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要塞的城牆有差不多六米高,這個高度比起馬打藍都城巴刹格德的城牆要矮一些,但對於在城牆下麵仰望的人看來,要塞城牆顯得無比的巍峨。
因為城牆下狙擊弓的威脅,城牆上的馬打藍士兵都不敢露頭,隻能躲在底下看不著的地方往下漫無目的的扔磚頭或石塊,因為下雨的原因,也因為戰鬥發生比較倉促,城牆上根本來不及準備金汁、熱油之類的打擊武器。
而維和士兵們出招了,有士兵們把一個長竹竿的頂端掛上一根短繩索,短繩下麵吊著一兜震天雷,這玩意就是大員出的手榴彈,這一兜是五顆。
這五顆雷的引線很長,而且引線都包裹著油紙,也不怕被雨水澆濕。有士兵點燃了引線,幾個士兵立刻豎起了長竿,把一兜子震天雷給伸到女牆裏麵去了。
過了女牆,士兵們還故意的把竹竿晃悠了一下,讓震天雷往裏晃蕩過去,然後就“轟隆隆”的爆炸了。
城牆後立刻傳來馬打藍士兵的慘叫聲和叫罵的聲音,而城牆上負責指揮的軍官立刻傻眼了,原來那一堆竹竿是用來幹這個的啊,這東西真是防不勝防,躲在女牆後麵的士兵全都中招,這個東西爆炸的威力不大,但是裏麵肯定是加料了,因為很多士兵都被擊傷,身上血流不止。
士兵們立刻逃離了當麵的女牆,底下有十幾根竹竿呢,要是再捅上來幾兜,城牆上的士兵該一掃而光了吧。
說啥來啥,不一會兒,城牆底下又捅上來三兜震天雷,一大片“轟隆隆”的爆炸聲過去後,當麵城牆的士兵都跑沒影了。
要塞守備率領士兵隻得躲在內牆的登城台階上,以躲避捅上來的炸彈,同時還可以監視城牆上麵的異狀。
而在城牆下負責指揮的小林浩二估摸了一下形勢,便下達了第二個命令,這一次是五個全副武裝的日本武士,身後插著武士刀,頭戴著鬥笠,每人的胸前赫然掛著兩顆手榴彈。
隻見這五個武士雙手抓住長竹竿的頂端,而後麵有四個人抓住長竹竿的另一端,一組五人同時助跑,然後前麵的武士在快接近城牆的時候用腳重重的在牆麵上一蹬踏,竹竿稍微彎成一個弧形。
後麵的士兵繼續往前推送,竹竿漸漸的豎立起來,把竹竿頂端的日本武士輕鬆送上了城牆。
首批的五個武士就這樣登城了,這五個武士站在女牆上,也沒有急於跳下女牆,而是操起一個手榴彈,另一隻手則拿出了打火機,大拇指一頂,“叮”的一聲便打開了蓋,然後“嚓”的一聲打著了火苗。
在內城牆登城道路躲避觀察的守城士兵看見突然出現的日本武士有點傻眼,一時不知道該怎麽辦,楞了好一會才有人大喊了一聲。
“敵軍登城了,敵軍登城了。”
守城士兵們一下子就喧囂起來,軍官們的聲音也響起,那是催促士兵上前戰鬥的命令。
登城的五個士兵中,一個領頭的聽見喊聲,確認了守城士兵躲的登城通道的位置,二話沒說,一顆手榴彈就扔了過去,接著就是“骨碌骨碌”手榴彈的滾動聲,幾聲之後,手榴彈正好在欲蜂擁而上的守城士兵中炸開。
這一下,衝鋒的守城士兵遭到重創,也是,人群密集的登城通道,可是手榴彈殺傷的最佳地點。
緊接著,又是兩顆手榴彈從武士們的手裏扔出來,“轟、轟”兩聲爆炸聲過後,幾乎把整個登城通道清理一空,隻剩下寥寥數人能從通道衝出來。
不過迎接這幾個人的,卻是武士們精光鋥亮的太刀。。。
牆上纏鬥的幾番功夫,從牆底下又送上來五名日本武士,他們帶著更多的手榴彈,這樣一來,城牆上手榴彈的爆炸聲響起一片。
看見城牆上出現的情況,還有登城武士發出的手勢,負責指揮的小林浩二大喜,連忙執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這一次登城的不再是日本武士了,而是五個建州雇傭兵,建州雇傭兵人高馬大,體重可比日本武士重多了,再加上身上帶著圓盾、順刀、弓箭和盔甲等物,加一塊不得三百多斤啊。
所以,在竹竿尾端提供動力的士兵由四個增加到了六個,隻見建州雇傭兵雙手抓住竹竿頂端,雙腳蹬踏在城牆上,也是很輕鬆的上了城牆,看來平時也是訓練過的。
隨著建州雇傭兵登城,形勢一下子就發生了變化,登城通道被手榴彈封鎖,守城士兵則從別處繞過來,正好碰見了登城的建州雇傭兵,這五個雇傭兵首先拿出弓箭,箭頭是駭人的鴨嘴形,這是欺負守城的士兵沒有盔甲麽?
馬打藍的軍隊可以說在一定程度已經火器化了,軍隊裏麵火繩槍的比例非常高,而且都是質量比較好的西洋火銃和魯密火銃,奧斯曼帝國的軍人就在亞齊素丹國當雇傭兵,南洋肯定不缺魯密火銃。
南洋的氣候炎熱,士兵們不習慣穿盔甲作戰,而且在火銃的威力下,盔甲也沒什麽屌用,所以衝過來的士兵都隻帶著長槍和彎刀。
這一下子就吃了老虧了,建州雇傭兵手起箭落,大鴨嘴鏟過去,馬打藍士兵的陣型中竟然出現了血肉橫飛的恐怖場景。
這個場麵對馬打藍士兵的心理震懾力相當大,那些人哪裏見過這個大場麵啊,一下子就慌亂起來,射完箭的建州雇傭兵把弓箭收起,手提著順刀,拿著圓盾就衝了上去。
結果可想而知,過來的一波馬打藍士兵被砍殺殆盡,稍遠的士兵都嚇得落荒而逃,而城牆上的日本武士們見狀士氣大振,手榴彈扔的更起勁了。
後續的士兵源源不斷的被竹竿送上城牆,城牆上足有二十個建州雇傭兵和五十名日本武士了,這一片城牆已經完全被維和部隊所控製。
小林浩二發出了另一個作戰命令,城牆上的建州雇傭兵和日本武士組建了一個三十人的小隊,計劃沿著城牆內登城通道往下去搶占要塞的大門,剩下的士兵則在門樓頂上,對準門樓放箭或扔手榴彈,驅散守衛大門的士兵。
天空的雨還是不緊不慢的下著,進攻城門的戰鬥並不順利,因為進入要塞之後有很多的建築物,建築物裏隱藏了很多守城士兵,他們躲在建築物裏可以打放火銃,在光禿禿的城牆上馬打藍士兵沒辦法使用火器,但是風吹不著雨打不著的房屋裏就不一樣了。
進攻小隊被一陣火銃給轟回來了,其中還有兩人受了傷,一個腿保不住了,另一個則被打中軀幹,以現在的醫術,應該是救不回來了。
這樣一來,局麵陷入了僵持之中,城牆上的維和部隊下不去,城牆下的士兵上不來,不過維和軍還是占優勢,他們可以居高臨下扔手榴彈啊。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田川喜之郎知道了,他不禁大喜,“想不到啊,小林浩二的計策竟然成功了,現在要塞的一麵城牆被我軍控製了,不行讓我們的士兵都上城牆,等雨停了,就把馬打藍人驅逐出要塞?”
“指揮官閣下,我認為不必要硬拚,”身旁的作戰參謀建議道,“現在港口的物資都被我軍控製了,我的意思是我們跟他們談判,讓他們放棄要塞。”
“他們如何能夠輕易放棄要塞?”田川問道,“要知道,守衛要塞的五百餘人隻有少量的傷亡,uu看書 wwuknsh其他的人現在都躲在要塞的建築物裏。”
“我們可以用火攻警告他們,”作戰參謀說道,“在軍事顧問團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投石機,可以投放火油彈,或者打放燒夷彈,眾多手段,保證能夠把要塞燒成一片廢墟。”
“可不能燒成一片廢墟啊,我們還指著據要塞而守,對付蘇蘇胡南的大軍反撲呢,”田川喜之郎連忙阻止道。
“所以隻能跟要塞守軍談判,”作戰參謀道,“我們可以用火燒要塞來威脅他們。。。”
接下來,談判的事宜由這個姓鄭的參謀主持,當鄭參謀帶著田川的命令來到要塞時,要塞城牆已經被送上二百名士兵,士兵們還在城牆上搭起遮雨的棚子,用於士兵躲雨,並且方便儲備一些怕被雨澆濕的物資。
而城牆外麵的護城河邊上,早就有人在構築炮兵陣地,工兵們還搬過來投石機的散件,開始組裝投石機,這裏的距離足夠近,投石機的功率要小好多。
鄭參謀通過架設的梯子上了城牆,找到了指揮的小林浩二,讓小林浩二準備往下扔幾個火油彈威懾一下,好增加談判的籌碼。
幾個火油彈被扔下城牆,點燃了裏麵靠近城牆的建築,還有一些對方的物資,讓城牆內冒起濃濃的黑煙,眼看著熊熊大火就燃燒起來。
這些建築裏馬上跑出三三兩兩的士兵,還有一些是士兵的家屬。
火油彈燒起來是不怕雨的,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等火油彈燃燒完畢,因為下雨的原因,火勢也沒有擴散,不過這一幕已經讓要塞守備心有不安了。
因為城牆下狙擊弓的威脅,城牆上的馬打藍士兵都不敢露頭,隻能躲在底下看不著的地方往下漫無目的的扔磚頭或石塊,因為下雨的原因,也因為戰鬥發生比較倉促,城牆上根本來不及準備金汁、熱油之類的打擊武器。
而維和士兵們出招了,有士兵們把一個長竹竿的頂端掛上一根短繩索,短繩下麵吊著一兜震天雷,這玩意就是大員出的手榴彈,這一兜是五顆。
這五顆雷的引線很長,而且引線都包裹著油紙,也不怕被雨水澆濕。有士兵點燃了引線,幾個士兵立刻豎起了長竿,把一兜子震天雷給伸到女牆裏麵去了。
過了女牆,士兵們還故意的把竹竿晃悠了一下,讓震天雷往裏晃蕩過去,然後就“轟隆隆”的爆炸了。
城牆後立刻傳來馬打藍士兵的慘叫聲和叫罵的聲音,而城牆上負責指揮的軍官立刻傻眼了,原來那一堆竹竿是用來幹這個的啊,這東西真是防不勝防,躲在女牆後麵的士兵全都中招,這個東西爆炸的威力不大,但是裏麵肯定是加料了,因為很多士兵都被擊傷,身上血流不止。
士兵們立刻逃離了當麵的女牆,底下有十幾根竹竿呢,要是再捅上來幾兜,城牆上的士兵該一掃而光了吧。
說啥來啥,不一會兒,城牆底下又捅上來三兜震天雷,一大片“轟隆隆”的爆炸聲過去後,當麵城牆的士兵都跑沒影了。
要塞守備率領士兵隻得躲在內牆的登城台階上,以躲避捅上來的炸彈,同時還可以監視城牆上麵的異狀。
而在城牆下負責指揮的小林浩二估摸了一下形勢,便下達了第二個命令,這一次是五個全副武裝的日本武士,身後插著武士刀,頭戴著鬥笠,每人的胸前赫然掛著兩顆手榴彈。
隻見這五個武士雙手抓住長竹竿的頂端,而後麵有四個人抓住長竹竿的另一端,一組五人同時助跑,然後前麵的武士在快接近城牆的時候用腳重重的在牆麵上一蹬踏,竹竿稍微彎成一個弧形。
後麵的士兵繼續往前推送,竹竿漸漸的豎立起來,把竹竿頂端的日本武士輕鬆送上了城牆。
首批的五個武士就這樣登城了,這五個武士站在女牆上,也沒有急於跳下女牆,而是操起一個手榴彈,另一隻手則拿出了打火機,大拇指一頂,“叮”的一聲便打開了蓋,然後“嚓”的一聲打著了火苗。
在內城牆登城道路躲避觀察的守城士兵看見突然出現的日本武士有點傻眼,一時不知道該怎麽辦,楞了好一會才有人大喊了一聲。
“敵軍登城了,敵軍登城了。”
守城士兵們一下子就喧囂起來,軍官們的聲音也響起,那是催促士兵上前戰鬥的命令。
登城的五個士兵中,一個領頭的聽見喊聲,確認了守城士兵躲的登城通道的位置,二話沒說,一顆手榴彈就扔了過去,接著就是“骨碌骨碌”手榴彈的滾動聲,幾聲之後,手榴彈正好在欲蜂擁而上的守城士兵中炸開。
這一下,衝鋒的守城士兵遭到重創,也是,人群密集的登城通道,可是手榴彈殺傷的最佳地點。
緊接著,又是兩顆手榴彈從武士們的手裏扔出來,“轟、轟”兩聲爆炸聲過後,幾乎把整個登城通道清理一空,隻剩下寥寥數人能從通道衝出來。
不過迎接這幾個人的,卻是武士們精光鋥亮的太刀。。。
牆上纏鬥的幾番功夫,從牆底下又送上來五名日本武士,他們帶著更多的手榴彈,這樣一來,城牆上手榴彈的爆炸聲響起一片。
看見城牆上出現的情況,還有登城武士發出的手勢,負責指揮的小林浩二大喜,連忙執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這一次登城的不再是日本武士了,而是五個建州雇傭兵,建州雇傭兵人高馬大,體重可比日本武士重多了,再加上身上帶著圓盾、順刀、弓箭和盔甲等物,加一塊不得三百多斤啊。
所以,在竹竿尾端提供動力的士兵由四個增加到了六個,隻見建州雇傭兵雙手抓住竹竿頂端,雙腳蹬踏在城牆上,也是很輕鬆的上了城牆,看來平時也是訓練過的。
隨著建州雇傭兵登城,形勢一下子就發生了變化,登城通道被手榴彈封鎖,守城士兵則從別處繞過來,正好碰見了登城的建州雇傭兵,這五個雇傭兵首先拿出弓箭,箭頭是駭人的鴨嘴形,這是欺負守城的士兵沒有盔甲麽?
馬打藍的軍隊可以說在一定程度已經火器化了,軍隊裏麵火繩槍的比例非常高,而且都是質量比較好的西洋火銃和魯密火銃,奧斯曼帝國的軍人就在亞齊素丹國當雇傭兵,南洋肯定不缺魯密火銃。
南洋的氣候炎熱,士兵們不習慣穿盔甲作戰,而且在火銃的威力下,盔甲也沒什麽屌用,所以衝過來的士兵都隻帶著長槍和彎刀。
這一下子就吃了老虧了,建州雇傭兵手起箭落,大鴨嘴鏟過去,馬打藍士兵的陣型中竟然出現了血肉橫飛的恐怖場景。
這個場麵對馬打藍士兵的心理震懾力相當大,那些人哪裏見過這個大場麵啊,一下子就慌亂起來,射完箭的建州雇傭兵把弓箭收起,手提著順刀,拿著圓盾就衝了上去。
結果可想而知,過來的一波馬打藍士兵被砍殺殆盡,稍遠的士兵都嚇得落荒而逃,而城牆上的日本武士們見狀士氣大振,手榴彈扔的更起勁了。
後續的士兵源源不斷的被竹竿送上城牆,城牆上足有二十個建州雇傭兵和五十名日本武士了,這一片城牆已經完全被維和部隊所控製。
小林浩二發出了另一個作戰命令,城牆上的建州雇傭兵和日本武士組建了一個三十人的小隊,計劃沿著城牆內登城通道往下去搶占要塞的大門,剩下的士兵則在門樓頂上,對準門樓放箭或扔手榴彈,驅散守衛大門的士兵。
天空的雨還是不緊不慢的下著,進攻城門的戰鬥並不順利,因為進入要塞之後有很多的建築物,建築物裏隱藏了很多守城士兵,他們躲在建築物裏可以打放火銃,在光禿禿的城牆上馬打藍士兵沒辦法使用火器,但是風吹不著雨打不著的房屋裏就不一樣了。
進攻小隊被一陣火銃給轟回來了,其中還有兩人受了傷,一個腿保不住了,另一個則被打中軀幹,以現在的醫術,應該是救不回來了。
這樣一來,局麵陷入了僵持之中,城牆上的維和部隊下不去,城牆下的士兵上不來,不過維和軍還是占優勢,他們可以居高臨下扔手榴彈啊。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田川喜之郎知道了,他不禁大喜,“想不到啊,小林浩二的計策竟然成功了,現在要塞的一麵城牆被我軍控製了,不行讓我們的士兵都上城牆,等雨停了,就把馬打藍人驅逐出要塞?”
“指揮官閣下,我認為不必要硬拚,”身旁的作戰參謀建議道,“現在港口的物資都被我軍控製了,我的意思是我們跟他們談判,讓他們放棄要塞。”
“他們如何能夠輕易放棄要塞?”田川問道,“要知道,守衛要塞的五百餘人隻有少量的傷亡,uu看書 wwuknsh其他的人現在都躲在要塞的建築物裏。”
“我們可以用火攻警告他們,”作戰參謀說道,“在軍事顧問團的指導下,我們掌握了投石機,可以投放火油彈,或者打放燒夷彈,眾多手段,保證能夠把要塞燒成一片廢墟。”
“可不能燒成一片廢墟啊,我們還指著據要塞而守,對付蘇蘇胡南的大軍反撲呢,”田川喜之郎連忙阻止道。
“所以隻能跟要塞守軍談判,”作戰參謀道,“我們可以用火燒要塞來威脅他們。。。”
接下來,談判的事宜由這個姓鄭的參謀主持,當鄭參謀帶著田川的命令來到要塞時,要塞城牆已經被送上二百名士兵,士兵們還在城牆上搭起遮雨的棚子,用於士兵躲雨,並且方便儲備一些怕被雨澆濕的物資。
而城牆外麵的護城河邊上,早就有人在構築炮兵陣地,工兵們還搬過來投石機的散件,開始組裝投石機,這裏的距離足夠近,投石機的功率要小好多。
鄭參謀通過架設的梯子上了城牆,找到了指揮的小林浩二,讓小林浩二準備往下扔幾個火油彈威懾一下,好增加談判的籌碼。
幾個火油彈被扔下城牆,點燃了裏麵靠近城牆的建築,還有一些對方的物資,讓城牆內冒起濃濃的黑煙,眼看著熊熊大火就燃燒起來。
這些建築裏馬上跑出三三兩兩的士兵,還有一些是士兵的家屬。
火油彈燒起來是不怕雨的,但是其他的就不行了,等火油彈燃燒完畢,因為下雨的原因,火勢也沒有擴散,不過這一幕已經讓要塞守備心有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