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二年自六月始,漢帝劉協犯寒症,體虛無力,難理朝政,家國社稷皆托於太師董卓之手。
董卓名正言順坐高台,愈發重用王允,朱儁等人,朝中大小事宜皆由二人商議定奪。
至於景桓一黨也做乖巧,多在城外奔波,荀彧主持屯田策,崔琰約法各鄉民,鍾繇移百姓入右扶風,張既去左馮翊處置白波流民事件。就連領軍的張郃每日都在近水處搭建竹舍。
涼騎與景桓黨形成了默契,此況一直延續到初平三年。
時四月,董卓遣派中郎將牛輔,領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領三萬餘步騎出函穀關,自司隸襲掠豫州,抄搶陳留,穎川等郡,擄民近二十萬,得錢糧無數。
董卓喜聞此大捷,故召滿朝文武議事。
未央宮殿,帝位空缺,董卓列席高台一側,與帝位平齊。
“孤今日甚喜,關東諸賊相互廝殺,已顯敗象,孤之勇將牛輔大破豫州,實乃朝廷之喜。”董卓呈現老態,須發皆白,體型則更加肥圓,說話間起身向空蕩蕩的帝位一拜,以示尊敬。
“恭賀太師,恭賀陛下。”王允領眾臣向董卓道喜,姿態恭順至極。
“嗯?中郎將與諫議大夫今日又沒來朝議嗎?”董卓環視一周,所列文武,都是士族與董家親眷,麵色頗為不喜。
“諫議大夫近日去了右扶風,查視黃門侍郎遷民安居之況,中郎將也沒在長安城,去郊北山伐竹了。”董旻,董卓之弟,時任左將軍,每日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景桓黨的一舉一動。
“為了這幫草芥,殷勤大半載,不理朝中之事,怎可稱得良臣?”董卓故作高聲,實則心喜,隻要景桓黨人不束縛他的拳腳,一切都可商量。
“太師,是否召他們回城朝議?”
“無妨!王司徒,河內太守近來可有動向?”去歲於夫羅與張揚反叛袁紹,屯住黎陽,董卓遣人擢張揚為建義將軍,領河內太守。
“除招募兵卒,緊密訓練之外,未有異動。”王允躬身答道。
“公孫瓚近況又做如何?”
“公孫越死於流矢,公孫瓚舉兵入冀州,袁紹惶恐,將渤海太守授予公孫範,誰知公孫範一到郡縣便反叛袁紹,協助從兄公孫瓚舉兵事宜,遂公孫瓚氣焰高漲,連克州郡,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悉數封賞手下將領,改置各郡,縣的牧者。”關內路遙,消息堵塞,這些都是王允新得的天下戰局之況。
“公孫伯圭膽大至極,竟敢視朝廷法度於無物,孤即日調兵,親往斬之!”董卓與關東諸侯並無差異,見不得他人強勢。
“太師三思,幽州路遙,不益妄動,公孫瓚雖與袁術暗結,但袁紹與劉表相通,定可遏製公孫瓚的逆悖之行。”王允給了董卓一個台階,董卓近來正在築建郿塢,哪有領兵之心?
“哼!都是狼子野心之輩,王司徒,即日下令斥責這群不臣之徒!”董卓敗給孫堅之後,已無出關之心,隻顧每日享樂,禍害民生,這也是他重用王允的原因。
“臣領命。”
“諸位還有奏文嗎?”董卓打了個哈欠問道。
群臣默然。
半刻後,董卓起身大步走向殿外:“王司徒,豫州民就不安置了,讓他們都去修建郿塢。”
………………………………
話轉太師府。
陳道人今日又在董白別院飲醉,且姿態與平常大有不同,無玩笑話,亦無笑顏,引得董白稱奇。
房中佳人靜坐,隻聞斟酒聲,過了兩刻,董白伸手奪去道人的酒觴,麵生嗔怨:“半月不來尋吾,今日怎有這閑情?”
陳道人不語,抱甕而飲。
“陳道,汝怎麽啦?”董白認識的道人,常笑意春風,妙語連珠,不似這般沉悶。
陳道人亦無話。
“陳為公,吾陪你飲酒,可不是看你臉色,你若不言,去尋他人吧!恕吾不招待。”董白也不知自己何時如此注重道人的一舉一動,心中也說不出所以。
“渭陽君,貧道有一舊友新逝,說來也奇怪,貧道時常勸人逝者已矣,但真到了自己身上卻做不得如常,可歎虛偽至極。”陳道人今晨接到一份書信,是太史慈所書。
袁術命令孫堅攻打荊州劉表,劉表遣將黃祖擊之,孫堅於樊城大破黃祖,進圍襄陽城,劉表閉門不戰,夜再遣黃祖出兵襲之。孫破虜英勇無雙,uu看書 .uukansu再次擊潰黃祖,追兵至峴山,卻被黃祖竹林伏兵所射殺,可憐一世英豪,沒於庸碌之人。
“何人?”董白輕聲問道。
“曾在右扶風把酒同誌的諍友,那人性情豁達,不拘小節,是世間少有的英雄漢。”陳道人至今還記得長沙辭別之景,孫堅所留的孤兒寡母又該何去何從?
“如此人物當做祭奠,吾以茶代酒,陪汝同飲。”董白將酒觴還給道人,既不能勸,便陪他醉。
“碌碌人間,荒涼幾十年,舉杯做歡,難尋故人,隻怨貧道無能不通天,改不了這世間事,救不了英雄漢。”陳道人忽覺無力道。
“英雄男兒自有豪傑途,道人自詡通透,難道不知嗎?”董白起身為陳道添酒。
“貧道不信宿命,隻求人定勝天。”陳道人恍惚間不知哪裏起了膽色,抬手擒住佳人右手,一把將其拉入懷中。
董白作驚,奮力扭身,麵羞通紅,隻這近距離可見道人胡渣:“陳道,莫耍無賴,吾……”
“渭陽君要如何?”陳道人右手反縛董白左臂,低頭詢問,房中氣息曖昧。
董白何曾受過這種轄製,心若鹿跳,言塞口舌,之後美目微閉,接受了這種現狀,時偷瞄道人下一步動作。
食色性也,皆是剛火年紀,隻差酥風一吹,帳暖春宵。
“呼!”
道人抑製本性,緩緩放開董白,起身一拜道:“貧道醉酒失禮,望渭陽君見諒。”
董白望著快步退出房門的陳道,坐在席位上平複了許久,低聲罵了一句:“懦弱之徒。”
董卓名正言順坐高台,愈發重用王允,朱儁等人,朝中大小事宜皆由二人商議定奪。
至於景桓一黨也做乖巧,多在城外奔波,荀彧主持屯田策,崔琰約法各鄉民,鍾繇移百姓入右扶風,張既去左馮翊處置白波流民事件。就連領軍的張郃每日都在近水處搭建竹舍。
涼騎與景桓黨形成了默契,此況一直延續到初平三年。
時四月,董卓遣派中郎將牛輔,領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領三萬餘步騎出函穀關,自司隸襲掠豫州,抄搶陳留,穎川等郡,擄民近二十萬,得錢糧無數。
董卓喜聞此大捷,故召滿朝文武議事。
未央宮殿,帝位空缺,董卓列席高台一側,與帝位平齊。
“孤今日甚喜,關東諸賊相互廝殺,已顯敗象,孤之勇將牛輔大破豫州,實乃朝廷之喜。”董卓呈現老態,須發皆白,體型則更加肥圓,說話間起身向空蕩蕩的帝位一拜,以示尊敬。
“恭賀太師,恭賀陛下。”王允領眾臣向董卓道喜,姿態恭順至極。
“嗯?中郎將與諫議大夫今日又沒來朝議嗎?”董卓環視一周,所列文武,都是士族與董家親眷,麵色頗為不喜。
“諫議大夫近日去了右扶風,查視黃門侍郎遷民安居之況,中郎將也沒在長安城,去郊北山伐竹了。”董旻,董卓之弟,時任左將軍,每日主要職責就是監視景桓黨的一舉一動。
“為了這幫草芥,殷勤大半載,不理朝中之事,怎可稱得良臣?”董卓故作高聲,實則心喜,隻要景桓黨人不束縛他的拳腳,一切都可商量。
“太師,是否召他們回城朝議?”
“無妨!王司徒,河內太守近來可有動向?”去歲於夫羅與張揚反叛袁紹,屯住黎陽,董卓遣人擢張揚為建義將軍,領河內太守。
“除招募兵卒,緊密訓練之外,未有異動。”王允躬身答道。
“公孫瓚近況又做如何?”
“公孫越死於流矢,公孫瓚舉兵入冀州,袁紹惶恐,將渤海太守授予公孫範,誰知公孫範一到郡縣便反叛袁紹,協助從兄公孫瓚舉兵事宜,遂公孫瓚氣焰高漲,連克州郡,任命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悉數封賞手下將領,改置各郡,縣的牧者。”關內路遙,消息堵塞,這些都是王允新得的天下戰局之況。
“公孫伯圭膽大至極,竟敢視朝廷法度於無物,孤即日調兵,親往斬之!”董卓與關東諸侯並無差異,見不得他人強勢。
“太師三思,幽州路遙,不益妄動,公孫瓚雖與袁術暗結,但袁紹與劉表相通,定可遏製公孫瓚的逆悖之行。”王允給了董卓一個台階,董卓近來正在築建郿塢,哪有領兵之心?
“哼!都是狼子野心之輩,王司徒,即日下令斥責這群不臣之徒!”董卓敗給孫堅之後,已無出關之心,隻顧每日享樂,禍害民生,這也是他重用王允的原因。
“臣領命。”
“諸位還有奏文嗎?”董卓打了個哈欠問道。
群臣默然。
半刻後,董卓起身大步走向殿外:“王司徒,豫州民就不安置了,讓他們都去修建郿塢。”
………………………………
話轉太師府。
陳道人今日又在董白別院飲醉,且姿態與平常大有不同,無玩笑話,亦無笑顏,引得董白稱奇。
房中佳人靜坐,隻聞斟酒聲,過了兩刻,董白伸手奪去道人的酒觴,麵生嗔怨:“半月不來尋吾,今日怎有這閑情?”
陳道人不語,抱甕而飲。
“陳道,汝怎麽啦?”董白認識的道人,常笑意春風,妙語連珠,不似這般沉悶。
陳道人亦無話。
“陳為公,吾陪你飲酒,可不是看你臉色,你若不言,去尋他人吧!恕吾不招待。”董白也不知自己何時如此注重道人的一舉一動,心中也說不出所以。
“渭陽君,貧道有一舊友新逝,說來也奇怪,貧道時常勸人逝者已矣,但真到了自己身上卻做不得如常,可歎虛偽至極。”陳道人今晨接到一份書信,是太史慈所書。
袁術命令孫堅攻打荊州劉表,劉表遣將黃祖擊之,孫堅於樊城大破黃祖,進圍襄陽城,劉表閉門不戰,夜再遣黃祖出兵襲之。孫破虜英勇無雙,uu看書 .uukansu再次擊潰黃祖,追兵至峴山,卻被黃祖竹林伏兵所射殺,可憐一世英豪,沒於庸碌之人。
“何人?”董白輕聲問道。
“曾在右扶風把酒同誌的諍友,那人性情豁達,不拘小節,是世間少有的英雄漢。”陳道人至今還記得長沙辭別之景,孫堅所留的孤兒寡母又該何去何從?
“如此人物當做祭奠,吾以茶代酒,陪汝同飲。”董白將酒觴還給道人,既不能勸,便陪他醉。
“碌碌人間,荒涼幾十年,舉杯做歡,難尋故人,隻怨貧道無能不通天,改不了這世間事,救不了英雄漢。”陳道人忽覺無力道。
“英雄男兒自有豪傑途,道人自詡通透,難道不知嗎?”董白起身為陳道添酒。
“貧道不信宿命,隻求人定勝天。”陳道人恍惚間不知哪裏起了膽色,抬手擒住佳人右手,一把將其拉入懷中。
董白作驚,奮力扭身,麵羞通紅,隻這近距離可見道人胡渣:“陳道,莫耍無賴,吾……”
“渭陽君要如何?”陳道人右手反縛董白左臂,低頭詢問,房中氣息曖昧。
董白何曾受過這種轄製,心若鹿跳,言塞口舌,之後美目微閉,接受了這種現狀,時偷瞄道人下一步動作。
食色性也,皆是剛火年紀,隻差酥風一吹,帳暖春宵。
“呼!”
道人抑製本性,緩緩放開董白,起身一拜道:“貧道醉酒失禮,望渭陽君見諒。”
董白望著快步退出房門的陳道,坐在席位上平複了許久,低聲罵了一句:“懦弱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