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袁耀在長阪坡收攏殘兵,那邊歸了襄陽的劉表卻發現一個問題。
殿後的蔡瑁,沒有歸來!
本以為是潰敗的兵馬太多,拖延了蔡瑁的行程,不想這回頭一打探,才知那蔡瑁竟然帶著萬人大軍,未入襄陽,而是轉頭向著西麵不遠處的景山而去。
他這是要幹什麽?
背主而走?
劉表驚怒之下,直就欲讓人去斥責與蔡瑁。
好在劉表也非是衝動之人,冷靜下來也知這蔡氏一族與自己牽連甚廣,蔡瑁絕不能輕易叛了自己。
隻不過是這生死存亡之際實在太敏感了。
不說劉表的心思,這蔡瑁不歸,其賬下諸多將臣那可是浮想聯翩,猜測連連。
幸好蔡瑁也沒讓劉表等的太久,直讓人進襄陽稟告曰:“若全軍困守襄陽,待袁軍重重圍困,必不能守。請令屯兵景山,與襄陽互為掎角,抗那袁軍。”
這話雖是有些道理,卻讓劉表心中有些不滿。
未有自己號令,就來個先斬後奏,這蔡瑁莫不是有什麽想法?
然雖是不滿,蔡瑁既然已是去的景山,劉表知曉就是讓其歸襄陽,必也是不肯。
又不能出兵伐了蔡瑁奪回兵馬,也隻得讓其守在景山之上。
所幸文聘亦是領著萬人軍馬歸來,襄陽不至於用著五千人來麵對袁耀的十萬大軍。
然而就算是有這一萬五千人,麵對袁耀的十萬人,還是顯的太少了。
少到在這襄陽城內想,已是人人在為自己鋪後路了。
...
蒯府內,歸來的蒯越與原本助劉琦守城的蒯良正相聚一起,商議蒯氏一族今後的道路。
兄弟二人的心思,各自都心知肚明,卻聽蒯良開門見山說道:“伊機伯去了兗州,遲遲未得曹操回應,直就轉頭去了洛陽求見天子,欲求劉玄德來此。”
“可惜天子以路途遙遠,兵馬不多為由給婉拒了,劉玄德也無可奈何。”
蒯越聽得不感意外,直言道:“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賊,明公受困荊州局勢未至,想來天子已記與心中。”
“如今襄陽受困,其哪裏會相助。”
“何況就算天子應允,劉玄德也不定能來此。”
洛陽雖是窮困,好歹也算一份基業,劉備哪裏能輕易棄了,耗費兵馬來此。
此中道理,蒯氏兄弟二人自是清楚,不用言明。
屋內沉默了片刻,卻聽蒯良歎息道:“看來襄陽已成孤城,無人能來相助。”
蒯越卻是絲毫沒有波動,直是肯定道:“正是如此!”
說著,似是覺得自己聲音略有些大了,才是刻意壓低的聲音說道:“此番吾隨軍去往長阪坡,也當真親眼見識了袁公子之能。”
“不說其賬下忠勇之士何其多哉,就光說袁公子那魄力,比起明公來,非是強的一星半點!”
蒯良聽得心下巨震。
自家兄弟這話,已經可謂是大逆不道了。
然正是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才讓蒯良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家兄弟對那袁家公子的佩服之情。
不禁就問道:“當真如此厲害?”
蒯越歸了襄陽,從潰兵處聽聞袁耀身邊隻留了少部兵馬,其餘兵馬盡出,以伐劉軍大營,心中當真佩服不已。
尤其是當時韓嵩請劉表親自迎敵,已振士氣,據守營寨,卻被那劉表以自身安危為由所拒。
這兩者一比較,差距就更明顯了。
雖然讓劉表這五十有四的年紀親臨戰場確有些為難,不過袁耀不以武勇見長,也是世人皆知。
是以麵對蒯良所問,蒯越也是真切應道:“當真如此!吾料待袁軍準備兵馬,大軍而至,不出半月,襄陽必破!”
蒯良聽得很是擔心,極為憂慮的說道:“若是如此,不知那袁耀對吾等是何態度。”
蒯越應道:“此倒是不用憂慮,依袁家公子作風,必不會為難吾等,說不得,還有重用。”
“就說明公,也必得平安一世,隻是...”
蒯良直接道:“隻是若能使明公主動而降,該是更好!”
兄弟二人果真心有靈犀,蒯越話不說完,蒯良就知其意。
卻見蒯越頷首而對,目露絲絲凶光,最後說的一句:“隻是此事,還需再多些人共同上表請命!”
打定主意,蒯越與蒯良直就分頭行動,各自去尋了傅巽,韓嵩,劉先,王粲,綦毋闓等人。
其用意,自不用多說。
...
噩夢成真!
劉表看著站在自己麵前的眾人,心下悲憤之情,已再是按耐不住!
“那袁軍,還在十裏之外!這襄陽,還沒到是城破之日!爾等就欲要讓吾降那袁家小兒?”
劉表是萬不曾想到啊,整個荊州的主要文臣,這會竟然是都站在自己麵前,欲要叫自己投降與袁耀。
見得站在最前方,似是其中代表一般的蒯良蒯越,劉表更是明白這是誰起的頭。
惱怒之下,哪裏還會克製給的好臉色,隻冷聲道:“子柔,真當要吾開城投降呼?”
事已至此,蒯良如何再能退縮,隻拱手行禮,好言道:“請明公為襄陽子民所想,勿再興起戰事。”
襄陽子民?
好一個為襄陽子民所想!
劉表聽得蒯良“無恥”之言,更是怒火攻心,又問起邊上眾人道:“爾等也是此意?”
劉表畢竟當一州之主也有些年頭了,看書 .uukanshu 別的不說,威信還是有一些的。
如此這般怒顏,隻讓人也不敢隨意說話,隻是沉默相對,站立在劉表麵前。
正是有些冷場,卻見一人出列道:“明公,此乃大勢所趨,望請三思。”
其中意思,卻要當場逼迫劉表降與袁耀!
劉表定睛一看,說話的乃是時年十九歲的王粲。
王粲乃是山陽郡平高縣人,與伊籍同郡,與劉表同縣。
出生明門。
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
成名很早。
十七歲時即受司徒征辟,被召為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
然劉表以王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所以這時代也確實看臉,就因這王粲狀貌不揚,身體孱弱,那劉表就不看重他了。
卻不想這平日不受自己待見的小兒,此刻卻在這大殿之上直言要自己“三思”!
“可當真覺得那袁耀攻來,襄陽必敗無疑?”
“如此放肆而為,可當真輕視與吾!”
劉表越想越氣,直欲開口叫人把這王粲打出去。卻一口氣沒順上,隻覺胸口一悶,眼前一黑,竟是直接暈了過去。
殿後的蔡瑁,沒有歸來!
本以為是潰敗的兵馬太多,拖延了蔡瑁的行程,不想這回頭一打探,才知那蔡瑁竟然帶著萬人大軍,未入襄陽,而是轉頭向著西麵不遠處的景山而去。
他這是要幹什麽?
背主而走?
劉表驚怒之下,直就欲讓人去斥責與蔡瑁。
好在劉表也非是衝動之人,冷靜下來也知這蔡氏一族與自己牽連甚廣,蔡瑁絕不能輕易叛了自己。
隻不過是這生死存亡之際實在太敏感了。
不說劉表的心思,這蔡瑁不歸,其賬下諸多將臣那可是浮想聯翩,猜測連連。
幸好蔡瑁也沒讓劉表等的太久,直讓人進襄陽稟告曰:“若全軍困守襄陽,待袁軍重重圍困,必不能守。請令屯兵景山,與襄陽互為掎角,抗那袁軍。”
這話雖是有些道理,卻讓劉表心中有些不滿。
未有自己號令,就來個先斬後奏,這蔡瑁莫不是有什麽想法?
然雖是不滿,蔡瑁既然已是去的景山,劉表知曉就是讓其歸襄陽,必也是不肯。
又不能出兵伐了蔡瑁奪回兵馬,也隻得讓其守在景山之上。
所幸文聘亦是領著萬人軍馬歸來,襄陽不至於用著五千人來麵對袁耀的十萬大軍。
然而就算是有這一萬五千人,麵對袁耀的十萬人,還是顯的太少了。
少到在這襄陽城內想,已是人人在為自己鋪後路了。
...
蒯府內,歸來的蒯越與原本助劉琦守城的蒯良正相聚一起,商議蒯氏一族今後的道路。
兄弟二人的心思,各自都心知肚明,卻聽蒯良開門見山說道:“伊機伯去了兗州,遲遲未得曹操回應,直就轉頭去了洛陽求見天子,欲求劉玄德來此。”
“可惜天子以路途遙遠,兵馬不多為由給婉拒了,劉玄德也無可奈何。”
蒯越聽得不感意外,直言道:“當年十八路諸侯討董賊,明公受困荊州局勢未至,想來天子已記與心中。”
“如今襄陽受困,其哪裏會相助。”
“何況就算天子應允,劉玄德也不定能來此。”
洛陽雖是窮困,好歹也算一份基業,劉備哪裏能輕易棄了,耗費兵馬來此。
此中道理,蒯氏兄弟二人自是清楚,不用言明。
屋內沉默了片刻,卻聽蒯良歎息道:“看來襄陽已成孤城,無人能來相助。”
蒯越卻是絲毫沒有波動,直是肯定道:“正是如此!”
說著,似是覺得自己聲音略有些大了,才是刻意壓低的聲音說道:“此番吾隨軍去往長阪坡,也當真親眼見識了袁公子之能。”
“不說其賬下忠勇之士何其多哉,就光說袁公子那魄力,比起明公來,非是強的一星半點!”
蒯良聽得心下巨震。
自家兄弟這話,已經可謂是大逆不道了。
然正是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才讓蒯良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家兄弟對那袁家公子的佩服之情。
不禁就問道:“當真如此厲害?”
蒯越歸了襄陽,從潰兵處聽聞袁耀身邊隻留了少部兵馬,其餘兵馬盡出,以伐劉軍大營,心中當真佩服不已。
尤其是當時韓嵩請劉表親自迎敵,已振士氣,據守營寨,卻被那劉表以自身安危為由所拒。
這兩者一比較,差距就更明顯了。
雖然讓劉表這五十有四的年紀親臨戰場確有些為難,不過袁耀不以武勇見長,也是世人皆知。
是以麵對蒯良所問,蒯越也是真切應道:“當真如此!吾料待袁軍準備兵馬,大軍而至,不出半月,襄陽必破!”
蒯良聽得很是擔心,極為憂慮的說道:“若是如此,不知那袁耀對吾等是何態度。”
蒯越應道:“此倒是不用憂慮,依袁家公子作風,必不會為難吾等,說不得,還有重用。”
“就說明公,也必得平安一世,隻是...”
蒯良直接道:“隻是若能使明公主動而降,該是更好!”
兄弟二人果真心有靈犀,蒯越話不說完,蒯良就知其意。
卻見蒯越頷首而對,目露絲絲凶光,最後說的一句:“隻是此事,還需再多些人共同上表請命!”
打定主意,蒯越與蒯良直就分頭行動,各自去尋了傅巽,韓嵩,劉先,王粲,綦毋闓等人。
其用意,自不用多說。
...
噩夢成真!
劉表看著站在自己麵前的眾人,心下悲憤之情,已再是按耐不住!
“那袁軍,還在十裏之外!這襄陽,還沒到是城破之日!爾等就欲要讓吾降那袁家小兒?”
劉表是萬不曾想到啊,整個荊州的主要文臣,這會竟然是都站在自己麵前,欲要叫自己投降與袁耀。
見得站在最前方,似是其中代表一般的蒯良蒯越,劉表更是明白這是誰起的頭。
惱怒之下,哪裏還會克製給的好臉色,隻冷聲道:“子柔,真當要吾開城投降呼?”
事已至此,蒯良如何再能退縮,隻拱手行禮,好言道:“請明公為襄陽子民所想,勿再興起戰事。”
襄陽子民?
好一個為襄陽子民所想!
劉表聽得蒯良“無恥”之言,更是怒火攻心,又問起邊上眾人道:“爾等也是此意?”
劉表畢竟當一州之主也有些年頭了,看書 .uukanshu 別的不說,威信還是有一些的。
如此這般怒顏,隻讓人也不敢隨意說話,隻是沉默相對,站立在劉表麵前。
正是有些冷場,卻見一人出列道:“明公,此乃大勢所趨,望請三思。”
其中意思,卻要當場逼迫劉表降與袁耀!
劉表定睛一看,說話的乃是時年十九歲的王粲。
王粲乃是山陽郡平高縣人,與伊籍同郡,與劉表同縣。
出生明門。
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
成名很早。
十七歲時即受司徒征辟,被召為黃門侍郎。以西京擾亂,皆不就,乃之荊州依劉表。
然劉表以王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
所以這時代也確實看臉,就因這王粲狀貌不揚,身體孱弱,那劉表就不看重他了。
卻不想這平日不受自己待見的小兒,此刻卻在這大殿之上直言要自己“三思”!
“可當真覺得那袁耀攻來,襄陽必敗無疑?”
“如此放肆而為,可當真輕視與吾!”
劉表越想越氣,直欲開口叫人把這王粲打出去。卻一口氣沒順上,隻覺胸口一悶,眼前一黑,竟是直接暈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