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的旨意,李之誠和杜文煥沒有異議,因為這隻是一個作戰的方略,具體還需要川黔渝督師朱燮元根據戰況來最終敲定。
此外,關於新軍過江的事,李之誠更不敢怠慢,兵貴神速,當夜便安排了人手去征調船隻。
翌日一早,百艘渡船便聚在了朝天門碼頭。
為了給盧象升送行,順便看一看這支十日千裏強軍的成色,李之誠和杜文煥一早便在朝天門碼頭等待了。
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和國相張儀攻占巴國,古渝州(重慶)便納入了秦國的版圖。
為遏製出國,秦國在渝州諸城,並在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而衝擊出的一個半島上建朝天門,賜名古渝雄關。
而隨著千年之後巴蜀之地的開發,朝天門碼頭成了重慶最繁忙的碼頭,也是長江沿岸最重要的碼頭之一。
到了明朝,朝天門碼頭便成了川蜀與荊楚溝通的一個重要樞紐,每日往來船隻不下百餘,但今日,所有的商貿民船卻全部停擺了。
眼前,數十名帶著藍袖章的工兵正在將船隻依次編上號碼,工兵連的連長則在與盧象升的幾個參謀商議,確定各連乘坐的船隻及渡江次序。
而帶著藍盔的警衛連憲兵則在等待渡江的新軍士兵中巡視,及時糾正不聽指令的行為。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站在“古渝雄關”四字之下的盧象升覺得自己的工作輕鬆了不少,便安心欣賞起朝天門碼頭上的“古渝雄關”四字。
“朝天門上雨飄零,江水嗚嗚下兩京,昔日梟雄無覓處,浪花朵朵泛血星。”
配著天上的毛毛細雨,一首七絕很快便從盧象升嘴裏朗誦而出。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進士,二十二歲便打馬瓊林,一首七絕自然是信手拈來。
“好詩!好詩!”
盧象升一詩誦罷,便聽見背後傳來兩句叫好聲,轉頭一看,卻是李之誠和杜文煥聯袂而至。
盧象升不待李之誠走到近前,便躬身行禮。
“建鬥好興致,渡江之事已安排妥當了?”
李之誠拱手回了半禮,昨夜觥籌交錯了一番,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便率先打趣了起來。
“哈哈,渡江之事,有重慶府幫忙,又有兒郎們籌措,就用不著我操心了。”
盧象升又與杜文煥見了禮,亦是打趣回道。
李之誠和杜文煥聞言,便順著盧象升的指引往江邊看去。
隻見三千餘人的隊列,按照連隊劃分,排成一個個整齊的方隊,肅立之間無一絲騷動,帶著藍箍和藍盔的士兵則穿插其中,安排將士過江。
整個碼頭上除了滔滔江水的嗚咽之聲,數千人中竟然無一人大聲喧嘩,連帶著馬匹都隻有絲絲之聲。
新軍軍容之整肅可見一斑。
“不瞞建鬥,昨日愚兄得知新軍十日行千裏尚有疑竇,但今日一見,則疑竇頓消,建鬥治軍之功由此可見一斑。“
李之誠看著井然有序的渡江新軍,半天才從嘴中蹦出一句,而重慶總兵杜文煥已經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了。
杜文煥出身在武將世家,其父杜桐是鎮守寧夏的大將,曾官至總兵。
杜文煥自幼跟隨父親在九邊征戰,後蔭官千戶,天啟初年,因奢崇明圍攻成都,命其南下救援,後就職重慶,累官至重慶總兵。
相比於文臣李之誠,自幼將門出身杜文煥自然知道這樣一支軍紀嚴整軍隊代表著什麽。
杜文煥轉戰九邊,除了少年時代跟隨父親助戰遼東平倭見過的那支戚家軍,三十餘年來,這樣的軍隊便再沒見過。
“盧大人文韜武略,今日一見,弢武佩服。”
杜文煥說完,便衝著盧象升深施一禮。
盧象升雖是文臣,但麵對三品武將的大禮亦是不敢受,側身避讓的同時,連道不敢不敢。
“同叔兄、弢武兄,此乃愚弟按照陛下的練兵之法編練的新軍,此乃陛下之功,愚弟可不敢受。”
說著,盧象升對著北麵拜了一拜。
朱由檢年初大破東擄之事早就傳到了重慶,但李之誠和杜文煥皆以為是天子沾了關寧鐵騎之功。
但今日見到陛下親自編練的新軍,才知道年初的大捷是真的了,而天子的武功也絕對不輸於太祖成祖了。
“天子有此文治武功,實乃大明之幸,吾等之幸。”
李之誠和杜文煥不敢怠慢,奉承之後,便也對著北方拜了一拜。
“建鬥此去貴陽有如此強軍,吾等當放心了,愚兄不才,賦詩一首,為建鬥壯行。”
說著,李之誠背手在“古渝雄關”的牌樓下踱了兩步便脫口而出。uu看書 .uukanshu
“金戈鐵馬氣如虹,水勢西回複折東,古渝雄關二水環,天墉城闕破愁顏。”
李之誠是萬曆四十五年進士,相比於盧象升剛才的那首七絕,他的這首便遜色了些,但尾句的“天墉城闕破愁顏”卻是應景,盧象升也是敬謝不已。
“見笑,見笑。”
李之誠自謙了兩句,便將這個曲目掀了過去。
這個時代,文人之間臨別贈詩是常規操作,但當著杜文煥這個武將的麵賣弄文藻就不大好了。
雖然土木堡之變以後,文臣看不起武將是常態,但眼下正是用兵之際,李之誠也不想與杜文煥心生嫌隙,抒發了對盧象升的贈別之情,便就此打住了。
但杜文煥卻渾然沒有在意,自從見了新軍,他的注意力早被那軍容雄壯的軍隊給勾去了,杜文煥這首七絕都沒有聽見。
沒有理會李之誠的那首酸詩,杜文煥倒是針對新軍的編練問了不少問題。
眾人交談之間,時間過得飛快,而半數新軍人馬依然渡過了長江,盧象升也不敢再有耽擱,喝了李之誠準備的酒水之後,也隨著新軍過江了。
過了重慶,山路便多了起來,行軍速度自然趕不上北方,但一日五十餘裏還是有的。
按目前的行軍速度,沿著重慶、桐梓、遵義、息烽一線,十日內便可抵達貴陽城下,就是不知道十日之後,貴陽還在不在官軍手裏了。
而在新軍從重慶出發的第二天,已經完成圍城的奢安叛軍便開始了試探性的攻城。
此外,關於新軍過江的事,李之誠更不敢怠慢,兵貴神速,當夜便安排了人手去征調船隻。
翌日一早,百艘渡船便聚在了朝天門碼頭。
為了給盧象升送行,順便看一看這支十日千裏強軍的成色,李之誠和杜文煥一早便在朝天門碼頭等待了。
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和國相張儀攻占巴國,古渝州(重慶)便納入了秦國的版圖。
為遏製出國,秦國在渝州諸城,並在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而衝擊出的一個半島上建朝天門,賜名古渝雄關。
而隨著千年之後巴蜀之地的開發,朝天門碼頭成了重慶最繁忙的碼頭,也是長江沿岸最重要的碼頭之一。
到了明朝,朝天門碼頭便成了川蜀與荊楚溝通的一個重要樞紐,每日往來船隻不下百餘,但今日,所有的商貿民船卻全部停擺了。
眼前,數十名帶著藍袖章的工兵正在將船隻依次編上號碼,工兵連的連長則在與盧象升的幾個參謀商議,確定各連乘坐的船隻及渡江次序。
而帶著藍盔的警衛連憲兵則在等待渡江的新軍士兵中巡視,及時糾正不聽指令的行為。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站在“古渝雄關”四字之下的盧象升覺得自己的工作輕鬆了不少,便安心欣賞起朝天門碼頭上的“古渝雄關”四字。
“朝天門上雨飄零,江水嗚嗚下兩京,昔日梟雄無覓處,浪花朵朵泛血星。”
配著天上的毛毛細雨,一首七絕很快便從盧象升嘴裏朗誦而出。
盧象升是天啟二年進士,二十二歲便打馬瓊林,一首七絕自然是信手拈來。
“好詩!好詩!”
盧象升一詩誦罷,便聽見背後傳來兩句叫好聲,轉頭一看,卻是李之誠和杜文煥聯袂而至。
盧象升不待李之誠走到近前,便躬身行禮。
“建鬥好興致,渡江之事已安排妥當了?”
李之誠拱手回了半禮,昨夜觥籌交錯了一番,兩人之間的距離拉近了不少,便率先打趣了起來。
“哈哈,渡江之事,有重慶府幫忙,又有兒郎們籌措,就用不著我操心了。”
盧象升又與杜文煥見了禮,亦是打趣回道。
李之誠和杜文煥聞言,便順著盧象升的指引往江邊看去。
隻見三千餘人的隊列,按照連隊劃分,排成一個個整齊的方隊,肅立之間無一絲騷動,帶著藍箍和藍盔的士兵則穿插其中,安排將士過江。
整個碼頭上除了滔滔江水的嗚咽之聲,數千人中竟然無一人大聲喧嘩,連帶著馬匹都隻有絲絲之聲。
新軍軍容之整肅可見一斑。
“不瞞建鬥,昨日愚兄得知新軍十日行千裏尚有疑竇,但今日一見,則疑竇頓消,建鬥治軍之功由此可見一斑。“
李之誠看著井然有序的渡江新軍,半天才從嘴中蹦出一句,而重慶總兵杜文煥已經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了。
杜文煥出身在武將世家,其父杜桐是鎮守寧夏的大將,曾官至總兵。
杜文煥自幼跟隨父親在九邊征戰,後蔭官千戶,天啟初年,因奢崇明圍攻成都,命其南下救援,後就職重慶,累官至重慶總兵。
相比於文臣李之誠,自幼將門出身杜文煥自然知道這樣一支軍紀嚴整軍隊代表著什麽。
杜文煥轉戰九邊,除了少年時代跟隨父親助戰遼東平倭見過的那支戚家軍,三十餘年來,這樣的軍隊便再沒見過。
“盧大人文韜武略,今日一見,弢武佩服。”
杜文煥說完,便衝著盧象升深施一禮。
盧象升雖是文臣,但麵對三品武將的大禮亦是不敢受,側身避讓的同時,連道不敢不敢。
“同叔兄、弢武兄,此乃愚弟按照陛下的練兵之法編練的新軍,此乃陛下之功,愚弟可不敢受。”
說著,盧象升對著北麵拜了一拜。
朱由檢年初大破東擄之事早就傳到了重慶,但李之誠和杜文煥皆以為是天子沾了關寧鐵騎之功。
但今日見到陛下親自編練的新軍,才知道年初的大捷是真的了,而天子的武功也絕對不輸於太祖成祖了。
“天子有此文治武功,實乃大明之幸,吾等之幸。”
李之誠和杜文煥不敢怠慢,奉承之後,便也對著北方拜了一拜。
“建鬥此去貴陽有如此強軍,吾等當放心了,愚兄不才,賦詩一首,為建鬥壯行。”
說著,李之誠背手在“古渝雄關”的牌樓下踱了兩步便脫口而出。uu看書 .uukanshu
“金戈鐵馬氣如虹,水勢西回複折東,古渝雄關二水環,天墉城闕破愁顏。”
李之誠是萬曆四十五年進士,相比於盧象升剛才的那首七絕,他的這首便遜色了些,但尾句的“天墉城闕破愁顏”卻是應景,盧象升也是敬謝不已。
“見笑,見笑。”
李之誠自謙了兩句,便將這個曲目掀了過去。
這個時代,文人之間臨別贈詩是常規操作,但當著杜文煥這個武將的麵賣弄文藻就不大好了。
雖然土木堡之變以後,文臣看不起武將是常態,但眼下正是用兵之際,李之誠也不想與杜文煥心生嫌隙,抒發了對盧象升的贈別之情,便就此打住了。
但杜文煥卻渾然沒有在意,自從見了新軍,他的注意力早被那軍容雄壯的軍隊給勾去了,杜文煥這首七絕都沒有聽見。
沒有理會李之誠的那首酸詩,杜文煥倒是針對新軍的編練問了不少問題。
眾人交談之間,時間過得飛快,而半數新軍人馬依然渡過了長江,盧象升也不敢再有耽擱,喝了李之誠準備的酒水之後,也隨著新軍過江了。
過了重慶,山路便多了起來,行軍速度自然趕不上北方,但一日五十餘裏還是有的。
按目前的行軍速度,沿著重慶、桐梓、遵義、息烽一線,十日內便可抵達貴陽城下,就是不知道十日之後,貴陽還在不在官軍手裏了。
而在新軍從重慶出發的第二天,已經完成圍城的奢安叛軍便開始了試探性的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