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姚璟進了來,對著玉瓚、太皇太後、皇後鎮定行了一禮。
玉瓚見了姚璟,沉聲道:“大人入宮,所為何事?”
姚璟就肅穆道:“臣來,為的是給皇上送一封信。”姚璟說著,將手裏端著的明黃信封,向上提了一提。
玉瓚看著這信封的顏色,目光就灼灼閃動,因問姚璟:“何人囑咐大人與朕送信?”
“回皇上,這囑托的人便是駕崩了的太上皇!”姚璟語音剛畢,玉瓚身旁的太皇太後便也吃了一驚!她喃喃道:“信?姚大人,太上皇是因何故,要囑咐你給皇上送信?”
姚璟就緩緩回:“回太皇太後,此信是臣三日前去離宮探望太上皇,太上皇親寫了囑咐臣交與皇上的。”
太皇太後聽了,便對玉瓚道:“你將此信打開,與我宣讀一下。”
玉瓚已經接了信,拆開蜜蠟的信封,玉瓚打開信紙,看著紙上數行熟悉的字跡,玉瓚的心,忽然就抑製不住地悲痛起來了。他寫的一手俊逸小篆,就來自於玉祺瑞的親授。父皇常教導他:“瓚兒。這練字就如做人,一定要工工整整,一筆一畫,不能馬虎——”
現在,玉瓚看著信,腦中不禁又想起那些沉沉的往事來。刹那的靈光閃爍間,玉瓚忽然明白了:無論那些往事是好的,還是壞的,但父皇在自己一生裏的重要地位,怎麽也無法抹去。這些,就構成了自己喜怒哀的人生。
玉瓚讀完信,沉默良久。安歌見他不說話,不禁在旁提醒:“皇上。信中都說了什麽?”
玉瓚聽了,將眼看向安歌。黯然道:“我父皇和我溝通不暢。因此將那些心裏話,都寫在書信中了。”玉瓚說著,便將信交與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接過,看了數眼,便長長歎息道:“罷了。”因就轉身對墨菊道:“墨菊。我們走吧。”
“太皇太後——”墨菊不知信裏寫了什麽,見太皇太後這般,不禁要問。
“皇上是無辜的。從這信中就可看出來。太上皇在信中,肯定了皇上的所為。想我永夜要想壯大,非皇上這樣的人才。瑾王爺太衝淡了。我們到底不能一己之私,來否定皇上的成就。如今,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皇上是有功勞的——”太皇太後看著玉瓚,歎息道。
墨菊一聽,知皇上與太上之死無幹,心裏不禁生出幾分高興。因道:“就是這樣好。”
姚璟聽了,遂在一旁道:“臣已將此信呈送,若無事,臣想先行告退。”姚璟的聲音低緩,對於先皇玉祺瑞,姚璟的心裏,也是複雜。早先,他的心裏待先皇,是有奪愛之恨的。後來,雲妃中毒身亡,隻令姚璟的心裏,更生嫌隙。
不過,他到底是有胸懷的人。知道自己身為一國之宰相,不能將私事放在首位。因此,對於玉祺瑞,還是盡心輔佐。一晃二十多載,玉祺瑞與他,在朝堂上也是君仁臣恭。不過,對於玉祺瑞發動的那場滅熙之戰,姚璟的心裏,還是持反對態度的。
小國熙寧,算來也是雲妃的故國。雖然她自小出生在永夜,但她的父母一輩,均從熙寧遷徙而來。雲妃的父親,從前也是熙寧國的貴族,因執意要娶家中的女奴為妻,從而惹得其父大怒,被收了族籍,驅除出熙寧。不過,即便這樣,雲妃的父親也不悔,帶了妻子女兒就悄悄入了永夜。起初,他們以買賣絲綢為生,後來生意做得大了,就從邊境的小鎮搬遷到了永夜重鎮薊州。恰巧,姚璟的父母正為他們的鄰居。就著這樣的緣故,姚璟和雲妃算是從小就認識的青梅竹馬。
自從知道雲妃真正的死因後,姚璟的心裏,與玉祺瑞,就開始有了裂痕。第一次爭執,卻是為的玉瓚和玉瑾。
姚璟記得,那是一個殘陽如血的黃昏。玉祺瑞成功覆滅小國熙寧,招姚璟入宮與他喝酒。
在酒宴之上,姚璟直言:“皇上將熙寧覆滅了,其實不過多此一舉。”
玉祺瑞聽了,自然內心不悅,因按捺住道:“到底是為了留給太子一個浩大的江山。”
因今日是雲妃的祭日了,姚璟的心情就有些不好,也就喝了許多的酒。“皇上。太子並非儲君的最宜人選。在臣看來,早晚有一天,這熙寧還是為複了國。”
玉祺瑞聽了,心裏便更是不悅。“你怎麽了?叫你來喝酒,不過是為添加幾分興意。自古立嫡立長,太子為儲君,有何不妥?”
“立長,更要立賢,更要立能。在臣看來,燕王玉瓚隻是比太子跟適宜的。這是臣的肺腑之言,還請皇上三思。”
玉祺瑞聽了,便坐不住了,就站了起來,說道:“朕知道你的心思。你和雲家有交情,這心裏總是偏向雲妃的孩子。燕王朕不是未考慮過,朕心裏,喜愛燕王實則是勝過太子的。但太子到底是正統。這也是皇後的意思。”
姚璟聽了,心裏不免悲憤:“皇上。您可知今日是什麽日子?”
“什麽日子?難道不是我永夜大軍凱旋歸來的好日子嗎?”
“皇上到底是忘了。”姚璟聽了,不禁歎息。
玉祺瑞見了,似乎從姚璟的神色中猜測出了什麽。因就想了一想,沉聲道:“朕知道,今日是雲氏沒了的日子。”
姚璟聽了,不禁苦笑:“看來,皇上還是記得的。”
玉祺瑞就慍道:“朕記得如何,不記得又如何?真正,這雲氏卻是那熙寧的細作。幸而熙寧已亡。不然,熙寧暗中和西涼聯係上了,總是與我永夜不利。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因此,不如早早下手的好。不然,以後留給太子,也是一個麻煩。”
姚璟聽了,心裏傷痛,因就道:“皇上。那不過幾封家書而已。僅從這些,如何就能斷定雲失乃細作呢?”
“窺一斑而見全豹。若雲氏心中無鬼,又為何將這些壓了不報?”
姚璟就歎:“既是家書,為何又要告訴皇上您呢?”
玉祺瑞就道:“所謂,無風不起浪。畢竟,從前宮中的那些傳言,也不是空穴來風。”玉祺瑞還是固執說道。
姚璟聽了,不禁默了一默。想想方又道:“那——燕王殿下可知他舅家的真實身份?”
玉祺瑞聽了,就搖頭道:“這些。朕一向瞞得緊。因此,他如今還不知道。”
姚璟聽了,不禁苦笑了一下,方沉重道:“可是——派兵滅了熙寧國的人,正是燕王殿下。”
玉祺瑞就道:“你錯了。滅熙寧的是朕。他不過一個執行之人。不過,雲氏的死因,朕到底還是要瞞他一輩子。”
<a id="wzsy" href="https://www.biquge.name">biquge.name</a>
“世上無不透風的牆。若殿下以後知道了呢?”
“雲氏初入宮,朕的心裏,也是喜歡的。隻是,無論再怎麽,她都不能與皇後相比。但為了顧及燕王,朕總不會將他母親的惡名傳出去。朕捫心自問,朕是對得住雲氏的。雲氏那般,是咎由自取。你不必對她同情。”
玉祺瑞說到這裏,姚璟已然坐不住了。在玉祺瑞的心裏,根本就不信雲妃的無辜。若一意與他爭辯,隻是更沒意趣。罷了罷了!莫如自己還是找個借口,早早出宮吧!
後來,姚璟果然就站在了玉瓚這邊。姚璟記得,最後一次去離宮見玉祺瑞,他二人其實是相言甚歡的。
他到了那裏,玉祺瑞立在高台上,早就遙遙地看見了。他給玉祺瑞如常行了禮。玉祺瑞就道:“你又來了。來見我作甚麽呢?不過是一天天地老了。”他話語雖惆悵,但形容之間,分明又帶了幾分喜色。他看著姚璟,就像見一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姚璟聽了,也就看著麵前的玉祺瑞。自入了離宮後,玉祺瑞的兩鬢上,就添了不少白發。想玉瓚起兵一事,給他的打擊是巨大的。
“太皇太後尚在,太上皇並未就老。若太上皇自言老了,那麽微臣便也老了。”姚璟緩緩開口。
玉祺瑞聽了,就淡淡道:“聽說,你要遠遊去?”
“卻有此時,但也不是現在。”
“我是知道你的性子的。從前,你在朝堂之中,就屢次露出這樣的心意。不過,到底是如了你的願了。”
“太上皇果然知我。現在,永夜隻比從前更好的。我見了,心裏安逸,也就再不牽掛國事了。”
“嗯。其實我也羨慕你。”玉祺瑞說著,隻是看著高台遠方。
“臣以為——太上皇該恨臣的。”姚璟終於說出了心裏之言。
玉祺瑞聽了,倒是笑道:“恨?玉瓚舉兵那日,你站在他那一邊。我的心裏,確實恨你。當時,若有劍在手,隻想一把殺了你。”
“是呀。太上皇果然該殺了臣。臣原是您的宰相。可臨了,卻倒戈支持了皇帝。”
玉祺瑞聽了,便深深看了他數眼,方沉吟道:“姚璟。我發現我認識你這麽久,其實也不是那麽了解你。”
姚璟就道:“太上皇說的是。有時,臣也弄不懂,臣自己的心思。”
玉祺瑞就道:“是嗎?聰明如斯的你,竟也不知自己所為如何?這似乎說不過去。”
“臣其實是個糊塗的人。這一生,其實為功名所累。什麽大儒什麽高人,臣統統都不在乎。”
“哦?那麽你現在在乎什麽呢?”
“臣也並不是壞人。臣心裏在乎的是永夜的江山,得以長存。”
玉祺瑞聽了,就頓了一頓,方道:“我知你不是壞人。因而,心裏也未真正責怪與你。如今,我也在反思。的確,玉瓚比玉瑾更適宜這皇位。想百年之後,或許我該感謝你。”
姚璟一聽,心裏就陡生出了從前的許多溫情。因就對玉祺瑞行禮道:“太上皇寬宏。終究是臣背叛在先。這些時日,臣的心裏,也不是那麽安逸。”
“你不必如此。如今,你的女兒已經入宮,伺候在皇帝身邊。咱們算是親家了!”
見玉祺瑞提及女兒靈雨,姚璟的心裏,未免煩憂。這一生,他什麽都可以了,可唯獨靈雨,始終是自己心頭的牽掛。
姚璟不想在玉祺瑞麵前提及靈雨一事,因就移開話題道:“前半生,微臣信儒。後半生,微臣卻覺出佛道的好處來了。現在,也有了一點時間,果然就該往那些名山大川去走一走。”
“所以,我說我羨慕你。你來了,我正有一事要囑托你。”
“不知何事?隻要是微臣能辦到的!”
“我想給皇帝寫一封信。待寫好了,你好歹與我送給皇帝。”
姚璟聽了,想了一想,也就明白了。因對玉祺瑞道:“微臣一定好生轉交皇上。”
臨走之時,玉祺瑞方又喚住姚璟:“有一事,我還需同你說。但你發誓,務必不能告訴第二人。”
玉祺瑞遂叫姚璟走近一些,將那心中要事緩緩告訴了姚璟。姚璟聽了,雖然吃驚,但還是鎮定道:“這樣果然極好。微臣出宮後,定然會去尋他。”
玉祺瑞聽了,就鄭重對姚璟道:“幸而他還活著。也不枉我掛心了這些久。他與玉瓚,是永夜的兩極,缺一不可。玉瓚在明,他在暗。他對於玉瓚,總是一個遏製。”
姚璟聽了,就道:“微臣的心裏,也是這樣想的。這樣果然極好。”
玉祺瑞就歎:“現在,我也看開了。這心中無時不刻不以永夜為想。誰當皇帝,與我來說,也不是那般重要。”
姚璟聽了,就又默了一默,方凝重道:“太上皇——微臣心裏,到底還是為雲妃抱不平。與微臣看來,她委實是冤枉的——”
玉祺瑞聽了,就歎息:“這個,從前我是下了定論了。不過,自皇後故去後,我的心裏,也凱斯有了一些懷疑。究竟雲妃冤不冤枉,也需找到昔日的熙寧皇室為證。”
姚璟聽玉祺瑞這樣一說,心裏不禁放鬆許多。“微臣會想方設法尋到熙寧昔日的皇室。”
玉祺瑞就道:“當日,我隻是一心要與熙寧投降,哪裏想到那熙寧皇帝竟那樣剛烈呢?他的命,我哪裏想要?若雲妃果然無辜,這一切,便就是我造的孽了。”
自玉祺瑞搬住離宮後,無論是對昔日的舊臣,還是對身邊伺候的宮女太監,玉祺瑞一概以‘我’稱之。他想以此來昭示:他不過也是一個凡人。
“太上皇言重了。究竟,當年的證據卻是對雲氏不利。”見玉祺瑞終於扭轉開對雲氏的看法,姚璟的心裏,忽然就輕鬆了好些。
“好了。與你說了這麽久,我也累了。我當真是累了。你且隨我來,我這就給皇帝寫信。”
彼時,姚璟心裏想起玉祺瑞,又記起他殷殷交代的事情,直覺現在的永夜,雖外表平靜無事,但內裏已然飛遏著洶湧的波浪。
“姚大人何必現在就走?”太皇太後因讀了信,緊張的心口,終於也舒緩了下來。
“回太皇太後,聽說靈妃娘娘即日起將搬至甘泉宮與皇後作伴。微臣有些話,想囑咐娘娘幾句。”
“嗯。到底靈妃是你的女兒。你們父女敘話家常的,也很重要。不過,你從靈妃處出來後,務必還是要往哀家這裏來一趟,哀家這裏有一些要事。”
姚璟聽了,便對太皇太後行禮道:“微臣遵命。”
話說姚璟去了朝雲宮,果然看見女兒命幾個宮女在整理衣裳首飾。靈雨見父親來了,就命人上茶,方道:“爹爹來了宮裏,怎地不通知女兒一聲?”
“隻因事情緊急,務必辦好了,才能來你這裏!”姚璟喝了口茶。因思怔太上皇過國葬的這一月內,自己需閉門在家,靜心思過。他要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追悼懷念玉祺瑞。
“究竟是什麽事呢?”靈雨倒好奇起來了。
“不過朝政之事。為父既進宮了,就免不了要來看看你。這些時日,你既去皇後宮裏陪伴,行事就該低調謹慎。”
“女兒知道。”
姚璟遂又與靈雨說了一會話,方才出了朝雲宮,朝太皇太後的長樂宮而去。
姚璟既走,太皇太後便也出了甘泉宮,先回了長樂宮,等待姚璟。這個當口,靈雨也就領著碧雲等宮人,遙遙到了甘泉宮門口。
玉瓚還未離去,見靈雨來了,就淡淡道:“靈雨。這些日子,就辛苦你了。”
靈雨就回:“臣妾不辛苦,能近身伺候皇後,是臣妾的福氣!”
安歌聽了,心裏隻覺得肉麻。因就緩緩道:“你來了,我這裏也不寂寞了。多一個人,總有多一個人的好處。”
“如何不是呢?想這甘泉宮,隻會比從前更熱鬧的。“靈雨聽了,隨後加了一句。
玉瓚並不知安歌和靈雨的皮裏陽秋,今見安歌與靈雨說話也和睦,心裏忽安心不少,因覺將靈雨留在宮裏,也卻有一個用處。玉瓚就對安歌道:“我走了。料理父皇的喪事,到底不能耽擱。”
“去吧。這誤會既解,想這永夜的百姓更希望看到皇上的孝行。這可是一個重塑口碑的好機會。”安歌淡淡道。
玉瓚聽了,卻又將身子轉了過來。“果然,我的口碑很不好麽?”他似乎真的疑惑。
“我也不知道。你說過的,那些見風是雨的話不可信。從前,永夜的百姓對於皇宮突換太子一事,迄今還疑惑不解的。你多悲痛一些,百信也就多愛戴你一些。”
玉瓚聽了,看了她半響,就歎:“不想你果然關心我。安歌。到底是我的父皇,我這裏心裏如何不悲痛?有些事,隻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好。”說著,就腳步不禁又沉重了幾分。
安歌聽了,卻是移了話題道:“我懷有身子,若太上皇的靈柩移進內宮,我就不去拜祭了。”靈雨在旁聽了,不禁將眉蹙了一蹙,因覺這話大逆不道。這天下,哪有身為兒媳的,不去拜祭自己的公公?何況,這還是永夜的皇室?
“妹妹,這哪行?您是皇後!怎好不去哭靈?”靈雨驚詫道。
安歌聽了,隻是鎮定地看著靈雨。她當然不會去。即便她沒有身孕,她也不會去。若去了,就對不起自己求九泉之下的父皇母後了。這天底下,哪有為仇人去哭靈的?她捫心自問,這樣的要求,她辦不到。
玉瓚聽了,看了看她。他的心裏,是明白安歌在想什麽的。家國仇恨,她當然不會去靈堂。“不去就不去吧。”
“什麽?”靈雨一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也太過寵愛皇後了吧?“皇上——這不合禮法呀——”
“在我這裏,並不講什麽禮法。我說什麽,便是什麽。皇後的身子也很重要。”
“可——皇後若不去,天下的人會恥笑的!”
“天下的人,也不會都知道皇宮裏發生的事情!朕會頒一道聖旨下去!隻說皇後如何悲痛,以至於流淚哭泣,不能多行,隻能在甘泉宮捏靜養——”
什麽?靈雨一聽,已然不知該說什麽才好了!安歌何德何能,竟引得玉瓚為她至此!她的心裏,不禁又生出銘心的嫉恨!
安歌聽了玉瓚說了這些,心裏已然要笑。這個男人,看起來當真是在乎他!隻是,在他的心裏,許是關心他的孩子多一些吧!她還在思怔之中,就聽玉瓚又對靈雨道:“朕也囑咐過你一次的。見了皇後,不能以姐妹相稱。怎麽你又忘記了?這樣的話,朕不想說第三遍。”
當著安歌的麵,靈雨被玉瓚嗬斥了,頓覺丟了麵子,也就低了頭,將滿臉的緋色掩蓋去。安歌見了,倒有些於心不忍,因對玉瓚道:“皇上。姐妹稱呼的也熱絡。皇上何必介意一個稱呼呢?真正,靈妃是姚大人的獨生女兒。皇上不看僧麵,也須看些佛麵。”靈雨聽了,隻當是安歌有意諷刺她,心裏更是怨怒。
那玉瓚遂又對安歌囑咐幾句,方才抑製住悲痛走了。安歌看著他的背影,不禁一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未完待續)
玉瓚見了姚璟,沉聲道:“大人入宮,所為何事?”
姚璟就肅穆道:“臣來,為的是給皇上送一封信。”姚璟說著,將手裏端著的明黃信封,向上提了一提。
玉瓚看著這信封的顏色,目光就灼灼閃動,因問姚璟:“何人囑咐大人與朕送信?”
“回皇上,這囑托的人便是駕崩了的太上皇!”姚璟語音剛畢,玉瓚身旁的太皇太後便也吃了一驚!她喃喃道:“信?姚大人,太上皇是因何故,要囑咐你給皇上送信?”
姚璟就緩緩回:“回太皇太後,此信是臣三日前去離宮探望太上皇,太上皇親寫了囑咐臣交與皇上的。”
太皇太後聽了,便對玉瓚道:“你將此信打開,與我宣讀一下。”
玉瓚已經接了信,拆開蜜蠟的信封,玉瓚打開信紙,看著紙上數行熟悉的字跡,玉瓚的心,忽然就抑製不住地悲痛起來了。他寫的一手俊逸小篆,就來自於玉祺瑞的親授。父皇常教導他:“瓚兒。這練字就如做人,一定要工工整整,一筆一畫,不能馬虎——”
現在,玉瓚看著信,腦中不禁又想起那些沉沉的往事來。刹那的靈光閃爍間,玉瓚忽然明白了:無論那些往事是好的,還是壞的,但父皇在自己一生裏的重要地位,怎麽也無法抹去。這些,就構成了自己喜怒哀的人生。
玉瓚讀完信,沉默良久。安歌見他不說話,不禁在旁提醒:“皇上。信中都說了什麽?”
玉瓚聽了,將眼看向安歌。黯然道:“我父皇和我溝通不暢。因此將那些心裏話,都寫在書信中了。”玉瓚說著,便將信交與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接過,看了數眼,便長長歎息道:“罷了。”因就轉身對墨菊道:“墨菊。我們走吧。”
“太皇太後——”墨菊不知信裏寫了什麽,見太皇太後這般,不禁要問。
“皇上是無辜的。從這信中就可看出來。太上皇在信中,肯定了皇上的所為。想我永夜要想壯大,非皇上這樣的人才。瑾王爺太衝淡了。我們到底不能一己之私,來否定皇上的成就。如今,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皇上是有功勞的——”太皇太後看著玉瓚,歎息道。
墨菊一聽,知皇上與太上之死無幹,心裏不禁生出幾分高興。因道:“就是這樣好。”
姚璟聽了,遂在一旁道:“臣已將此信呈送,若無事,臣想先行告退。”姚璟的聲音低緩,對於先皇玉祺瑞,姚璟的心裏,也是複雜。早先,他的心裏待先皇,是有奪愛之恨的。後來,雲妃中毒身亡,隻令姚璟的心裏,更生嫌隙。
不過,他到底是有胸懷的人。知道自己身為一國之宰相,不能將私事放在首位。因此,對於玉祺瑞,還是盡心輔佐。一晃二十多載,玉祺瑞與他,在朝堂上也是君仁臣恭。不過,對於玉祺瑞發動的那場滅熙之戰,姚璟的心裏,還是持反對態度的。
小國熙寧,算來也是雲妃的故國。雖然她自小出生在永夜,但她的父母一輩,均從熙寧遷徙而來。雲妃的父親,從前也是熙寧國的貴族,因執意要娶家中的女奴為妻,從而惹得其父大怒,被收了族籍,驅除出熙寧。不過,即便這樣,雲妃的父親也不悔,帶了妻子女兒就悄悄入了永夜。起初,他們以買賣絲綢為生,後來生意做得大了,就從邊境的小鎮搬遷到了永夜重鎮薊州。恰巧,姚璟的父母正為他們的鄰居。就著這樣的緣故,姚璟和雲妃算是從小就認識的青梅竹馬。
自從知道雲妃真正的死因後,姚璟的心裏,與玉祺瑞,就開始有了裂痕。第一次爭執,卻是為的玉瓚和玉瑾。
姚璟記得,那是一個殘陽如血的黃昏。玉祺瑞成功覆滅小國熙寧,招姚璟入宮與他喝酒。
在酒宴之上,姚璟直言:“皇上將熙寧覆滅了,其實不過多此一舉。”
玉祺瑞聽了,自然內心不悅,因按捺住道:“到底是為了留給太子一個浩大的江山。”
因今日是雲妃的祭日了,姚璟的心情就有些不好,也就喝了許多的酒。“皇上。太子並非儲君的最宜人選。在臣看來,早晚有一天,這熙寧還是為複了國。”
玉祺瑞聽了,心裏便更是不悅。“你怎麽了?叫你來喝酒,不過是為添加幾分興意。自古立嫡立長,太子為儲君,有何不妥?”
“立長,更要立賢,更要立能。在臣看來,燕王玉瓚隻是比太子跟適宜的。這是臣的肺腑之言,還請皇上三思。”
玉祺瑞聽了,便坐不住了,就站了起來,說道:“朕知道你的心思。你和雲家有交情,這心裏總是偏向雲妃的孩子。燕王朕不是未考慮過,朕心裏,喜愛燕王實則是勝過太子的。但太子到底是正統。這也是皇後的意思。”
姚璟聽了,心裏不免悲憤:“皇上。您可知今日是什麽日子?”
“什麽日子?難道不是我永夜大軍凱旋歸來的好日子嗎?”
“皇上到底是忘了。”姚璟聽了,不禁歎息。
玉祺瑞見了,似乎從姚璟的神色中猜測出了什麽。因就想了一想,沉聲道:“朕知道,今日是雲氏沒了的日子。”
姚璟聽了,不禁苦笑:“看來,皇上還是記得的。”
玉祺瑞就慍道:“朕記得如何,不記得又如何?真正,這雲氏卻是那熙寧的細作。幸而熙寧已亡。不然,熙寧暗中和西涼聯係上了,總是與我永夜不利。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因此,不如早早下手的好。不然,以後留給太子,也是一個麻煩。”
姚璟聽了,心裏傷痛,因就道:“皇上。那不過幾封家書而已。僅從這些,如何就能斷定雲失乃細作呢?”
“窺一斑而見全豹。若雲氏心中無鬼,又為何將這些壓了不報?”
姚璟就歎:“既是家書,為何又要告訴皇上您呢?”
玉祺瑞就道:“所謂,無風不起浪。畢竟,從前宮中的那些傳言,也不是空穴來風。”玉祺瑞還是固執說道。
姚璟聽了,不禁默了一默。想想方又道:“那——燕王殿下可知他舅家的真實身份?”
玉祺瑞聽了,就搖頭道:“這些。朕一向瞞得緊。因此,他如今還不知道。”
姚璟聽了,不禁苦笑了一下,方沉重道:“可是——派兵滅了熙寧國的人,正是燕王殿下。”
玉祺瑞就道:“你錯了。滅熙寧的是朕。他不過一個執行之人。不過,雲氏的死因,朕到底還是要瞞他一輩子。”
<a id="wzsy" href="https://www.biquge.name">biquge.name</a>
“世上無不透風的牆。若殿下以後知道了呢?”
“雲氏初入宮,朕的心裏,也是喜歡的。隻是,無論再怎麽,她都不能與皇後相比。但為了顧及燕王,朕總不會將他母親的惡名傳出去。朕捫心自問,朕是對得住雲氏的。雲氏那般,是咎由自取。你不必對她同情。”
玉祺瑞說到這裏,姚璟已然坐不住了。在玉祺瑞的心裏,根本就不信雲妃的無辜。若一意與他爭辯,隻是更沒意趣。罷了罷了!莫如自己還是找個借口,早早出宮吧!
後來,姚璟果然就站在了玉瓚這邊。姚璟記得,最後一次去離宮見玉祺瑞,他二人其實是相言甚歡的。
他到了那裏,玉祺瑞立在高台上,早就遙遙地看見了。他給玉祺瑞如常行了禮。玉祺瑞就道:“你又來了。來見我作甚麽呢?不過是一天天地老了。”他話語雖惆悵,但形容之間,分明又帶了幾分喜色。他看著姚璟,就像見一個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姚璟聽了,也就看著麵前的玉祺瑞。自入了離宮後,玉祺瑞的兩鬢上,就添了不少白發。想玉瓚起兵一事,給他的打擊是巨大的。
“太皇太後尚在,太上皇並未就老。若太上皇自言老了,那麽微臣便也老了。”姚璟緩緩開口。
玉祺瑞聽了,就淡淡道:“聽說,你要遠遊去?”
“卻有此時,但也不是現在。”
“我是知道你的性子的。從前,你在朝堂之中,就屢次露出這樣的心意。不過,到底是如了你的願了。”
“太上皇果然知我。現在,永夜隻比從前更好的。我見了,心裏安逸,也就再不牽掛國事了。”
“嗯。其實我也羨慕你。”玉祺瑞說著,隻是看著高台遠方。
“臣以為——太上皇該恨臣的。”姚璟終於說出了心裏之言。
玉祺瑞聽了,倒是笑道:“恨?玉瓚舉兵那日,你站在他那一邊。我的心裏,確實恨你。當時,若有劍在手,隻想一把殺了你。”
“是呀。太上皇果然該殺了臣。臣原是您的宰相。可臨了,卻倒戈支持了皇帝。”
玉祺瑞聽了,便深深看了他數眼,方沉吟道:“姚璟。我發現我認識你這麽久,其實也不是那麽了解你。”
姚璟就道:“太上皇說的是。有時,臣也弄不懂,臣自己的心思。”
玉祺瑞就道:“是嗎?聰明如斯的你,竟也不知自己所為如何?這似乎說不過去。”
“臣其實是個糊塗的人。這一生,其實為功名所累。什麽大儒什麽高人,臣統統都不在乎。”
“哦?那麽你現在在乎什麽呢?”
“臣也並不是壞人。臣心裏在乎的是永夜的江山,得以長存。”
玉祺瑞聽了,就頓了一頓,方道:“我知你不是壞人。因而,心裏也未真正責怪與你。如今,我也在反思。的確,玉瓚比玉瑾更適宜這皇位。想百年之後,或許我該感謝你。”
姚璟一聽,心裏就陡生出了從前的許多溫情。因就對玉祺瑞行禮道:“太上皇寬宏。終究是臣背叛在先。這些時日,臣的心裏,也不是那麽安逸。”
“你不必如此。如今,你的女兒已經入宮,伺候在皇帝身邊。咱們算是親家了!”
見玉祺瑞提及女兒靈雨,姚璟的心裏,未免煩憂。這一生,他什麽都可以了,可唯獨靈雨,始終是自己心頭的牽掛。
姚璟不想在玉祺瑞麵前提及靈雨一事,因就移開話題道:“前半生,微臣信儒。後半生,微臣卻覺出佛道的好處來了。現在,也有了一點時間,果然就該往那些名山大川去走一走。”
“所以,我說我羨慕你。你來了,我正有一事要囑托你。”
“不知何事?隻要是微臣能辦到的!”
“我想給皇帝寫一封信。待寫好了,你好歹與我送給皇帝。”
姚璟聽了,想了一想,也就明白了。因對玉祺瑞道:“微臣一定好生轉交皇上。”
臨走之時,玉祺瑞方又喚住姚璟:“有一事,我還需同你說。但你發誓,務必不能告訴第二人。”
玉祺瑞遂叫姚璟走近一些,將那心中要事緩緩告訴了姚璟。姚璟聽了,雖然吃驚,但還是鎮定道:“這樣果然極好。微臣出宮後,定然會去尋他。”
玉祺瑞聽了,就鄭重對姚璟道:“幸而他還活著。也不枉我掛心了這些久。他與玉瓚,是永夜的兩極,缺一不可。玉瓚在明,他在暗。他對於玉瓚,總是一個遏製。”
姚璟聽了,就道:“微臣的心裏,也是這樣想的。這樣果然極好。”
玉祺瑞就歎:“現在,我也看開了。這心中無時不刻不以永夜為想。誰當皇帝,與我來說,也不是那般重要。”
姚璟聽了,就又默了一默,方凝重道:“太上皇——微臣心裏,到底還是為雲妃抱不平。與微臣看來,她委實是冤枉的——”
玉祺瑞聽了,就歎息:“這個,從前我是下了定論了。不過,自皇後故去後,我的心裏,也凱斯有了一些懷疑。究竟雲妃冤不冤枉,也需找到昔日的熙寧皇室為證。”
姚璟聽玉祺瑞這樣一說,心裏不禁放鬆許多。“微臣會想方設法尋到熙寧昔日的皇室。”
玉祺瑞就道:“當日,我隻是一心要與熙寧投降,哪裏想到那熙寧皇帝竟那樣剛烈呢?他的命,我哪裏想要?若雲妃果然無辜,這一切,便就是我造的孽了。”
自玉祺瑞搬住離宮後,無論是對昔日的舊臣,還是對身邊伺候的宮女太監,玉祺瑞一概以‘我’稱之。他想以此來昭示:他不過也是一個凡人。
“太上皇言重了。究竟,當年的證據卻是對雲氏不利。”見玉祺瑞終於扭轉開對雲氏的看法,姚璟的心裏,忽然就輕鬆了好些。
“好了。與你說了這麽久,我也累了。我當真是累了。你且隨我來,我這就給皇帝寫信。”
彼時,姚璟心裏想起玉祺瑞,又記起他殷殷交代的事情,直覺現在的永夜,雖外表平靜無事,但內裏已然飛遏著洶湧的波浪。
“姚大人何必現在就走?”太皇太後因讀了信,緊張的心口,終於也舒緩了下來。
“回太皇太後,聽說靈妃娘娘即日起將搬至甘泉宮與皇後作伴。微臣有些話,想囑咐娘娘幾句。”
“嗯。到底靈妃是你的女兒。你們父女敘話家常的,也很重要。不過,你從靈妃處出來後,務必還是要往哀家這裏來一趟,哀家這裏有一些要事。”
姚璟聽了,便對太皇太後行禮道:“微臣遵命。”
話說姚璟去了朝雲宮,果然看見女兒命幾個宮女在整理衣裳首飾。靈雨見父親來了,就命人上茶,方道:“爹爹來了宮裏,怎地不通知女兒一聲?”
“隻因事情緊急,務必辦好了,才能來你這裏!”姚璟喝了口茶。因思怔太上皇過國葬的這一月內,自己需閉門在家,靜心思過。他要以這樣一種方式,來追悼懷念玉祺瑞。
“究竟是什麽事呢?”靈雨倒好奇起來了。
“不過朝政之事。為父既進宮了,就免不了要來看看你。這些時日,你既去皇後宮裏陪伴,行事就該低調謹慎。”
“女兒知道。”
姚璟遂又與靈雨說了一會話,方才出了朝雲宮,朝太皇太後的長樂宮而去。
姚璟既走,太皇太後便也出了甘泉宮,先回了長樂宮,等待姚璟。這個當口,靈雨也就領著碧雲等宮人,遙遙到了甘泉宮門口。
玉瓚還未離去,見靈雨來了,就淡淡道:“靈雨。這些日子,就辛苦你了。”
靈雨就回:“臣妾不辛苦,能近身伺候皇後,是臣妾的福氣!”
安歌聽了,心裏隻覺得肉麻。因就緩緩道:“你來了,我這裏也不寂寞了。多一個人,總有多一個人的好處。”
“如何不是呢?想這甘泉宮,隻會比從前更熱鬧的。“靈雨聽了,隨後加了一句。
玉瓚並不知安歌和靈雨的皮裏陽秋,今見安歌與靈雨說話也和睦,心裏忽安心不少,因覺將靈雨留在宮裏,也卻有一個用處。玉瓚就對安歌道:“我走了。料理父皇的喪事,到底不能耽擱。”
“去吧。這誤會既解,想這永夜的百姓更希望看到皇上的孝行。這可是一個重塑口碑的好機會。”安歌淡淡道。
玉瓚聽了,卻又將身子轉了過來。“果然,我的口碑很不好麽?”他似乎真的疑惑。
“我也不知道。你說過的,那些見風是雨的話不可信。從前,永夜的百姓對於皇宮突換太子一事,迄今還疑惑不解的。你多悲痛一些,百信也就多愛戴你一些。”
玉瓚聽了,看了她半響,就歎:“不想你果然關心我。安歌。到底是我的父皇,我這裏心裏如何不悲痛?有些事,隻有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好。”說著,就腳步不禁又沉重了幾分。
安歌聽了,卻是移了話題道:“我懷有身子,若太上皇的靈柩移進內宮,我就不去拜祭了。”靈雨在旁聽了,不禁將眉蹙了一蹙,因覺這話大逆不道。這天下,哪有身為兒媳的,不去拜祭自己的公公?何況,這還是永夜的皇室?
“妹妹,這哪行?您是皇後!怎好不去哭靈?”靈雨驚詫道。
安歌聽了,隻是鎮定地看著靈雨。她當然不會去。即便她沒有身孕,她也不會去。若去了,就對不起自己求九泉之下的父皇母後了。這天底下,哪有為仇人去哭靈的?她捫心自問,這樣的要求,她辦不到。
玉瓚聽了,看了看她。他的心裏,是明白安歌在想什麽的。家國仇恨,她當然不會去靈堂。“不去就不去吧。”
“什麽?”靈雨一聽了,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上——也太過寵愛皇後了吧?“皇上——這不合禮法呀——”
“在我這裏,並不講什麽禮法。我說什麽,便是什麽。皇後的身子也很重要。”
“可——皇後若不去,天下的人會恥笑的!”
“天下的人,也不會都知道皇宮裏發生的事情!朕會頒一道聖旨下去!隻說皇後如何悲痛,以至於流淚哭泣,不能多行,隻能在甘泉宮捏靜養——”
什麽?靈雨一聽,已然不知該說什麽才好了!安歌何德何能,竟引得玉瓚為她至此!她的心裏,不禁又生出銘心的嫉恨!
安歌聽了玉瓚說了這些,心裏已然要笑。這個男人,看起來當真是在乎他!隻是,在他的心裏,許是關心他的孩子多一些吧!她還在思怔之中,就聽玉瓚又對靈雨道:“朕也囑咐過你一次的。見了皇後,不能以姐妹相稱。怎麽你又忘記了?這樣的話,朕不想說第三遍。”
當著安歌的麵,靈雨被玉瓚嗬斥了,頓覺丟了麵子,也就低了頭,將滿臉的緋色掩蓋去。安歌見了,倒有些於心不忍,因對玉瓚道:“皇上。姐妹稱呼的也熱絡。皇上何必介意一個稱呼呢?真正,靈妃是姚大人的獨生女兒。皇上不看僧麵,也須看些佛麵。”靈雨聽了,隻當是安歌有意諷刺她,心裏更是怨怒。
那玉瓚遂又對安歌囑咐幾句,方才抑製住悲痛走了。安歌看著他的背影,不禁一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