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改土歸流之事,既不是贛州知府鄭儒新首創,也不是朱由檢將後世的政策提前。


    早在明太祖成祖朝便已有了此番提法,但為什麽沒有推得下去呢,還不是因為推不動。


    土司盤踞偏遠山區多年,根深蒂固、盤根錯節,想要徹底剿滅,幾無可能。


    即使是太祖成祖朝,國力雄厚,兵鋒也盛,但仍然推不動,其難度可見一斑。


    相比於國初,今日天子欲重推此事,不僅朝廷沒錢,兵鋒也不顯,盡管嘴上說的頭頭是道,但知易行難,實際操作便是千難萬難。


    所以一開始,朱由檢便要問問這鄭儒新敢不敢接此事。


    可沒讓朱由檢久等,略微沉吟片刻,鄭儒新便上前說道。


    “為陛下分憂,乃臣子本分,臣豈敢畏難乎。”


    “好,鄭卿果乃敢於任事之人,朕亦沒有看錯愛卿!”


    朱由檢朗聲讚道,對於他能這麽快便應了此事,朱由檢卻並不驚奇。


    對於想要交予重任的鄭儒新,朱由檢自然是命人查了個抵掉,其在贛州之地為官多年,有著豐富的地方從政經驗,而且處理藩事的一把好手。


    鄭儒新為官十數年,其治下土司鮮有聚眾叛亂者。


    僅憑鄭儒新的履曆,朱由檢便判斷該人還是能幹事的,於是便更加屬意他來主管此事。


    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但朱由檢話音剛落,鄭儒新便上前拜道。


    “陛下若以臣任此事,臣須有兩請。”


    鄭儒新話說的很委婉了,但朱由檢卻知道他這是在談條件了,不過他卻不在意。


    敢提條件應是將此事放在了心上,隻有想竭力辦成此事,才會想著提條件。


    “愛卿但講無妨。”


    見天子臉色未變,鄭儒新又拜了一拜才大著膽子道。


    “臣有兩請,其一當是請陛下遣一強軍聽臣指揮,其二當是請陛下授予臣總理土司流官選派任免之權。”


    鄭儒新說完,便叩首不起,身體似在發抖。


    而一旁的王承恩聞言,心裏立時倒吸了一口涼氣,軍權和官員任免權,這鄭儒新是要學藩鎮割據嗎?


    王承恩偷偷拿眼瞟了瞟天子,卻見天子依然神色平靜的坐在禦案之後,神情並沒有什麽變化。


    “朕準了!”


    對於鄭儒新的這兩項要求,朱由檢自然是明白其用意的,要軍權是為了方便鎮壓不服從改土歸流政令的土司勢力,


    而要官員任免權,則是為了精挑第一任朝廷流官,免得朝廷所派官員魚目混雜,因為一顆老鼠屎壞了他的大計。


    對於這兩項要求,即使鄭儒新不提,朱由檢也是要予以他的,想要別人幹事,必須的放權。


    如改土歸流之類的千年大計,想能成,必須要匹配足夠的權力,而軍權和人事權缺一不可。


    此外,朱由檢還想送給他一個大禮。


    對於朱由檢這麽快的答應下來,鄭儒新卻沒有預料到,自唐代藩鎮禍亂以後,曆朝曆代的天子便更加重視君權集中,無論是君權還是官員任免權皆集中在朝廷。


    宋朝和本朝尤甚,哪怕是一九品官員的任命也得經吏部審核,而其免職,更是需要吏部同意,州縣主官根本沒有權利任免本地官員。


    尤其是本朝,向來注重官員製衡,以小製大更是玩的出神入化,一個七品給事中,敢在朝堂噴當朝首輔,更別說各地的七品巡按禦史了,那就是口含天乾的欽差大臣。


    見天子沒有思慮就應了此事,鄭儒新立時感到心裏一團火熱,天子鼎力支持,對於改土歸流之事他便又多了幾分勝算。


    “陛下對臣信重,臣敢不用命,當以此身報效陛下知遇之恩。”


    鄭儒新跪在再拜,起身時已是淚流滿麵。


    “愛卿先別忙著謝朕,這遣軍聽命之事,朕屬意石柱秦良玉隨你聽用,而選官之事,你自己看著辦,朕保證吏部不扯你後腿。”


    說道這裏,朱由檢頓了頓,飲了一口茶後又道。


    “此外,朕還要送你兩個大禮,你且聽好。”


    鄭儒新聞言,又是一陣驚喜,不知這天子的兩份大禮是什麽,便趕緊躬身傾聽。


    “其一,接受改土歸流的番部,朝廷免征三年賦稅;其二,朝廷要遣民入黔,充實貴州人口,以化番部。”


    聽完朱由檢的這兩份大禮,鄭儒新當場呆住了,他原本以為要軍權要官員任免權就非常僭越了,但沒成想天子又附送了兩份大禮,一份免稅,一份人口。


    鋤了土司,普通番民便沒有了原來上層奴隸主的剝削,朝廷免稅,更是沒有了當地官員的剝削,如此兩項番民豈有不感恩戴德,擁護改土歸流之理。


    而充實人口,更是超出了鄭儒新的想象,若是貴州之地有更多的漢民人口,那土司之禍早就成不了氣候了。


    君不見原來的荊楚蠻夷之地,u看書 .uukans 因為漢民南遷,如今已經成了魚米之鄉,更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


    要是有足夠的漢民遷入,土司番部早晚會被同化。


    而這個思路還是朱由檢翻看國初改土歸流政策時總結出來的。


    國初,太祖成祖皆想要推改土歸流之事,但卻難以成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沒有時代需要。


    元末明初,百年怠政,數十年的戰亂,中原人口早就十室九空,中原的地都種不過來,誰會閑著沒事去南方叢林密布的山區去開墾荒田。


    因為沒有需要,即使是朝廷力推,效果也是了了,而沒有漢民遷入,僅靠朝廷軍事力壓,後來隨著國力的衰退,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而如今,人口激增,土地兼並,加之北方連年幹旱,活不下去的流民比比皆是,此時推動漢民南遷開墾山間土地,便有了施政基礎。


    留在家鄉保準餓死,去了貴州沒準能活命,在生存權麵前,朝廷稍加引導,流民自會蜂擁而至。


    而且朱由檢如今還有土豆紅薯這些大殺器,不怕貴州山間大片的紅土地養不活人。


    但看著鄭儒新喜出望外的表情,朱由檢覺得得給他潑潑冷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有艘萬噸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瓶鹽汽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瓶鹽汽水並收藏崇禎有艘萬噸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