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了食堂,林行知直奔圖書館。
有了昨天的鋪墊,林行知完全不打算回教室了,還是圖書館來得方便。
剛來到昨天的位置,林行知卻是瞅到了顧清越的身影。
此時的她正聚精會神的坐在電腦前。
林行知佯裝路過,不動神色的瞅了幾眼。
“寫代碼?”
林行知臉上閃過一絲疑惑。
顧清越仿佛聽到了林行知自語,回過頭看了一眼,淡然的說道。
“心理學,可不是看幾本書那麽簡單,它包羅萬象,我們能從認知心理學中學習感知覺和認知體係。從神經學上了解承擔思維功能的大腦結構。從社會心理學上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聽著顧清越的長篇大論,林行知莫名覺得顧清越的這番話,別有所指。
不僅如此,她的態度也有些微妙的變化。
“你想說什麽?”
林行知沉聲道。
顧清越笑了笑,轉過身敲了幾下電腦。
“這幾張mri圖像,應該是你的吧?”
林行知近身看了幾眼,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傑伊教授的合作對象跟你是什麽關係?”
“那是我爺爺,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傑伊教授提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才是我所感興趣的。”
“什麽?”
“冥想與大腦可塑性。”
聽到這兒,林行知來了興趣,難不成顧清越對冥想也有所涉及?
然而,顧清越並沒有談到林行知感興趣的話題,非常生硬的轉移了話題。
“你如何看待心理學中的心理輔導治療?”
林行知皺了皺眉,完全沒有理解顧清越的想法。
顧清越似乎也不在乎林行知有沒有做出回答,自顧自的說道。
“心理治療和社會關係的建立,都是對個體的尊重為倫理準則,以「你的存在本身就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為前提,對當事人進行尊重和接納,這是心理輔導專業的基本倫理原則。
“心理輔導師在具體幹預中所采取的每一步介入方案都需要當事人自主做出選擇、自主決定是否繼續接受心理治療的流程要求,實際上都是對個體人格的神聖性的具體化。
“結合專業倫理與現實兩大維度,人的心理,呈現出了雙重身份。
“一方麵指向神聖性,成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物,這也意味著須保持心靈的本來麵目,以及無法對其進行人為操控;
“另一方麵,心靈又容易遭受傷害,需要預防和保護,似乎如身體一般具有了某種實體性,呈現出“物化”狀態,是一種可被操控的對象。”
林行知沉默了好一會,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吉登斯認為,心理治療是一種有關生活規劃的方法論:多數心理治療以實現控製為目標,但又能夠在個人自決的意義上對自我反身性投射加以解釋,並確認個體生命周期與外部道德約束之間的分離。
“換言之,心理治療意味著解放個體,在一定意義上是從家庭、社會等共同體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尋求自我獨立的表現。”
林行知笑了笑,說道:“所以,心理學知識將人從道德、習俗以及各類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達成自我實現的一種路徑。”
“原來如此。”顧清越喃喃自語。
“我認為的心理學,便是幫助個人不受各種社會角色的強製性限製,實現真正意義的「個體解放」!”
林行知的語氣很是鄭重。
顧清越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這種心理學觀念,幾乎否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家庭觀念。”
“亦有何不可?”
林行知正色道:“傳統的集體主義,以家庭或群體為單位,抑製自我意識,壓製自我表達。上次的辯論賽的局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時,他們會感到疑惑、甚至憤怒。
“他們感知不到自身所處的文化,正如魚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般。”
顧清越笑了,那麵容宛如神使。
“那麽,作為以「自我」為中心目標的你,是否又感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
“在我看來,你這種自我觀,增強了對自我表現和自我利益的追求,這一類個體解放恰恰使個人主義陷入了困境,造就了大批表現型和功利型的個人主義者。
“福柯曾說過,現代人在服從中自我監視,從而在主動選擇自我控製之中獲得「主體性」。”
林行知沒有反駁,他知道兩人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
語言,偏偏又是不具有共同價值的一種傳播媒介。
很難說服真正具有獨立自我的個體。
“我有一個猜測,你這種自我觀的形成,是因為你認為自己確實是變異的不正常人,所以才覺得每一個個體都應該保持獨特。”
聽完顧清越的這句話,林行知許久沒有變化的情緒再一次失去了控製。
理性告訴他,顧清越的說法是正確的。
可心中有一個感性的看法卻在不停的訴說,眼前這個女生在蒙騙你。
個體,本就應該保持獨特!
顧清越沒有在意林行知的變化,自顧自的說道:“你不覺得自己忽略了什麽,從未有人說過心理學是一種公理,它與物理數學不同,心理學是人的理論,而不是自然的規律。
“換言之,心理學是否提供了一整套知識,為建構自發性服從的主體出謀劃策,並成為維護社會既得利益階層的技術係統?
“比如,當心理學和工作相互結合時,心理治療可以按照企業的要求來達成員工對工作的適應。已經有不少公司開始運用心理治療技術使工作環境充滿「人情味」的氛圍,從而提高人的生產性。”
林行知再一次沉默。
是啊,自己為什麽就沒有聯想到這一點呢?
心理學知識所形成的心理量表測試、智力和能力測試,實質上都是實現對人的管理。
雖然心理測試和心理學、精神醫學結合之後經曆了形式化的科學主義改造,但對個體的心理測試始終是被規訓權力所塑造的
在這意義上,以測試、麵談、詢問、會診等形式開展的心理治療並非是科學的,它們不過是從傳統的規訓權威中奪取了其中對“個人問題的管轄權”而已。
“你這種自我觀,已經將道德相對主義化了,認為個體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道德基礎,否定道德的公共性意義,從而造成了個人生活與共同體生活之間的過度分離。”
顧清越莫名的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組織製度、政治規範、社會身份等因素構成了支配力的源泉,當人們以為命運在自己手中、在各色管理機製下奮鬥時,卻已經步入了陷阱。”
看著顧清越那一閃而逝的脆弱表情,林行知不知為何升起一股莫名的情緒,雙手徑直搭在了顧清越的肩膀上。
說道:“我想,或許我具有幫助你的力量。”
顧清越沒想到林行知如此大膽,精致的麵容一瞬間就被染紅了。
不過,顧清越很快就穩定好了情緒,當即拍掉了林行知的雙手。
“你別誤會,我爺爺很小就教會了我慈悲仁愛冥想,應該是因為這一點,我才對他人的想法比較敏感。
“從我與爺爺做過的實驗來看,慈悲仁愛冥想能增強顳頂連接區、內側前額葉皮層、顳上溝等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
“不僅如此,uu看書 .uukanshu我還通過實驗心理學的一種「錯誤信念任務」來評估這種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確實是有很大的提升。”
看著顧清越怪嗔,卻又勉強嚴肅的表情,林行知會心一笑。
“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是人腦最複雜的適應性能力之一,我倒不覺得這單單是大腦局部論說。”
“難怪傑伊教授對你的評價這麽高,原來你和他的觀念近似。”顧清越笑道。
“那你呢?”林行知問道。
“你覺得呢?”顧清越嫣然一笑。
......
......
全書完。
ps:最後一章徹底放飛自我了,把需要很多章才展開的觀念都融到了一章之中,也不知道各位讀者能不能讀懂。
總之,除了黑科技部分,我把想說的基本都說完了。
本想最後一章給男女主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寫著寫著,還是不留了,單單一章的篇幅寫出來會過於牽強,遠達不到我心中對靈魂伴侶的認知。
再次對各位追讀到本章的讀者再次表示歉意,同時也感謝各位的支持了,謝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
有了昨天的鋪墊,林行知完全不打算回教室了,還是圖書館來得方便。
剛來到昨天的位置,林行知卻是瞅到了顧清越的身影。
此時的她正聚精會神的坐在電腦前。
林行知佯裝路過,不動神色的瞅了幾眼。
“寫代碼?”
林行知臉上閃過一絲疑惑。
顧清越仿佛聽到了林行知自語,回過頭看了一眼,淡然的說道。
“心理學,可不是看幾本書那麽簡單,它包羅萬象,我們能從認知心理學中學習感知覺和認知體係。從神經學上了解承擔思維功能的大腦結構。從社會心理學上了解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
聽著顧清越的長篇大論,林行知莫名覺得顧清越的這番話,別有所指。
不僅如此,她的態度也有些微妙的變化。
“你想說什麽?”
林行知沉聲道。
顧清越笑了笑,轉過身敲了幾下電腦。
“這幾張mri圖像,應該是你的吧?”
林行知近身看了幾眼,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傑伊教授的合作對象跟你是什麽關係?”
“那是我爺爺,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傑伊教授提到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才是我所感興趣的。”
“什麽?”
“冥想與大腦可塑性。”
聽到這兒,林行知來了興趣,難不成顧清越對冥想也有所涉及?
然而,顧清越並沒有談到林行知感興趣的話題,非常生硬的轉移了話題。
“你如何看待心理學中的心理輔導治療?”
林行知皺了皺眉,完全沒有理解顧清越的想法。
顧清越似乎也不在乎林行知有沒有做出回答,自顧自的說道。
“心理治療和社會關係的建立,都是對個體的尊重為倫理準則,以「你的存在本身就有無可替代的價值」為前提,對當事人進行尊重和接納,這是心理輔導專業的基本倫理原則。
“心理輔導師在具體幹預中所采取的每一步介入方案都需要當事人自主做出選擇、自主決定是否繼續接受心理治療的流程要求,實際上都是對個體人格的神聖性的具體化。
“結合專業倫理與現實兩大維度,人的心理,呈現出了雙重身份。
“一方麵指向神聖性,成為神聖不可侵犯之物,這也意味著須保持心靈的本來麵目,以及無法對其進行人為操控;
“另一方麵,心靈又容易遭受傷害,需要預防和保護,似乎如身體一般具有了某種實體性,呈現出“物化”狀態,是一種可被操控的對象。”
林行知沉默了好一會,才問道:“你的意思是?”
“吉登斯認為,心理治療是一種有關生活規劃的方法論:多數心理治療以實現控製為目標,但又能夠在個人自決的意義上對自我反身性投射加以解釋,並確認個體生命周期與外部道德約束之間的分離。
“換言之,心理治療意味著解放個體,在一定意義上是從家庭、社會等共同體的羈絆中解放出來、尋求自我獨立的表現。”
林行知笑了笑,說道:“所以,心理學知識將人從道德、習俗以及各類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達成自我實現的一種路徑。”
“原來如此。”顧清越喃喃自語。
“我認為的心理學,便是幫助個人不受各種社會角色的強製性限製,實現真正意義的「個體解放」!”
林行知的語氣很是鄭重。
顧清越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這種心理學觀念,幾乎否定了絕大多數人的家庭觀念。”
“亦有何不可?”
林行知正色道:“傳統的集體主義,以家庭或群體為單位,抑製自我意識,壓製自我表達。上次的辯論賽的局長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作為青少年的我們在表述自己的看法時,他們會感到疑惑、甚至憤怒。
“他們感知不到自身所處的文化,正如魚感知不到水的存在一般。”
顧清越笑了,那麵容宛如神使。
“那麽,作為以「自我」為中心目標的你,是否又感受到自身所處的文化?
“在我看來,你這種自我觀,增強了對自我表現和自我利益的追求,這一類個體解放恰恰使個人主義陷入了困境,造就了大批表現型和功利型的個人主義者。
“福柯曾說過,現代人在服從中自我監視,從而在主動選擇自我控製之中獲得「主體性」。”
林行知沒有反駁,他知道兩人的觀念是截然相反的。
語言,偏偏又是不具有共同價值的一種傳播媒介。
很難說服真正具有獨立自我的個體。
“我有一個猜測,你這種自我觀的形成,是因為你認為自己確實是變異的不正常人,所以才覺得每一個個體都應該保持獨特。”
聽完顧清越的這句話,林行知許久沒有變化的情緒再一次失去了控製。
理性告訴他,顧清越的說法是正確的。
可心中有一個感性的看法卻在不停的訴說,眼前這個女生在蒙騙你。
個體,本就應該保持獨特!
顧清越沒有在意林行知的變化,自顧自的說道:“你不覺得自己忽略了什麽,從未有人說過心理學是一種公理,它與物理數學不同,心理學是人的理論,而不是自然的規律。
“換言之,心理學是否提供了一整套知識,為建構自發性服從的主體出謀劃策,並成為維護社會既得利益階層的技術係統?
“比如,當心理學和工作相互結合時,心理治療可以按照企業的要求來達成員工對工作的適應。已經有不少公司開始運用心理治療技術使工作環境充滿「人情味」的氛圍,從而提高人的生產性。”
林行知再一次沉默。
是啊,自己為什麽就沒有聯想到這一點呢?
心理學知識所形成的心理量表測試、智力和能力測試,實質上都是實現對人的管理。
雖然心理測試和心理學、精神醫學結合之後經曆了形式化的科學主義改造,但對個體的心理測試始終是被規訓權力所塑造的
在這意義上,以測試、麵談、詢問、會診等形式開展的心理治療並非是科學的,它們不過是從傳統的規訓權威中奪取了其中對“個人問題的管轄權”而已。
“你這種自我觀,已經將道德相對主義化了,認為個體之間沒有任何共同的道德基礎,否定道德的公共性意義,從而造成了個人生活與共同體生活之間的過度分離。”
顧清越莫名的歎了一口氣,繼續說道:“組織製度、政治規範、社會身份等因素構成了支配力的源泉,當人們以為命運在自己手中、在各色管理機製下奮鬥時,卻已經步入了陷阱。”
看著顧清越那一閃而逝的脆弱表情,林行知不知為何升起一股莫名的情緒,雙手徑直搭在了顧清越的肩膀上。
說道:“我想,或許我具有幫助你的力量。”
顧清越沒想到林行知如此大膽,精致的麵容一瞬間就被染紅了。
不過,顧清越很快就穩定好了情緒,當即拍掉了林行知的雙手。
“你別誤會,我爺爺很小就教會了我慈悲仁愛冥想,應該是因為這一點,我才對他人的想法比較敏感。
“從我與爺爺做過的實驗來看,慈悲仁愛冥想能增強顳頂連接區、內側前額葉皮層、顳上溝等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
“不僅如此,uu看書 .uukanshu我還通過實驗心理學的一種「錯誤信念任務」來評估這種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確實是有很大的提升。”
看著顧清越怪嗔,卻又勉強嚴肅的表情,林行知會心一笑。
“思考他人思想的能力,是人腦最複雜的適應性能力之一,我倒不覺得這單單是大腦局部論說。”
“難怪傑伊教授對你的評價這麽高,原來你和他的觀念近似。”顧清越笑道。
“那你呢?”林行知問道。
“你覺得呢?”顧清越嫣然一笑。
......
......
全書完。
ps:最後一章徹底放飛自我了,把需要很多章才展開的觀念都融到了一章之中,也不知道各位讀者能不能讀懂。
總之,除了黑科技部分,我把想說的基本都說完了。
本想最後一章給男女主一個圓滿的結局,但寫著寫著,還是不留了,單單一章的篇幅寫出來會過於牽強,遠達不到我心中對靈魂伴侶的認知。
再次對各位追讀到本章的讀者再次表示歉意,同時也感謝各位的支持了,謝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更新最快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