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麗軍多達十五萬,然而**之中,上至李世民、李績,下到普通士卒,對於自己的戰鬥力是相當有信心的。這倒也是,在唐初之時,征戰不斷,磨練出來的大**隊戰鬥力十分強悍。後來隨著軍事改革的進行,這大**隊趨於正規化、職業化,和以前半農半兵的府兵完全不一樣。
麵對這十五萬高麗軍,李世民甚至還笑道:“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簡單點說,李世民認為高延壽有三策可用,上策是開到安市城外,與安市城互相呼應,派騎兵騷擾大唐後勤補給,並不出戰。此策為守。中策是接應出安市城內的守軍,與之一起離開安市城,避開**。此策為退。下策是直接衝過來與**決戰。此策為戰。同時還斷言,這高延壽定會選擇下策,來與**一戰。
眾大臣聽了李世民這種帶著明顯不屑的話語,卻也沒有反駁,反而一個個點頭稱是。
至於**之中的普通士卒,聞高麗軍至,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恨不得立刻與高麗軍大戰一場。
李世民見軍心可用,也親自到各營各寨,撫慰了一下士卒,鼓舞了一下士氣。
**這邊厲兵秣馬,準備一戰,而高麗那邊也是進行著周密的戰前準備。這高延壽還真的如同李世民說的那樣,準備與**一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高麗這邊也不是沒有能人,這些人一眼便看出了自己這方的兵力雖然比起**多上兩倍不止,但是,**的野戰能力之強,和高麗軍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之上。若是和**拉開陣勢,在曠野上決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況且,**還有威力巨大的火器作為支援,那樣算來,高麗軍的負麵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一個叫做高正義的對盧(對盧,高麗官名),向高延壽建言道:“吾聞中國大亂,英雄並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麵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將銳卒,悉萃於此,其鋒不可當也。今為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驍雄,斷其饋運,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而取勝也!”
這高正義還真是說對了。他的這個已經與李世民的上策不謀而合。不過嘛,高延壽並未采納這條建議。
高延壽不采納這條建議也是有道理的。如今高麗大軍又十五萬人,再加上安市城內的兩萬人,一共有十七萬人。這十七萬大軍麵對六萬**都還避而不戰,高壘深壑以求退敵的話,真是顯得他高延壽無能了。況且十七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高延壽當時就否定了高正義的諫言。
由於李世民是急行軍趕過來的,所以,那炮兵沒有跟過來,而是留在了白岩城。而五千多憲兵又被分配到各個大小城池負責維護治安和監督軍紀去了,所以現今張允文身邊僅僅有一千多偵察兵。
在一路後撤的過程中,張允文也在思考著現今雙方的戰局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還真讓他想起一件事來。
據史書記載,當初**以三萬人迎擊高麗十五萬大軍的時候,李道宗倒是出了個主意,說是領五千精騎奔襲平壤。當時李世民考慮到己方本來兵力就少,若是再分出五千人去,那此戰勝利的砝碼便會大大減輕。所以他沒有同意李道宗的意見。不過後來李靖卻是肯定了李道宗的這個提議。淵蓋蘇文發舉國之兵來與李世民一戰,後方極其空虛,若是五千騎兵奔襲平壤成功,甚至生擒或是擊殺了淵蓋蘇文,那麽,高麗戰事便會提前結束。
想到這裏,張允文心頭一陣激蕩,要不然自己也向李世民說說,帶兵奔襲平壤去?
當下,張允文便來到李世民是大帳之中,準備向李世民述說此事。
剛到大帳,隻見帳內眾將盡數在場。見到張允文,李世民不由笑道:“朕還準備令人去尋你,不料你卻自己過來了!既然來了,便聽聽朕對此戰的布置!”
李世民招呼張允文坐下之後,令領命親兵緩緩攤開一張地圖,就這樣舉著,方便眾人觀看。
“這裏是我軍大營,這便是高麗軍大營!”李世民拿著一杆細長的指揮棒說道,“這邊乃是一處山丘。昨日世勣派遣偵察兵將此山嶺偵察了一遍,並且畫出了山勢圖來。眾愛卿且看,此處山嶺,正是我軍埋伏的絕好地點。我大軍在此山嶺中埋伏好後,朕將遣一將領兵馬與高麗軍戰,並佯裝敗退,將高麗大軍引至此處山嶺之中。到時候,我軍憑借地形殺出,定能一舉擊潰高麗大軍!”
眾將聞言,卻是默默點頭,沒有人提出什麽反對意見來。沉默片刻之後,李績終於開口道:“陛下,臣有一問。若是那些高麗人不上當,或是進入山嶺之後,嚴加防備,不給我軍可乘之機,遊蕩如何?”
李世民聞言一笑:“此事說難也到不難,隻是有些麻煩。我軍可從今日起,不時派出將領領兵與之一戰,每每交鋒,皆佯敗而回,如此下來,不消數日,定能助長高延壽之氣焰,愈加輕視我軍。這樣一來,那高延壽定當中計!”
聽了李世民的言辭,李績點點頭,恭聲道:“陛下深謀遠慮,微臣不及!”
這話讓李世民臉上露出笑容來,他環視了一下帳內諸人:“諸位愛卿,可還有什麽意見?”
這時候,張允文便出列道:“回稟陛下,臣有話要說!”
“你說!”
“如今淵蓋蘇文舉全國之兵,來與陛下一戰,其後方定然空虛。臣請領精騎一支,奔襲平壤,生擒那淵蓋蘇文!”
此言一出,帳內諸人目光同時一亮。
李世民沉吟片刻之後,又將目光望向了帳內其餘將領:“允文此言,諸愛卿以為如何?”
李道宗第一個跳出來支持:“臣讚同張將軍之言!此時高麗後方空虛,乃是奔襲之最佳時機,一旦錯過,便隻有大軍慢慢推進,攻下平壤,那樣一來,戰事進程將會大大減慢!”
李績沉吟一下,也說道:“若是好好計劃一下,也倒是十分可行!”
接著,又有一些將領表示讚同。
“好,允文,隻要你能說出如何行軍,如何攻取平壤,朕便同意你的意見!”李世民見部分將領表示讚同,當下說道。
張允文沉默了一下:“這行軍之事,臣以為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領騎兵,走陸路,晝伏夜出,派出大量偵察兵,凡是發現我軍蹤跡者,皆加以滅口。這樣可保密到達平壤城下。二是走水路。五千兵馬,大概需要五六十艘船,隻要請張亮張總管幫忙運送一下,可通過浿水(大同江),直達平壤城外。至於如何攻破這平壤城,嗬嗬,陛下,微臣帶一千多偵察兵去,難道還怕破不了一個平壤城麽?”
聽到張允文這般說,李世民也不在說什麽,默默的點點頭:“既然允文如此有自信,那朕便準你領兵奔襲平壤城吧!至於行軍,還是走水路吧!朕剛好收到張亮水軍的軍報,他們在攻下卑沙城之後,正往建安城殺去,而水軍艦船如今正在往遼東灣駛來。最多三日便可到達。到時候你領軍直往遼河口而去,搭載水軍的艦船,前往平壤吧!呃,允文,除了帶你的本部人馬之外,軍中將士隻要你看上眼,人家願意去,那就隨你挑吧!”
張允文得到李世民允諾,心頭大喜,當下抱拳道:“喏!”
於是張允文便沒有參與即將開始的大戰,而是在大營內轉悠,挑選人馬。首先,張允文找的當然是那些從軍事學院畢業的人,像段雲鬆、程務挺、裴行儉之類的,這些人的素質極高,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當他給這些人一說,這些家夥二話不說,立刻應允了。另外,他還挑選了一些會說高麗話的士卒以及精銳騎兵,湊足五千人之後,便往遼水口而去,準備在那裏登船。
麵對這十五萬高麗軍,李世民甚至還笑道:“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簡單點說,李世民認為高延壽有三策可用,上策是開到安市城外,與安市城互相呼應,派騎兵騷擾大唐後勤補給,並不出戰。此策為守。中策是接應出安市城內的守軍,與之一起離開安市城,避開**。此策為退。下策是直接衝過來與**決戰。此策為戰。同時還斷言,這高延壽定會選擇下策,來與**一戰。
眾大臣聽了李世民這種帶著明顯不屑的話語,卻也沒有反駁,反而一個個點頭稱是。
至於**之中的普通士卒,聞高麗軍至,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恨不得立刻與高麗軍大戰一場。
李世民見軍心可用,也親自到各營各寨,撫慰了一下士卒,鼓舞了一下士氣。
**這邊厲兵秣馬,準備一戰,而高麗那邊也是進行著周密的戰前準備。這高延壽還真的如同李世民說的那樣,準備與**一戰。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高麗這邊也不是沒有能人,這些人一眼便看出了自己這方的兵力雖然比起**多上兩倍不止,但是,**的野戰能力之強,和高麗軍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之上。若是和**拉開陣勢,在曠野上決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況且,**還有威力巨大的火器作為支援,那樣算來,高麗軍的負麵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一個叫做高正義的對盧(對盧,高麗官名),向高延壽建言道:“吾聞中國大亂,英雄並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麵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將銳卒,悉萃於此,其鋒不可當也。今為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驍雄,斷其饋運,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而取勝也!”
這高正義還真是說對了。他的這個已經與李世民的上策不謀而合。不過嘛,高延壽並未采納這條建議。
高延壽不采納這條建議也是有道理的。如今高麗大軍又十五萬人,再加上安市城內的兩萬人,一共有十七萬人。這十七萬大軍麵對六萬**都還避而不戰,高壘深壑以求退敵的話,真是顯得他高延壽無能了。況且十七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高延壽當時就否定了高正義的諫言。
由於李世民是急行軍趕過來的,所以,那炮兵沒有跟過來,而是留在了白岩城。而五千多憲兵又被分配到各個大小城池負責維護治安和監督軍紀去了,所以現今張允文身邊僅僅有一千多偵察兵。
在一路後撤的過程中,張允文也在思考著現今雙方的戰局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還真讓他想起一件事來。
據史書記載,當初**以三萬人迎擊高麗十五萬大軍的時候,李道宗倒是出了個主意,說是領五千精騎奔襲平壤。當時李世民考慮到己方本來兵力就少,若是再分出五千人去,那此戰勝利的砝碼便會大大減輕。所以他沒有同意李道宗的意見。不過後來李靖卻是肯定了李道宗的這個提議。淵蓋蘇文發舉國之兵來與李世民一戰,後方極其空虛,若是五千騎兵奔襲平壤成功,甚至生擒或是擊殺了淵蓋蘇文,那麽,高麗戰事便會提前結束。
想到這裏,張允文心頭一陣激蕩,要不然自己也向李世民說說,帶兵奔襲平壤去?
當下,張允文便來到李世民是大帳之中,準備向李世民述說此事。
剛到大帳,隻見帳內眾將盡數在場。見到張允文,李世民不由笑道:“朕還準備令人去尋你,不料你卻自己過來了!既然來了,便聽聽朕對此戰的布置!”
李世民招呼張允文坐下之後,令領命親兵緩緩攤開一張地圖,就這樣舉著,方便眾人觀看。
“這裏是我軍大營,這便是高麗軍大營!”李世民拿著一杆細長的指揮棒說道,“這邊乃是一處山丘。昨日世勣派遣偵察兵將此山嶺偵察了一遍,並且畫出了山勢圖來。眾愛卿且看,此處山嶺,正是我軍埋伏的絕好地點。我大軍在此山嶺中埋伏好後,朕將遣一將領兵馬與高麗軍戰,並佯裝敗退,將高麗大軍引至此處山嶺之中。到時候,我軍憑借地形殺出,定能一舉擊潰高麗大軍!”
眾將聞言,卻是默默點頭,沒有人提出什麽反對意見來。沉默片刻之後,李績終於開口道:“陛下,臣有一問。若是那些高麗人不上當,或是進入山嶺之後,嚴加防備,不給我軍可乘之機,遊蕩如何?”
李世民聞言一笑:“此事說難也到不難,隻是有些麻煩。我軍可從今日起,不時派出將領領兵與之一戰,每每交鋒,皆佯敗而回,如此下來,不消數日,定能助長高延壽之氣焰,愈加輕視我軍。這樣一來,那高延壽定當中計!”
聽了李世民的言辭,李績點點頭,恭聲道:“陛下深謀遠慮,微臣不及!”
這話讓李世民臉上露出笑容來,他環視了一下帳內諸人:“諸位愛卿,可還有什麽意見?”
這時候,張允文便出列道:“回稟陛下,臣有話要說!”
“你說!”
“如今淵蓋蘇文舉全國之兵,來與陛下一戰,其後方定然空虛。臣請領精騎一支,奔襲平壤,生擒那淵蓋蘇文!”
此言一出,帳內諸人目光同時一亮。
李世民沉吟片刻之後,又將目光望向了帳內其餘將領:“允文此言,諸愛卿以為如何?”
李道宗第一個跳出來支持:“臣讚同張將軍之言!此時高麗後方空虛,乃是奔襲之最佳時機,一旦錯過,便隻有大軍慢慢推進,攻下平壤,那樣一來,戰事進程將會大大減慢!”
李績沉吟一下,也說道:“若是好好計劃一下,也倒是十分可行!”
接著,又有一些將領表示讚同。
“好,允文,隻要你能說出如何行軍,如何攻取平壤,朕便同意你的意見!”李世民見部分將領表示讚同,當下說道。
張允文沉默了一下:“這行軍之事,臣以為有兩條路可走。一是領騎兵,走陸路,晝伏夜出,派出大量偵察兵,凡是發現我軍蹤跡者,皆加以滅口。這樣可保密到達平壤城下。二是走水路。五千兵馬,大概需要五六十艘船,隻要請張亮張總管幫忙運送一下,可通過浿水(大同江),直達平壤城外。至於如何攻破這平壤城,嗬嗬,陛下,微臣帶一千多偵察兵去,難道還怕破不了一個平壤城麽?”
聽到張允文這般說,李世民也不在說什麽,默默的點點頭:“既然允文如此有自信,那朕便準你領兵奔襲平壤城吧!至於行軍,還是走水路吧!朕剛好收到張亮水軍的軍報,他們在攻下卑沙城之後,正往建安城殺去,而水軍艦船如今正在往遼東灣駛來。最多三日便可到達。到時候你領軍直往遼河口而去,搭載水軍的艦船,前往平壤吧!呃,允文,除了帶你的本部人馬之外,軍中將士隻要你看上眼,人家願意去,那就隨你挑吧!”
張允文得到李世民允諾,心頭大喜,當下抱拳道:“喏!”
於是張允文便沒有參與即將開始的大戰,而是在大營內轉悠,挑選人馬。首先,張允文找的當然是那些從軍事學院畢業的人,像段雲鬆、程務挺、裴行儉之類的,這些人的素質極高,非常符合自己的要求。當他給這些人一說,這些家夥二話不說,立刻應允了。另外,他還挑選了一些會說高麗話的士卒以及精銳騎兵,湊足五千人之後,便往遼水口而去,準備在那裏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