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八年,明朝的京師裏終於流傳起關於後金汗族的謠言了,意料之中的,朝野上下對此非常感興趣,各種不同版本的傳言層出不窮,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有趣話題。
而大明朝的至尊,年輕的崇禎皇帝也通過錦衣衛了解到了這個謠言,隨著輿論的發酵,他也越發重視起來。
“大伴,這建奴奴酋一族果然是前宋皇族之後?”崇禎皇帝對著自己的心腹大太監王承恩問道。
“皇上,此事隻是一個傳聞而已,老奴不敢置喙。”王承恩說道,“隻是奴酋對此事的態度頗為耐人尋味,既不禁絕也不澄清,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朕也是很疑惑這一點,不說奴酋有什麽想法,就是朝中反應也是吊詭,竟然沒有一點此事的風聲!”崇禎說道。
涉及到朝廷的事,王承恩很知趣的閉口不言。崇禎見他如此,也不便繼續討論。
說道明朝的決策製度,很讓人無語,內閣和皇帝之間的溝通互動非常沒有效率,大朝會完全是一個儀式,談不了什麽具體事情,內閣隻有建議權,而司禮監秉承皇帝的旨意進行批紅,決策往往非常單調,讓地方在執行的時候無所適從。有些執行人員看著那些晦澀難懂的旨意不禁搖頭,還要不停的揣摩上意。
比如這一次的謠言,朝堂不提出,內閣不建議,皇帝自己就不好意思就這個議題詢問內閣,事情就隻能拖下去了。
此事又拖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個禦史上疏風聞此事,該禦史在奏疏中嚴厲斥責了建奴奴酋擾亂視聽,誣蔑前宋皇族的行為,建議朝廷予以嚴懲。
而內閣在這份奏疏上的票擬也非常簡單,就是:應當予以禁絕幾個字,沒有一點內涵,讓崇禎皇帝看著也是搖頭。
誰都知道,這件事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仔細挖掘一下能有很多的東西,但在這個決策體係和事情的敏感度上,最後的內容就是如此啊。
崇禎皇帝無奈找來當朝的內閣首輔溫體仁,最近崇禎對溫體仁還是比較滿意的,主要是朝局控製得還算平穩的原因吧,除了財政稍微艱難點,其他倒沒啥難受的。
“溫卿,這份奏疏你怎麽看?”崇禎讓王承恩把奏疏遞給溫體仁,溫體仁連忙掃視一眼。
“皇上,這建奴奴酋真是大逆不道之輩,竟然碰瓷前宋皇族,真乃不知廉恥。”溫體仁正色答道。
“那溫卿以為此事肯定是子虛烏有了?”崇禎問道。
“那絕對是子虛烏有,皇上您看,從靖康年間到現在,都已經五百年了,奴酋還能扯到皇族身上,這不是天大的笑話麽?”溫體仁說道。
“這隻是建奴那邊的民間傳說,跟奴酋沒有關係吧?”崇禎說道。
“這謠言初起,跟奴酋應該沒有關係,但任其自由傳播,這奴酋絕對是有意的。”
“那他的想法是什麽呢?溫卿能試言一番嗎?”崇禎繼續追問道。
溫體仁一看,今天不拿出點真東西,可能皇帝還不讓走了,“皇上,奴酋可能從兩個方麵進行平衡,第一是平衡其治下漢人和夷人的勢力,臣聽聞建奴治下漢人數量逐漸增多,在奴兒幹都司那邊都有漢人在開墾,這個謠言是漢人而起,盲目打壓不利於對漢人的治理;第二呢,就是平衡和朝廷還有團社的關係,團社不是號稱是前宋遺民之後麽,可能這種似是而非的謠言有緩和關係的內容。”
“至於說真相,那反而不重要了,象奴酋那樣寡廉鮮恥、不敬祖宗之輩,這就無所謂真實不真實了。”
崇禎皇帝緩緩點頭,“溫卿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內閣這邊有什麽應對之法嗎?”
溫體仁施了一禮,“皇上,臣的意見嘛,就是靜觀其變,最近遼西沒有什麽戰事,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崇禎皇帝又想說什麽,但硬生生的止住了,他本來想提出借這個台階跟建奴議和的事情,但是卻礙於麵子說不出口。
而溫體仁是個人精啊,一看崇禎的神態就知道他的想法,但是他也沒有提,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誰先說出來將來可是要承受輿論的燒烤的,還是管住嘴巴為妙。
當下也不吭聲,君臣尬聊一會兒,溫體仁就告退了。
大明朝現在的壓力非常大,國家的財政收入連年下滑,但是遼東戰事的耗費就像一個無底洞,多少錢都填不滿,國內的開支也捉襟見肘,為此,戶部開征了三餉,以彌補朝廷開支,但是這三餉征得不多,但民間受影響很大,主要原因是明朝低下的行政能力導致,上下官吏再扒一層皮,百姓就苦不堪言了。
遼東的戰事就是大明朝不斷流血的傷口,崇禎皇帝做夢都想把這個傷口堵住,而從現狀來看,剿滅建奴遙遙無期,看來議和將是唯一途徑了。
原來黃台吉想的是明朝士紳階層可能會曖昧,但崇禎皇帝一定會死磕到底,這樣來拉扯明朝內部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誰知來看,崇禎皇帝並不象朱元璋那樣的,他並不怕前宋皇族這一名號對其皇權的影響,相反,滿朝的官員做出了同仇敵愾的表現。
但是崇禎皇帝怕承擔責任,這議和的風聲一出,勢必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會站在道德高地鞭撻這種論調,反正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
做為一個聖明的皇帝,那是不可能有一絲絲的汙點的,而滿朝大臣誰又是傻瓜呢。
經過上下勾兌,這一封關於建奴奴酋是前宋皇族後裔的謠言的奏疏,被崇禎皇帝留中不發,而關於謠言的討論,在朝廷越來越弱,但是在民間卻樂此不彼,連帶著對建奴的仇恨也掉下去一些。
黃台吉也沒想到,這個傳言竟然搞了一回公關,挽回了一些輿論形象,真是意外收獲。
今年對黃台吉來說也是一個收獲的一年,他終於把林丹汗耗死了,漠南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便一門心思的倒向後金,並且熱河覲見黃台吉,熱河是原朵顏三衛的地盤,以這裏的蒙古部為首給黃台吉上了尊號“博格拉徹辰汗”,正式承認後金的統治。
而可以預見的是,黃台吉將來對漠南草原的統治會更穩固,和另時空不一樣,現在因為和團社之間的貿易往來,後金非常富裕,也有足夠的財政支持來拉攏漠南草原上的各部落,而這些部落也不是白吃,他們能提供廉價的羊毛再替後金政權賺錢,草原經濟在這裏進入了良性循環。
現在後金甚至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資助明朝國內的流寇,給他們提供較好的武備和訓練,讓他們去給明朝搗亂。
新鮮出爐的博格拉徹辰汗黃台吉在接受完蒙古各部的覲見後,開始準備回到遼東,為了秋季舉行大典,黃台吉已經在熱河度過整個夏季,熱河的夏季比較涼爽,比起沈陽來要舒服不少。
熱河之所以稱之為熱河,是因為此地有一處溫泉,冬季時分,冒著熱氣的溫泉流入河中,讓整條河水霧繚繞,熱氣騰騰,故被稱之熱河。
這一天,黃台吉剛泡完溫泉,穿一襲褐色長衫,召見從山西剛回來的李永芳。
由於嶽托現在得到黃台吉重用,而且後金國族精於行政工作的人屈指可數,uu看書 ww. 所以嶽托非常繁忙。
現在嶽托已經領貝勒銜主抓後金戶部和兵部之工作,這可是相當於嘉華國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之角色,足見黃台吉對其的信任。
那他負責的對明朝情報和統戰工作就沒有精力去管了,於是推薦了李永芳來負責,李永芳對此工作也是兢兢業業、不遺餘力。
“大汗,最近山西的義軍隊伍遭受重創,高闖王的隊伍在平陽與澤州之間的山區被山西巡撫盧象升的撫標營打崩,麾下數千人被俘虜,殘部一百餘人逃脫,高闖王僅以身免,在闖將李自成的護送下進入陝北地區;而八大王部在漢中竟然和同是義軍的曹操部火並,八大王部數千部下被曹操八百餘人打崩,八大王僅逃出二百人,竄入豫北山區;義軍神一魁部在我們的支持下戰勝寧夏的明軍,呈現頗佳的戰力,現盤踞在鹽池附近。”李永芳跟黃台吉介紹明國內部的形勢。
黃台吉大驚,“什麽?這義軍和義軍之間還火拚,這是怎麽一回事?”
“這曹操作為一部義軍,現在不幹正事,竟然迷上了人販子的職業,拿了團社的回扣,賺了不少錢,勢力擴張得很快,這八大王竄入河南以後,被左良玉擊敗,就流竄到了漢中,但是漢中可是曹操販賣移民的關鍵路線,八大王見狀便威脅曹操,要曹操拿出錢糧來資助他,最後一言不合,雙方便打了起來。”李永芳解釋道。
“唉,一群鼠目寸光的人,他們的共同敵人是明朝的官府啊,怎麽自己竟然為了些許蠅頭小利打了起來呢?”黃台吉恨鐵不成鋼的說道。
而大明朝的至尊,年輕的崇禎皇帝也通過錦衣衛了解到了這個謠言,隨著輿論的發酵,他也越發重視起來。
“大伴,這建奴奴酋一族果然是前宋皇族之後?”崇禎皇帝對著自己的心腹大太監王承恩問道。
“皇上,此事隻是一個傳聞而已,老奴不敢置喙。”王承恩說道,“隻是奴酋對此事的態度頗為耐人尋味,既不禁絕也不澄清,不知他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朕也是很疑惑這一點,不說奴酋有什麽想法,就是朝中反應也是吊詭,竟然沒有一點此事的風聲!”崇禎說道。
涉及到朝廷的事,王承恩很知趣的閉口不言。崇禎見他如此,也不便繼續討論。
說道明朝的決策製度,很讓人無語,內閣和皇帝之間的溝通互動非常沒有效率,大朝會完全是一個儀式,談不了什麽具體事情,內閣隻有建議權,而司禮監秉承皇帝的旨意進行批紅,決策往往非常單調,讓地方在執行的時候無所適從。有些執行人員看著那些晦澀難懂的旨意不禁搖頭,還要不停的揣摩上意。
比如這一次的謠言,朝堂不提出,內閣不建議,皇帝自己就不好意思就這個議題詢問內閣,事情就隻能拖下去了。
此事又拖了一段時間,終於有一個禦史上疏風聞此事,該禦史在奏疏中嚴厲斥責了建奴奴酋擾亂視聽,誣蔑前宋皇族的行為,建議朝廷予以嚴懲。
而內閣在這份奏疏上的票擬也非常簡單,就是:應當予以禁絕幾個字,沒有一點內涵,讓崇禎皇帝看著也是搖頭。
誰都知道,這件事的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仔細挖掘一下能有很多的東西,但在這個決策體係和事情的敏感度上,最後的內容就是如此啊。
崇禎皇帝無奈找來當朝的內閣首輔溫體仁,最近崇禎對溫體仁還是比較滿意的,主要是朝局控製得還算平穩的原因吧,除了財政稍微艱難點,其他倒沒啥難受的。
“溫卿,這份奏疏你怎麽看?”崇禎讓王承恩把奏疏遞給溫體仁,溫體仁連忙掃視一眼。
“皇上,這建奴奴酋真是大逆不道之輩,竟然碰瓷前宋皇族,真乃不知廉恥。”溫體仁正色答道。
“那溫卿以為此事肯定是子虛烏有了?”崇禎問道。
“那絕對是子虛烏有,皇上您看,從靖康年間到現在,都已經五百年了,奴酋還能扯到皇族身上,這不是天大的笑話麽?”溫體仁說道。
“這隻是建奴那邊的民間傳說,跟奴酋沒有關係吧?”崇禎說道。
“這謠言初起,跟奴酋應該沒有關係,但任其自由傳播,這奴酋絕對是有意的。”
“那他的想法是什麽呢?溫卿能試言一番嗎?”崇禎繼續追問道。
溫體仁一看,今天不拿出點真東西,可能皇帝還不讓走了,“皇上,奴酋可能從兩個方麵進行平衡,第一是平衡其治下漢人和夷人的勢力,臣聽聞建奴治下漢人數量逐漸增多,在奴兒幹都司那邊都有漢人在開墾,這個謠言是漢人而起,盲目打壓不利於對漢人的治理;第二呢,就是平衡和朝廷還有團社的關係,團社不是號稱是前宋遺民之後麽,可能這種似是而非的謠言有緩和關係的內容。”
“至於說真相,那反而不重要了,象奴酋那樣寡廉鮮恥、不敬祖宗之輩,這就無所謂真實不真實了。”
崇禎皇帝緩緩點頭,“溫卿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內閣這邊有什麽應對之法嗎?”
溫體仁施了一禮,“皇上,臣的意見嘛,就是靜觀其變,最近遼西沒有什麽戰事,這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崇禎皇帝又想說什麽,但硬生生的止住了,他本來想提出借這個台階跟建奴議和的事情,但是卻礙於麵子說不出口。
而溫體仁是個人精啊,一看崇禎的神態就知道他的想法,但是他也沒有提,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誰先說出來將來可是要承受輿論的燒烤的,還是管住嘴巴為妙。
當下也不吭聲,君臣尬聊一會兒,溫體仁就告退了。
大明朝現在的壓力非常大,國家的財政收入連年下滑,但是遼東戰事的耗費就像一個無底洞,多少錢都填不滿,國內的開支也捉襟見肘,為此,戶部開征了三餉,以彌補朝廷開支,但是這三餉征得不多,但民間受影響很大,主要原因是明朝低下的行政能力導致,上下官吏再扒一層皮,百姓就苦不堪言了。
遼東的戰事就是大明朝不斷流血的傷口,崇禎皇帝做夢都想把這個傷口堵住,而從現狀來看,剿滅建奴遙遙無期,看來議和將是唯一途徑了。
原來黃台吉想的是明朝士紳階層可能會曖昧,但崇禎皇帝一定會死磕到底,這樣來拉扯明朝內部的矛盾,達到自己的目的,誰知來看,崇禎皇帝並不象朱元璋那樣的,他並不怕前宋皇族這一名號對其皇權的影響,相反,滿朝的官員做出了同仇敵愾的表現。
但是崇禎皇帝怕承擔責任,這議和的風聲一出,勢必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會站在道德高地鞭撻這種論調,反正他們站著說話不腰疼。
做為一個聖明的皇帝,那是不可能有一絲絲的汙點的,而滿朝大臣誰又是傻瓜呢。
經過上下勾兌,這一封關於建奴奴酋是前宋皇族後裔的謠言的奏疏,被崇禎皇帝留中不發,而關於謠言的討論,在朝廷越來越弱,但是在民間卻樂此不彼,連帶著對建奴的仇恨也掉下去一些。
黃台吉也沒想到,這個傳言竟然搞了一回公關,挽回了一些輿論形象,真是意外收獲。
今年對黃台吉來說也是一個收獲的一年,他終於把林丹汗耗死了,漠南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也沒有了後顧之憂,便一門心思的倒向後金,並且熱河覲見黃台吉,熱河是原朵顏三衛的地盤,以這裏的蒙古部為首給黃台吉上了尊號“博格拉徹辰汗”,正式承認後金的統治。
而可以預見的是,黃台吉將來對漠南草原的統治會更穩固,和另時空不一樣,現在因為和團社之間的貿易往來,後金非常富裕,也有足夠的財政支持來拉攏漠南草原上的各部落,而這些部落也不是白吃,他們能提供廉價的羊毛再替後金政權賺錢,草原經濟在這裏進入了良性循環。
現在後金甚至能拿出更多的錢來資助明朝國內的流寇,給他們提供較好的武備和訓練,讓他們去給明朝搗亂。
新鮮出爐的博格拉徹辰汗黃台吉在接受完蒙古各部的覲見後,開始準備回到遼東,為了秋季舉行大典,黃台吉已經在熱河度過整個夏季,熱河的夏季比較涼爽,比起沈陽來要舒服不少。
熱河之所以稱之為熱河,是因為此地有一處溫泉,冬季時分,冒著熱氣的溫泉流入河中,讓整條河水霧繚繞,熱氣騰騰,故被稱之熱河。
這一天,黃台吉剛泡完溫泉,穿一襲褐色長衫,召見從山西剛回來的李永芳。
由於嶽托現在得到黃台吉重用,而且後金國族精於行政工作的人屈指可數,uu看書 ww. 所以嶽托非常繁忙。
現在嶽托已經領貝勒銜主抓後金戶部和兵部之工作,這可是相當於嘉華國財政部長和國防部長之角色,足見黃台吉對其的信任。
那他負責的對明朝情報和統戰工作就沒有精力去管了,於是推薦了李永芳來負責,李永芳對此工作也是兢兢業業、不遺餘力。
“大汗,最近山西的義軍隊伍遭受重創,高闖王的隊伍在平陽與澤州之間的山區被山西巡撫盧象升的撫標營打崩,麾下數千人被俘虜,殘部一百餘人逃脫,高闖王僅以身免,在闖將李自成的護送下進入陝北地區;而八大王部在漢中竟然和同是義軍的曹操部火並,八大王部數千部下被曹操八百餘人打崩,八大王僅逃出二百人,竄入豫北山區;義軍神一魁部在我們的支持下戰勝寧夏的明軍,呈現頗佳的戰力,現盤踞在鹽池附近。”李永芳跟黃台吉介紹明國內部的形勢。
黃台吉大驚,“什麽?這義軍和義軍之間還火拚,這是怎麽一回事?”
“這曹操作為一部義軍,現在不幹正事,竟然迷上了人販子的職業,拿了團社的回扣,賺了不少錢,勢力擴張得很快,這八大王竄入河南以後,被左良玉擊敗,就流竄到了漢中,但是漢中可是曹操販賣移民的關鍵路線,八大王見狀便威脅曹操,要曹操拿出錢糧來資助他,最後一言不合,雙方便打了起來。”李永芳解釋道。
“唉,一群鼠目寸光的人,他們的共同敵人是明朝的官府啊,怎麽自己竟然為了些許蠅頭小利打了起來呢?”黃台吉恨鐵不成鋼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