綰秋是外院管人情往來的大總管的女兒,是幾輩子的老人了。她母親錢嫂子也在內宅走動,在各房都頗有臉麵。


    綰秋的性子也就很嬌,手腳並不勤快,有時候還是其他人幫她做完了她的活。


    院裏的其他丫鬟大多有親人在府裏當差,不敢得罪狠了這副小姐,揚斛出府嫁人之後,沛柔房裏也就再沒有人敢說她。


    大約是言傳身教,涫秋的口舌很利,因為有個她在,其他院裏的人都不大敢和沛柔院裏的人起衝突。


    若是沛柔有什麽事情需要在府裏打聽,她也總是能很快的不動聲色的把事情打聽好,因此沛柔原本是很喜歡她的。


    也因為這樣,她在沛柔院裏負責的是和各房各院的人情往來,以及陪伴沛柔出行。


    她在家也是有小丫頭伺候的,來沛柔房裏當差不過是混幾年日子,將來好放出去嫁人。


    可等沛柔出嫁的時候,他們家的人卻也沒有給她說人家,而是隨著沛柔一起去了定國公府。


    這些丫鬟跟在她身邊都十幾年了,可她一點也不了解她們。沛柔後來才知道,他們家是見三皇子登基,誠毅侯府又要起來了,想搏一場富貴。


    這一場富貴最終也沒有搏到。綰秋最終是被發現死在了誠毅侯府偏院的一口枯井裏。


    沛柔無能到根本不知道是誰下的手。


    綰秋對齊延有意,還是齊延告訴她的。那時候因為這件事情,她並不太待見綰秋,可她也從沒想過要她死。


    織夏的事情對她來說是太大的打擊,綰秋也是陪著她一路過來的,她會給她一個好歸宿。


    她查不出來是誰對綰秋下的手,何霓雲就先開口指責是她出於妒忌才把自己的丫鬟給害死的,根本就是賊喊捉賊。


    沛柔懶得和她多說一句話,府裏四起的流言就全在指責她心狠手辣。


    沛柔看了一眼仍跪在地上的綰秋,這時候的她不過才六歲,她還並沒有那樣的野心,甚至對自己不得不出來當丫鬟服侍別人這件事情也有輕微的不滿。


    這一世沛柔不會再嫁入齊家,大約也不會再像喜歡齊延似的喜歡她未來的丈夫。


    若綰秋仍然想求這一場富貴,她可以成全她。


    沛柔身邊的丫鬟竟然有一半都是不省心的,或者其實是她這個做主子的的失敗。


    紉冬的來曆就更複雜了。她來她身邊當差的時候才隻有五歲。


    若說綰秋對服侍沛柔這件事情隻有輕微的不滿,並且這不滿也隨著時間逐漸淡去了,那後來的紉冬在她身邊,就是懷著洶湧的、令她不明所以的恨意。


    交給紉冬的活計,是漿洗、藥物和吃食,所以前生沛柔出嫁之後身子才會越來越差。起先總以為是小產之故,卻原來是早已經中了毒。


    原本這個年紀的紉冬,是不可能入選沛柔的大丫鬟的,這是太夫人的好意。


    他們家有著不同尋常的遭遇,她的親姐姐,就是那個臘月裏被常氏罰跪從而見紅小產的丫鬟翠濃。


    常氏還連她的父母一起責罰,在太夫人插手之後,一邊說著請了大夫給他們治病,一邊其實並沒有上心。


    她的父親因為舍不得新年的賞錢,傷病未愈就仍然去上值,最後病情加重又沒有良醫好藥,死在了元宵節的夜裏。


    而她的母親靠著給人漿洗衣裳過活,也在一兩年之後在洗衣服的時候不小心摔進了冬日的護城河裏。


    至於她的姐姐,前生雖然失去了孩子卻也令常氏吃了個悶虧,又哪裏能有什麽好下場。


    這些都是前生紉冬把何霓雲引到香山小院裏之後她告訴她的。沛柔是一直不知道這些事情的,知道後反而更不理解。


    紉冬恨的人應該是常氏,而常氏恨她,她又何必幫著常氏一起來害沛柔。


    或者這恨意也根本不需要理由,就像並不是人人都需要理智。


    沛柔那時並不想搞清楚這是為什麽,她腦海裏回蕩著紉冬臨走之前跟她說的話。


    紉冬說她會回去誠毅侯府找到齊延,然後做一場戲,告訴他沛柔已經死了,而後他們將永遠也不會相見。


    紉冬並不了解沛柔,正如沛柔不了解她一樣。那時她聽到這些,隻覺得如釋重負。


    她也並不想再見到齊延了。新皇對於她們徐家而言是劊子手,而齊延正是他手裏那把刀,身為徐家女兒的她卻懷著和他的孩子,多可笑。


    他們沒有身份和立場再相見了。


    紉冬是她四個丫鬟裏生的最好的,她姐姐也是因為生的太好,才會被二叔父看上收了房,最後他們一家卻落得那樣的下場。


    前生紉冬大約會活的比她久的多,不知道在漫長的歲月裏,她的恨意能不能被消弭一點,有太多執念的人總是會活的比較辛苦。


    這一世有些事情仍然會發生,沛柔無法改變,也不會去改變。


    紉冬仍然在沛柔身邊,可她不會再讓她害了自己。


    沛柔當然也可以把紉冬遠遠的支走,可知道自己被人這樣恨著終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或者她這一世也該試著去了解她對她的恨意究竟從何而來。


    若她明知後來的事情卻還無法避開,那她有如何能有信心去改變徐家這樣的龐然大物的命運。


    太夫人回到內室的時候,她的大兒子定國公已經站在一邊候著了。


    見太夫人進來,他低頭給母親行了禮。


    太夫人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見他猿背蜂腰,長身玉立,或者是開年事忙,明明才是而立之年,眉宇間卻已經隱隱見了風霜。


    定國公府一門的重擔壓在他肩上,他終究不是少年人了。


    她在臨窗的榻上坐下,示意兒子坐在自己身邊一張鋪著石青色繡蝙蝠紋漳絨坐墊的太師椅上。又揮手讓身邊人退下,隻留下了陸嬤嬤一個。


    和二郎不同,自己這個大兒子,從小內斂持重,善謀有決斷,是再不要自己操一點心的。


    隻除了少年郎情關難過。


    她在心裏微微歎了口氣,才開口道:“最近朝中可有什麽大事。”


    定國公道:“才開了年,各地皆有奏折上來,西山大營那邊的軍務也要重新整頓,不過也都是些小事,並沒有什麽值得特意說來給娘聽的。”


    太夫人就示意陸嬤嬤把放在一邊盛了那六樣東西的托盤捧給國公爺,又道:“這是誠毅侯府的何太夫人昨日親自送來的,還和我說了好一番話,我聽這意思,是想和咱們家結親,是不是後宮裏那兩位又有什麽動靜了?”


    定國公拿起托盤裏放著的鑲百寶手鏈,沉思片刻,“娘這麽一說,兒子倒是想起來了。今年上元,因許賢妃屬相之故,聖上令燈市兩旁都紮了兔子形的燈籠,還下令要一直點到正月結束。”


    “原本在宵禁之前滅了燈籠,也並不算太靡費,可聖上卻下令要讓著燈籠徹夜長明,這樣一來,人力物力所費總計就頗為巨大了。”


    “這幾年西北雖無大戰,可敕勒也時有騷擾;再加上去年黃河水患,數萬民眾流離失所,在這個時候還令人行此無用之舉,朝中非議之聲也甚多。就有一位吳姓禦史直言上書,請聖上收回成命。”


    太夫人道:“而後皇上並不理睬,一意孤行?”


    定國公就低了頭,像是怕母親生氣似的:“聖上大發雷霆,言禦史隻知計較無傷大雅的小事,蠅營狗苟,沽名釣譽,當場就摘了吳大人的官帽,革了功名,且永不錄用。”


    太夫人麵上現出震驚之色,半晌才道:“其他人有想法卻不敢說,隻有他一人上書,想必是個耿介之人。那吳大人家不知道是怎樣的光景,若是能幫,就私底下不幫他一把。”


    “吳大人年近四十才金榜題名,在禦史台也呆了好多年沒有挪地方,家中有年老寡母,兒女倒是都已經成親,兒子已經送了五百兩銀子和自己的名帖過去,若是有事,兒子自當盡力。”


    太夫人點點頭,“這樣一來,想必許賢妃在前朝和後宮的聲勢就又壯大了。前朝要有聖上要立六皇子為太子的風聲傳來了吧?”


    定國公便道:“娘說的不錯。不過兒子這幾日伴駕,uu看書.uuashu留心觀察,覺得聖上倒還並沒有這個意思。隻怕是淑妃這幾日不見天顏,又聽聞流言,行事便急躁了起來,想要先下手為三皇子結一門強援。”


    “可無論是想說潤姐兒或是海姐兒,都還有幾年的時間,口頭許諾並不顯眼,恐怕還是想要咱們家暗中為三皇子效力了。”


    太夫人就轉了轉手中的佛珠:“聖上這樣行事,也難怪下麵的人心裏要有想法。那依你之見,這門親事當不當結?”


    “若說人材,齊家的二郎倒的確不錯,驍勇善戰,有勇有謀。假以時日未必就不能成一番事業。隻是畢竟是庶出,又是武將,隻怕二弟妹並不會中意。”


    “況且齊家是有皇子的,兒子以為,咱們家如今是富貴已極,烈火烹油一般了,若是行事不穩,隻怕這滾油隻會澆灌在自己人身上。”


    定國公抱拳向著皇城的方向遙遙行了一禮,“參與儲位之爭殊為不智,徐家一門隻要立身正,站在聖上一邊,何必去搏那鏡花水月一般的富貴。”


    太夫人很是欣慰:“世人多想要去爭那從龍之功,可咱們家卻並不需要。你能這樣想,我很欣慰。可聖上如今的行事卻的確不如從前穩重了。”


    太夫人猶豫了片刻,“隻是母子私話罷了,若真有那一日,三皇子和六皇子,你更看好哪一個?”


    定國公卻並沒有直接回答,低聲道:“您也知道的。太妃娘娘在宮裏看中的並不是這兩位皇子。”


    太夫人麵上就現了沉思之色。可方才說的話已經是過分僭越了,隻好言盡於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銀缸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知我情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知我情衷並收藏銀缸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