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趙顯最近頗有幾分春風得意的味道。
首先是隨著“龍鳳翱翔”的玉璧出土,在朱炳的安排之下,京中已經掀起了一浪又一浪關於田太後牝雞司晨的論調。重壓之下她終於鬆口,開始給自己物色起了皇後的人選。
其次是收到了張謙轉過來的密信,他如今已經醒來,似乎昏迷僅僅是由於水土不服導致的突發惡疾。
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的,至少是醒來了。
趙顯手頭能用的人本來就不多,像張謙這樣能扛大事又掌了兵權的,更是僅有一人,如果張謙真的一病不起,趙顯會受到重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田太後開始給他安排政務了!
雖然僅僅是京都府衙裏一些積年的案例宗卷,可這意味著他可以開始接觸真正的朝堂運轉。這是他無論聽多少堂課,問多少遍陪伴的侍讀都學不來的。
沒幾天他就察覺出不對來。
看看宗卷而已,他從來不曉得這會是如此吃力的事情。
趙顯啟蒙的時候就十分馬虎,當年宮中尚有名正言順,甚得天子信任、群臣認可的太子,所有頂尖的資源都會往太子身上傾斜。田太後自坐穩了後位,一直都對宮中把得死緊,她雖然不會殘害皇室子孫,可置若罔聞、冷漠以對卻是一定的。
趙顯的母親僅僅是彼時田皇後身邊伺候茶水的侍女,因為性格柔順,長相秀美,偶然討了先皇的歡喜,一夜承恩得了龍種。可惜身份低微,又因在田皇後眼皮底下勾搭先皇,惹了她的不喜,雖得封美人,卻一直待在被遺忘的角落。
趙顯從小是跟著母親長大的,生母僅是粗通文墨,在學業上幫不到半點,於為人上隻會教他忍耐、討好,最大的期待就是等趙顯長大封王,能有辦法出宮開府,哪怕隻得極小的一塊封地,也能養活她們娘倆。
到了啟蒙的年齡,田太後問明了皇帝,把趙顯打發去同其他的哥哥一起上課。他年紀小不懂事,又沒有人刻意帶著,同堂的兄長們進度都更快快,師傅自然先緊著太子,其次是其他的皇子,至於趙顯,不過是湊數啟蒙而已。
教的湊合教,學的自覺自己以後用不上,也是隨意學。
先皇國務繁忙,偶爾抽查功課,也極少問到他身上。
趙顯就這樣年複一年地混混沌沌度日。
後來肅王謀反,他一朝覆雨翻雲,真正意義上躍過龍門,成了真龍,重新跟著專心教授的大儒做起學問來。隻是這時的他性格已定,資質普通不說,基礎還打得歪歪扭扭。
即便別人不說,趙顯也很明顯地感覺到同堂而學的幾個侍讀中,以聰明論,自己應該排在最後。
他也曾經奮起直追過,隻是真的學不好,後來幹脆自己安慰起自己來。
天子者,禦人也。
他隻要學會了用人,學會了趙氏統治江山的“異論相攪”之術,其他的學問會不會都沒有什麽大的影響。
手下能做事就足夠了。
多年以來他就是這樣鼓勵自己。
隻是今日,麵對著那一卷卷的案例,他沒有辦法再逃避過去。
太祖時主持的《魏建隆重詳定刑統》共一十二篇、五百零二條、二百一十三門,多年來增增改改,隻有增加,沒有減少,他僅能記個囫圇。有時連宗卷上的判語是對是錯都無法辨別,引用解讀是否過度更是判斷不了。
京都府作為最貼近朝堂核心的衙門,又掌管著京都要害,人口一百五十萬數,每日發生的大案、要案無數,有些複雜的案件,光是牽扯的涉案人都能寫滿一張紙,往往他連裏頭的人都分辨不清出誰是誰,又如何能在短短時間內從宗卷中學到東西呢?
他自幼養在宮中,僅從別人的口中聽過外頭的情況,對民間毫無了解,看起那些個案子來實在是頭大。
這一日,趙顯煩躁地扔開了手中的宗卷。
這是一樁爭產案,十幾個兄弟為了父親留下來了上萬畝地、幾十處房產打起了官司,其中又牽扯到亡者父母、兄弟之間的爭產,妻子要求合離,整個宗卷足足寫了幾百頁,看得他頭昏眼花。
趙顯都有些懷疑田太後是不是故意拿這些雞毛蒜皮的東西來浪費自己的時間。
站在一旁的李德才見其麵色難看,於是小心地搭話道:“陛下千金之軀,對民間事態必是知道得少,外頭不是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麽?據聞先皇還常常微服出巡,陛下不若也效仿先皇之舉?”
趙顯皺起了眉,正要斥責找個自己近來十分器重的黃門,突然間醒悟過來:今時不同往日,田太後雖然與自己兩看生厭,但就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對方確實是不怎麽管著看著了。
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看看田太後對自己的態度。
趙顯於是換了一身衣服,借了李德才尋來的腰牌,大搖大擺帶著十多個禁衛,同李德才一並混出了宮。
這一路順利得不可思議。
真的站在宮外禦街之上,趙顯還覺得自己在夢中。原來每年元宵之夜自己自宣德門上見到的禦街,從下而上看,是長成這個樣子。
他抓著機會逛了大相國寺、保康門瓦子,見到了傳說中的“路岐人”表演。
凡事有一就有二,自這回起,他常帶著從人偷溜出宮。
李德才摸了他的喜好,自此常打聽了宮外坊間偷雞摸狗、鄰居私通等事來逗他開心。
這一日,趙顯又換了衣裳,帶著幾人出了宮。
他逛了一圈,招了李德才來問傳說中的“私娼”是在哪裏。
李德才嚇得差點尿了出來,他曉得自己攔不住,卻又不得不攔。到底是個慣熟伺候人的黃門,他靈機一動,低聲道:“陛下想是好奇罷?那些個私娼窯子沒什麽好去的,裏頭的小姐容貌尋常,但凡有些姿色的,也不至於淪落到私娼,若是想見,不如帶您去小甜水巷的太和樓吧?”
趙顯心中滿意,嘴上還要問道:“那太和樓有什麽特殊之處?”
李德才道:“這些日子倒是聽說了幾個笑話,正想說與陛下聽呢,說的是太和樓中一位叫笙娘子的……”
太和樓是教坊司管轄的,總比下三流混跡的私娼安全許多。
他一麵說著,一麵把趙顯往太和樓引。(未完待續。)
首先是隨著“龍鳳翱翔”的玉璧出土,在朱炳的安排之下,京中已經掀起了一浪又一浪關於田太後牝雞司晨的論調。重壓之下她終於鬆口,開始給自己物色起了皇後的人選。
其次是收到了張謙轉過來的密信,他如今已經醒來,似乎昏迷僅僅是由於水土不服導致的突發惡疾。
無論是什麽原因導致的,至少是醒來了。
趙顯手頭能用的人本來就不多,像張謙這樣能扛大事又掌了兵權的,更是僅有一人,如果張謙真的一病不起,趙顯會受到重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田太後開始給他安排政務了!
雖然僅僅是京都府衙裏一些積年的案例宗卷,可這意味著他可以開始接觸真正的朝堂運轉。這是他無論聽多少堂課,問多少遍陪伴的侍讀都學不來的。
沒幾天他就察覺出不對來。
看看宗卷而已,他從來不曉得這會是如此吃力的事情。
趙顯啟蒙的時候就十分馬虎,當年宮中尚有名正言順,甚得天子信任、群臣認可的太子,所有頂尖的資源都會往太子身上傾斜。田太後自坐穩了後位,一直都對宮中把得死緊,她雖然不會殘害皇室子孫,可置若罔聞、冷漠以對卻是一定的。
趙顯的母親僅僅是彼時田皇後身邊伺候茶水的侍女,因為性格柔順,長相秀美,偶然討了先皇的歡喜,一夜承恩得了龍種。可惜身份低微,又因在田皇後眼皮底下勾搭先皇,惹了她的不喜,雖得封美人,卻一直待在被遺忘的角落。
趙顯從小是跟著母親長大的,生母僅是粗通文墨,在學業上幫不到半點,於為人上隻會教他忍耐、討好,最大的期待就是等趙顯長大封王,能有辦法出宮開府,哪怕隻得極小的一塊封地,也能養活她們娘倆。
到了啟蒙的年齡,田太後問明了皇帝,把趙顯打發去同其他的哥哥一起上課。他年紀小不懂事,又沒有人刻意帶著,同堂的兄長們進度都更快快,師傅自然先緊著太子,其次是其他的皇子,至於趙顯,不過是湊數啟蒙而已。
教的湊合教,學的自覺自己以後用不上,也是隨意學。
先皇國務繁忙,偶爾抽查功課,也極少問到他身上。
趙顯就這樣年複一年地混混沌沌度日。
後來肅王謀反,他一朝覆雨翻雲,真正意義上躍過龍門,成了真龍,重新跟著專心教授的大儒做起學問來。隻是這時的他性格已定,資質普通不說,基礎還打得歪歪扭扭。
即便別人不說,趙顯也很明顯地感覺到同堂而學的幾個侍讀中,以聰明論,自己應該排在最後。
他也曾經奮起直追過,隻是真的學不好,後來幹脆自己安慰起自己來。
天子者,禦人也。
他隻要學會了用人,學會了趙氏統治江山的“異論相攪”之術,其他的學問會不會都沒有什麽大的影響。
手下能做事就足夠了。
多年以來他就是這樣鼓勵自己。
隻是今日,麵對著那一卷卷的案例,他沒有辦法再逃避過去。
太祖時主持的《魏建隆重詳定刑統》共一十二篇、五百零二條、二百一十三門,多年來增增改改,隻有增加,沒有減少,他僅能記個囫圇。有時連宗卷上的判語是對是錯都無法辨別,引用解讀是否過度更是判斷不了。
京都府作為最貼近朝堂核心的衙門,又掌管著京都要害,人口一百五十萬數,每日發生的大案、要案無數,有些複雜的案件,光是牽扯的涉案人都能寫滿一張紙,往往他連裏頭的人都分辨不清出誰是誰,又如何能在短短時間內從宗卷中學到東西呢?
他自幼養在宮中,僅從別人的口中聽過外頭的情況,對民間毫無了解,看起那些個案子來實在是頭大。
這一日,趙顯煩躁地扔開了手中的宗卷。
這是一樁爭產案,十幾個兄弟為了父親留下來了上萬畝地、幾十處房產打起了官司,其中又牽扯到亡者父母、兄弟之間的爭產,妻子要求合離,整個宗卷足足寫了幾百頁,看得他頭昏眼花。
趙顯都有些懷疑田太後是不是故意拿這些雞毛蒜皮的東西來浪費自己的時間。
站在一旁的李德才見其麵色難看,於是小心地搭話道:“陛下千金之軀,對民間事態必是知道得少,外頭不是有一句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麽?據聞先皇還常常微服出巡,陛下不若也效仿先皇之舉?”
趙顯皺起了眉,正要斥責找個自己近來十分器重的黃門,突然間醒悟過來:今時不同往日,田太後雖然與自己兩看生厭,但就最近一段時間來說,對方確實是不怎麽管著看著了。
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看看田太後對自己的態度。
趙顯於是換了一身衣服,借了李德才尋來的腰牌,大搖大擺帶著十多個禁衛,同李德才一並混出了宮。
這一路順利得不可思議。
真的站在宮外禦街之上,趙顯還覺得自己在夢中。原來每年元宵之夜自己自宣德門上見到的禦街,從下而上看,是長成這個樣子。
他抓著機會逛了大相國寺、保康門瓦子,見到了傳說中的“路岐人”表演。
凡事有一就有二,自這回起,他常帶著從人偷溜出宮。
李德才摸了他的喜好,自此常打聽了宮外坊間偷雞摸狗、鄰居私通等事來逗他開心。
這一日,趙顯又換了衣裳,帶著幾人出了宮。
他逛了一圈,招了李德才來問傳說中的“私娼”是在哪裏。
李德才嚇得差點尿了出來,他曉得自己攔不住,卻又不得不攔。到底是個慣熟伺候人的黃門,他靈機一動,低聲道:“陛下想是好奇罷?那些個私娼窯子沒什麽好去的,裏頭的小姐容貌尋常,但凡有些姿色的,也不至於淪落到私娼,若是想見,不如帶您去小甜水巷的太和樓吧?”
趙顯心中滿意,嘴上還要問道:“那太和樓有什麽特殊之處?”
李德才道:“這些日子倒是聽說了幾個笑話,正想說與陛下聽呢,說的是太和樓中一位叫笙娘子的……”
太和樓是教坊司管轄的,總比下三流混跡的私娼安全許多。
他一麵說著,一麵把趙顯往太和樓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