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的人真是,怎麽說呢?真是一個比一個悲觀。
劉承宗這樣想著,帶著小鑽風走在村郊的小路上。
老爹派小十六把他和兄長喊過去是為跟楊鼎瑞見禮,也有些想讓他倆作陪吃飯的意思,不過話聊到朝廷大事,就把話題岔開,將他倆攆出去了。
打發劉承祖去練兵、讓劉承宗把弓弦給村東郊的木匠大爺送去,再去北山口的鐵匠那看看還有什麽需要。
劉承宗就聽見楊鼎瑞說朝廷在陝西不成了,卻沒來得及聽他細說到底為啥不成了。
隻知道這位天啟年的進士、朝廷一府貳佐官居然辭官棄職,讓他心裏癢得不行,迫切想知道更多來自府城的消息。
小鑽風背上掛著小布包,裝了一堆弓弦弩弦,全是他這段日子閑暇做的。
弓弦和弩弦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都不一樣,弩弦用麻線、弓弦用棉線,先用棉線做骨、再加以橫纏,足夠結實,就能做成一根合適的弦。
這不是最好的弦,比不上柘木蠶絲作骨,卻也比口外的獸筋纖維弦更合適耐用。
他帶數十根弦,卻沒有數十張弓弩,弦和箭杆一樣都是消耗品,一張弓弩至少要配弦三根以供備用,才能在使用時不出差錯,力求不傷射手不傷弓。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跟弦和箭杆相反的,箭頭不算消耗品。
至少在邊軍序列裏,所有箭頭都是鍛造而成,做工精良,基本上用不壞。
好幾年前,他買過十二隻鍛打箭頭。
從軍一年,參與口外燒荒曆經小規模遭遇戰兩場、打獵二十多次、每天打靶,打壞的箭杆沒有一百也有八十,留在手上箭頭反倒越來越多。
如今箭頭他有四十二隻,除了去年射到河裏撿不回來的兩隻,射箭近十年,劉承宗估計當初買的箭頭有能陪他入土的榮幸。
木匠家離村子不遠,避開田地守著山林,倒不是在這方便進山拾木頭,這年月的木料都靠買,有的是專門進木料的商號,隻是他們家沒趕上族裏分房分地,好地方都沒了,隻能在村外住下。
老匠人是承宗的叔輩,名向良,由於匠戶出身,早年跟隨其父受征召遠赴雲南,而後隨軍隊兜轉十餘年才帶著兒女三人與遼東媳婦回到家鄉。
回來他們家倆兒子連正經名字都沒有,就叫劉三和劉五。
劉承宗來時,細犬小鑽風比他跑得快,抻著四條長腿就自來熟的進了院子,跟木匠家拴著護院犬對罵起來。
主人才在後來姍姍來遲,喝退了小鑽風,抱拳笑道:“良叔,我來送弓弦,看看有啥要幫忙的。”
院子裏熱鬧極了,柵欄邊堆放了大量竹料木料,這都是劉承祖前些時候去北方紙坊要來的東西。
滿地竹屑木屑裏,劉向良一家五口齊上陣,忙活得熱火朝天,幾具弓胚正在他們手中刨子下慢慢成型,不遠處牆上掛著兩副已經上好油的弩與八張弓。
弓弩這東西無非就是一個用具,往好了做,陰幹一年的木料、隔一段浸油、弓臂貼筋角等一係列工序下來,兩年出一批好弓。
但要求速求快,也不是不行,質量上肯定要差點。
求啥得啥。
“獅子來了。”
劉三劉五打個招呼就繼續幹活,老木匠停下手裏活擦了把汗,上前道:“沒啥要幫忙的,讓咱做的東西都容易。”
自從劉向禹和劉承祖把所有青壯編成三隊,他們在兵器上缺口極大,根本無法進行正常操練,每日除了早上繞山跑步、挖掘溝渠之外幾無他法。
所以隻能麻煩鐵匠、木匠,給人們多做兵器。
兵器,一切從簡。
劉承宗笑著回應,邊走邊指著牆上掛好的弓隨口問道:“向良叔,那是做好的弓吧?”
在老匠人點頭後,劉承宗順手握起一張提在手上,喚來小鑽風上起了弦。
弓的結構簡單、材料簡樸,是用雙層竹條膠合,握柄與弓梢用木料加固,纏了麻線,握起來手感還不錯。
上弦後劉承宗小心將之開滿,點頭道:“體良叔的手藝好,弓力很輕,拉著很軟。”
興平裏這批弓的要求就是盡可能輕一些,以二十斤為佳、最重也不要超過三十斤。
將來用弓的都是莊稼漢,不乏能開五六十斤戰弓的人。
但精於箭術的劉承宗清楚,弓箭不是一力降十會的手藝,恰恰相反,是一會降十力。
再大的力氣,射不準算白搭;而射準了,哪怕二十斤的弓,照樣能用來殺人。
動作、技術才更重要,初習射術的人,弓越輕,越容易讓他們以較好的習慣固定動作。
何況就算第一批射手練出來,這些輕弓也能給三隊鄉兵裏的婦孺用。
辛勤工作為人欣賞,能讓任何人為之喜悅,劉向良也不例外,邊走開邊笑道:“瞧獅娃你說這話,你叔可在遼東給朝鮮造過弓——我去給你擺個靶子你試試。”
“叔還去過朝鮮,啥時候,朝鮮之役?”
劉向良笑眯眯地在院中老榆樹上掛了個木牌,這才搖頭笑道:“我去雲南時朝鮮之役就早打完了,我想想啊,那是萬曆四十一年吧。”
“就他們老王病死的時候,新王叫什麽光海君,也不知是怎麽,反正將軍就讓軍匠們在遼東做弓,販往屬國……快試試這弓行不行。”
劉承宗沒帶弓箭,出來遛狗隻在腰上掛刀,隻好在院裏尋覓一筒新做木箭,都用箭端處理過非常平直,箭頭則是竹子削成三棱。
他看看竹箭頭,又看看不遠處的木靶,向劉向良投去疑問的眼神。
老木匠心領神會,樂嗬嗬道:“楊木,放心射。”
劉承宗是擔心射木靶會把竹箭頭射壞,不過這會聽了靶子是楊木就放心了。
楊樹這玩意一年長老粗,木料也軟的很。
他沒敢多退,先在離靶子十步距離開出一箭,見上靶後才退到十五步,最後在大概二十步距離射箭,之後就不再射了。
離得再遠,即使射中也很難上靶。
就像他所想象的那樣,這張竹弓射出去箭速很慢。
慢到有把握自己站在箭靶那讓人射,讓他動就能閃開、讓他拔刀就能把箭撥走。
不過還沒等他對劉向良說出用竹弓射箭的感受,聽不遠處就有人鼓掌叫道:“射的不錯,獅娃射箭的動作很好啊!”
轉過頭,是進士楊鼎瑞,邁步上前拿過竹弓看了看,道:“怎麽不做長弓?唐長弓。”
劉承宗這樣想著,帶著小鑽風走在村郊的小路上。
老爹派小十六把他和兄長喊過去是為跟楊鼎瑞見禮,也有些想讓他倆作陪吃飯的意思,不過話聊到朝廷大事,就把話題岔開,將他倆攆出去了。
打發劉承祖去練兵、讓劉承宗把弓弦給村東郊的木匠大爺送去,再去北山口的鐵匠那看看還有什麽需要。
劉承宗就聽見楊鼎瑞說朝廷在陝西不成了,卻沒來得及聽他細說到底為啥不成了。
隻知道這位天啟年的進士、朝廷一府貳佐官居然辭官棄職,讓他心裏癢得不行,迫切想知道更多來自府城的消息。
小鑽風背上掛著小布包,裝了一堆弓弦弩弦,全是他這段日子閑暇做的。
弓弦和弩弦的製作材料、製作方法都不一樣,弩弦用麻線、弓弦用棉線,先用棉線做骨、再加以橫纏,足夠結實,就能做成一根合適的弦。
這不是最好的弦,比不上柘木蠶絲作骨,卻也比口外的獸筋纖維弦更合適耐用。
他帶數十根弦,卻沒有數十張弓弩,弦和箭杆一樣都是消耗品,一張弓弩至少要配弦三根以供備用,才能在使用時不出差錯,力求不傷射手不傷弓。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跟弦和箭杆相反的,箭頭不算消耗品。
至少在邊軍序列裏,所有箭頭都是鍛造而成,做工精良,基本上用不壞。
好幾年前,他買過十二隻鍛打箭頭。
從軍一年,參與口外燒荒曆經小規模遭遇戰兩場、打獵二十多次、每天打靶,打壞的箭杆沒有一百也有八十,留在手上箭頭反倒越來越多。
如今箭頭他有四十二隻,除了去年射到河裏撿不回來的兩隻,射箭近十年,劉承宗估計當初買的箭頭有能陪他入土的榮幸。
木匠家離村子不遠,避開田地守著山林,倒不是在這方便進山拾木頭,這年月的木料都靠買,有的是專門進木料的商號,隻是他們家沒趕上族裏分房分地,好地方都沒了,隻能在村外住下。
老匠人是承宗的叔輩,名向良,由於匠戶出身,早年跟隨其父受征召遠赴雲南,而後隨軍隊兜轉十餘年才帶著兒女三人與遼東媳婦回到家鄉。
回來他們家倆兒子連正經名字都沒有,就叫劉三和劉五。
劉承宗來時,細犬小鑽風比他跑得快,抻著四條長腿就自來熟的進了院子,跟木匠家拴著護院犬對罵起來。
主人才在後來姍姍來遲,喝退了小鑽風,抱拳笑道:“良叔,我來送弓弦,看看有啥要幫忙的。”
院子裏熱鬧極了,柵欄邊堆放了大量竹料木料,這都是劉承祖前些時候去北方紙坊要來的東西。
滿地竹屑木屑裏,劉向良一家五口齊上陣,忙活得熱火朝天,幾具弓胚正在他們手中刨子下慢慢成型,不遠處牆上掛著兩副已經上好油的弩與八張弓。
弓弩這東西無非就是一個用具,往好了做,陰幹一年的木料、隔一段浸油、弓臂貼筋角等一係列工序下來,兩年出一批好弓。
但要求速求快,也不是不行,質量上肯定要差點。
求啥得啥。
“獅子來了。”
劉三劉五打個招呼就繼續幹活,老木匠停下手裏活擦了把汗,上前道:“沒啥要幫忙的,讓咱做的東西都容易。”
自從劉向禹和劉承祖把所有青壯編成三隊,他們在兵器上缺口極大,根本無法進行正常操練,每日除了早上繞山跑步、挖掘溝渠之外幾無他法。
所以隻能麻煩鐵匠、木匠,給人們多做兵器。
兵器,一切從簡。
劉承宗笑著回應,邊走邊指著牆上掛好的弓隨口問道:“向良叔,那是做好的弓吧?”
在老匠人點頭後,劉承宗順手握起一張提在手上,喚來小鑽風上起了弦。
弓的結構簡單、材料簡樸,是用雙層竹條膠合,握柄與弓梢用木料加固,纏了麻線,握起來手感還不錯。
上弦後劉承宗小心將之開滿,點頭道:“體良叔的手藝好,弓力很輕,拉著很軟。”
興平裏這批弓的要求就是盡可能輕一些,以二十斤為佳、最重也不要超過三十斤。
將來用弓的都是莊稼漢,不乏能開五六十斤戰弓的人。
但精於箭術的劉承宗清楚,弓箭不是一力降十會的手藝,恰恰相反,是一會降十力。
再大的力氣,射不準算白搭;而射準了,哪怕二十斤的弓,照樣能用來殺人。
動作、技術才更重要,初習射術的人,弓越輕,越容易讓他們以較好的習慣固定動作。
何況就算第一批射手練出來,這些輕弓也能給三隊鄉兵裏的婦孺用。
辛勤工作為人欣賞,能讓任何人為之喜悅,劉向良也不例外,邊走開邊笑道:“瞧獅娃你說這話,你叔可在遼東給朝鮮造過弓——我去給你擺個靶子你試試。”
“叔還去過朝鮮,啥時候,朝鮮之役?”
劉向良笑眯眯地在院中老榆樹上掛了個木牌,這才搖頭笑道:“我去雲南時朝鮮之役就早打完了,我想想啊,那是萬曆四十一年吧。”
“就他們老王病死的時候,新王叫什麽光海君,也不知是怎麽,反正將軍就讓軍匠們在遼東做弓,販往屬國……快試試這弓行不行。”
劉承宗沒帶弓箭,出來遛狗隻在腰上掛刀,隻好在院裏尋覓一筒新做木箭,都用箭端處理過非常平直,箭頭則是竹子削成三棱。
他看看竹箭頭,又看看不遠處的木靶,向劉向良投去疑問的眼神。
老木匠心領神會,樂嗬嗬道:“楊木,放心射。”
劉承宗是擔心射木靶會把竹箭頭射壞,不過這會聽了靶子是楊木就放心了。
楊樹這玩意一年長老粗,木料也軟的很。
他沒敢多退,先在離靶子十步距離開出一箭,見上靶後才退到十五步,最後在大概二十步距離射箭,之後就不再射了。
離得再遠,即使射中也很難上靶。
就像他所想象的那樣,這張竹弓射出去箭速很慢。
慢到有把握自己站在箭靶那讓人射,讓他動就能閃開、讓他拔刀就能把箭撥走。
不過還沒等他對劉向良說出用竹弓射箭的感受,聽不遠處就有人鼓掌叫道:“射的不錯,獅娃射箭的動作很好啊!”
轉過頭,是進士楊鼎瑞,邁步上前拿過竹弓看了看,道:“怎麽不做長弓?唐長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