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楚國的委屈與憤怒
大楚王朝之我給霸王當謀士 作者:溪山掩月.C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拜見巢王,钜子令。”
“不必多禮,到邊上坐吧!”
“諾!”
項燕三十多歲,他的兒子項渠也才十幾歲的小孩兒,生的虎頭虎腦很是招人喜歡。
“這孩子不錯。”範簡由衷的讚道。
是真的,項渠比起項伯、項襄,卻是憨厚實在太多。至於項梁,範簡沒有見過,但感覺應該和項渠差不多。
這樣看來,項伯很有可能不是項燕的兒子,或者和項渠、項梁不是同母兄弟。
“巢王過獎了。”
“都是一家人,自然看著順眼。”項渠突然說道。
範簡很是詫異:“嗯?你如何知道咱們是一家人的?”
範簡姓範,他失憶了,不知道自家是哪個範。
若是範武子(士會)的後裔,範簡和劉邦在300年前就是一家人了,同為範武子的後代,皆為祁姓。
若是楚國大夫範山之後,那500年前便和項燕是一家人了,都是羋姓。
“巢王恕罪,小兒無知,冒犯處請多多包涵。”
項燕隻是賠罪,沒做解釋,看來他範簡的身世別人都知道,就他一個沒有之前記憶的還在懵懂。
“無妨。”
範簡也不在意,笑道:“聽說你跟廉將軍再學兵法?”
“是。”
“給你一個曆練的機會,回去後帶兵去攻打我的巢國。活學活用才能有出息,否則就是第二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範簡的話讓項燕愣住了,這什麽意思啊?但是又不敢問。好在他有一個童言無忌的兒子,項渠問道:“巢王,何如此乎?”
“皆為一家人爾!”範簡道。
項渠還要再說,卻是被項燕給拉住了,是以他不要多言。有什麽不明白的回去問老師就知道了,再不行還可以請教春申君、楚王,反正是輪不到他們兩個決定。
範簡也不再理會兩人,因為這時貴賓房再次有人進來,不是別人,正是豐公。
豐公劉仁,這稱呼喊得非常大,也很張狂。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楚國,狂妄之民,狂妄之國。楚國本來是周朝的子男爵,在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同樣為縣、邑之長,在秦、趙、魏、齊人家叫做令、尹、長,在楚國就可以稱公,高大上的都沒邊了。
秦末的沛公(劉邦)、藤公(夏侯嬰)、魯公(項羽)、蕭公角等等,之所以在楚漢爭霸時期出現了那麽多公,就是反秦是楚國發起,楚國主導的緣故。聽到某公時,別錯以為是諸侯王,當他是縣令、縣尹、縣長就可以了。
就拿白起來說,他本是楚國公子熊建的後人,公子建奔鄭,其子熊勝為公孫,曰公孫勝,居楚、吳之間,號白公。白公之子奔秦,世代為將,以白為氏,至白起更顯赫,封武安君。
白起,身份是公孫之後,人稱公孫起。白氏之祖上溯可至公孫勝(號白公),這就是公孫起、白起的姓氏來源。跟楚國僭越禮製的狂妄有直接關係。
周朝禮製,諸侯國君主最高的是公爵,低的是子男爵,楚國君主就是子男爵,在楚國強大,周室衰微後,楚君心理不平衡向周天子請求進爵,被周天子拒絕後,楚君(熊通)一怒之下就將自己的兒子封了王。
楚國原本蠻夷,非冠帶之國,隻是後來強大了,才學中原文明了起來。
楚國始於熊渠,其八世孫熊儀是第一個有諡號的人,從此以後,楚國便以文化人自居了起來,學習中原文明人頂冠束帶。冠帶是文明與蠻夷的區別,就是文明人都戴帽子,束腰帶。這個和後世自上流社會的人都帶‘表’的意思差不多。所謂的男子二十及冠(戴帽子),女子十五及笄(束發),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五歲才算成人,才可以婚配。及冠及笄時,文明人還要取字以避名諱。
文明人,講禮的人。有禮貌的人是不會直接稱呼對忙名諱的,要喊人家的號,或者字。‘名’是父母起的,在未成年之前,孩子留在家中,長輩呼喚孩子的稱呼就是‘名’。等長大成人後,離家走上社會,與他人開始交集,外人若還是直呼其‘名’就不禮貌了,因為這個‘名’一直都是父母、長輩在喊,外人直呼容易使人心裏不舒服。所以男孩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時,父母長輩會給孩子起個社會上用的稱呼,一般都和小‘名’有直接的關聯,或是通假,或是釋義,或是延伸,或是補充。這樣一個全新的,用於社會交集的稱呼,不會讓本人產生不適不舒服的感覺,不會產生父母長輩喊自己的錯覺。
古人的‘名’是父母長輩的專屬稱呼,‘字’是給好友的稱呼。不熟悉的人,陌生人,直呼其‘字’也顯得突兀不禮貌。這時,他的朋友們便會給他再起一個可以用於大眾的稱呼,曰‘號’。
如巢王、岱王、楚王、秦王、公子建、公子無忌、白公、豐公等等,都是‘號’,稱呼他人的號,稱呼他人的官職、爵位,這些都是文明的表現。
但古人社會地位、身份有高低貴賤,普通人有名、字、號、官職、爵位,這個就夠用了,可天子、君王不行,他們即便是在死後,依舊會出現在書中,出現在朝臣、民眾的口中。如楚王、秦王,一代代的太多了。活著的,在位的,可以直接稱呼楚王、魏王,大王、殿下、王上。死了的就不能這麽喊了,多少代的先王先君先祖,為了區分,就需要令行一個給後人的稱呼,‘諡號’便出現了,這個是專門給後世之人稱呼的,夏桀、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秦莊襄王、魏安釐王、衛元君等等都是君王死後的諡號。
諡號,後人都可以稱呼。但直係子孫直呼諡號顯不出親疏遠近,所以子孫稱呼自己的祖上時,便以廟號稱呼。所以在先王去世,進入宗廟後,還要上一個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清世宗等。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研究起來的話,‘秦始皇’這個稱號類似封號,類似年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和李斯等大臣在東海巡遊時,坐在一起上商量出了‘皇帝’這個稱呼,這個稱呼他是第一個用的,所以便叫做始皇帝,秦始皇。後代子孫,便以二世、三世、千萬世、萬萬世排著叫下去。
秦始皇、秦二世這種稱呼,嬴政自以為有很大的優點,任何人喊起來都不用避諱,什麽諡號、廟號就用不到了,所以他便將夏、商、周以來的諡號給取消了。
不管怎麽說,所謂的文明,就是禮、儀,禮儀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尊重別人的第一步就是從稱呼開始的。
楚國感覺自己強大了,國力並不比中原的諸侯國弱,甚至更強,憑什麽那些彈丸小國就是公爵、侯爵、伯爵的,我大楚就是一個小小的子男爵?
等到了熊通的時候,這位楚君和鄧國結盟,娶了鄧侯的女兒(小小的鄧國都是侯爵)。楚君熊通不服啊,帶兵在江漢平原(江水、漢水)的西部征伐,首先滅掉了權國(今湖北當陽),將其改為權縣,讓鬥緡(羋姓公族)去做權尹(權縣長官)。
權縣,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縣。
從此以後,楚君每滅掉一個諸侯國,就把其地盤變成楚國的一個縣。
等到了前706年,楚國膨脹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熊通帶兵開始東進、北上,瞄上了中原南端的隨國(湖北隨州,也叫曾國,侯爵。著名的曾侯墓,就是隨國君主的墓葬)。
熊通攻打隨國的目的不是滅掉隨國,他也不敢,在嶺南一帶的蠻夷之地胡鬧,沒人管他,可要是到中原放肆,即便是周天子已經勢微,真的動怒也不是他楚國能承受的。
楚兵大軍壓至隨都城下,讓隨侯去給周天子傳話,讓周天子提升楚國的爵位,弄個伯爵、侯爵、最好是公爵。
熊通對隨侯說:“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當時周天子動遷洛陽,中原的諸侯都不聽天子號令了,相互征伐、攻殺,甚至有亂臣賊子都敢箭射大王。熊通對隨侯說:我有兵馬戰甲,實力很強,你去告訴周王,讓我去主政,誰不聽話就打到他服為止。
‘請王室尊吾號’,這是熊通的真正目的。把楚國的地位提升一下,弄個侯爵、公爵這些尊貴一點的封號。
楚子,怎麽聽起來都有輕視、蔑視的感覺,我很屈辱你造嗎?
你丫這麽廢都是隨侯,老丈人那麽遜都是鄧候。至於魯國、鄣國、權國這些姓姬、姓薑、姓子的,自以為是祖上高貴,就是公爵、侯爵,咱楚國也不差啊,我羋姓也是顓頊後裔,一點都不差好不好?
再說了,我現在還有‘敝甲’,很有實力,怎麽就不能‘公’,不能‘侯’了。
隨侯沒有辦法,打不過熊通,隻好去見周天子,把熊通的要求說了。
周桓王很是為難,現在的諸侯國爵位,雖然和出身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和對周王室的貢獻和功勞大小決定的,公爵都是開國功臣之後,武王姬發的兄弟,薑子牙的後人,殷商王室。
再後來,周平王為了奪避犬戎的騷擾,uu看書ww.uukanshu 動遷洛陽的時候,鄭國出了大力,秦國、晉國、衛國,多多少少也出了點力,而楚國卻沒有派一個人過來。
還有,周天子將土地分給諸侯,是要他們提供兵役、繳納賦稅,在王室有難的時候派兵過來援助。楚國呢,不向王室交稅,也不來勤王,你丫憑什麽要封地,要尊號?就憑你胳膊粗,拳頭硬,這說不過去啊!咱周朝是禮樂天下,不是叢林法則。
太野蠻了,果然是蠻夷。
再說了,當初周昭王南巡的時候,淹死在了漢水裏。這仇還沒找你報呢,還要什麽爵位封地,哪有這樣的道理。
周桓王召集王室成員開會,最終一致決定不能冊封楚國。你什麽功勞都沒有,還不納稅,憑著拳頭硬,胳膊粗就要爵位,這個頭一開,其它的諸侯都跟著學,那豈不是就亂套了。
隨侯得到了答複,帶著天子的意思回隨國向熊通傳達,周天子拒絕了你的要求,不能給你什麽侯爵、公爵的。
熊通在隨侯去洛陽朝見天子的時候,他一直都在做美夢了,幻想著封公後的榮耀。可聽到隨侯帶回來的答複,頓時就把桌子拍碎了,氣的咬碎了鋼牙,怒吼道:“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你不給我加爵,我就自己封自己。這個到是和範簡在聊城自稱岱王差不多,但範簡不是自己封自己,而是讓百姓們尊他為岱王的。後來的巢王,也是春申君請楚王封的。在格調上,範簡比熊通要高端、高級了不少。
熊通為何大怒?這裏麵也是很複雜的,完全是中原人對楚國蠻夷的歧視所造成的。
“不必多禮,到邊上坐吧!”
“諾!”
項燕三十多歲,他的兒子項渠也才十幾歲的小孩兒,生的虎頭虎腦很是招人喜歡。
“這孩子不錯。”範簡由衷的讚道。
是真的,項渠比起項伯、項襄,卻是憨厚實在太多。至於項梁,範簡沒有見過,但感覺應該和項渠差不多。
這樣看來,項伯很有可能不是項燕的兒子,或者和項渠、項梁不是同母兄弟。
“巢王過獎了。”
“都是一家人,自然看著順眼。”項渠突然說道。
範簡很是詫異:“嗯?你如何知道咱們是一家人的?”
範簡姓範,他失憶了,不知道自家是哪個範。
若是範武子(士會)的後裔,範簡和劉邦在300年前就是一家人了,同為範武子的後代,皆為祁姓。
若是楚國大夫範山之後,那500年前便和項燕是一家人了,都是羋姓。
“巢王恕罪,小兒無知,冒犯處請多多包涵。”
項燕隻是賠罪,沒做解釋,看來他範簡的身世別人都知道,就他一個沒有之前記憶的還在懵懂。
“無妨。”
範簡也不在意,笑道:“聽說你跟廉將軍再學兵法?”
“是。”
“給你一個曆練的機會,回去後帶兵去攻打我的巢國。活學活用才能有出息,否則就是第二個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範簡的話讓項燕愣住了,這什麽意思啊?但是又不敢問。好在他有一個童言無忌的兒子,項渠問道:“巢王,何如此乎?”
“皆為一家人爾!”範簡道。
項渠還要再說,卻是被項燕給拉住了,是以他不要多言。有什麽不明白的回去問老師就知道了,再不行還可以請教春申君、楚王,反正是輪不到他們兩個決定。
範簡也不再理會兩人,因為這時貴賓房再次有人進來,不是別人,正是豐公。
豐公劉仁,這稱呼喊得非常大,也很張狂。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楚國,狂妄之民,狂妄之國。楚國本來是周朝的子男爵,在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同樣為縣、邑之長,在秦、趙、魏、齊人家叫做令、尹、長,在楚國就可以稱公,高大上的都沒邊了。
秦末的沛公(劉邦)、藤公(夏侯嬰)、魯公(項羽)、蕭公角等等,之所以在楚漢爭霸時期出現了那麽多公,就是反秦是楚國發起,楚國主導的緣故。聽到某公時,別錯以為是諸侯王,當他是縣令、縣尹、縣長就可以了。
就拿白起來說,他本是楚國公子熊建的後人,公子建奔鄭,其子熊勝為公孫,曰公孫勝,居楚、吳之間,號白公。白公之子奔秦,世代為將,以白為氏,至白起更顯赫,封武安君。
白起,身份是公孫之後,人稱公孫起。白氏之祖上溯可至公孫勝(號白公),這就是公孫起、白起的姓氏來源。跟楚國僭越禮製的狂妄有直接關係。
周朝禮製,諸侯國君主最高的是公爵,低的是子男爵,楚國君主就是子男爵,在楚國強大,周室衰微後,楚君心理不平衡向周天子請求進爵,被周天子拒絕後,楚君(熊通)一怒之下就將自己的兒子封了王。
楚國原本蠻夷,非冠帶之國,隻是後來強大了,才學中原文明了起來。
楚國始於熊渠,其八世孫熊儀是第一個有諡號的人,從此以後,楚國便以文化人自居了起來,學習中原文明人頂冠束帶。冠帶是文明與蠻夷的區別,就是文明人都戴帽子,束腰帶。這個和後世自上流社會的人都帶‘表’的意思差不多。所謂的男子二十及冠(戴帽子),女子十五及笄(束發),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五歲才算成人,才可以婚配。及冠及笄時,文明人還要取字以避名諱。
文明人,講禮的人。有禮貌的人是不會直接稱呼對忙名諱的,要喊人家的號,或者字。‘名’是父母起的,在未成年之前,孩子留在家中,長輩呼喚孩子的稱呼就是‘名’。等長大成人後,離家走上社會,與他人開始交集,外人若還是直呼其‘名’就不禮貌了,因為這個‘名’一直都是父母、長輩在喊,外人直呼容易使人心裏不舒服。所以男孩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十五歲時,父母長輩會給孩子起個社會上用的稱呼,一般都和小‘名’有直接的關聯,或是通假,或是釋義,或是延伸,或是補充。這樣一個全新的,用於社會交集的稱呼,不會讓本人產生不適不舒服的感覺,不會產生父母長輩喊自己的錯覺。
古人的‘名’是父母長輩的專屬稱呼,‘字’是給好友的稱呼。不熟悉的人,陌生人,直呼其‘字’也顯得突兀不禮貌。這時,他的朋友們便會給他再起一個可以用於大眾的稱呼,曰‘號’。
如巢王、岱王、楚王、秦王、公子建、公子無忌、白公、豐公等等,都是‘號’,稱呼他人的號,稱呼他人的官職、爵位,這些都是文明的表現。
但古人社會地位、身份有高低貴賤,普通人有名、字、號、官職、爵位,這個就夠用了,可天子、君王不行,他們即便是在死後,依舊會出現在書中,出現在朝臣、民眾的口中。如楚王、秦王,一代代的太多了。活著的,在位的,可以直接稱呼楚王、魏王,大王、殿下、王上。死了的就不能這麽喊了,多少代的先王先君先祖,為了區分,就需要令行一個給後人的稱呼,‘諡號’便出現了,這個是專門給後世之人稱呼的,夏桀、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秦莊襄王、魏安釐王、衛元君等等都是君王死後的諡號。
諡號,後人都可以稱呼。但直係子孫直呼諡號顯不出親疏遠近,所以子孫稱呼自己的祖上時,便以廟號稱呼。所以在先王去世,進入宗廟後,還要上一個廟號。如漢高祖、唐太宗、宋太祖、清世宗等。
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研究起來的話,‘秦始皇’這個稱號類似封號,類似年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和李斯等大臣在東海巡遊時,坐在一起上商量出了‘皇帝’這個稱呼,這個稱呼他是第一個用的,所以便叫做始皇帝,秦始皇。後代子孫,便以二世、三世、千萬世、萬萬世排著叫下去。
秦始皇、秦二世這種稱呼,嬴政自以為有很大的優點,任何人喊起來都不用避諱,什麽諡號、廟號就用不到了,所以他便將夏、商、周以來的諡號給取消了。
不管怎麽說,所謂的文明,就是禮、儀,禮儀是尊重他人的表現,尊重別人的第一步就是從稱呼開始的。
楚國感覺自己強大了,國力並不比中原的諸侯國弱,甚至更強,憑什麽那些彈丸小國就是公爵、侯爵、伯爵的,我大楚就是一個小小的子男爵?
等到了熊通的時候,這位楚君和鄧國結盟,娶了鄧侯的女兒(小小的鄧國都是侯爵)。楚君熊通不服啊,帶兵在江漢平原(江水、漢水)的西部征伐,首先滅掉了權國(今湖北當陽),將其改為權縣,讓鬥緡(羋姓公族)去做權尹(權縣長官)。
權縣,是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縣。
從此以後,楚君每滅掉一個諸侯國,就把其地盤變成楚國的一個縣。
等到了前706年,楚國膨脹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熊通帶兵開始東進、北上,瞄上了中原南端的隨國(湖北隨州,也叫曾國,侯爵。著名的曾侯墓,就是隨國君主的墓葬)。
熊通攻打隨國的目的不是滅掉隨國,他也不敢,在嶺南一帶的蠻夷之地胡鬧,沒人管他,可要是到中原放肆,即便是周天子已經勢微,真的動怒也不是他楚國能承受的。
楚兵大軍壓至隨都城下,讓隨侯去給周天子傳話,讓周天子提升楚國的爵位,弄個伯爵、侯爵、最好是公爵。
熊通對隨侯說:“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當時周天子動遷洛陽,中原的諸侯都不聽天子號令了,相互征伐、攻殺,甚至有亂臣賊子都敢箭射大王。熊通對隨侯說:我有兵馬戰甲,實力很強,你去告訴周王,讓我去主政,誰不聽話就打到他服為止。
‘請王室尊吾號’,這是熊通的真正目的。把楚國的地位提升一下,弄個侯爵、公爵這些尊貴一點的封號。
楚子,怎麽聽起來都有輕視、蔑視的感覺,我很屈辱你造嗎?
你丫這麽廢都是隨侯,老丈人那麽遜都是鄧候。至於魯國、鄣國、權國這些姓姬、姓薑、姓子的,自以為是祖上高貴,就是公爵、侯爵,咱楚國也不差啊,我羋姓也是顓頊後裔,一點都不差好不好?
再說了,我現在還有‘敝甲’,很有實力,怎麽就不能‘公’,不能‘侯’了。
隨侯沒有辦法,打不過熊通,隻好去見周天子,把熊通的要求說了。
周桓王很是為難,現在的諸侯國爵位,雖然和出身有一定的關係,但主要還是和對周王室的貢獻和功勞大小決定的,公爵都是開國功臣之後,武王姬發的兄弟,薑子牙的後人,殷商王室。
再後來,周平王為了奪避犬戎的騷擾,uu看書ww.uukanshu 動遷洛陽的時候,鄭國出了大力,秦國、晉國、衛國,多多少少也出了點力,而楚國卻沒有派一個人過來。
還有,周天子將土地分給諸侯,是要他們提供兵役、繳納賦稅,在王室有難的時候派兵過來援助。楚國呢,不向王室交稅,也不來勤王,你丫憑什麽要封地,要尊號?就憑你胳膊粗,拳頭硬,這說不過去啊!咱周朝是禮樂天下,不是叢林法則。
太野蠻了,果然是蠻夷。
再說了,當初周昭王南巡的時候,淹死在了漢水裏。這仇還沒找你報呢,還要什麽爵位封地,哪有這樣的道理。
周桓王召集王室成員開會,最終一致決定不能冊封楚國。你什麽功勞都沒有,還不納稅,憑著拳頭硬,胳膊粗就要爵位,這個頭一開,其它的諸侯都跟著學,那豈不是就亂套了。
隨侯得到了答複,帶著天子的意思回隨國向熊通傳達,周天子拒絕了你的要求,不能給你什麽侯爵、公爵的。
熊通在隨侯去洛陽朝見天子的時候,他一直都在做美夢了,幻想著封公後的榮耀。可聽到隨侯帶回來的答複,頓時就把桌子拍碎了,氣的咬碎了鋼牙,怒吼道:“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你不給我加爵,我就自己封自己。這個到是和範簡在聊城自稱岱王差不多,但範簡不是自己封自己,而是讓百姓們尊他為岱王的。後來的巢王,也是春申君請楚王封的。在格調上,範簡比熊通要高端、高級了不少。
熊通為何大怒?這裏麵也是很複雜的,完全是中原人對楚國蠻夷的歧視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