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化及童山大敗,李密也是損失慘重,精銳十喪七八,尤其是他的嫡係部隊更是損失不小,內軍八千人,隻剩下一千人不到。雖然有陳智略、樊文超、張童兒等人率領了三萬江都軍歸降,可是畢竟不是他的嫡係,關鍵時刻,使用起來未必那麽順手。
先是宇文化及在臨河被趙王楊浩伏擊被擒的消息傳來,原本李密還有些擔心楊浩會趁機犯境,不過隨後他得到了楊浩在消滅宇文化及之後撤軍的消息,心中算是安定了下來,現在這個時候,他不會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
隨後的幾天裏,李密安撫了瓦崗諸軍,也接受了宇文化及留在東郡的原來隋朝的大臣,東郡通守王軌投降後,就把那些人給帶來了,李密將他們安慰了一番,隨即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接受了洛陽的招安,如今也是大隋朝廷的人了,請他們不要擔心。
正當李密雄心壯誌準備要進洛陽輔佐幼主的時候,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那就是王世充趁自己與宇文化及在童山鏖戰之際,居然打動了兵變,殺死了元文都等人,並將親戚心腹都安插要害部門,從而掌握了洛陽的軍政大權。
接到消息的李密知道,去東都輔佐幼主已經是不可能了,他和王世充,隻能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局麵,兩人斷不可能言和,這不僅是雙方爭鬥多年,彼此有著很沉的仇恨,更重要的,還在於利益的糾葛,所以兩個人,隻有其中的一個人死,否則這場爭鬥還會繼續下去。
李密毫不猶豫的趕回了滎陽,並將部隊布置在回洛倉一帶。
東都缺糧,隻要守衛好回洛倉、洛口倉兩大糧倉,東都無糧,必然支持不了多久。
李密剛到滎陽,就接到了李密帶兵抵達偃師,在洛水南岸紮營的消息。
李密急命王伯當留守金鏞,自率精兵馳援偃師,在邙山南麓紮營,然後命單雄信率前鋒騎兵進至偃師城北紮營,擋在了王世充北進的必經之路上。
隨後,李密召開了軍事會議,討論戰守之策。原來的瓦崗舊部紛紛入會,新進投靠瓦崗的原江都軍的將領陳智略、樊文超、張童兒等人也有機會參加。
李密簡單的將事情介紹了一番,然後環視了一眼眾人,道:“不知道諸公有何良策,不妨直說!”
一片沉默中,裴仁基環視了一眼眾人,道:“王世充傾巢而出,洛陽必定空虛。我們可兵分兩路,一路扼守險要,阻止他東進;另一路則直撲東都。如果王世充回軍,我們就按兵不動;他如果再次東進,我們就進攻東都。這樣一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權,而他疲於奔命,必定被我軍擊破。”
這是一個好計謀,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裴仁基的確是一個名將,李密也對這個想法是讚同的,他進而分析道:“隋軍如今有三樣銳不可當。其一,武器精良;其二,決意東進;其三,糧盡而戰。所以我們隻須據城固守,蓄力以待,王世充欲戰不得,欲走無路,不出十天,他的首級就會送到我們的麾下。”
這個計策絕對是一個好的計謀,因為他避實就虛,已己之長,攻敵之短。因為東都洛陽最缺乏糧食,隻要等東都糧盡,那裏的敵人就會不戰而降,就像前不久對付宇文化及的計策一般(李密對付宇文化及的策略並沒有錯,隻不過有逃兵出現,提前告訴了宇文化及,否則尚不知情的宇文化及落入李密的圈套,那就隻有等死),而且,東都的兵馬不多,據線報,隻有兩萬步卒,兩千騎兵,這麽少的兵力,還不足瓦崗的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
而瓦崗則有近三十萬,童山一戰,雖有損失,可是陳智略等人投降,也差不多不足了這個數,可是李密更為看到了一點,那就是童山大戰之後,太過慘烈,軍中似乎有厭戰的情緒,後來招進的兵馬,多是新軍,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那些反賊的軍隊,戰鬥力更是低下,李密沒有打算靠著這些雜牌軍來打敗王世充。童山一戰,郝孝德的事情不就說明了這一切了嗎?
至於陳智略那些人,李密更是知道,這些人投效自己,無非是因為沒有了糧食,走投無路,才無奈投降的。雖然這些禁軍驍果具有一定的戰鬥力,而且會為自己效命,可是那不過是因為糧草輜重的供應全靠自己供應的緣故,忠心度很是讓人懷疑。
李密的意見剛一說完,可是立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尤其是剛剛從宇文化及手下歸降的陳智略、樊文超等人,同單雄信一樣,力主出戰,單雄信更是信心滿滿的道:“王世充的軍隊人數並不多,而且屢屢被我們打敗,早已喪膽。兵法有言:‘人數超過敵人兩倍就應該進攻’,何況現在我們絕不止兩倍!再說了,江淮新附的將士都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建立功勳,趁他們鬥誌高昂的時候作戰,一定能夠取勝。”
李密沉默了片刻之後,似乎有些心動了,是啊,如果能夠一戰而擊潰王世充,那麽東都洛陽就唾手可得,那裏還需要苦守,等王世充糧盡再追擊?更何況,他攻打洛陽多年,不就是為了取得洛陽嗎?如果這一戰,打垮了王世充,那麽,就能進洛陽,匡扶社稷,扶持幼主了啊。
終於,李密點頭,他決定出擊,應戰王世充。這個決定是不容忽視的,李密當然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導致了他的失敗。有時候,人們在麵對問題的時候,卻往往因為貪圖方便而導致了敗局。李密是如此,正史中,竇建德舍棄淩敬北進三晉,而兵進虎牢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裴仁基苦苦相勸,指出李密若是采用出擊的策略,恐怕悔之晚矣!
單雄信冷笑一聲,道:“裴大人雖言,不過老生常談,並不是什麽良策!”
裴仁基大怒,道:“這是奇策,怎麽叫老生常談?”隨即,再度苦勸李密,可李密心意已決。
裴仁基頓足長歎,道:“公必悔之!”
就這樣,在大部分人的同意下,出擊的決定就這樣定下來了,一時間,陳智略、單雄信等人的臉上,露出了笑意。裴仁基隻能無奈的出門而去,心中各有滋味。
而此時的王世充,心中除了一戰的信念之外,還有著忐忑,不安。畢竟,自己隻有兩萬多士兵,雖然自己設計,用了周公顯靈的辦法激勵了士氣,可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隻能進不能退!就像李密分析的那樣,東都,什麽都不缺,就是太缺糧了,所以他隻有速速解決戰鬥,才有一線希望!等,隻有死,而且會死的更慘!他非常清楚,李密根本不需要重兵圍攻洛陽,隻要不停的派兵掃蕩洛陽四周,斷絕東都和外界的聯係,缺乏糧食的東都隻能不戰而降。
所以王世充在兵變之後,掌握了軍政大權,隨即拿出錢財,賞賜士兵,用盡了所有的力氣,來激勵士氣,他要盡快的一戰!
連日綿綿的陰雨不能阻止王世充兵進偃師的決心,繡有“永通”的洛陽軍旗迎風飄揚,在雨幕中昂然不屈,顯示出王世充的決心。
不久,五月初,王世充抵達偃師,在洛水南岸紮營,並迅速架設了三座浮橋,準備攻打偃師。
五月十五日,王世充派遣張鎮周率領前鋒部隊的數百名騎兵渡過洛水,襲擊單雄信的軍營。
單雄信滿懷信心,並沒有在洛水岸邊固守,讓王世充部無法渡河,而是等張鎮周渡過洛水之後,他再率領大軍出擊,想要一舉擊敗張鎮周,將其趕下洛水。
可是兩軍甫一接觸,瓦崗軍就被打的節節敗退,因為洛陽軍知道,如今軍中缺糧,此戰有進無退,向前未必生,向後則一定死,是以人人奮勇向前。
高估了自己實力,也低估了洛陽軍得單雄信不敵,隻得派人請求李密支援。
得到消息的李密,即命部將裴行儼和程咬金等人前去增援。一心想要建功的裴行儼搶先殺入敵陣,程咬金隻得留下壓陣,指揮士兵作戰,可是不久,裴行儼被流矢射中,墜落馬下。
程咬金見勢不妙,急忙衝上去,殺了數名敵兵,這才將裴行儼抱上自己的馬背,想要救他回大營。可是隋軍在後麵窮追不舍,一個騎兵趕了上來,一矛刺出,穿破了程咬金的鎧甲。程咬金轉身抓住長矛,絲毫不顧身上流出的鮮血,猛然將其折成兩段,隨後砍殺了洛陽兵,餘下的洛陽士兵被程咬金的氣勢所懾,一時間,均是不敢上前,眼睜睜的看著他將裴行儼救回大營。
這,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而已,當天深夜,王世充又派遣兩百多名騎兵潛入邙山,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山澗中,因為,王世充決定在明日,與李密一搏!(未完待續)
先是宇文化及在臨河被趙王楊浩伏擊被擒的消息傳來,原本李密還有些擔心楊浩會趁機犯境,不過隨後他得到了楊浩在消滅宇文化及之後撤軍的消息,心中算是安定了下來,現在這個時候,他不會把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
隨後的幾天裏,李密安撫了瓦崗諸軍,也接受了宇文化及留在東郡的原來隋朝的大臣,東郡通守王軌投降後,就把那些人給帶來了,李密將他們安慰了一番,隨即告訴他們,自己已經接受了洛陽的招安,如今也是大隋朝廷的人了,請他們不要擔心。
正當李密雄心壯誌準備要進洛陽輔佐幼主的時候,一個不好的消息傳來,那就是王世充趁自己與宇文化及在童山鏖戰之際,居然打動了兵變,殺死了元文都等人,並將親戚心腹都安插要害部門,從而掌握了洛陽的軍政大權。
接到消息的李密知道,去東都輔佐幼主已經是不可能了,他和王世充,隻能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局麵,兩人斷不可能言和,這不僅是雙方爭鬥多年,彼此有著很沉的仇恨,更重要的,還在於利益的糾葛,所以兩個人,隻有其中的一個人死,否則這場爭鬥還會繼續下去。
李密毫不猶豫的趕回了滎陽,並將部隊布置在回洛倉一帶。
東都缺糧,隻要守衛好回洛倉、洛口倉兩大糧倉,東都無糧,必然支持不了多久。
李密剛到滎陽,就接到了李密帶兵抵達偃師,在洛水南岸紮營的消息。
李密急命王伯當留守金鏞,自率精兵馳援偃師,在邙山南麓紮營,然後命單雄信率前鋒騎兵進至偃師城北紮營,擋在了王世充北進的必經之路上。
隨後,李密召開了軍事會議,討論戰守之策。原來的瓦崗舊部紛紛入會,新進投靠瓦崗的原江都軍的將領陳智略、樊文超、張童兒等人也有機會參加。
李密簡單的將事情介紹了一番,然後環視了一眼眾人,道:“不知道諸公有何良策,不妨直說!”
一片沉默中,裴仁基環視了一眼眾人,道:“王世充傾巢而出,洛陽必定空虛。我們可兵分兩路,一路扼守險要,阻止他東進;另一路則直撲東都。如果王世充回軍,我們就按兵不動;他如果再次東進,我們就進攻東都。這樣一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權,而他疲於奔命,必定被我軍擊破。”
這是一個好計謀,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裴仁基的確是一個名將,李密也對這個想法是讚同的,他進而分析道:“隋軍如今有三樣銳不可當。其一,武器精良;其二,決意東進;其三,糧盡而戰。所以我們隻須據城固守,蓄力以待,王世充欲戰不得,欲走無路,不出十天,他的首級就會送到我們的麾下。”
這個計策絕對是一個好的計謀,因為他避實就虛,已己之長,攻敵之短。因為東都洛陽最缺乏糧食,隻要等東都糧盡,那裏的敵人就會不戰而降,就像前不久對付宇文化及的計策一般(李密對付宇文化及的策略並沒有錯,隻不過有逃兵出現,提前告訴了宇文化及,否則尚不知情的宇文化及落入李密的圈套,那就隻有等死),而且,東都的兵馬不多,據線報,隻有兩萬步卒,兩千騎兵,這麽少的兵力,還不足瓦崗的全部兵力的十分之一。
而瓦崗則有近三十萬,童山一戰,雖有損失,可是陳智略等人投降,也差不多不足了這個數,可是李密更為看到了一點,那就是童山大戰之後,太過慘烈,軍中似乎有厭戰的情緒,後來招進的兵馬,多是新軍,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那些反賊的軍隊,戰鬥力更是低下,李密沒有打算靠著這些雜牌軍來打敗王世充。童山一戰,郝孝德的事情不就說明了這一切了嗎?
至於陳智略那些人,李密更是知道,這些人投效自己,無非是因為沒有了糧食,走投無路,才無奈投降的。雖然這些禁軍驍果具有一定的戰鬥力,而且會為自己效命,可是那不過是因為糧草輜重的供應全靠自己供應的緣故,忠心度很是讓人懷疑。
李密的意見剛一說完,可是立刻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
尤其是剛剛從宇文化及手下歸降的陳智略、樊文超等人,同單雄信一樣,力主出戰,單雄信更是信心滿滿的道:“王世充的軍隊人數並不多,而且屢屢被我們打敗,早已喪膽。兵法有言:‘人數超過敵人兩倍就應該進攻’,何況現在我們絕不止兩倍!再說了,江淮新附的將士都希望抓住這個機會建立功勳,趁他們鬥誌高昂的時候作戰,一定能夠取勝。”
李密沉默了片刻之後,似乎有些心動了,是啊,如果能夠一戰而擊潰王世充,那麽東都洛陽就唾手可得,那裏還需要苦守,等王世充糧盡再追擊?更何況,他攻打洛陽多年,不就是為了取得洛陽嗎?如果這一戰,打垮了王世充,那麽,就能進洛陽,匡扶社稷,扶持幼主了啊。
終於,李密點頭,他決定出擊,應戰王世充。這個決定是不容忽視的,李密當然不知道,他的這個決定,導致了他的失敗。有時候,人們在麵對問題的時候,卻往往因為貪圖方便而導致了敗局。李密是如此,正史中,竇建德舍棄淩敬北進三晉,而兵進虎牢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裴仁基苦苦相勸,指出李密若是采用出擊的策略,恐怕悔之晚矣!
單雄信冷笑一聲,道:“裴大人雖言,不過老生常談,並不是什麽良策!”
裴仁基大怒,道:“這是奇策,怎麽叫老生常談?”隨即,再度苦勸李密,可李密心意已決。
裴仁基頓足長歎,道:“公必悔之!”
就這樣,在大部分人的同意下,出擊的決定就這樣定下來了,一時間,陳智略、單雄信等人的臉上,露出了笑意。裴仁基隻能無奈的出門而去,心中各有滋味。
而此時的王世充,心中除了一戰的信念之外,還有著忐忑,不安。畢竟,自己隻有兩萬多士兵,雖然自己設計,用了周公顯靈的辦法激勵了士氣,可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他隻能進不能退!就像李密分析的那樣,東都,什麽都不缺,就是太缺糧了,所以他隻有速速解決戰鬥,才有一線希望!等,隻有死,而且會死的更慘!他非常清楚,李密根本不需要重兵圍攻洛陽,隻要不停的派兵掃蕩洛陽四周,斷絕東都和外界的聯係,缺乏糧食的東都隻能不戰而降。
所以王世充在兵變之後,掌握了軍政大權,隨即拿出錢財,賞賜士兵,用盡了所有的力氣,來激勵士氣,他要盡快的一戰!
連日綿綿的陰雨不能阻止王世充兵進偃師的決心,繡有“永通”的洛陽軍旗迎風飄揚,在雨幕中昂然不屈,顯示出王世充的決心。
不久,五月初,王世充抵達偃師,在洛水南岸紮營,並迅速架設了三座浮橋,準備攻打偃師。
五月十五日,王世充派遣張鎮周率領前鋒部隊的數百名騎兵渡過洛水,襲擊單雄信的軍營。
單雄信滿懷信心,並沒有在洛水岸邊固守,讓王世充部無法渡河,而是等張鎮周渡過洛水之後,他再率領大軍出擊,想要一舉擊敗張鎮周,將其趕下洛水。
可是兩軍甫一接觸,瓦崗軍就被打的節節敗退,因為洛陽軍知道,如今軍中缺糧,此戰有進無退,向前未必生,向後則一定死,是以人人奮勇向前。
高估了自己實力,也低估了洛陽軍得單雄信不敵,隻得派人請求李密支援。
得到消息的李密,即命部將裴行儼和程咬金等人前去增援。一心想要建功的裴行儼搶先殺入敵陣,程咬金隻得留下壓陣,指揮士兵作戰,可是不久,裴行儼被流矢射中,墜落馬下。
程咬金見勢不妙,急忙衝上去,殺了數名敵兵,這才將裴行儼抱上自己的馬背,想要救他回大營。可是隋軍在後麵窮追不舍,一個騎兵趕了上來,一矛刺出,穿破了程咬金的鎧甲。程咬金轉身抓住長矛,絲毫不顧身上流出的鮮血,猛然將其折成兩段,隨後砍殺了洛陽兵,餘下的洛陽士兵被程咬金的氣勢所懾,一時間,均是不敢上前,眼睜睜的看著他將裴行儼救回大營。
這,不過是一場小規模的遭遇戰而已,當天深夜,王世充又派遣兩百多名騎兵潛入邙山,埋伏在李密大營附近的山澗中,因為,王世充決定在明日,與李密一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