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雖然隻跟在王嬸子與楊波後麵撿草,來回彎腰,腰也酸的很,好不容易,終於把田裏的草鋤完了,王嬸子撿了幾棵大的,繞在一起,做了根草繩,把幾堆草捆成兩捆,背著往家去了。
做農活就是這樣,天冷的時候,沒什麽農活做,天熱的時候,不管是撒種子還是鋤草,都是累的一身汗,回到家,衣裳都有酸味了,茶茶雖不太懂做農活,卻見過爹娘以前種田,知道鋤草回來洗個澡是最好了,於是給王嬸子家燒了一大鍋的熱水,楊老爺子放羊回來,見茶茶頭上落的都是灰,也有些感動,嘴裏嘟囔著:“生個閨女……就是好哇。唉,你瞧那葫蘆,整天就知道跟著小狗撒歡,啥時候長大成事呢?”說著,又去摸他的煙鍋子,楊老爺子年紀大了些,放羊又累了一天,回到家,就隻想坐著安生會兒,可自從跟芙蓉家當上鄰居,每到飯點,就能看到葫蘆來自己家裏晃悠,吃東西也就算了,小孩子到底吃不了多少,關鍵是葫蘆就像那上了發條的鬧鍾,埋在地下的炸彈,不知道啥時候踩上了,他就得爆一回。當然了,你就是不踩上,他也能時不時的爆一回。
王嬸子洗完了澡,見茶茶都把從田裏背回來的草撒在羊圈裏了,不禁誇讚:“不是我說,茶茶跟芙蓉的脾氣啊,雖是親姐妹的,可到底不太像,茶茶有點像你們的娘,話少,做活也是默不作聲就做了,是個好孩子。”
茶茶被王嬸子誇的臉上緋紅,見自己的姐也回來了,便預備著回家做飯,夏天天長夜短,晚飯也不敢太早做,晚飯吃的太早,半夜說不準就又餓了,眼瞅著太陽落山了,天邊一層紅雲,這時候燒飯正好,王嬸子卻把她攔住了:“今兒你們家也別做飯了,我早上去田裏時,活好了麵,晚上啊,咱炸油條吃。”
油條這東西,在石米鎮雖不算稀罕,幾文錢一根,但都是集鎮上賣的,若說家裏炸,那倒不多見,這東西太費油,往往倒半鍋油去炸油條,炸完了油條,油就隻剩個鍋底了。各家各戶炒菜都想著省油,有時候買些肉,也想著買肥一些,因為肥肉可以煸一點油出來。所以這耗油的吃食,並不常做,偶爾想吃了,也不過是去買上兩根,嚐個新鮮,楊老爺子吐著煙圈,乜斜著眼問王嬸子:“這離過年還遠著咧,就那一罐子油,不照日子過了?今兒吃完不講明天了?”
“爹,去年一年咱家也沒炸油條,娘也是好心讓你嚐個鮮,怎麽,爹你不願意吃油條啊?”楊波說。
楊老爺子一聽這話,便不說話了,提起吃油條,好像都是前年的事了,過年的時候,也不過是包了餃子,蒸了棗花,反正麵也活好了,炸就炸吧。隻當是過節了。
芙蓉以前常吃油條,卻不知道它是怎麽做出來的,這回正好跟著王嬸子學學,茶茶一聽說炸油條,趕緊坐到灶前,準備升火,在芙蓉的記憶裏,茶茶這兩個字,緊密的跟灶聯係在了一起,自己剛重生那會,是茶茶在灶前給自己燒熱水喝,平時自己做飯,茶茶也會幫著燒火,隻是夏天燒火,確實比做飯還難受,天熱,灶裏的火苗衝著臉,總是很燙,而且燒火的草木灰容易落的滿頭滿身都是。
炸油條的麵比較軟,是溫水活出來的,王嬸子把麵盆對著案子,把麵扯到案子上,然後撒些麵粉開始揉,這麵彈性十足,等揉好了,拿著擀麵杖開始擀,擀出手掌那麽寬,便拿刀切出兩指寬的條,兩根條合在一起,拿一根筷子在上麵一壓,便是雛形了。
一罐子油都倒進了鍋裏,茶茶給灶裏加上柴,燒的很旺,不多時,鍋裏的油就開始翻滾,王嬸子拿手在油麵上試了試,溫度夠了,就把壓好的油條從案子上拿起來,兩隻手揪著拉長,然後迅速的扔進油鍋裏,油條在鍋裏翻了個身,便鼓了起來,炸了兩分鍾,就焦黃了,王嬸子拿了個漏勺,放在碗上,然後把炸出鍋的油條放在漏勺上,這樣還能滴下來些油,油條也不會太油膩,葫蘆一見油條炸好了,也不帶著老四在院裏捉蜻蜓了,乖乖的站在灶前守著,王嬸子見油條涼了些,就把它從漏勺上夾起來,葫蘆還以為是給他的,趕緊的伸手,沒想到王嬸子夾起油條卻扔進了灶裏,熊熊的火苗瞬間把油條掩蓋住了,葫蘆欲哭無淚,芙蓉也百心不得其解,好好的油條,為什麽要扔進灶裏呢?
“這是咱石米鎮的老風俗了。”王嬸子又從鍋裏夾起一根油條放在漏勺上,還不忘安慰葫蘆:“這一根涼了就給你吃,不要急。這老風俗啊,是祖上傳下來的,灶前做了啥,灶王爺可都能聞著味兒,他小年二十三的時候,要上天言好事,給玉皇大帝講這民間的事,哪能不讓灶王爺吃好呢,家裏很久不炸一回油條,炸好了當然要先孝敬灶王爺了,不但咱家,就是別家,那些有錢人家,每每做了什麽好的,也不忘孝敬呢。”
芙蓉抬頭看看後牆上貼的灶王爺畫像,幾根小胡子,圓圓的臉,畫像兩邊還寫著什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話,煙熏火燎的,畫像上積了一層灰,看上去暗的很,隻是灶王爺的眼神卻炯炯有神,趁著夾油條的空當,王嬸子也不忘吆喝兩聲:“今兒的油條炸好了,灶王爺,您吃吧。”那種虔誠,是芙蓉這樣的小孩子學不來的。
第二根油條終於輪到葫蘆了,他拿起來就咬了一口,然後嫌屋裏太熱,跑去了院子裏,芙蓉真拿自己這個弟弟沒辦法,怎麽就不懂得禮讓呢,怎麽說數他最小,不會孔融讓梨,至少嘴上也客氣一點,難怪楊老爺子抽著煙鍋子,見葫蘆拿著油條在院裏晃悠,眼裏都能冒出火來。
-------------------------------------------------------------------------------------------
今兒見一個書友留言,說這個葫蘆,很遭人嫌,一股子,心酸的趕腳,油然而生......
做農活就是這樣,天冷的時候,沒什麽農活做,天熱的時候,不管是撒種子還是鋤草,都是累的一身汗,回到家,衣裳都有酸味了,茶茶雖不太懂做農活,卻見過爹娘以前種田,知道鋤草回來洗個澡是最好了,於是給王嬸子家燒了一大鍋的熱水,楊老爺子放羊回來,見茶茶頭上落的都是灰,也有些感動,嘴裏嘟囔著:“生個閨女……就是好哇。唉,你瞧那葫蘆,整天就知道跟著小狗撒歡,啥時候長大成事呢?”說著,又去摸他的煙鍋子,楊老爺子年紀大了些,放羊又累了一天,回到家,就隻想坐著安生會兒,可自從跟芙蓉家當上鄰居,每到飯點,就能看到葫蘆來自己家裏晃悠,吃東西也就算了,小孩子到底吃不了多少,關鍵是葫蘆就像那上了發條的鬧鍾,埋在地下的炸彈,不知道啥時候踩上了,他就得爆一回。當然了,你就是不踩上,他也能時不時的爆一回。
王嬸子洗完了澡,見茶茶都把從田裏背回來的草撒在羊圈裏了,不禁誇讚:“不是我說,茶茶跟芙蓉的脾氣啊,雖是親姐妹的,可到底不太像,茶茶有點像你們的娘,話少,做活也是默不作聲就做了,是個好孩子。”
茶茶被王嬸子誇的臉上緋紅,見自己的姐也回來了,便預備著回家做飯,夏天天長夜短,晚飯也不敢太早做,晚飯吃的太早,半夜說不準就又餓了,眼瞅著太陽落山了,天邊一層紅雲,這時候燒飯正好,王嬸子卻把她攔住了:“今兒你們家也別做飯了,我早上去田裏時,活好了麵,晚上啊,咱炸油條吃。”
油條這東西,在石米鎮雖不算稀罕,幾文錢一根,但都是集鎮上賣的,若說家裏炸,那倒不多見,這東西太費油,往往倒半鍋油去炸油條,炸完了油條,油就隻剩個鍋底了。各家各戶炒菜都想著省油,有時候買些肉,也想著買肥一些,因為肥肉可以煸一點油出來。所以這耗油的吃食,並不常做,偶爾想吃了,也不過是去買上兩根,嚐個新鮮,楊老爺子吐著煙圈,乜斜著眼問王嬸子:“這離過年還遠著咧,就那一罐子油,不照日子過了?今兒吃完不講明天了?”
“爹,去年一年咱家也沒炸油條,娘也是好心讓你嚐個鮮,怎麽,爹你不願意吃油條啊?”楊波說。
楊老爺子一聽這話,便不說話了,提起吃油條,好像都是前年的事了,過年的時候,也不過是包了餃子,蒸了棗花,反正麵也活好了,炸就炸吧。隻當是過節了。
芙蓉以前常吃油條,卻不知道它是怎麽做出來的,這回正好跟著王嬸子學學,茶茶一聽說炸油條,趕緊坐到灶前,準備升火,在芙蓉的記憶裏,茶茶這兩個字,緊密的跟灶聯係在了一起,自己剛重生那會,是茶茶在灶前給自己燒熱水喝,平時自己做飯,茶茶也會幫著燒火,隻是夏天燒火,確實比做飯還難受,天熱,灶裏的火苗衝著臉,總是很燙,而且燒火的草木灰容易落的滿頭滿身都是。
炸油條的麵比較軟,是溫水活出來的,王嬸子把麵盆對著案子,把麵扯到案子上,然後撒些麵粉開始揉,這麵彈性十足,等揉好了,拿著擀麵杖開始擀,擀出手掌那麽寬,便拿刀切出兩指寬的條,兩根條合在一起,拿一根筷子在上麵一壓,便是雛形了。
一罐子油都倒進了鍋裏,茶茶給灶裏加上柴,燒的很旺,不多時,鍋裏的油就開始翻滾,王嬸子拿手在油麵上試了試,溫度夠了,就把壓好的油條從案子上拿起來,兩隻手揪著拉長,然後迅速的扔進油鍋裏,油條在鍋裏翻了個身,便鼓了起來,炸了兩分鍾,就焦黃了,王嬸子拿了個漏勺,放在碗上,然後把炸出鍋的油條放在漏勺上,這樣還能滴下來些油,油條也不會太油膩,葫蘆一見油條炸好了,也不帶著老四在院裏捉蜻蜓了,乖乖的站在灶前守著,王嬸子見油條涼了些,就把它從漏勺上夾起來,葫蘆還以為是給他的,趕緊的伸手,沒想到王嬸子夾起油條卻扔進了灶裏,熊熊的火苗瞬間把油條掩蓋住了,葫蘆欲哭無淚,芙蓉也百心不得其解,好好的油條,為什麽要扔進灶裏呢?
“這是咱石米鎮的老風俗了。”王嬸子又從鍋裏夾起一根油條放在漏勺上,還不忘安慰葫蘆:“這一根涼了就給你吃,不要急。這老風俗啊,是祖上傳下來的,灶前做了啥,灶王爺可都能聞著味兒,他小年二十三的時候,要上天言好事,給玉皇大帝講這民間的事,哪能不讓灶王爺吃好呢,家裏很久不炸一回油條,炸好了當然要先孝敬灶王爺了,不但咱家,就是別家,那些有錢人家,每每做了什麽好的,也不忘孝敬呢。”
芙蓉抬頭看看後牆上貼的灶王爺畫像,幾根小胡子,圓圓的臉,畫像兩邊還寫著什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話,煙熏火燎的,畫像上積了一層灰,看上去暗的很,隻是灶王爺的眼神卻炯炯有神,趁著夾油條的空當,王嬸子也不忘吆喝兩聲:“今兒的油條炸好了,灶王爺,您吃吧。”那種虔誠,是芙蓉這樣的小孩子學不來的。
第二根油條終於輪到葫蘆了,他拿起來就咬了一口,然後嫌屋裏太熱,跑去了院子裏,芙蓉真拿自己這個弟弟沒辦法,怎麽就不懂得禮讓呢,怎麽說數他最小,不會孔融讓梨,至少嘴上也客氣一點,難怪楊老爺子抽著煙鍋子,見葫蘆拿著油條在院裏晃悠,眼裏都能冒出火來。
-------------------------------------------------------------------------------------------
今兒見一個書友留言,說這個葫蘆,很遭人嫌,一股子,心酸的趕腳,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