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部分村組幹部不認可餘荷起草的後扶規劃,梁鑄成卻大加讚賞。
他指著自己的腦袋對大家說:“玉皇山村為什麽貧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思想不解放,還沒有跳出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的小圈子。我們不能守著青山要飯吃,一定要把資源利用好,把效益發揮到最大化。不然的話,玉皇山村沒有出路。”
他就規劃初稿進一步進行了解讀,以開闊他們的眼界。
他描繪的前景確實誘人,如果真的實現了,玉皇山村那可了不得啦!
可是,說得那麽好,誰願意來窮山溝投資呢?
沒人來投資,還不是空話。
梁鑄成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我們把規劃方案做好做細,向社會發布招商信息,我相信有頭腦的企業家會選中我們這塊風水寶地的。”
前提是,我們要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如果有企業願意來玉皇山投資,我們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企業能夠健康發展。
企業賺錢了,玉皇山村的老百姓也有錢賺。
這就叫雙贏。
經過梁鑄成的一番解讀,村組幹部開始接受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後扶規劃了。
梁鑄成說:“規劃製定好以後,我們要先易後難,分步實施。”
他因勢利導,要求村組幹部,目前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把土地就轉到位,一旦有投資商願意來建設油橄欖基地,我們能夠及時移交土地,能及時進場施工。
一提到流轉土地,村組幹部又出現畏難情緒。
去年做工作流轉土地時,村民們抵觸情緒很大,有些村民說,村裏把土地統一收回,這不是培養“大地主”嗎?大家好不容易有地種了,有糧吃,不餓飯了,現在又把地從他們手裏收回去,這不是走回頭路嗎?哪個願意呢?!
餘荷說:“我們已經反複向群眾解釋,這不是村集體收回土地,是土地經營體製的改革和深化。”
餘荷趁著這個機會,給村組幹部上了一堂農村改革課。
餘荷講,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全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將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設,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餘荷問,農民解決了溫飽以後,怎樣解決收入問題,怎樣才能實現小康目標?靠著人均一畝多地種糧食行不行?
村組幹部們紛紛搖頭。
村組幹部家裏都種著地,一畝地一年能收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他們是啞巴吃餃子,心中有數。
種糧,僅僅能滿足吃飯需要,也就是餘荷所言,解決溫飽問題。
“農村改革的初步目標達到了,但是,解決溫飽問題,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餘荷說。
餘荷說,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農村改革的下一個目標。
那麽,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製度改革,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就是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個人擁有承包權,經營主體擁有經營權,有利於明晰土地產權關係,更好地維護農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餘荷對“三權分置”的講解,有一定的理論性,村組幹部們聽得似懂非懂。
梁鑄成見他們還有疑慮,就解釋道,實現土地“三權分置”,不是簡單地從村民手裏收回土地,必須尊重農民意願,在確保農戶的耕地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土地流轉給企業和能人大戶來經營,能最大限度發揮耕地的效益。
梁鑄成舉了個例子,因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無力耕種,全村有一千三百多畝耕地荒蕪了,地裏長滿了野草和雜樹,這是極大的浪費。
如果把土地統一流轉出去,每畝耕地每年有三到五百元的流轉收入,村民還能就近打工,等於有兩份收入,怎麽不行呢?!
村組幹部聽了梁鑄成的解釋,有的說有道理,有的拿不準,不說話。
陳公平說,他種了這麽多年的地,除了一家人沒有餓飯,也沒有從地裏掙到錢,如果把工夫算進去,種地是虧錢的。
特別是遇到洪澇災害,或者是幹旱,一年的工夫白費了。
他分析道,靠一家一戶發展經濟作物,沒有技術,沒有資金,不成規模,想賺錢也不容易。
要是有公司或者老板來投資,確實是個好事,就是一年到頭不幹活,流轉費用就夠買糧錢了。
再說了,老板投資搞產業,總得有人幹活吧,肯定就近用村裏人,要是一年再能掙個三五千的,你算算,能頂幾畝地的收入?!
梁鑄成說:“陳公平分析的有道理,uu看書ww.uukanshu 這個賬大家都能算得清,要把土地盤活,隻能走流轉的路子。”
刁新懷吸了一口煙,吐出一團濃濃的煙霧,說:“土地流轉不是啥新鮮事,按說是個好事。不管咋說,我們村組幹部是能接受的,就說我家,種的六七畝地,一年忙到頭,能掙幾個錢?我還得村裏地裏兩頭忙,不劃算。要是流轉了,我也省事了。”
他又吸了一口煙,憂心忡忡地說:“不過,全村的老百姓不是這樣理解,以前地荒了,他不心疼,聽說有人要種他的地,還能掙大錢,他的地馬上金貴了,好像能長金娃娃了,又舍不得了。工作難得做呀。”
雷作田咳了一聲,接過話:“現在跟過去不同了,山上的住戶,百分之九十都搬下來了,那些暫時沒有搬的,在外麵也有了房子,好多年沒有種地了。現在是個好機會,搬到山下的,以後還翻山越嶺回去種地嗎?那是不可能的,為了種那點地,收點糧食,豆腐盤成肉價錢,這個賬哪個不會算。”
他說:“隻要我們幹部思想通了,再給群眾做做工作,把道理講明白,把賬攤在桌麵上,不花錢買種子買肥料,也不需要出氣力跑老遠去種地,一畝地幾百塊就到手了,我想他們還是能接受的。”
梁鑄成點點頭說:“雷叔說得有道理,易地搬遷後,山上的耕地耕種不方便,如果不流轉,最終會荒蕪,與其這樣,不如村裏早點著手,統一流轉建油橄欖基地,村裏再把扶貧車間建好,村民們有地方務工掙錢,以後收入就有了保障。”
經過分析形勢算好賬,村組幹部最終接受了土地流轉的計劃。
他指著自己的腦袋對大家說:“玉皇山村為什麽貧窮,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思想不解放,還沒有跳出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的小圈子。我們不能守著青山要飯吃,一定要把資源利用好,把效益發揮到最大化。不然的話,玉皇山村沒有出路。”
他就規劃初稿進一步進行了解讀,以開闊他們的眼界。
他描繪的前景確實誘人,如果真的實現了,玉皇山村那可了不得啦!
可是,說得那麽好,誰願意來窮山溝投資呢?
沒人來投資,還不是空話。
梁鑄成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我們把規劃方案做好做細,向社會發布招商信息,我相信有頭腦的企業家會選中我們這塊風水寶地的。”
前提是,我們要做好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如果有企業願意來玉皇山投資,我們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使企業能夠健康發展。
企業賺錢了,玉皇山村的老百姓也有錢賺。
這就叫雙贏。
經過梁鑄成的一番解讀,村組幹部開始接受這個看似“高大上”的後扶規劃了。
梁鑄成說:“規劃製定好以後,我們要先易後難,分步實施。”
他因勢利導,要求村組幹部,目前最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把土地就轉到位,一旦有投資商願意來建設油橄欖基地,我們能夠及時移交土地,能及時進場施工。
一提到流轉土地,村組幹部又出現畏難情緒。
去年做工作流轉土地時,村民們抵觸情緒很大,有些村民說,村裏把土地統一收回,這不是培養“大地主”嗎?大家好不容易有地種了,有糧吃,不餓飯了,現在又把地從他們手裏收回去,這不是走回頭路嗎?哪個願意呢?!
餘荷說:“我們已經反複向群眾解釋,這不是村集體收回土地,是土地經營體製的改革和深化。”
餘荷趁著這個機會,給村組幹部上了一堂農村改革課。
餘荷講,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全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將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設,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積極性,有效解決了溫飽問題,農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餘荷問,農民解決了溫飽以後,怎樣解決收入問題,怎樣才能實現小康目標?靠著人均一畝多地種糧食行不行?
村組幹部們紛紛搖頭。
村組幹部家裏都種著地,一畝地一年能收多少糧食,能賺多少錢,他們是啞巴吃餃子,心中有數。
種糧,僅僅能滿足吃飯需要,也就是餘荷所言,解決溫飽問題。
“農村改革的初步目標達到了,但是,解決溫飽問題,絕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餘荷說。
餘荷說,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農村改革的下一個目標。
那麽,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製度改革,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就是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個人擁有承包權,經營主體擁有經營權,有利於明晰土地產權關係,更好地維護農村集體、承包農戶、經營主體的權益;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餘荷對“三權分置”的講解,有一定的理論性,村組幹部們聽得似懂非懂。
梁鑄成見他們還有疑慮,就解釋道,實現土地“三權分置”,不是簡單地從村民手裏收回土地,必須尊重農民意願,在確保農戶的耕地承包權不變的前提下,把土地流轉給企業和能人大戶來經營,能最大限度發揮耕地的效益。
梁鑄成舉了個例子,因年輕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無力耕種,全村有一千三百多畝耕地荒蕪了,地裏長滿了野草和雜樹,這是極大的浪費。
如果把土地統一流轉出去,每畝耕地每年有三到五百元的流轉收入,村民還能就近打工,等於有兩份收入,怎麽不行呢?!
村組幹部聽了梁鑄成的解釋,有的說有道理,有的拿不準,不說話。
陳公平說,他種了這麽多年的地,除了一家人沒有餓飯,也沒有從地裏掙到錢,如果把工夫算進去,種地是虧錢的。
特別是遇到洪澇災害,或者是幹旱,一年的工夫白費了。
他分析道,靠一家一戶發展經濟作物,沒有技術,沒有資金,不成規模,想賺錢也不容易。
要是有公司或者老板來投資,確實是個好事,就是一年到頭不幹活,流轉費用就夠買糧錢了。
再說了,老板投資搞產業,總得有人幹活吧,肯定就近用村裏人,要是一年再能掙個三五千的,你算算,能頂幾畝地的收入?!
梁鑄成說:“陳公平分析的有道理,uu看書ww.uukanshu 這個賬大家都能算得清,要把土地盤活,隻能走流轉的路子。”
刁新懷吸了一口煙,吐出一團濃濃的煙霧,說:“土地流轉不是啥新鮮事,按說是個好事。不管咋說,我們村組幹部是能接受的,就說我家,種的六七畝地,一年忙到頭,能掙幾個錢?我還得村裏地裏兩頭忙,不劃算。要是流轉了,我也省事了。”
他又吸了一口煙,憂心忡忡地說:“不過,全村的老百姓不是這樣理解,以前地荒了,他不心疼,聽說有人要種他的地,還能掙大錢,他的地馬上金貴了,好像能長金娃娃了,又舍不得了。工作難得做呀。”
雷作田咳了一聲,接過話:“現在跟過去不同了,山上的住戶,百分之九十都搬下來了,那些暫時沒有搬的,在外麵也有了房子,好多年沒有種地了。現在是個好機會,搬到山下的,以後還翻山越嶺回去種地嗎?那是不可能的,為了種那點地,收點糧食,豆腐盤成肉價錢,這個賬哪個不會算。”
他說:“隻要我們幹部思想通了,再給群眾做做工作,把道理講明白,把賬攤在桌麵上,不花錢買種子買肥料,也不需要出氣力跑老遠去種地,一畝地幾百塊就到手了,我想他們還是能接受的。”
梁鑄成點點頭說:“雷叔說得有道理,易地搬遷後,山上的耕地耕種不方便,如果不流轉,最終會荒蕪,與其這樣,不如村裏早點著手,統一流轉建油橄欖基地,村裏再把扶貧車間建好,村民們有地方務工掙錢,以後收入就有了保障。”
經過分析形勢算好賬,村組幹部最終接受了土地流轉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