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也就是想象著樂嗬一下而已,以他的身份,根本看不上仙境裏麵的那些女子。
馬車路過宜春院的時候,李顯眼中不但透露著不屑,甚至還有些厭惡。
兩人回到寶安縣和房沼繼續搓了一頓後,就直接開始啟程回臨源縣了,反正王鎮和吳優才出去一個十多天,怎麽也沒有那麽快回來,繼續留在這邊也沒什麽事情,拿到了錢,自然就得回去了。
來的時候用了兩天多,回去就得二十多天了,李顯看著前行一丈倒退五尺的船行方式,咧著嘴都不知道該怎麽評價了。
王平安遞了一把荔枝給他,吐出嘴裏的荔枝核笑道:“耐心些吧,上水就是這樣了,畢竟這邊河流並不開闊,可不敢滿帆行船。”
李顯點了點頭,剝開荔枝吃了一顆後,歎了口氣說道:“其實像咱們不帶貨的情況下,走陸路應該還要快一些。”
“陸路確實更快,卻也快不了多少,而且比水路辛苦許多。”
李顯撇了撇嘴,不滿的說道:“嶺南都已經這麽有錢賺,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把官道重新修整一下,要是全部修成更平整的水泥路,走陸路就沒那麽辛苦。”
王平安想了想,解釋道:“嶺南其實更注重商業,現在他們把沿海航道探查清楚之後,貨物壓力解決了,陸路的修整事宜多半被擱置了起來。
想要修整官道,多半得等整個嶺南都繁榮起來之後才行,嗯,倒不用達到寶安縣那種繁華,和中原普通州縣的程度差不多,應該就會考慮修整官道了。”
“那不得等一二十年啊?”
“差不多。”
嶺南現在的繁華隻是局部地區而已,主要集中在寶安縣周邊最繁華,次一點的地方就是珠江流域和沿海,畢竟出產必須得方便運輸出去才能值錢,有錢才會繁華起來。
其餘運輸不便的山區,多半都還是老樣子,想要把嶺南整個開發出來,還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不過隨著渝州一係的逐漸深入嶺南各地,主要是各種技術的傳播,嶺南繁華的進程倒是加快了不少,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自然會被更多的開發出來,有人有地,自然會繁華起來。
李顯無聊的四處張望,看見岸邊有人正在割甘蔗筍,不由好奇的問道:“他們那甘蔗筍好像也不怎麽密啊,幹嘛還要割掉一些啊?”
王平安打量了一眼,笑道:“人家這是專門賣大甘蔗的,種一根就賣一根的錢,自然得控製間距才行。”
“大甘蔗不是挑選大一點的出來賣就行了嗎,怎麽還要專門種?”
“那不一樣,比如一畝地畝產甘蔗一萬斤,他們這樣種,那一萬斤都是大甘蔗,那種密植的產量差不多,可是五千斤大甘蔗也不一定挑得出來,而且質量也沒他們的好。
如果他們這種一文錢四斤的話,挑出來的那種就是一文錢五斤,而送到糖廠裏麵那種可能一文錢得七八斤,有些地方甚至一文錢十斤。
這麽一比較,他們這麽種植劃算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聽完王平安的解釋,李顯恍然的點了點頭,接著問道:“那他們不知道種植的時候就種稀疏一點嗎?幹嘛現在又來割筍,既浪費種子,又麻煩的。”
王平安搖了搖頭,繼續解釋道:“那不一樣的,甘蔗種子哪怕挑選過,也不一定全部都會發芽,這樣密植之後再割筍可以保證間距,不然補種起來更麻煩。
以前父親第一次在渝州種植甘蔗,哪怕是囑咐了人家買種植,運送到渝州之後,依然有三成一半蟲蛀一半損毀,挑選不仔細很容易就給種下去了。
嗬嗬,我娘親說她第一次吃紅糖,就是吃的那些爛甘蔗熬出來的紅糖。”
李顯感歎道:“沒想到種個甘蔗,門道也還挺多。”
王平安,點頭笑道:“世間求活就沒有容易的,做一行就得精一行,對於這些事情,我也不過是略知一二而已,道館和渝州都有專門研究這個的。”
李顯皺了皺眉,說道:“他們兩個地方這麽重合研究,會不會造成浪費啊?別的不說,那些家夥的俸祿可是很高的哪裏。”
王平安搖了搖頭,解釋道:“應該不會,道館主要還是研究各種礦物和微生物對農作物的效果的怎麽樣,而渝州農家那邊才是真正對各種農作物在全麵研究。
其實兩個地方屬於互補性質,這麽說吧,道館隻看農作物的反應,而渝州農家則是需要想辦法把高產量的農作物普及開來。
他們的俸祿確實很高,不過相比他們的成績,那點俸祿還是給得很劃算的。”
李顯挑了挑眉,問道:“就憑他們花費十年的時間,才把麥子和稻子的產量提高了一成多點?”
王平安笑了笑,uu看書 ww.uukanshu.om說道:“一成看起來確實不多,可是咱們大唐麵積大啊,合計一下,一成的產量也不少了,再說,不是還有大白菜和各種果蔬都高產了嗎?
那也是從側麵解決了口糧問題的,還有各種牲口也因為他們的研究養殖的更好了,那也能節約不少糧食啊。
父親對他們的進度倒是很滿意,曾經私下對我說,十年提高一成算好了,哪怕是百年翻倍,或者兩百年翻倍都很不錯,隻要一直這麽提高下去,早晚咱們有吃不完的糧食。”
李顯想了想,點頭道:“這倒也是,要是沒有獨尊儒術,在西漢時候就一直這麽提高下來,到今天咱們還真是有吃不完的糧食。
糧食才是國本啊,哪怕現在大唐已經存儲了那麽多糧食和臘肉,父皇和母後每年還是會拿出一部分錢出來繼續收購糧食和臘肉。
隻要地倉修建的好,存個十年二十年的也不會壞掉,隻有多多的儲存糧食,國家才能穩固,畢竟管你什麽身份,隻要是人,總得吃東西的。”
王平安點頭笑道:“所以了,咱們開發南召,礦產要找,糧食也得照種,豬照養。”
馬車路過宜春院的時候,李顯眼中不但透露著不屑,甚至還有些厭惡。
兩人回到寶安縣和房沼繼續搓了一頓後,就直接開始啟程回臨源縣了,反正王鎮和吳優才出去一個十多天,怎麽也沒有那麽快回來,繼續留在這邊也沒什麽事情,拿到了錢,自然就得回去了。
來的時候用了兩天多,回去就得二十多天了,李顯看著前行一丈倒退五尺的船行方式,咧著嘴都不知道該怎麽評價了。
王平安遞了一把荔枝給他,吐出嘴裏的荔枝核笑道:“耐心些吧,上水就是這樣了,畢竟這邊河流並不開闊,可不敢滿帆行船。”
李顯點了點頭,剝開荔枝吃了一顆後,歎了口氣說道:“其實像咱們不帶貨的情況下,走陸路應該還要快一些。”
“陸路確實更快,卻也快不了多少,而且比水路辛苦許多。”
李顯撇了撇嘴,不滿的說道:“嶺南都已經這麽有錢賺,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把官道重新修整一下,要是全部修成更平整的水泥路,走陸路就沒那麽辛苦。”
王平安想了想,解釋道:“嶺南其實更注重商業,現在他們把沿海航道探查清楚之後,貨物壓力解決了,陸路的修整事宜多半被擱置了起來。
想要修整官道,多半得等整個嶺南都繁榮起來之後才行,嗯,倒不用達到寶安縣那種繁華,和中原普通州縣的程度差不多,應該就會考慮修整官道了。”
“那不得等一二十年啊?”
“差不多。”
嶺南現在的繁華隻是局部地區而已,主要集中在寶安縣周邊最繁華,次一點的地方就是珠江流域和沿海,畢竟出產必須得方便運輸出去才能值錢,有錢才會繁華起來。
其餘運輸不便的山區,多半都還是老樣子,想要把嶺南整個開發出來,還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
不過隨著渝州一係的逐漸深入嶺南各地,主要是各種技術的傳播,嶺南繁華的進程倒是加快了不少,隨著人口的繁衍,土地自然會被更多的開發出來,有人有地,自然會繁華起來。
李顯無聊的四處張望,看見岸邊有人正在割甘蔗筍,不由好奇的問道:“他們那甘蔗筍好像也不怎麽密啊,幹嘛還要割掉一些啊?”
王平安打量了一眼,笑道:“人家這是專門賣大甘蔗的,種一根就賣一根的錢,自然得控製間距才行。”
“大甘蔗不是挑選大一點的出來賣就行了嗎,怎麽還要專門種?”
“那不一樣,比如一畝地畝產甘蔗一萬斤,他們這樣種,那一萬斤都是大甘蔗,那種密植的產量差不多,可是五千斤大甘蔗也不一定挑得出來,而且質量也沒他們的好。
如果他們這種一文錢四斤的話,挑出來的那種就是一文錢五斤,而送到糖廠裏麵那種可能一文錢得七八斤,有些地方甚至一文錢十斤。
這麽一比較,他們這麽種植劃算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聽完王平安的解釋,李顯恍然的點了點頭,接著問道:“那他們不知道種植的時候就種稀疏一點嗎?幹嘛現在又來割筍,既浪費種子,又麻煩的。”
王平安搖了搖頭,繼續解釋道:“那不一樣的,甘蔗種子哪怕挑選過,也不一定全部都會發芽,這樣密植之後再割筍可以保證間距,不然補種起來更麻煩。
以前父親第一次在渝州種植甘蔗,哪怕是囑咐了人家買種植,運送到渝州之後,依然有三成一半蟲蛀一半損毀,挑選不仔細很容易就給種下去了。
嗬嗬,我娘親說她第一次吃紅糖,就是吃的那些爛甘蔗熬出來的紅糖。”
李顯感歎道:“沒想到種個甘蔗,門道也還挺多。”
王平安,點頭笑道:“世間求活就沒有容易的,做一行就得精一行,對於這些事情,我也不過是略知一二而已,道館和渝州都有專門研究這個的。”
李顯皺了皺眉,說道:“他們兩個地方這麽重合研究,會不會造成浪費啊?別的不說,那些家夥的俸祿可是很高的哪裏。”
王平安搖了搖頭,解釋道:“應該不會,道館主要還是研究各種礦物和微生物對農作物的效果的怎麽樣,而渝州農家那邊才是真正對各種農作物在全麵研究。
其實兩個地方屬於互補性質,這麽說吧,道館隻看農作物的反應,而渝州農家則是需要想辦法把高產量的農作物普及開來。
他們的俸祿確實很高,不過相比他們的成績,那點俸祿還是給得很劃算的。”
李顯挑了挑眉,問道:“就憑他們花費十年的時間,才把麥子和稻子的產量提高了一成多點?”
王平安笑了笑,uu看書 ww.uukanshu.om說道:“一成看起來確實不多,可是咱們大唐麵積大啊,合計一下,一成的產量也不少了,再說,不是還有大白菜和各種果蔬都高產了嗎?
那也是從側麵解決了口糧問題的,還有各種牲口也因為他們的研究養殖的更好了,那也能節約不少糧食啊。
父親對他們的進度倒是很滿意,曾經私下對我說,十年提高一成算好了,哪怕是百年翻倍,或者兩百年翻倍都很不錯,隻要一直這麽提高下去,早晚咱們有吃不完的糧食。”
李顯想了想,點頭道:“這倒也是,要是沒有獨尊儒術,在西漢時候就一直這麽提高下來,到今天咱們還真是有吃不完的糧食。
糧食才是國本啊,哪怕現在大唐已經存儲了那麽多糧食和臘肉,父皇和母後每年還是會拿出一部分錢出來繼續收購糧食和臘肉。
隻要地倉修建的好,存個十年二十年的也不會壞掉,隻有多多的儲存糧食,國家才能穩固,畢竟管你什麽身份,隻要是人,總得吃東西的。”
王平安點頭笑道:“所以了,咱們開發南召,礦產要找,糧食也得照種,豬照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