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義隨口而出:“我認為東港鎮鎮長徐國慶同誌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徐國慶畢業於省輕工業學院,從技術員幹起,一步一步做到了縣化工廠副廠長的位子,懂經濟,懂管理,尤其是徐國慶同誌從化工廠副廠長調到東港鎮任鎮長這陣子,東港鎮的招商引資工作搞得紅紅火火,經濟發展一度上升到全縣第二,成為僅次於城關鎮的經濟大鄉,這充分說明徐國慶有能力管理好一個鄉鎮,所以,從發展瀏陽河鄉經濟的角度說,我建議調徐國慶去瀏陽河出任黨委書記。”


    支持華中崇的常委馬上站出來反對趙秉義,都說康小薇才是瀏陽河鄉黨委書記的最合適人選。


    當然,支持趙秉義的人也馬上給與了回擊,說徐國慶才是最合適人選。


    一時之間,常委會再度爭論不休,相持不下。


    周成林在旁邊冷眼相觀,一直沒有插嘴。說實話,對於瀏陽河鄉書記的人選,他更傾向於徐國慶,他也感覺徐國慶才是瀏陽河鄉黨委書記最合適的人選,但是,現在涉及到康小薇時,他也心裏有些不忍心否決她,康小薇畢竟和他好過一場,所以,他騎虎難下,不好決絕。


    這時候,劉世昌開口道:“康小薇和徐國慶都非常優秀,至於讓誰去瀏陽河鄉出任黨委書記,必須通過組織考察才能定,所以,思繼同誌調離瀏陽河這陣子,臨時由康小薇主持瀏陽河的工作,等組織考察之後再說。”


    劉世昌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也有自己的目的。


    前一陣子,常務副市長穆有仁找過他,讓他有機會把小嶺鄉黨委書記趙德靖給挪一下,從小嶺鄉給挪到一個大鄉鎮去。


    小嶺鄉人口不到三萬,是個小鄉鎮,而瀏陽河鄉人口過五萬,屬於大鄉鎮,大凡當官的,都想管的人多一些,支配的資金多一些,所以,趙德靖就想從小嶺鄉調出來,調到一個大鄉鎮去,於是,他找到了堂姐。


    趙德靖的堂姐不是別人,正是穆有仁的情人趙鑫鑫。


    有趙鑫鑫出麵,自然是水到渠成。


    穆有仁答應趙鑫鑫,隻要有機會,一定會把趙德靖調到大鄉鎮去,於是,在一次遇到劉世昌的時候,向劉世昌提起了趙德靖,讓劉世昌盡快想辦法把趙德靖調出小嶺鄉,給安排到一個大鄉鎮去做黨委書記。


    本來,他打算撤了汪思繼之後,把趙德靖調到瀏陽河鄉的,沒想到半路殺出華中崇和趙秉義這兩個程咬金,所以,他才做出決定,先休會,以後再議。


    會後,隻要他單獨找華中崇和趙秉義兩人,文趙兩人不敢不聽他的,不敢不給他麵子。


    散會後,劉世昌把周成林留了下來,說有事情要和周成林商量。


    這是破天荒的第一回,所以,周成林有些受寵若驚,跟在劉世昌的身後來到了劉世昌的辦公室。


    劉世昌的辦公室就在常委會議室隔壁。這是一個三進套間,外間有一圈沙發,屬於接待室,中間是書記辦公間,寬大的大班椅側後方矗立著一麵黨旗;大班椅上各類文件整理得很有條理;隔桌相對是兩把椅子,顯然那是為劉世昌接待下屬談話所設。還有一道門通向裏間,是為劉世昌午間小憩而備。


    這次劉世昌沒坐在大班椅後麵的主位,而是一改過去那種傲慢的神態,很親切地拉周成林在兩個單人沙發上對麵而坐。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兩人互相寒喧幾句,談話引上了正題。


    劉世昌顯然也看了榆陽新聞,首先對周成林前期所做的工作予以了表揚,尤其對周成林平息市民示威及和廣大受災群眾心連心,手牽手始終奮鬥在抗洪第一線並和抗洪工作人員同退同進的行為進行了高度肯定和讚揚。


    同時又對周成林說了一些勉勵的話,讓周成林一定要再接再厲,繼續努力。


    接下來,他話鋒一轉,聊到了瀏陽河的班子問題,不經意地說道:“周成林啊,瀏陽河的班子,根據你的提議,縣委予以了調整,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家不可一日無主,瀏陽河總需要有人去主持工作,你看誰去瀏陽河接替汪思繼最合適?”


    經過這麽多年官場的曆練,周成林已經徹底成熟起來。從常委會上劉世昌沒有做出決斷,他就已經意識到劉世昌之所以不在常委會上明確瀏陽河鄉黨委書記人選是故意的,劉世昌對華中崇和趙秉義提議的人選都不認可,要不,他不會不那樣做,所以,周成林警覺道:“劉書記認為誰去瀏陽河最合適?”


    劉世昌沉思了一會,道:“小嶺鄉的趙德靖上任時間不長,但工作比較出色,我想把趙德靖從小嶺鄉調到瀏陽河鄉,你看怎樣?”


    對於趙德靖,周成林也沒什麽好感,這個趙德靖無非是沾了堂姐趙姍姍是常務副市長穆有仁情人的光才得以做上小嶺鄉黨委書記的寶座,但是,由劉世昌提出來,他不便反對,再說,趙德靖現在就是黨委書記,由一個鄉鎮調到另外一個鄉鎮屬於正常調動。因此,他隻好違心地表示支持,道:“既然劉書記認為把趙德靖調到瀏陽河合適,那就調趙德靖吧。”


    見周成林沒反對,劉世昌很高興。


    兩人又聊了一會兒,周成林告辭出來,回了政府大院。


    周成林回到辦公室不久,梅景陽推門走了進來。


    梅景陽進來的時候,手裏拿著報紙,滿臉興奮,走到周成林的大班桌前,壓抑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衝周成林道:“周縣長,您快看,您親臨抗洪第一線的事跡上了省報頭條。”


    周成林疑惑不定地接過報紙,展開。


    省報的頭版頭條,登載的正是他帶領軍民奮戰在抗洪第一線的報道,題目是《新時代的焦裕祿》,副標題是《在洪水中閃光--周成林同誌抗洪救災紀實》,而且加了編者按,編者按對周成林予以了高度評價和讚揚。


    編者按說,在百年不遇的暴雨洪災麵前,周成林同誌堅守崗位,恪盡職守,沉著應戰;身先士卒,以身作則,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嚴格履行職責,和廣大受災群眾心連心,手牽手始終奮鬥在抗洪第一線的行為踐行了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充分說明共產黨員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共產黨員的拳拳赤子心,始終代表著黨的先進性,心係群眾安危。周成林同誌的所作所為,踐行了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現了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這一切,都說明周成林同誌是一位忠誠履行職責、無私無畏奉獻、一心為群眾安危所係的黨員幹部。


    看完編者按,周成林接著往下看去,文章還以大幅照片表現了他帶領廣大軍民奮鬥在抗洪第一線的情景。


    最後,在文章結尾處,他看到了江大明三字。


    原來,劉曉冬在把帶子傳到電視台之後,立刻又把材料傳給了在省城的江大明。


    江大明看完材料後,大受感動,立刻對材料進行整理加工,形成一片通訊報道,在省報上刊發出來,而且是省報的頭版頭條。


    看到江大明三字,周成林的腦海中再次浮現出何靜茹的身影,他多麽渴望見到江大明和何靜茹。


    這麽多年沒見何靜茹和江大明,也不知道他們現在生活的怎樣?此時,他多麽渴望立刻見到江大明和何靜茹,多麽渴望知道江大明和何靜茹現在的生活狀況,雖然他已經和何靜茹沒有任何關係,雖然何靜茹已經和江大明結婚,但他們是朋友。


    應該說,能有江大明這樣一位知己,是他一生的幸事之一,何靜茹能嫁給江大明是最好的歸宿,這也是他最希望的結果。


    周成林正在心潮起伏的時候,電話鈴聲響了起來。


    梅景陽急忙走上前,接通了電話,不過,他馬上又把話筒遞給他,低聲告訴周成林:“韋市長的電話。”


    聽說是韋清哲的電話,周成林頗感意外,不敢怠慢,急忙抓起話筒,放到耳邊,極其謙恭地說:“您好,韋市長。”


    韋清哲在電話那頭說:“你好,周成林。”


    “不知道韋市長打電話給我,有什麽指示?”周成林誠惶誠恐地問道。


    “今天的省報不知道你看過了沒有?”韋清哲不答反問。


    “看過了,他們剛把報紙送過來。”周成林急忙答道。


    “好啊,周成林,你都成名人了,連省報都刊發了你的事跡。”韋清哲道。


    聽完韋清哲的話,周成林莫名地緊張起來,急忙解釋道:“韋市長,關於上省報的事,我也是剛剛知道。”


    韋清哲哈哈笑道:“知道,打電話給你之前,我給電視台打了電話,知道是市電視台給省報提供的材料,和你無關,這樣很好嘛,頭版頭條刊登了你堅守崗位,恪盡職守,沉著應戰,身先士卒,帶領群眾勇戰洪魔的事,既為表揚了你,也為我們榆陽市揚了名,我們榆陽市出了你這樣一名黨的好幹部,我和王書記臉上有光,很好,榆陽市要是能多出幾個像你這樣的幹部,就更好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仕途巔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楓橋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楓橋夜並收藏仕途巔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