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網提醒書友注意休息眼睛喲全速更新小說重生之海上霸主請繼續關注


    鄭和遠航檔案失蹤之謎


    明憲宗成化九年,一個蔭翳的下午,車駕郎中的府邸,劉大夏在自己的書房靜坐不語,心事重重。小說吧


    因為,時隔四十年,終於又有人勸憲宗皇帝效仿明成祖故事,重下西洋了。而那個人,和鄭和一樣,也是一個太監:汪直。


    當今皇帝朱見深曾經是一個才思敏捷的君主,雖然命運多舛,登基之路甚是坎坷,但他畢竟還是坐在皇位上,帝位穩如泰山,大明國泰民安。憲宗一即位,便平反了其父英宗遺留下來的諸多冤獄,又以德報怨地恢複了明代宗,那個曾廢掉自己太子位的叔叔的帝號。一時間贏得稱頌之聲不斷,朝政也頗清明。


    不過好景不常,一件荒唐事逐漸浮出水麵―――這個善畫神像和牡丹、金瓶、梅竹菊的明朝第八代皇帝居然強烈地寵愛了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萬貴妃。明朝外戚亂政和宦官專權的局麵便由此開始了


    而這一切根源,都與他父皇明英宗的沉浮有關。不得不說,明英宗是中國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皇帝。土木堡之變,堂堂一國之君,居然淪為了蒙古人的俘虜,這真是把老朱家的臉麵都丟光了。後來,他被放了回來,再由俘虜變為被弟弟囚禁於南宮的太上皇。最後,在某些陰謀家的幫助下,他居然還能從他弟弟手中重奪回皇帝的寶座,這種種經曆真讓人跌破眼鏡。


    伴隨著父皇的起浮,朱見深從太子變為廢太子,再由廢太子變為太子,可以說是命運多舛。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朱見深始終認為:在自己被廢去太子之位的那段辛酸的歲月裏,依然一直陪伴自己身邊的萬貴妃才是自己可以依賴的人。而那個一手遮天的大太監汪直也是由於攀附上了這萬貴妃,才得以官運亨通的。


    現在,建議皇帝重下西洋的就是汪直,怎不令人焦慮……


    汪直本是廣西大藤峽的瑤人,成化初年官軍鎮壓了廣西爆發的少數民族起義後,還是個小孩子的汪直被淨身後送往宮中為奴。小說吧閹人的隱忍和心計端的是不可輕視啊,眼見今天的汪直如日中天,料想當年的鄭和不也是如此嗎?


    劉大夏生於1436年,在他出生三年前,1433年4月,鄭和病死在第七次下西洋的歸途中,屍體海葬。他的副將王景弘將龐大的艦隊帶回中國,帶回的隻有鄭和的靴帽和一綹頭發。不過,劉大廈身居朝廷多年,自然是見過鄭和這位重臣的畫像的。鄭和原名馬三保,這三保太監眉目分明,耳山過麵,齒如編貝,體態魁偉,倒是顯出精明能幹的風範。不過細究其麵目白淨無須,既不像一般武將威武剛強,又頗與常人相異,莫非是身為太監所致?


    在“靖難之役”中多立奇功,又被賜“鄭”姓,想必文韜武略,內侍之中無出其右。時人多讚歎說:“大太監儀表堂堂器宇不凡,倒正合適做天朝上國的使節。”


    劉大夏或許也承認鄭和是一個了不起的太監,但他對下西洋很是不以為然。他認為這類勞民傷財的海上儀仗,緣於成祖皇帝的好大喜功。而國家卻不堪承受下西洋所帶來的重荷,下西洋實為庶民的災難。


    劉大夏向來以“明習兵事,幹練敢言”為人稱道,現在,身為臣下,必須防止皇帝因頭腦發熱而一時衝動了。


    於是,他私自藏匿了保存在兵部的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和其他資料。


    果不出劉大廈所料,沒過多久,皇帝就下詔到兵部索要那些資料,當時的兵部尚書項忠命人入庫搜索。不過劉大人捷足先登,先下手為強,後人肯定是一無所獲了。小說吧


    為此,項大人火冒三丈,責問看管檔案的小吏:庫中案卷為何不翼而飛?


    不想,站在一旁的劉大夏卻說出了這樣一番話來:“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當諫也。舊案雖存,亦當煆之。”


    而且,劉大廈也不是光說不練,他馬上夥同項忠上書皇帝,建議廢止下西洋。重下西洋之事於是就此不了了之,中國人在創造了空前絕後的航海奇跡之後,忽然轉過身去,背對大海了。而那些被劉大夏藏匿的鄭和下西洋的海圖和其他資料,也從此不知所終。


    八年後,成化十七年(1481年),安南(今越南)侵老撾,兵敗。那位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汪直有乘機收複安南之意,要兵部找出以前安南的文牘。劉大夏故伎重演,再次將相關資料藏匿,不肯交出。他的理由是,“兵釁一開,西南糜爛”。


    事實上,無論在當時抑或後世之人看來,劉大夏都堪稱是一個無私無欲的人。他為官敢言而不畏死,亦不貪圖安逸,73歲時遭人陷害被判發配肅州,還豪言:“軍,固當役也”。作為一個在政治改革和黃河治水方麵頗有功勳的幹國忠良,劉大夏離開京師時,“觀者如堵,所在罷市,父老涕泣,士女攜筐進菜食,有焚香密禱,願大夏生還者”。


    而劉大夏阻止憲宗重下西洋要冒的風險也許更大,因為就性格而言,憲宗皇帝絕對是個睚眥必報的人。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憲宗曾迫於大臣的壓力而罷免了一個術士,從此對進諫的大臣耿耿於懷,密書相關的六十餘人的姓名於內宮牆壁上,意欲尋機貶逐……


    劉大夏卒於1516年。贈太保,諡忠宣。他辭世之際,想必認為藏匿甚至毀掉鄭和下西洋的資料是大大的愛國之舉,足以名垂青史,能夠坦坦蕩蕩去見列祖列宗了。


    他的一生始終堅持:民窮兵窮,不宜用兵……“度今上策,唯有守耳。”


    他不知道,曆史正在他腳下拐彎。


    他也許不應該受到責難。他代表著宣德以來的士大夫,他們的頭腦中除了收縮政策,已無他物。而停滯,這恐怕才是明朝真正的精神。相形之下,朱棣、鄭和一類的勇武豪邁、富於想象、充滿激情倒是真正的另類了。


    這也難怪,中國自古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農耕性格。故曆朝政府皆重農抑商,重倫理文采,輕科技實用。上至皇帝,下至群臣,皆以儒家這種中庸保守思想為主導。


    以至於在古代的中國,沒有人關心中國以外的事情,因為中國人隻崇拜權力。當封建士大夫們都忙著爭權奪利,哪裏還有時間和精力去管中國之外的事?


    況且中國古人一直堅信:中國就是天下。


    天子受命於天,自然便統治了普天之下。一切已盡擁有,征服便是畫蛇添足。況且在中國的邊緣,在世界的角落,夷蠻之邦,化外之地,即使占據,又有何樂趣與價值可言?


    直至數百年後,如果不是因為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隻怕他們現在還在做著君臨萬邦的白日夢。


    二寶船回歸後,停在何處?


    關於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旗艦究竟有多大?由於明清兩代之間的戰火,相關的官方資料已然散失,時值今日,連能夠證實遠航和寶船的真實性的記錄都少得可憐。所以各家說法不一,各持一詞,實在是難分真偽。不過,比較權威的說法是:下西洋船隊的旗艦,2000料的一等寶船,中軍帳帥船名為“巨宗”,全長44丈、寬18丈(合長138米、寬56米),史無前例……


    如果這個說法是真的,那真是一條真正的海上霸王!


    由於寶船太大,吃水太深,隻能停在深海,不能靠港。當年,福建長樂太平港為了打造這艘“巨宗”,直接把木料運到深海去安裝。就連鄭和等人要上旗艦,也要先從岸邊坐舢板,再換乘一艘淺水戰船,又換乘到一艘中等戰船,幾經輾轉,這才登上了停在深海處的巨無霸。


    就是這一條巨無霸,經曆了七下西洋的壯舉。


    1433年,鄭和病逝於海外。也就是那一年的某個盛夏的傍晚,遠洋船隊結束最後一次遠航,緩緩地駛入江蘇太倉劉家港,艦隊永遠停泊在那裏。


    終於到了嘉靖2年五月,由於寧波發生日使爭貢之役,給事中夏言,也就是後來那位位極人臣的夏首輔,建議罷市舶,厲行海禁。嘉靖皇帝接受建議,下旨實行海禁。官府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海上交通。


    從此,海禁實行了。福建長樂太平港,巨大的風帆和成堆的圖紙不得不在晴空下燃燒,黑煙遮蔽了隨後的中國曆史。其餘的寶船以及工匠則在濕潤的空氣中逐漸腐爛,在時間裏失了蹤跡。


    而,那艘停泊在深海的巨無霸究竟能否逃脫被毀的命運?現已無人知曉。或許,在當時也沒有人想知道。


    但願,它隻是被人遺忘在茫茫大海的某一個角落,正等著後人去發現,而不是被無情地摧毀掉。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是我們唯一的域名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海上霸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注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注海並收藏重生之海上霸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