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有些無語,道:“你這一句忍不住,靡費恐是不小吧?”
謝至笑了笑,一臉輕鬆的回道:“具體幾何並無一個準確的數目,不過臣現在已是身無分文了。”
如此敗家,弘治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朕記得你當初所言,要一縣富一國的,你雲中是富了,富國在何處朕怎沒看到?”
這個問題好像不是那麽容易回答的。
商道本就是如此,把錢流出去才能越來越富,若隻把錢堆在倉庫中,隻能等著這些錢貶值。
商人善花錢,越花越有錢。
普通人善攢錢,越攢錢越不值錢。
謝至微微一笑,回道:“臣這個寶船也正是在踐行臣這一諾言,民富關鍵在於商品的流通,而這寶船便是滿足商品流通的一先決條件。”
弘治皇帝又問道:“即便走水運也無需體量如此大的寶船吧?”
弘治皇帝這便有些明知故問了,在天津衛的折子才一送上來,他便已猜出謝至的野心了。
對弘治皇帝的問題,謝至攤攤手,回道:“隻在大明流通的商品,畢竟是有限的,攫取的財富自是也有限,得把眼光放長遠些,從海外賺取財富,隻有海外的財富皆歸大明,大明才將有可能屹立於不敗之巔。”
如此野心,恐沒有哪個皇帝沒想過。
弘治皇帝嘴角扯起一道笑容,道:“你小子野心倒是不小。”
這個時候的大明還在領先於西方文明,若是這個時候再讓大明飛速發展上幾年,這個事情倒也還真就不見得不能實現。
若把後世五十年代的成就放到大明,那大明便可秒殺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了。
謝至嘿嘿一笑,一臉可惜的回道:“當初太宗皇帝遣三寶太監下西洋之際,揚大明國威的成分居多,從海外攫取到利益卻是過少,耗費的都是自家財富。”
謝至這般說人家弘治皇帝祖宗的不是,弘治皇帝臉色能好的了嗎?
弘治皇帝臉色一變,正要訓斥,謝至趕忙又道:“臣這次若下西洋,便以貿易為主,賺取到的銀子便可在大明流通,我大明能同以流通的白銀太少,銅錢也不多,大明寶鈔又過於泛濫,很多百姓還是以物易物的,所以說,若想真正達到富國,還得是往海外走的。”
當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走的是官方路線,自然是要以弘揚國威為主,很多東西都是送出去的。
這次走私人路線,就是一個銅板那都得掰扯清楚。
當然也不能欺負人家,該給予的商品質量要過關,到了任何一處,都得樹立起正麵形象來。
這個問題,弘治皇帝自是也清楚。
大明現在存在的一個弊端還是在於金銀銅的稀缺。
當然,稀缺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開采技術落後,難道發現儲備於地下的豐富礦產資源。
謝至此問題出口之後,弘治皇帝隨即出言問道:“你可知,當初太祖不許片瓦下海的原因是為何?”
這個原因可是顯而易見的,謝至脫口而出回道:“海禁之主要原因還在於倭寇。”
現在弘治皇帝正因台州又被倭寇還心生煩悶,謝至既然提及這個問題了,弘治皇帝自是也要詢問一下他的意見的,“你可有退敵良策?”
其實倭寇本身不足為懼,關鍵在於沿海有人趁著這股東風扮起了海盜的角色,還有商賈,官宦為了攫取利益也在那些倭寇在裏應外合。
加之軍備萎靡,冒險與倭寇交戰可能會導致功虧一簣的。
謝至從當初建造寶船,在寶船之上加裝火炮之時起,便有蕩平倭患的想法。
謝至扯起一道笑容,微微一笑,回道:“臣那寶船看起來是商船其實也是能夠充當戰船的使用的,三艘戰船皆可為主戰船,加之水師的配合,臣倒是有信心,完全有能力與倭寇一戰的。”
台州府的事情,弘治皇帝與內閣大學士等人商量了幾人都沒什麽有用的結果。
謝至這般倒是讓弘治皇帝心情頗好了幾分,問道:“若開戰,你可需有個阻礙之物?”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的,謝至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回道:“朝臣的反對,且著實需大量錢糧跟進,另外也得需能戰之兵。”
這個回答讓弘治皇帝滿意。
二話不說,弘治皇帝便把台州的急報拿給了謝至。
謝至前世的時候便聽說過大明的倭寇便能已經時長在山東到倭寇一帶犯邊,侵擾沿海百姓,也知曉這些倭寇同樣也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當真切看到這些白字黑字之時,心中依舊忍不住憤怒。
謝至一把把折子拍在桌上,比弘治皇帝的脾氣都大,罵道:“真是可恨,我大明子民豈容區區倭寇欺辱,若陛下信得過臣,臣願擔領兵平倭。”
弘治皇帝喜歡的就是謝至這樣的,遇到問題,能夠二話不說便擔負責任,不似那些文臣,做什麽事情都喜歡權衡利弊一番。
謝至出口之後,弘治皇帝又道:“你可有把握?”
這個事情當然得有把握才行,不然的話,這個旨意是好下達,但若是不能平定反倒還是朝廷損兵折將,這樣的話也就更打擊平倭積極性。
沿海百姓也將更畏懼於倭寇了。
百分之百的把握,謝至可不敢說
畢竟任何事情都會有意外存在。
對弘治皇帝的詢問,謝至給了一個保守一些的答案,回道:“十之八九吧。”
接著,謝至又介紹可自己的想法,道:“陛下,雲中衛的兵丁雖說是新近訓練,但卻不善海戰,不可全依靠雲中衛,若想平倭還得是重新兵丁,畢竟水師之中也會有衛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兵丁很難拉出去真刀真槍與倭寇對上一戰的。”
雲中衛的那些兵丁多時流民,這些流民出身沿海的並不多,就是能夠在河中下去遊個泳都不容易,更別說在海上行船多日之後還有戰鬥力了。
弘治皇帝並未有讓謝至馬上出兵的意思。
磨刀不誤砍柴功嘛,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得把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好才行。
弘治皇帝脫口問道:“需要多久?”
謝至笑了笑,給出了一個答案,回道:“一月足夠,臣計劃招募兵以個水師衛所的精兵以及沿海百姓與倭寇有仇又有能者,這些人並不需要訓練他們過多的軍是技能,uu看書 .uukanshu.om 隻需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以及嚴明軍紀便是。”
一個月時間便不多,眨眼也就過去了。
說完這些後,謝至又道:“臣與英國公在平寧王之亂時頗有幾分默契,此番平倭,臣想著讓英國公能幫著臣幾分,再說,臣年紀小,閱曆不夠,在雲中衛好說,在水師兵丁中恐難服眾,另外,此事若隻交於臣一人,朝臣恐也不滿。”
這些倒也不算是大麻煩,謝至自己一人也就應對了。
關鍵在於,張懋在朱慧的事情之上也幫了不上忙,謝至好歹也得還了張懋的這份人情。
作為領兵之人,最希望的是能用軍功充實自己。
動亂之時這樣的機會多的是,可在和平之時這樣的機會可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謝至的理由還算充分,弘治皇帝直接道:“朕應了,朕下旨五軍都督府,兵部,戶部全權配合與你,不過國庫並不充裕,你給朕省著些。”
一個王朝越往後發展,國庫越窮。
畢竟越往後需要養活的勳戚士人也就越多。
謝至笑了笑,回道:“臣也清楚戶部貧瘠,這個事情也不是陛朝廷之事,臣遣人與皇親貴戚以及富賈先行募捐上一些,倒是也能為朝廷減輕些壓力,不然的話,若是此事掏空國庫,若有地方招災,朝廷恐很難應對,這個事情得臣民一道齊心協力才是。”
這個募捐可並不容易,畢竟誰願意把銀子往外拿。
後來崇禎的時候,崇禎皇帝多次與下麵人募捐,一個個哭窮,賣慘的就是不往出拿,後來倒是便宜了韃子。
謝至笑了笑,一臉輕鬆的回道:“具體幾何並無一個準確的數目,不過臣現在已是身無分文了。”
如此敗家,弘治皇帝都看不下去了。
“朕記得你當初所言,要一縣富一國的,你雲中是富了,富國在何處朕怎沒看到?”
這個問題好像不是那麽容易回答的。
商道本就是如此,把錢流出去才能越來越富,若隻把錢堆在倉庫中,隻能等著這些錢貶值。
商人善花錢,越花越有錢。
普通人善攢錢,越攢錢越不值錢。
謝至微微一笑,回道:“臣這個寶船也正是在踐行臣這一諾言,民富關鍵在於商品的流通,而這寶船便是滿足商品流通的一先決條件。”
弘治皇帝又問道:“即便走水運也無需體量如此大的寶船吧?”
弘治皇帝這便有些明知故問了,在天津衛的折子才一送上來,他便已猜出謝至的野心了。
對弘治皇帝的問題,謝至攤攤手,回道:“隻在大明流通的商品,畢竟是有限的,攫取的財富自是也有限,得把眼光放長遠些,從海外賺取財富,隻有海外的財富皆歸大明,大明才將有可能屹立於不敗之巔。”
如此野心,恐沒有哪個皇帝沒想過。
弘治皇帝嘴角扯起一道笑容,道:“你小子野心倒是不小。”
這個時候的大明還在領先於西方文明,若是這個時候再讓大明飛速發展上幾年,這個事情倒也還真就不見得不能實現。
若把後世五十年代的成就放到大明,那大明便可秒殺西方任何一個國家了。
謝至嘿嘿一笑,一臉可惜的回道:“當初太宗皇帝遣三寶太監下西洋之際,揚大明國威的成分居多,從海外攫取到利益卻是過少,耗費的都是自家財富。”
謝至這般說人家弘治皇帝祖宗的不是,弘治皇帝臉色能好的了嗎?
弘治皇帝臉色一變,正要訓斥,謝至趕忙又道:“臣這次若下西洋,便以貿易為主,賺取到的銀子便可在大明流通,我大明能同以流通的白銀太少,銅錢也不多,大明寶鈔又過於泛濫,很多百姓還是以物易物的,所以說,若想真正達到富國,還得是往海外走的。”
當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走的是官方路線,自然是要以弘揚國威為主,很多東西都是送出去的。
這次走私人路線,就是一個銅板那都得掰扯清楚。
當然也不能欺負人家,該給予的商品質量要過關,到了任何一處,都得樹立起正麵形象來。
這個問題,弘治皇帝自是也清楚。
大明現在存在的一個弊端還是在於金銀銅的稀缺。
當然,稀缺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開采技術落後,難道發現儲備於地下的豐富礦產資源。
謝至此問題出口之後,弘治皇帝隨即出言問道:“你可知,當初太祖不許片瓦下海的原因是為何?”
這個原因可是顯而易見的,謝至脫口而出回道:“海禁之主要原因還在於倭寇。”
現在弘治皇帝正因台州又被倭寇還心生煩悶,謝至既然提及這個問題了,弘治皇帝自是也要詢問一下他的意見的,“你可有退敵良策?”
其實倭寇本身不足為懼,關鍵在於沿海有人趁著這股東風扮起了海盜的角色,還有商賈,官宦為了攫取利益也在那些倭寇在裏應外合。
加之軍備萎靡,冒險與倭寇交戰可能會導致功虧一簣的。
謝至從當初建造寶船,在寶船之上加裝火炮之時起,便有蕩平倭患的想法。
謝至扯起一道笑容,微微一笑,回道:“臣那寶船看起來是商船其實也是能夠充當戰船的使用的,三艘戰船皆可為主戰船,加之水師的配合,臣倒是有信心,完全有能力與倭寇一戰的。”
台州府的事情,弘治皇帝與內閣大學士等人商量了幾人都沒什麽有用的結果。
謝至這般倒是讓弘治皇帝心情頗好了幾分,問道:“若開戰,你可需有個阻礙之物?”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的,謝至想都沒想,脫口而出,回道:“朝臣的反對,且著實需大量錢糧跟進,另外也得需能戰之兵。”
這個回答讓弘治皇帝滿意。
二話不說,弘治皇帝便把台州的急報拿給了謝至。
謝至前世的時候便聽說過大明的倭寇便能已經時長在山東到倭寇一帶犯邊,侵擾沿海百姓,也知曉這些倭寇同樣也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當真切看到這些白字黑字之時,心中依舊忍不住憤怒。
謝至一把把折子拍在桌上,比弘治皇帝的脾氣都大,罵道:“真是可恨,我大明子民豈容區區倭寇欺辱,若陛下信得過臣,臣願擔領兵平倭。”
弘治皇帝喜歡的就是謝至這樣的,遇到問題,能夠二話不說便擔負責任,不似那些文臣,做什麽事情都喜歡權衡利弊一番。
謝至出口之後,弘治皇帝又道:“你可有把握?”
這個事情當然得有把握才行,不然的話,這個旨意是好下達,但若是不能平定反倒還是朝廷損兵折將,這樣的話也就更打擊平倭積極性。
沿海百姓也將更畏懼於倭寇了。
百分之百的把握,謝至可不敢說
畢竟任何事情都會有意外存在。
對弘治皇帝的詢問,謝至給了一個保守一些的答案,回道:“十之八九吧。”
接著,謝至又介紹可自己的想法,道:“陛下,雲中衛的兵丁雖說是新近訓練,但卻不善海戰,不可全依靠雲中衛,若想平倭還得是重新兵丁,畢竟水師之中也會有衛所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兵丁很難拉出去真刀真槍與倭寇對上一戰的。”
雲中衛的那些兵丁多時流民,這些流民出身沿海的並不多,就是能夠在河中下去遊個泳都不容易,更別說在海上行船多日之後還有戰鬥力了。
弘治皇帝並未有讓謝至馬上出兵的意思。
磨刀不誤砍柴功嘛,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得把前期的準備工作做好才行。
弘治皇帝脫口問道:“需要多久?”
謝至笑了笑,給出了一個答案,回道:“一月足夠,臣計劃招募兵以個水師衛所的精兵以及沿海百姓與倭寇有仇又有能者,這些人並不需要訓練他們過多的軍是技能,uu看書 .uukanshu.om 隻需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以及嚴明軍紀便是。”
一個月時間便不多,眨眼也就過去了。
說完這些後,謝至又道:“臣與英國公在平寧王之亂時頗有幾分默契,此番平倭,臣想著讓英國公能幫著臣幾分,再說,臣年紀小,閱曆不夠,在雲中衛好說,在水師兵丁中恐難服眾,另外,此事若隻交於臣一人,朝臣恐也不滿。”
這些倒也不算是大麻煩,謝至自己一人也就應對了。
關鍵在於,張懋在朱慧的事情之上也幫了不上忙,謝至好歹也得還了張懋的這份人情。
作為領兵之人,最希望的是能用軍功充實自己。
動亂之時這樣的機會多的是,可在和平之時這樣的機會可就可遇而不可求了。
謝至的理由還算充分,弘治皇帝直接道:“朕應了,朕下旨五軍都督府,兵部,戶部全權配合與你,不過國庫並不充裕,你給朕省著些。”
一個王朝越往後發展,國庫越窮。
畢竟越往後需要養活的勳戚士人也就越多。
謝至笑了笑,回道:“臣也清楚戶部貧瘠,這個事情也不是陛朝廷之事,臣遣人與皇親貴戚以及富賈先行募捐上一些,倒是也能為朝廷減輕些壓力,不然的話,若是此事掏空國庫,若有地方招災,朝廷恐很難應對,這個事情得臣民一道齊心協力才是。”
這個募捐可並不容易,畢竟誰願意把銀子往外拿。
後來崇禎的時候,崇禎皇帝多次與下麵人募捐,一個個哭窮,賣慘的就是不往出拿,後來倒是便宜了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