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乾清宮,禦前會議,幾位閣老吵作一團。


    坐在禦座之上的朱由檢發現,今年以來,內閣吵架的次數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吵架的對象也不固定了。


    這是個好現象。


    朱由檢喝著杭州剛剛進貢來的雨前龍井,好整以暇等閣老們的那句經典名言“請聖上定奪。”


    前幾日,皇太極議和的遣使到達了京城,帶來的消息則在京城官場中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皇太極通過使者向明朝釋放了這樣一個信號:隻要明朝開放錦州互市,金國則放棄廣寧,並向明朝稱臣。


    朱由檢看到皇太極的議和條件,心裏便有了數,韃子這是快要被經濟製裁給逼瘋了。


    無論古今,對一個連日常生活必需品都難以自足的單一經濟體搞經濟製裁,都是非常流氓的。


    但這樣的流氓手段,如今的朱由檢非常喜歡。


    遼東民寡地窮,隻要明朝國內能夠穩得住,拖也能把他拖死了。


    對此朱由檢看的非常清楚,但內閣的幾位大臣們沒有他後世多達四百年的見識,一個個仍為是和是戰爭論不休。


    爭論一個多時辰之後,眼看就要到飯點了,閣老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朱由檢。


    “茲事體大,還請陛下定奪!”


    朱由檢見終於輪到自己說話了,便呷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準備對六位閣老普及一下經濟戰的相關知識。


    “諸位愛卿,《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跟這些老夫子呆久了,現在朱由檢都能整上幾句名言警句了。


    但看了看幾位閣老一臉霧水的樣子,朱由檢覺得還是單刀直入的好。


    “金國,民不過百萬,兵不過十萬,地又處遼東苦寒,一歲隻收一季,近歲又屢遭天災,且無魚鹽镔鐵之利,百姓饑困久矣,此非立國之道。”


    “然老奴酋自萬曆年間反叛,至今二十餘載,從百餘部眾、山野之地,發展到今,已有十萬甲兵、整個遼東之地,一賴兵戈之盛也,二來搶掠我大明也。”


    “女真,山野漁獵之族,不事生產,僅憑搶掠,但其發展之迅,實我大明遼東二百餘載的基業貢獻良多。”


    “然其自廣寧之後,我遼東之地盡失,韃子已搶無可搶,強攻寧錦山海,金國實力不濟也。”


    “於是,為維持其對遼東的統治,近歲,韃子的搶掠策略便轉向了蒙古與朝鮮,去歲末,搶劫虎墩兔的戰略被我大明攪了之後,朕聞言,二月底時,小奴酋遣阿敏、莽古爾泰各領一萬大軍,進軍朝鮮,其目的已是昭然若揭。”


    “前些日子,朕給爾等的《戰爭與和平》一書上記載,女真、蒙古這樣的遊牧漁獵民族,其維持統治的基礎,就是對外征戰劫掠。”


    “其不事生產的本性和難以自足的經濟模式導致其國內經濟異常脆弱,一旦對外戰爭不利,其國內經濟就會麵臨崩潰。”


    “而目前金國麵臨的正是這樣一個局麵,去歲遼東大旱,糧食減產,年末又劫掠不成,今春,遼東饑荒已是異常嚴重。”


    “朕聞言,盛京米價已經到了十兩銀子一石的地步了,赫圖阿拉、海州、鐵嶺等地更甚,十五兩銀子也買不到一石米,大饑人相食。”


    “而朕又禁絕了民間與遼東的貿易,朕猜測那小奴酋目前已經到了萬分困頓的地步了,否則他也不會遣使來與朕議和。”


    “此次議和的前因後果汝等可知曉否?”


    朱由檢說到這裏,一掃群臣。


    關於此次皇太極遣使議和的緣由,這些閣老們都是久經宦海的重臣,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將女真這個新興政權的本質,麵臨的困境,分析的如此透徹,卻著實是難為他們了。


    雖然但從智商上來說,他們中任何一個都要比朱由檢聰明,但是對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本質,以及基於現代政治經濟學上的一些謀略,他們卻是望塵莫及。


    但此時經過朱由檢的一番點撥,幾位閣老也都漸漸的開了竅。


    “陛下聖明,比肩唐宗宋祖,那小奴酋之狼子野心被陛下一語道破。”


    朱由檢不用看,便知道這第一個捧哏的定是黃立極無錯。


    經過半年多的磨合,朱由檢現在和黃立極已經配合的非常默契了。


    關於在什麽時候捧哏,黃立極頗有心得。


    見朱由檢隨後又擺了擺手手,黃立極便不再多言。


    “小奴酋今日之議和,不過是緩兵之計,希望朕開邊市,給女真以喘息之機罷了。”


    “且廣寧城已被我大軍拆除,如今已是一堆瓦礫,朕要之何用,稱臣更是脫褲子放屁,朕不缺他這個臣子,所以說,與金國之間,和是別想了,除非小奴酋還我遼東全境,並自縛前來請罪,朕為蒼生社稷計,興許能跟他談談。”


    朱由檢說的豪氣,孫承宗等主戰派聽得心裏異常舒爽,瞟向施鳳來的眼神都帶著得意。


    “但戰亦是不可,韃子生產不行,但兵戈確實勝於我大明,此現實也,自永樂以來,我大明軍隊日衰,至今日已無與韃子八旗野戰之力。”


    “如若貿然出大軍野戰,非戰也,實乃與金國送糧餉兵卒也,此不智之舉,朕亦不會同意。”


    這時,聽到朱由檢這番話的李國普上前拜道。


    “不戰不和,敢問陛下當是如何處置韃虜來使?”


    “元治,陛下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不戰亦不和。”


    施鳳來不愧是全國第二名的榜眼,腦子轉的自然比李國普要快。


    “哈哈,施愛卿所言甚是,不戰亦不和也,皇太極沒有誠意,咱就拖著好了。”


    “女真以遼東百萬之民、一隅之地,對抗咱大明億兆子民、萬裏河山,此乃以彼之短攻我之長也,uu看書. 大明拖得起,金國未必拖得起。”


    “而且朕雖然不派大軍與女真八旗正麵作戰,但朕經濟製裁的手段亦不遜於兵戎相見,若是持續施行此法,再有蒙古朝鮮的配合,五年之內,金國不戰則分崩離析矣。”


    此言一出,滿朝皆驚。


    五年平遼,倒不是朱由檢誇口,因為朱由檢對於滿清的實力非常之清楚。


    曆史上的滿清,究其崇禎一朝十七年,雖然屢次入關劫掠,但卻沒有占據關內之地,步步為營的能力,皆是搶一把就跑。


    直到李自成的農民軍攻陷北京,崇禎身死,占據大明江北半壁江山之後,才在吳三桂的獻關下,隨帶路黨關寧軍的引領入主了中原。


    其後加之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一些列匪夷所思的操作,這才將華夏萬裏河山拱手讓給了滿清。


    每每想起這段曆史,朱由檢心裏都不無遺憾,但對滿清八旗的真正實力,心裏自然存疑。


    而且金國目前的現狀比曆史上還要弱勢一些,起碼東江鎮還在,袁崇煥也不是督師,林丹汗沒跑路西域,朱由檢也不是曆史上的那個崇禎。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五年的時間,也足夠朱由檢練出五萬近代火器軍隊了。


    有這五萬火器軍隊在手,朱由檢自然不懼滿清八旗。


    而且如果滿清五年內得不到四處劫掠的機會,朱由檢不信滿清那些軍事貴族能繼續聽命與皇太極。


    饒是皇太極天縱英才,若是給那些貝勒們帶不來穩定的利益,殺他祭天的事也未可知。


    五年,能成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崇禎有艘萬噸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半瓶鹽汽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半瓶鹽汽水並收藏崇禎有艘萬噸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