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輪煉鋼的技術在理論上沒有多複雜。
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鐵合金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
轉爐按耐火材料分為酸性和堿性,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有頂吹、底吹和側吹。
按氣體種類為分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
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由於其生產速度快、產量大,單爐產量高、成本低、投資少,為後世使用最普遍的煉鋼設備。
五人組選擇的是堿性底吹空氣轉爐,無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最高而已。
他們也想一步到位,搞出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可技術要求太高了,隻一個氧氣的生產製取就是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
當下能實現的隻有空氣轉爐,他們沒得選而已。
轉爐的結構大同小異,沒有什麽難度,真正的難點是內襯的耐火材料。
為了這層耐火磚,鋼鐵廠煉廢了六個轉爐和七百多噸鋼鐵,還造成了一次炸爐,在場操作的工人有四個當場死亡,六個嚴重燒傷,能挺過來的隻有兩人。
這是雲家工廠出現過的傷亡最多的生產事故,試驗一度暫停了一個月,直到新的工人培訓完才得以繼續。
五人組隻知道瀝青結合磚這種耐火材料,卻不知道其製作工藝和具體成分。
無奈隻能用最笨的辦法一個個的進行試驗,這也是試驗拖了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也是事故頻發的原因之一。
五人組把自己知道的耐火材料全部列舉了出來,一項項的進行排除,最後得到了三十五種在理論上可行的配比方案,但所有的測試結果都顯示出一定的問題,所以他們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坩堝煉鋼的耐高溫材料上。
坩堝的材料中有大量的石墨,這種材料的耐高溫性能很好。
用瀝青加入一定量的石墨擠壓成型,讓後再高溫燒製,得到的耐火磚可以經得住轉爐的高溫。
好不容易解決了內襯材料的問題,但煉出來的鋼質量很不穩定,有時候一爐鋼會出現兩三個不同硬度的鋼材,有一爐還出現了一部分含碳量過高的生鐵。
五人組來到鋼廠的目的就是要想辦法解決轉爐出鋼質量不穩定的難題。
“你們有沒有什麽想法?大家集思廣益,說不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雲海帶著幾個孩子觀看了一次完整的煉鋼過程。
此次得到的鋼材依舊是不合格的,強度達不到鐵軌的要求,隻能拿去做農具。
“當當當!”
“當當當!”
劉建國拿著一個小錘子在冷卻的鋼錠上來回敲著,時不時停下來閉眼傾聽。
“建國,你發現了什麽沒有?”
雲浩問道:“聽聲音還能聽出鋼的好壞?”
“當然不能分出好壞來,但是能分辨出鐵和鋼。”
“當!”
劉建國照著鋼錠又敲了一下道:“你們看這裏。”
他指著敲過的地方:“這一部分隻能勉強達到了鋼的硬度,而上部確實低碳鋼,這說明了什麽?”
“啊……哈……你的意思是問題出在了攪拌上?”
雲小妹爬在老爹的肩膀上,煉一爐鋼的時間可不短,她的小身板都有些乏了,打著哈欠道:“不會這麽簡單吧?”
“鐵的密度比鐵稍低,這一爐有六噸鋼水,還不明顯,要不咱們把料加滿,再煉一爐試試?”
劉建國建議道。
雲海拍板道:“那就把容積全填滿再來一次,做一下對比,要是問題出在攪拌上,我們再想辦法解決!”
轉爐出完渣,立刻加料,第二爐便開始了冶煉。
有時候一個看似難以解決的難題,真正的解決辦法簡單到人都不敢相信,就如同某國出賣去除玻璃中氣泡的秘方一樣——攪拌。
工人們用的攪拌方法還是小高爐的攪拌方式,隻是逆時針圍著爐底進行攪拌,劉建國讓他們在這種攪拌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上下攪動的環節。
結果很不錯,這一爐鋼水的質量很均勻,不過因為配比和冶煉時間的問題,成品鋼錠的質量並不是太好。
雲海讓人把累的不行的雲濤和雲小妹送回府去休息,帶著雲浩和劉建國繼續試驗。
三人又在鋼廠待了三天,試驗了七八種攪拌方式,成功煉出了兩爐合格的鋼水。
雲浩根據結果調整了一下配方,負責攪拌的工人總結了一套新的攪拌手法,終於可以保證出鋼質量的平穩。
五人組鬆了一口氣,將鐵路的各種數據交給了李建成,津門到關外的鐵路可以開始修築了。
雲家鋼鐵廠同時新建了十一座轉爐,年底便能給李建成提供大量的鐵軌。
雲祿帶著一百多個技工和相關設備前往津門,他們要在後世的沽口位置建立一個火車的整備場和一個調度站。
崖州港給李建成調過去了一批蒸汽吊臂,幫助他加快津門港的建設。
機加工廠開始增加火車所需配件的產量,南洋運回的木料在崖州港不遠處的一個大型烘幹車間脫水後運到工業區加工成枕木。
這些枕木的生產交給了兩家木工廠,這兩家是崖州兵工廠的外包工廠,平時的訂單隻能保證木工廠的運營,基本沒有什麽利潤,兩個曾經下南洋的掌櫃一接到這筆巨大的訂單,興奮地抱頭痛哭,感慨自己終於熬出頭了。
當然,枕木這種沒什麽技術含量又需求量巨大的東西不可能都在崖州生產,雲浩並不想這種低端加工占據崖州太多的生產力,所以隻是把兩成的訂單交給了他們,就這樣也夠他們幹一年的了。
其他的枕木生產交給了馮盎和李大亮。
廣州沒有絲毫的工業基礎,馮盎希望借投入巨大的鐵路工程在廣州建立一批相關的工廠,縮小嶺南道和南海道的差距。
一個是納稅大戶,一個是要靠朝廷救濟活著,uu看書ww.uukasu 馮盎覺得臉上無光。
雲家也樂意這些低端的技術擴散,很熱情的給他送去了五台蒸汽機、二十台木工機床和十五個技工,手把手的教馮家的人如何建立一個木工廠。
登州的李大亮則是有些看不上木工廠這樣的產業,一直試圖引進一個軋鋼廠,但雲家是不會把這種核心技術交出去的,至少在新的技術沒有出現前,雲家寧願把這樣的技術捂在手裏也不願意冒這種核心技術流失的風險。
雲海寫信訓斥李大亮,要他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軋鋼廠給他也玩不轉。
沒辦法,登州隻得接下和廣州同樣的項目。
三月十二,正在前院加工車間製作發電機轉子的雲浩和劉建國得到消息,狄之遜的夫人產下一個男嬰。
狄之遜給這個孩子起名仁傑。
“武周的兩大官油子出現一個了,另一個在哪呢?”
雲浩笑著問劉建國道:“不會是咱們的翅膀扇的風太大,把那小子給吹跑了吧?”
轉爐煉鋼是以鐵水、廢鋼、鐵合金為主要原料,不借助外加能源,靠鐵液本身的物理熱和鐵液組分間化學反應產生熱量而在轉爐中完成煉鋼過程。
轉爐按耐火材料分為酸性和堿性,按氣體吹入爐內的部位有頂吹、底吹和側吹。
按氣體種類為分空氣轉爐和氧氣轉爐。
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由於其生產速度快、產量大,單爐產量高、成本低、投資少,為後世使用最普遍的煉鋼設備。
五人組選擇的是堿性底吹空氣轉爐,無他,這種方案的可行性最高而已。
他們也想一步到位,搞出堿性氧氣頂吹和頂底複吹轉爐,可技術要求太高了,隻一個氧氣的生產製取就是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
當下能實現的隻有空氣轉爐,他們沒得選而已。
轉爐的結構大同小異,沒有什麽難度,真正的難點是內襯的耐火材料。
為了這層耐火磚,鋼鐵廠煉廢了六個轉爐和七百多噸鋼鐵,還造成了一次炸爐,在場操作的工人有四個當場死亡,六個嚴重燒傷,能挺過來的隻有兩人。
這是雲家工廠出現過的傷亡最多的生產事故,試驗一度暫停了一個月,直到新的工人培訓完才得以繼續。
五人組隻知道瀝青結合磚這種耐火材料,卻不知道其製作工藝和具體成分。
無奈隻能用最笨的辦法一個個的進行試驗,這也是試驗拖了這麽長時間的主要原因,也是事故頻發的原因之一。
五人組把自己知道的耐火材料全部列舉了出來,一項項的進行排除,最後得到了三十五種在理論上可行的配比方案,但所有的測試結果都顯示出一定的問題,所以他們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坩堝煉鋼的耐高溫材料上。
坩堝的材料中有大量的石墨,這種材料的耐高溫性能很好。
用瀝青加入一定量的石墨擠壓成型,讓後再高溫燒製,得到的耐火磚可以經得住轉爐的高溫。
好不容易解決了內襯材料的問題,但煉出來的鋼質量很不穩定,有時候一爐鋼會出現兩三個不同硬度的鋼材,有一爐還出現了一部分含碳量過高的生鐵。
五人組來到鋼廠的目的就是要想辦法解決轉爐出鋼質量不穩定的難題。
“你們有沒有什麽想法?大家集思廣益,說不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雲海帶著幾個孩子觀看了一次完整的煉鋼過程。
此次得到的鋼材依舊是不合格的,強度達不到鐵軌的要求,隻能拿去做農具。
“當當當!”
“當當當!”
劉建國拿著一個小錘子在冷卻的鋼錠上來回敲著,時不時停下來閉眼傾聽。
“建國,你發現了什麽沒有?”
雲浩問道:“聽聲音還能聽出鋼的好壞?”
“當然不能分出好壞來,但是能分辨出鐵和鋼。”
“當!”
劉建國照著鋼錠又敲了一下道:“你們看這裏。”
他指著敲過的地方:“這一部分隻能勉強達到了鋼的硬度,而上部確實低碳鋼,這說明了什麽?”
“啊……哈……你的意思是問題出在了攪拌上?”
雲小妹爬在老爹的肩膀上,煉一爐鋼的時間可不短,她的小身板都有些乏了,打著哈欠道:“不會這麽簡單吧?”
“鐵的密度比鐵稍低,這一爐有六噸鋼水,還不明顯,要不咱們把料加滿,再煉一爐試試?”
劉建國建議道。
雲海拍板道:“那就把容積全填滿再來一次,做一下對比,要是問題出在攪拌上,我們再想辦法解決!”
轉爐出完渣,立刻加料,第二爐便開始了冶煉。
有時候一個看似難以解決的難題,真正的解決辦法簡單到人都不敢相信,就如同某國出賣去除玻璃中氣泡的秘方一樣——攪拌。
工人們用的攪拌方法還是小高爐的攪拌方式,隻是逆時針圍著爐底進行攪拌,劉建國讓他們在這種攪拌方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上下攪動的環節。
結果很不錯,這一爐鋼水的質量很均勻,不過因為配比和冶煉時間的問題,成品鋼錠的質量並不是太好。
雲海讓人把累的不行的雲濤和雲小妹送回府去休息,帶著雲浩和劉建國繼續試驗。
三人又在鋼廠待了三天,試驗了七八種攪拌方式,成功煉出了兩爐合格的鋼水。
雲浩根據結果調整了一下配方,負責攪拌的工人總結了一套新的攪拌手法,終於可以保證出鋼質量的平穩。
五人組鬆了一口氣,將鐵路的各種數據交給了李建成,津門到關外的鐵路可以開始修築了。
雲家鋼鐵廠同時新建了十一座轉爐,年底便能給李建成提供大量的鐵軌。
雲祿帶著一百多個技工和相關設備前往津門,他們要在後世的沽口位置建立一個火車的整備場和一個調度站。
崖州港給李建成調過去了一批蒸汽吊臂,幫助他加快津門港的建設。
機加工廠開始增加火車所需配件的產量,南洋運回的木料在崖州港不遠處的一個大型烘幹車間脫水後運到工業區加工成枕木。
這些枕木的生產交給了兩家木工廠,這兩家是崖州兵工廠的外包工廠,平時的訂單隻能保證木工廠的運營,基本沒有什麽利潤,兩個曾經下南洋的掌櫃一接到這筆巨大的訂單,興奮地抱頭痛哭,感慨自己終於熬出頭了。
當然,枕木這種沒什麽技術含量又需求量巨大的東西不可能都在崖州生產,雲浩並不想這種低端加工占據崖州太多的生產力,所以隻是把兩成的訂單交給了他們,就這樣也夠他們幹一年的了。
其他的枕木生產交給了馮盎和李大亮。
廣州沒有絲毫的工業基礎,馮盎希望借投入巨大的鐵路工程在廣州建立一批相關的工廠,縮小嶺南道和南海道的差距。
一個是納稅大戶,一個是要靠朝廷救濟活著,uu看書ww.uukasu 馮盎覺得臉上無光。
雲家也樂意這些低端的技術擴散,很熱情的給他送去了五台蒸汽機、二十台木工機床和十五個技工,手把手的教馮家的人如何建立一個木工廠。
登州的李大亮則是有些看不上木工廠這樣的產業,一直試圖引進一個軋鋼廠,但雲家是不會把這種核心技術交出去的,至少在新的技術沒有出現前,雲家寧願把這樣的技術捂在手裏也不願意冒這種核心技術流失的風險。
雲海寫信訓斥李大亮,要他不要眼高手低好高騖遠,軋鋼廠給他也玩不轉。
沒辦法,登州隻得接下和廣州同樣的項目。
三月十二,正在前院加工車間製作發電機轉子的雲浩和劉建國得到消息,狄之遜的夫人產下一個男嬰。
狄之遜給這個孩子起名仁傑。
“武周的兩大官油子出現一個了,另一個在哪呢?”
雲浩笑著問劉建國道:“不會是咱們的翅膀扇的風太大,把那小子給吹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