終止了。呂林蘭跟著那名金丹走。
——
“還沒請教,這位師叔的名諱。”
“某姓樊,名奇誌。樊某雖然隻是普通弟子,但武堂主對樊某有授藝之恩。故爾,你我之間,宜以師兄妹相稱。”
“這個……對築基修士,我稱師兄;對金丹修士,也稱師兄,那不是亂套了嘛!”
“各交各的,無妨。”
“好吧。那,樊師兄可知,師父叫我所為何事?”
“是有一樁案子,”樊奇誌說,“東元派戒律森嚴,案子稀少。如今碰上了,堂主特地讓師妹去見識、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