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嘉醉酒殿上是可以理解的,也不能因此就說他爛泥扶不上牆,上不得台麵。
作為一個有才幹、有野心的士人,卻偏偏身材矮小,相貌醜陋,乃至當年在冀州之時,被本地士民以“凍梨裳”這樣極具侮辱性的綽號嘲笑之,強烈的反差,自然而然的便造成了程嘉對功名越發的渴望,也因此他一向來的行事,都有古之縱橫家的遺風,急功求利。
辛辛苦苦的跟著荀貞幹了十來年,期間出生入死的任務沒少做,——遠的不提,隻說近年,比如穿過袁紹的地盤,到張飛燕那裏出使,又比如荀貞攻略河南尹前,他到張揚那裏出使,就隻這兩件出使之任,便都是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尤其前一件,稍有不慎,走漏風聲,即可能會被袁紹遣人截殺之。
那麽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荀貞以勤王之功,迎劉協駕到許縣,得以秉政朝中,他水漲船高,現如今之任官,品秩雖不高,才百石之吏,但是都官從事之權,卻可以說是足能讓他在許縣橫著走,任何一個朝中大臣見到他,都得禮讓三分;兼之漢室盡管淩遲,天子的權威現在盡管衰弱,可劉協畢竟是皇帝,他又以百石吏的身份而得以得到劉協特別的恩準,得以參加今晚的禦宴,他的心情會是怎樣?揚眉吐氣、激動快活,可想而知!因此醉酒,不足為奇。
劉協之所以特別恩準程嘉參與今晚此宴,便是因他知道程嘉是荀貞的心腹之吏,故而雖見程嘉酒醉跌倒,亦是吃了一個驚,同時隱覺好笑,然旋即聞得楊彪之言,請求懲治程嘉失禮君前的“大不敬”之罪,卻遂不免下意識的,就把頭轉向荀貞,目光落到了荀貞身上。
這大不敬之罪不是一件小罪,輕則貶為庶民,重則乃至殺頭。
程嘉稱不上足智多謀,和戲誌才、荀彧等遠見有識、風度翩翩的諸士相比,自是有所不足,但他之前也絕沒有過愚蠢的表現,最多也就是“鋒芒”銳了點而已,荀貞是沒有想到他會在劉協賜的禦宴上喝醉摔倒,竟是出了這麽個洋相的。事出意料之外,好在久居人上,這麽多年的曆練,荀貞不是白曆練的,早就已是城府深,一邊心念電轉,一邊臉上毫無異色。
他從容起身,端端正正地行了個禮,溫聲和語地說道:“陛下,楊公的進言甚是,程嘉失禮君前,大不敬也,臣亦請陛下嚴懲其過。”
——卻是把楊彪的原話幾乎原封不動的重複了一遍,隻不過把楊彪的“治其罪”,不動聲色地改成了“懲其過”。
這小小的改動,被殿上的多數大臣聽了出來。
劉協卻沒有能夠立刻分辨出這其中的不同來,反是不禁因此為難,看看荀貞,看看楊彪,再又看看仍然倒在地上的程嘉,手放到了頷下,遲疑說道:“這……。”
即使未能及時地分辨出荀貞與楊彪話中,“過”與“罪”這兩者的區別,可劉協不蠢,又哪裏會能不知,莫說這程嘉隻是喝多了,在殿上摔了一跤,嚴格來講不算什麽失禮君前,完全是可以一笑置之而已的,便是他真的犯下了什麽大不敬的罪過,不看僧麵看佛麵,至少有荀貞在這裏,也是輕易不好懲治的,可是,作為君上,“作為被冒犯的一方”,又在楊彪、荀貞都建議懲治程嘉的情況下,該怎麽給程嘉解脫?劉協沒有急智,倉促間,不知該何以應對了。
荀貞低眉垂目,然劉協的促窘,盡落其餘光中。
一個念頭在他腦海泛起:“再是聰明,再經磨難,到底仍舊是個少年人啊!”
餘光不僅在注意劉協,荀貞略微朝右側身,而且注意到了對麵和左邊這兩列席間,參加今晚此宴的一二十個大臣裏頭,陳紀、戲誌才、荀彧等不算在內,餘下的那些要麽穩坐不動,似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麽悄悄地眼神左右瞟動,應是在觀察別人的動靜。
有一人的目光偷摸摸地看向荀貞這裏,這人是董承。
荀貞微微抬起眼,嘴角露出些許笑容,和他對視了一下。
董承像是受到了驚嚇,觸電一般,目光登時移開,剛剛移走,他大約是反應過來這樣做太明顯,不合適,又把目光轉回,向荀貞還了個尷尬的笑容。
殿上沉寂了片刻。
就在劉協亦感覺到了些什麽,感覺到片刻之後的現下,與片刻之前的殿中,似是莫名地忽然生了些不同,殿中空氣的漸漸凝滯,似並非再隻是因楊彪請他治程嘉失禮其罪,乃由是漸覺不安,不得不落目鍾繇,想要讓鍾繇開口時,右邊席中,一人起身說道:“臣敢請奏獻愚見。”
劉協看去,說話之人手持羽扇,雖是弓腰行禮,舉止間瀟灑飄逸,正是戲誌才。
劉協鬆了口氣,趕忙問道:“卿有何見?”
戲誌才直起身來,笑道:“陛下,臣近日來正在重讀《漢書》,正好讀到《東方朔傳》。東方朔有一件也是發生在醉後的故事,不知陛下可知與否?”
“什麽故事?”
戲誌才說道:“陛下,便是東方朔嚐醉入殿中,小遺於殿上,而被彈劾不敬,武帝因詔免其為庶人,令其待詔宦者署,旋而,即複為中郎,賜帛五百匹這個故事。”
“哦,你說這個故事啊!朕知道。”
戲誌才隨手拍了劉協一個小小馬屁,笑道:“陛下博學多聞,臣欽佩不已。”接著說道,“陛下,東方朔者,滑稽之雄耳,武帝猶惜其才!況今之世,既非武帝之時,可稱多難之秋也,正朝廷冀非常之功於非常之人,急需用人之際,又程嘉雖卑,亦小有才幹,前為車騎出使張飛燕、張揚,俱不辱使命,因是以臣愚見,其君前失禮之罪,固當如楊彪之進言,理應懲之,然為陛下愛才之名、為朝廷留士得用計,似宜小懲即可。”
……
《太史公書》,即後世之《史記》,和《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史書,當下被合稱為“三史”,不止是學者們關注的學術研究對象,於從政者而言之,也是非常重要的研讀對象。
這三本史書中,又以《漢書》相對的最為時人所重,為此書做注或加以刪改的知名學者,本朝以今,何止一二十之數,——荀貞的族兄荀悅,現就正在對《漢書》作注。
隨著劉協和朝廷被迎到許縣,荀貞的事業已經是就此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成功地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麵,自此以後,所要麵對的就不單隻是二三州之地,而將是天下、將是整個的大漢帝國,這一點,荀貞自己知道,戲誌才、荀彧等亦知道。
並又隨著這個局勢、局麵的變化,從此以後,荀貞的事業也不再是以軍事為主,施政為輔,而將會變成是“軍、政”兩者皆重,某個方麵來講,“政治”還要重過“軍事”,又對這一點,荀貞、戲誌才、荀彧等也是皆已心中有數。
故此,為適應局麵、局勢的變化,戲誌才雖然是荀貞軍事方麵的謀主,可他現在也已經開始在重新地、係統性地研讀《漢書》等史書,以望以史為鑒,從中學習到前代、本朝那些雄君、名臣們治國施政的辦法與策略。
辦法與策略的學習效果何如,且不必多講,東方朔的故事正好今晚就用上了。
……
劉協久受欺淩,一心想要恢複大漢的榮光,對於《太史公書》、《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記述前代、本朝曆史的史書,他自是都有讀過,且讀過遠不止一遍的,——隻不過對其中各種政治事件的領悟,與戲誌才等的領悟相比,會有深淺的不同罷了,但對東方朔的這個故事,像他說的,他是知道的,受到戲誌才的提醒,劉協心頭登時放鬆,琢磨想道:“對呀,朕怎麽沒有想到!為何不用東方朔的這樁故事,來做今晚此事之對比?”
心裏有了主意,劉協不複無所適從之態,神色安穩下來,笑顧楊彪,說道:“楊公,戲卿所言,朕以為甚是。東方朔小遺殿上,若論不敬,可謂十分不敬矣,而武帝猶惜其才;程嘉無非是酒後失態,論以輕重,何能與東方朔之不敬類比!朕以為,那要不就稍加懲戒,何如?”
楊彪不依不饒,說道:“陛下,東方朔小遺殿上的時候,武帝並沒有在殿中,而武帝猶貶其為庶民!何況程嘉失禮,是在陛下座前?臣愚以為,單隻稍加懲戒的話,不足以明尊卑綱紀!”
“……那以公之見,何以責罰為是?”
楊彪說道:“臣請陛下降旨,先收其下獄,待論定其罪,再做嚴懲!”
“這……,楊公,未免過重。荀公,公之意如何?”
荀貞依舊溫聲和語,回答劉協的問話,說道:“臣以為楊公之進議甚是。”
楊彪席側,一個也是坐著獨席的大臣起身,向劉協行了一禮,笑道:“陛下,誰還沒有個喝醉酒時?酒後失態,情有可原。況且程嘉今日之所以大醉,也是因為陛下特許他參與今晚賜宴,他驚喜惶恐之故,並非是存心故意。”與楊彪笑道,“楊公,若因此便把他下獄治罪,如戲忠所言,其人有才幹,未免可惜尚事小,如是因此有損聖上愛才之名,卻就事大!”又轉向劉協,說道,“陛下,老臣愚見,戲忠之議,陛下不妨采納。”
這說話之人是司徒趙溫。
趙溫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名聲雖稍不及楊彪,亦重於朝野,他
這一開口,殿內適才幾近凝滯的氣氛頓被打開,先是大鴻臚榮郃,繼而其餘諸臣,包括陳紀在內,大部分緊隨著紛紛進言,悉是附和趙溫,讚同戲誌才的意見。
雖有少數未出言的,可也沒有表態支持楊彪。
一時間,情勢陡變,隻有楊彪一人要求嚴懲程嘉,很是顯得勢單力孤。
楊彪名望再高,一人難抗眾意,他朝坐在對麵席中的董承視去。
董承臊眉耷眼,低著個頭,坐著不動,絲毫沒有起身來相助楊彪的意思。回想他之前攛掇自己上書劉協,阻止荀貞屯田等等的種種往事,饒以楊彪之度量,也不由被氣得險些色變。
劉協於是問荀貞,說道:“荀公,侍中、司徒諸公之議,朕以為然。那就對程嘉稍做薄懲……”想了想,笑道,“朕罰其俸兩月!如何?”
荀貞恭謹行禮,徐徐答道:“陛下寬仁,這是臣等之幸!,然臣以為隻罰俸兩月,實在太輕。”
劉協問道:“那以公之見,宜當以何懲之?”
荀貞義正辭嚴,說道:“陛下,臣愚見,至少罰俸半年,才算可以!”
劉協笑了起來,說道:“好,就按公之此議。”命令殿下的宦官把程嘉扶起,便降旨,罰程嘉俸祿半年,以懲其君前失禮之過。
……
本來酒宴差不多也已到散時,程嘉又鬧了這麽一出出來,諸人都沒了繼續飲酒的心思,劉協遂下口諭,宣布酒宴結束。
楊彪、荀貞等起身恭送劉協,待鍾繇等扈從劉協離殿以後,眾臣在宦官的引導下也出殿。
到了殿門口,荀貞恭恭敬敬地止步下揖,請楊彪、趙溫、張喜三人先行。
趙溫含笑,與荀貞推辭了幾句,然後才邁步先走;張喜隨於其側。
楊彪已然於兩三個大臣的簇擁下,大步遠去。
荀貞笑語殷勤地目送趙溫、張喜,目光定在了遠去的楊彪的背影上。
楊彪的個頭不算高,但此時此刻,在沉沉的夜色下,月明星稀的無盡夜空、高大殿宇比鄰的背景中,荀貞望之,隻覺其人雖近花甲之齡,卻慷慨昂揚,一種感觸湧出,這感觸是即便對著劉協、袁紹、袁術也沒有過的,這感觸隻在麵對曹操等寥寥三二人時曾經有過,這感觸是忌憚。荀貞情不自禁,手摸到了腰帶上原是佩劍所在的地方,輕輕地說了句什麽。
荀彧沒聽清,問道:“阿兄,剛才說什麽?”
“我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荀彧品味了下,說道:“好詩啊!阿兄,這是誰人之作?”
“……我有感而發,隨口所吟。”
往宮外的路不遠,也不近,一二十個大臣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幾個圈子。
戲誌才、荀彧、陳群等和荀貞一起,榮郃、陳紀等也與荀貞同行;趙溫、張喜左近,各有數個大臣伴行;楊彪身邊除了方才那幾個大臣,董承亦追了過去;伏完身邊的人最少。
到至宮門外,荀貞與楊彪、趙溫、張喜等揖別,又還是十分恭敬地等著楊彪、趙溫、張喜各自上了他們的坐車,又送了陳紀上了他的坐車後,才上自己的車。
荀貞的坐車不大,特地選了輛小的輜車,隻能容兩人對坐,荀彧、陳群各回己車,程嘉也被宦官抬進了他的車中,戲誌才則跟著荀貞,登入到了荀貞車裏。
禦者駕馬,坐車啟動。
車裏邊頗是悶熱,戲誌才扇了兩下羽扇,還是熱,就推開了車窗,涼風立時吹進。
風吹動車中點的燭火,光影明滅,映照兩人臉上。
戲誌才說道:“明公,看來是要下雨了。”
“連日悶熱,下陣雨也是好的。”
戲誌才問道:“明公,陛下既然今晚設宴,是為屯田、上計二事,元龍怎麽未來?”
“聖上召他了,但元龍以染疾上書,請罪未來。”
戲誌才怔了下,說道:“元龍病了,生的什麽病?”
“我派人去問了,也不算生病,隻是近日確實辛苦,他每天都在田裏邊,被日頭曬得中了暑。”
戲誌才點了點頭,說道:“那就好。”沉吟了下,停下羽扇的搖動,問荀貞,說道,“明公,君昌醉酒,失禮君前,楊公以此請陛下罪之,此事,明公怎麽看?”
作為一個有才幹、有野心的士人,卻偏偏身材矮小,相貌醜陋,乃至當年在冀州之時,被本地士民以“凍梨裳”這樣極具侮辱性的綽號嘲笑之,強烈的反差,自然而然的便造成了程嘉對功名越發的渴望,也因此他一向來的行事,都有古之縱橫家的遺風,急功求利。
辛辛苦苦的跟著荀貞幹了十來年,期間出生入死的任務沒少做,——遠的不提,隻說近年,比如穿過袁紹的地盤,到張飛燕那裏出使,又比如荀貞攻略河南尹前,他到張揚那裏出使,就隻這兩件出使之任,便都是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尤其前一件,稍有不慎,走漏風聲,即可能會被袁紹遣人截殺之。
那麽終於等到了這一天,荀貞以勤王之功,迎劉協駕到許縣,得以秉政朝中,他水漲船高,現如今之任官,品秩雖不高,才百石之吏,但是都官從事之權,卻可以說是足能讓他在許縣橫著走,任何一個朝中大臣見到他,都得禮讓三分;兼之漢室盡管淩遲,天子的權威現在盡管衰弱,可劉協畢竟是皇帝,他又以百石吏的身份而得以得到劉協特別的恩準,得以參加今晚的禦宴,他的心情會是怎樣?揚眉吐氣、激動快活,可想而知!因此醉酒,不足為奇。
劉協之所以特別恩準程嘉參與今晚此宴,便是因他知道程嘉是荀貞的心腹之吏,故而雖見程嘉酒醉跌倒,亦是吃了一個驚,同時隱覺好笑,然旋即聞得楊彪之言,請求懲治程嘉失禮君前的“大不敬”之罪,卻遂不免下意識的,就把頭轉向荀貞,目光落到了荀貞身上。
這大不敬之罪不是一件小罪,輕則貶為庶民,重則乃至殺頭。
程嘉稱不上足智多謀,和戲誌才、荀彧等遠見有識、風度翩翩的諸士相比,自是有所不足,但他之前也絕沒有過愚蠢的表現,最多也就是“鋒芒”銳了點而已,荀貞是沒有想到他會在劉協賜的禦宴上喝醉摔倒,竟是出了這麽個洋相的。事出意料之外,好在久居人上,這麽多年的曆練,荀貞不是白曆練的,早就已是城府深,一邊心念電轉,一邊臉上毫無異色。
他從容起身,端端正正地行了個禮,溫聲和語地說道:“陛下,楊公的進言甚是,程嘉失禮君前,大不敬也,臣亦請陛下嚴懲其過。”
——卻是把楊彪的原話幾乎原封不動的重複了一遍,隻不過把楊彪的“治其罪”,不動聲色地改成了“懲其過”。
這小小的改動,被殿上的多數大臣聽了出來。
劉協卻沒有能夠立刻分辨出這其中的不同來,反是不禁因此為難,看看荀貞,看看楊彪,再又看看仍然倒在地上的程嘉,手放到了頷下,遲疑說道:“這……。”
即使未能及時地分辨出荀貞與楊彪話中,“過”與“罪”這兩者的區別,可劉協不蠢,又哪裏會能不知,莫說這程嘉隻是喝多了,在殿上摔了一跤,嚴格來講不算什麽失禮君前,完全是可以一笑置之而已的,便是他真的犯下了什麽大不敬的罪過,不看僧麵看佛麵,至少有荀貞在這裏,也是輕易不好懲治的,可是,作為君上,“作為被冒犯的一方”,又在楊彪、荀貞都建議懲治程嘉的情況下,該怎麽給程嘉解脫?劉協沒有急智,倉促間,不知該何以應對了。
荀貞低眉垂目,然劉協的促窘,盡落其餘光中。
一個念頭在他腦海泛起:“再是聰明,再經磨難,到底仍舊是個少年人啊!”
餘光不僅在注意劉協,荀貞略微朝右側身,而且注意到了對麵和左邊這兩列席間,參加今晚此宴的一二十個大臣裏頭,陳紀、戲誌才、荀彧等不算在內,餘下的那些要麽穩坐不動,似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麽悄悄地眼神左右瞟動,應是在觀察別人的動靜。
有一人的目光偷摸摸地看向荀貞這裏,這人是董承。
荀貞微微抬起眼,嘴角露出些許笑容,和他對視了一下。
董承像是受到了驚嚇,觸電一般,目光登時移開,剛剛移走,他大約是反應過來這樣做太明顯,不合適,又把目光轉回,向荀貞還了個尷尬的笑容。
殿上沉寂了片刻。
就在劉協亦感覺到了些什麽,感覺到片刻之後的現下,與片刻之前的殿中,似是莫名地忽然生了些不同,殿中空氣的漸漸凝滯,似並非再隻是因楊彪請他治程嘉失禮其罪,乃由是漸覺不安,不得不落目鍾繇,想要讓鍾繇開口時,右邊席中,一人起身說道:“臣敢請奏獻愚見。”
劉協看去,說話之人手持羽扇,雖是弓腰行禮,舉止間瀟灑飄逸,正是戲誌才。
劉協鬆了口氣,趕忙問道:“卿有何見?”
戲誌才直起身來,笑道:“陛下,臣近日來正在重讀《漢書》,正好讀到《東方朔傳》。東方朔有一件也是發生在醉後的故事,不知陛下可知與否?”
“什麽故事?”
戲誌才說道:“陛下,便是東方朔嚐醉入殿中,小遺於殿上,而被彈劾不敬,武帝因詔免其為庶人,令其待詔宦者署,旋而,即複為中郎,賜帛五百匹這個故事。”
“哦,你說這個故事啊!朕知道。”
戲誌才隨手拍了劉協一個小小馬屁,笑道:“陛下博學多聞,臣欽佩不已。”接著說道,“陛下,東方朔者,滑稽之雄耳,武帝猶惜其才!況今之世,既非武帝之時,可稱多難之秋也,正朝廷冀非常之功於非常之人,急需用人之際,又程嘉雖卑,亦小有才幹,前為車騎出使張飛燕、張揚,俱不辱使命,因是以臣愚見,其君前失禮之罪,固當如楊彪之進言,理應懲之,然為陛下愛才之名、為朝廷留士得用計,似宜小懲即可。”
……
《太史公書》,即後世之《史記》,和《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史書,當下被合稱為“三史”,不止是學者們關注的學術研究對象,於從政者而言之,也是非常重要的研讀對象。
這三本史書中,又以《漢書》相對的最為時人所重,為此書做注或加以刪改的知名學者,本朝以今,何止一二十之數,——荀貞的族兄荀悅,現就正在對《漢書》作注。
隨著劉協和朝廷被迎到許縣,荀貞的事業已經是就此上了一個新的台階,成功地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麵,自此以後,所要麵對的就不單隻是二三州之地,而將是天下、將是整個的大漢帝國,這一點,荀貞自己知道,戲誌才、荀彧等亦知道。
並又隨著這個局勢、局麵的變化,從此以後,荀貞的事業也不再是以軍事為主,施政為輔,而將會變成是“軍、政”兩者皆重,某個方麵來講,“政治”還要重過“軍事”,又對這一點,荀貞、戲誌才、荀彧等也是皆已心中有數。
故此,為適應局麵、局勢的變化,戲誌才雖然是荀貞軍事方麵的謀主,可他現在也已經開始在重新地、係統性地研讀《漢書》等史書,以望以史為鑒,從中學習到前代、本朝那些雄君、名臣們治國施政的辦法與策略。
辦法與策略的學習效果何如,且不必多講,東方朔的故事正好今晚就用上了。
……
劉協久受欺淩,一心想要恢複大漢的榮光,對於《太史公書》、《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記述前代、本朝曆史的史書,他自是都有讀過,且讀過遠不止一遍的,——隻不過對其中各種政治事件的領悟,與戲誌才等的領悟相比,會有深淺的不同罷了,但對東方朔的這個故事,像他說的,他是知道的,受到戲誌才的提醒,劉協心頭登時放鬆,琢磨想道:“對呀,朕怎麽沒有想到!為何不用東方朔的這樁故事,來做今晚此事之對比?”
心裏有了主意,劉協不複無所適從之態,神色安穩下來,笑顧楊彪,說道:“楊公,戲卿所言,朕以為甚是。東方朔小遺殿上,若論不敬,可謂十分不敬矣,而武帝猶惜其才;程嘉無非是酒後失態,論以輕重,何能與東方朔之不敬類比!朕以為,那要不就稍加懲戒,何如?”
楊彪不依不饒,說道:“陛下,東方朔小遺殿上的時候,武帝並沒有在殿中,而武帝猶貶其為庶民!何況程嘉失禮,是在陛下座前?臣愚以為,單隻稍加懲戒的話,不足以明尊卑綱紀!”
“……那以公之見,何以責罰為是?”
楊彪說道:“臣請陛下降旨,先收其下獄,待論定其罪,再做嚴懲!”
“這……,楊公,未免過重。荀公,公之意如何?”
荀貞依舊溫聲和語,回答劉協的問話,說道:“臣以為楊公之進議甚是。”
楊彪席側,一個也是坐著獨席的大臣起身,向劉協行了一禮,笑道:“陛下,誰還沒有個喝醉酒時?酒後失態,情有可原。況且程嘉今日之所以大醉,也是因為陛下特許他參與今晚賜宴,他驚喜惶恐之故,並非是存心故意。”與楊彪笑道,“楊公,若因此便把他下獄治罪,如戲忠所言,其人有才幹,未免可惜尚事小,如是因此有損聖上愛才之名,卻就事大!”又轉向劉協,說道,“陛下,老臣愚見,戲忠之議,陛下不妨采納。”
這說話之人是司徒趙溫。
趙溫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名聲雖稍不及楊彪,亦重於朝野,他
這一開口,殿內適才幾近凝滯的氣氛頓被打開,先是大鴻臚榮郃,繼而其餘諸臣,包括陳紀在內,大部分緊隨著紛紛進言,悉是附和趙溫,讚同戲誌才的意見。
雖有少數未出言的,可也沒有表態支持楊彪。
一時間,情勢陡變,隻有楊彪一人要求嚴懲程嘉,很是顯得勢單力孤。
楊彪名望再高,一人難抗眾意,他朝坐在對麵席中的董承視去。
董承臊眉耷眼,低著個頭,坐著不動,絲毫沒有起身來相助楊彪的意思。回想他之前攛掇自己上書劉協,阻止荀貞屯田等等的種種往事,饒以楊彪之度量,也不由被氣得險些色變。
劉協於是問荀貞,說道:“荀公,侍中、司徒諸公之議,朕以為然。那就對程嘉稍做薄懲……”想了想,笑道,“朕罰其俸兩月!如何?”
荀貞恭謹行禮,徐徐答道:“陛下寬仁,這是臣等之幸!,然臣以為隻罰俸兩月,實在太輕。”
劉協問道:“那以公之見,宜當以何懲之?”
荀貞義正辭嚴,說道:“陛下,臣愚見,至少罰俸半年,才算可以!”
劉協笑了起來,說道:“好,就按公之此議。”命令殿下的宦官把程嘉扶起,便降旨,罰程嘉俸祿半年,以懲其君前失禮之過。
……
本來酒宴差不多也已到散時,程嘉又鬧了這麽一出出來,諸人都沒了繼續飲酒的心思,劉協遂下口諭,宣布酒宴結束。
楊彪、荀貞等起身恭送劉協,待鍾繇等扈從劉協離殿以後,眾臣在宦官的引導下也出殿。
到了殿門口,荀貞恭恭敬敬地止步下揖,請楊彪、趙溫、張喜三人先行。
趙溫含笑,與荀貞推辭了幾句,然後才邁步先走;張喜隨於其側。
楊彪已然於兩三個大臣的簇擁下,大步遠去。
荀貞笑語殷勤地目送趙溫、張喜,目光定在了遠去的楊彪的背影上。
楊彪的個頭不算高,但此時此刻,在沉沉的夜色下,月明星稀的無盡夜空、高大殿宇比鄰的背景中,荀貞望之,隻覺其人雖近花甲之齡,卻慷慨昂揚,一種感觸湧出,這感觸是即便對著劉協、袁紹、袁術也沒有過的,這感觸隻在麵對曹操等寥寥三二人時曾經有過,這感觸是忌憚。荀貞情不自禁,手摸到了腰帶上原是佩劍所在的地方,輕輕地說了句什麽。
荀彧沒聽清,問道:“阿兄,剛才說什麽?”
“我說,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荀彧品味了下,說道:“好詩啊!阿兄,這是誰人之作?”
“……我有感而發,隨口所吟。”
往宮外的路不遠,也不近,一二十個大臣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幾個圈子。
戲誌才、荀彧、陳群等和荀貞一起,榮郃、陳紀等也與荀貞同行;趙溫、張喜左近,各有數個大臣伴行;楊彪身邊除了方才那幾個大臣,董承亦追了過去;伏完身邊的人最少。
到至宮門外,荀貞與楊彪、趙溫、張喜等揖別,又還是十分恭敬地等著楊彪、趙溫、張喜各自上了他們的坐車,又送了陳紀上了他的坐車後,才上自己的車。
荀貞的坐車不大,特地選了輛小的輜車,隻能容兩人對坐,荀彧、陳群各回己車,程嘉也被宦官抬進了他的車中,戲誌才則跟著荀貞,登入到了荀貞車裏。
禦者駕馬,坐車啟動。
車裏邊頗是悶熱,戲誌才扇了兩下羽扇,還是熱,就推開了車窗,涼風立時吹進。
風吹動車中點的燭火,光影明滅,映照兩人臉上。
戲誌才說道:“明公,看來是要下雨了。”
“連日悶熱,下陣雨也是好的。”
戲誌才問道:“明公,陛下既然今晚設宴,是為屯田、上計二事,元龍怎麽未來?”
“聖上召他了,但元龍以染疾上書,請罪未來。”
戲誌才怔了下,說道:“元龍病了,生的什麽病?”
“我派人去問了,也不算生病,隻是近日確實辛苦,他每天都在田裏邊,被日頭曬得中了暑。”
戲誌才點了點頭,說道:“那就好。”沉吟了下,停下羽扇的搖動,問荀貞,說道,“明公,君昌醉酒,失禮君前,楊公以此請陛下罪之,此事,明公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