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關注,無疑是好事。問題是人都擠過來,人滿為患,容易有意外,自然讓人擔心。在舉辦方趕叫人過來維持秩序之時,辛七月的幾個手下,也把一幅畫搬了過來。


    巨大的畫框,就像是半邊牆壁,要四個年輕小夥一起發力,才搬運得動。一會兒之後,巨幅框架擺在了眾人眼前。


    隻不過畫被一層布蒙住了,大家隻能看到輪廓。


    這時候了,還搞什麽神秘。一個老頭上前,直接伸手一扯,黑布飄飛而去。眾人的目光匯聚,立即看到了一幅畫的全貌。


    畫中的場景,與一些人手中的小票畫麵,果然是一模一樣。


    但是其中的反差感,以及視覺衝擊力,卻截然不同。


    畢竟小小的票麵,不過是方寸大小,不管票麵再怎麽清晰,在視覺上也肯定受到限製。但是巨幅畫作,長約三米,寬約兩米。


    這麽大的尺幅,直接擺在大家眼前。


    再加上,那逼真的造型,以及立體的質感,自然震撼力十足。


    畫中是一條橋。


    一條石橋。


    要說水鄉之地,水網密集的地方,小橋流水的場景,肯定不會罕見。石橋而已,在鄉村小鎮非常常見。


    問題在於,畫中的小橋,卻十分的特別,不同尋常。這也是為什麽,一些人撿到了小票,在看到了票麵的畫之後,不舍得把小票丟棄的原因。


    主要是票麵的畫很吸引人,一下子勾起他們對於水鄉的記憶。


    現如今,尺幅巨大的原畫,映入大家的眼簾,別的不多說,單純從視覺的角度,這是一種享受,讓他們清晰領略石橋與橋邊建築的寧靜平和。


    一種朦朧的意象,讓大家心生感觸。


    隻不過在場多數人,在觀賞畫作的時候,或許也有一些共情。但是真讓他們分析,這共情究竟是什麽元素,他們自己也說不上來。


    “好奇怪的橋呀。”


    觀看片刻,密集的人群中,有人忍不住輕聲道:“真有這種橋嗎?”


    “……反正我沒見過。”


    “這是畫?”


    “不是畫,還能是什麽?”


    “看著像是照片。”


    “……不管像什麽,前麵的看完了,趕緊走啊。”


    “我們也要看。”


    各種雜亂的聲音,此起彼伏。


    由於場地有限,後麵的人群,看不到前麵的情況,難免鼓噪起來。這下子,不僅是辛七月等人為難,連舉辦方也滿頭大汗。


    在緊急商量幾句之後,一個中年人找來了擴聲器,大聲道:“大家不要著急,稍安勿躁,遵守秩序,以免發生意外。”


    “一會兒幾位大師,會給大家講解沈莊圖畫的精妙,請大家有序參觀。文化節舉辦的時間很長,保證每個人都能盡興而歸。”


    在中年人的安撫下,一點兒騷動也隨之平息。


    關鍵是,在他講話的這段時間,辛七月已經機靈地叫人搬來桌子,搭了一個簡易的高台,然後把畫抬上去,供人欣賞。


    圖畫高掛,看到的人更多了,加上安保人員的迅速抵達。密集的人群也隨之自覺排隊,形成了一條長龍,蜿蜒曲折。


    “幹得不錯。”


    中年人讚許辛七月一句,拍了拍他的肩膀,轉身就走到幾個老頭旁邊,討好道:“幾位大師,還要麻煩你們配合一下,講一講這畫的好……壞。”


    好與壞兩字,語氣的輕重有別。


    他相信幾個大師,肯定明白他的意思。


    畢竟攝像機開著呢,眼前熱鬧的場景,無疑是極好的素材。隻要剪輯得當,完全可以登上省台的熱點新聞資訊。


    這對舉辦方來說,肯定是很露臉的事情。


    “……”


    幾個老頭你看我,我看你,有點遲疑。


    不是他們愚鈍,不明白中年人的暗示。主要是……他們真是沒有料到,小票圖畫的原作,竟然是一幅……油畫。


    是的,這是油畫。


    色彩沉靜的畫麵,以及明顯的筆觸,還有圖畫的逼真造型、立體層次感。


    一切細節都說明了,這是油畫無疑。


    所以幾個老頭為難了。


    沒別的原因,他們是國畫大家,就算有一個兩個不會畫畫,學的也是毛筆書法,以及四書五經之類的國學經典。


    說白了,他們是傳統文人,跟西洋藝術,不是一個路子。


    現在讓他們評點一幅油畫,就算不是問道於盲,也是拜錯了菩薩。


    所以幾個老頭,麵麵相覷的同時,嘴角泛起絲絲苦笑。


    這不怨人,隻能怪自己。主要是他們,剛才看到小票,票麵的畫,分明是很傳統的江南水鄉風光,小橋流水人家。


    這樣的景象,在他們的印象中,向來是國畫的經典題材。


    誰能料到,有人打破了世人的固定思維,以油畫的形式,畫出了傳統國畫的美感。


    “嗯……”


    冷不防,靈璧先生反應過來了,他急忙抬頭,再一次審視眼前的油畫。


    入眼是一條古老的小橋,石頭築成的小橋,造型十分的別致。這一條石橋,它有兩個橋洞,橋麵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形成了獨特的石橋。


    類似這種造型的石橋,連靈璧先生這種見多識廣的學者,也是頭一回見到。


    不過他思索片刻,也可以肯定,這種類型的石橋,在古書上有記載。


    如果他沒有料錯,這種石橋應該有個俗稱,名為鑰匙橋。主要是橋的形態,與古代的鑰匙比較相似,因此得名。


    當然,靈璧先生看畫,關注的不僅是石橋造型,最關鍵還是畫中的意味。


    哪怕他擅長的是國畫,但是藝術的本身,也有一種共性。縱然他不清楚,這油畫的技法是否高明巧妙,然而單純從情感的表達傳統上,讓他感受到了共鳴。


    古老的石階,白牆黑瓦房屋,碧波清澈的流水,還有水麵的倒影,與半圓的橋洞,恰好形成了一個標準而完美的圓。


    這是寫實的油畫風格,畫中一切細節,都是那麽清晰明了。


    問題在於,靈璧先生卻覺得,他在畫中看到了一種朦朧意象。那是一種古老、悠遠的靜謐氣息,最能勾起他的思緒,好似老唱片裏斷續回放的歲月靡音,讓他莫名感懷。


    這好像是……故鄉的記憶。


    對,沒錯。


    靈璧先生輕輕點頭,他想到了自己的家鄉,也是這樣一個小鎮,碧水泱泱,樹木掩映。斑駁的石階,清早的運河上,散發朦朧水氣,似夢境,似幻想。


    他好久沒回去過了,但是不知道為什麽,每當想起了家鄉,記憶中的場景,就好像眼前的油畫一樣,靜謐中略帶懷古的憂傷,有一種升華了的意境。


    或者真正的家鄉,究竟是什麽模樣,他早就已經淡忘啦。


    留在記憶中的,隻不過是美化了的印象。


    “呼!”


    一瞬間,靈璧先生似歎非歎,然後轉過身從中年人手中,接過了擴聲器。在眾目睽睽,大庭廣眾之下,他開口說道:“從古至今,人們說江南,道江南,詩江南,傳頌了千百年。但是仍然有許多人,不知道江南之美。”


    “不過從今天開始,他們不用沮喪了。隻要觀看此畫,就可以彌補遺憾。”


    “江南的印象,盡在此畫中!”


    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藝術家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燭並收藏從藝術家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