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迎接荀貞的廣陵父老、百姓,非是廣陵太守王朗組織的。


    王朗是個清正的君子,他也不屑於搞這些拍馬屁的勾當。


    畢竟荀貞曾在廣陵做過不短時間的太守,而且在其任上,他為廣陵百姓多謀福利,尊老愛賢,減輕賦稅,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故而他在廣陵民間的名聲著實不錯,以致在聞他巡州將到廣陵之後,便有各縣的父老出麵,自發組織百姓,隨著王朗到郡界迎接於他。


    荀貞與那十餘老者見過,再與千餘百姓中的代表見過,接著與王朗、李博、徐榮等人相見。


    和王朗等的見麵就簡單了很多,沒有多做言語,荀貞即笑道:“天冷,我等無妨,卻不能使長者久在風中受凍,景興,咱們就先進縣罷,到了縣裏,再作細敘。”


    荀貞是從下邳郡淮水南岸的盱台縣進的廣陵郡界,現處於廣陵郡的東陽縣境內。


    東陽縣的縣城離郡界不遠,三二十裏地而已。


    王朗等吏便等荀貞上車以後,亦各登車,徐榮等軍將自是乘馬,就於前邊開道,引領荀貞的車駕開往東邊的東陽縣城。


    荀貞不是自己一個人上車的,他把兩位年過七旬的老者請到了他的車中。


    餘下的那幾個老者,荀貞則令郭嘉等給之備車,也讓他們坐車而行。


    見到此幕,跟著荀貞巡州至此的劉謙,不覺由衷地與戲誌才等人說道:“孔北海治郡,可謂仁矣,而明公與之相比,不但毫無遜色,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者,猶勝過北海!孟子雲‘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明公以身作則,此等尊老,卻是單比講說孝悌之義於民,更勝一籌了。”


    商稱學校為“序”,周稱學校為“庠(xiang)”,“庠序”者,學校是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複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


    對劉謙的此話,戲誌才是非常讚同的,他說道:“君到我徐州的時日尚嫌短淺,卻是不知明公素來尊老禮賢,……要說起來,何止是在廣陵、在徐州的這些年月,早在明公主政趙、魏之際,對境內的老者,就已是十分禮重,逢年過節,除掉朝廷的發下的賞賜外,明公時常都會自用俸祿,買些酒肉,送給郡中七十以上的老人。”


    “如今亂世,無不以壯為貴,明公獨尊老,真是難得啊!”


    戲誌才、劉謙等的私下議論亦無須多言。


    卻荀貞於車中,與那兩個老者和藹交談。


    起先是問兩個老者的身體,隨之問他們的家庭,然後重點問他們鄉裏的百姓生活情況。


    三十多裏地下來,車駕到至東陽縣城外的時候,王朗這幾年在廣陵郡的治政詳情,以及這幾年廣陵百姓的真實生活,荀貞從兩個老者口中,已是大致了解。


    車駕、隊伍停在縣門外。


    王朗、李博、徐榮等吏過來,請示荀貞,是直接開進城中,還是先與跟從到這裏的百姓們再說幾句話?


    荀貞當然不會不管那些百姓,攜手那兩位老者,下了車來,再次與百姓們的代表敘話,見圍聚近處的百姓中,有兩個婦人,各抱著一個孩子,笑著招手,示意把孩子抱來。


    那兩個婦人鼓起勇氣,到荀貞身前,將孩子舉上。


    兩個孩子年歲都不大,大的兩三歲,小的一兩歲,皆是男孩兒。


    荀貞兩條胳臂,各抱一個,左顧右盼。


    卻此二童或許是年紀太小,也可能是膽子都大,被荀貞這麽一位頭戴巍峨高冠,身穿褒衣博帶的陌生的威嚴大官抱住,居然竟都沒哭,反而皆睜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好奇地注視著他。


    荀貞從他們天真無邪的表情上,聯想到了他的子女們。


    一個不太合乎氣氛的念頭,不由自主地浮現他的腦海。


    荀貞想道:“比較起來,吾子季夏、阿左,吾女千金、掌珠,又與此二童子有何區別?所不同者,隻是他們有我是他們的父親,而此二童子之父母則為黎民百姓罷了!”


    大概是因為這趟從州府高高在上的大堂裏出來,巡視兩州,腳踏實地地密集見到了太多的民間疾苦的緣故,也大概是因為連著聞說冀州兵屠殺黑山軍老弱婦孺的緣由,荀貞近日來,卻是越來越容易受到觸動,越來越容易發起感慨。


    由此念頭出發,荀貞又想道:“我的兒子斷然是不能不識人間煙火,不知民間悲歡的!那‘何不食肉糜’的笑話,決不能出現在我兒子的身上!阿左尚幼,季夏已經三四歲了,等我回到郯縣之後,我卻是需得與少君說上一說,不可使季夏久居後宅,得讓他常常的去鄉間走上一走,嚐嚐百姓的吃食,待其稍長,讓他也幹幹農活,體會下百姓的辛勞!”


    “少君”,陳芷之字。季夏是荀貞討董前夕出生的,今年可不就是已經三四歲了!阿左是遲婢所產,去年才剛出生,剛剛兩歲,也的確還小。千金不必說,小蔡妾所產;至於掌珠,是吳妦所產,今年夏天時生的。


    圍觀的百姓哪裏知道荀貞會於此刻生出這些念頭?


    見荀貞不嫌髒的抱著那倆孩童,逗他倆玩,此兩孩童的母親,即那兩個婦人俱是受寵若驚,膝下一軟,拜倒地上;餘下的百姓亦俱產生了一種與有榮焉的感覺,紛紛賠笑湊趣。


    荀貞逗弄兩個孩童了會兒,把之還給了他們的母親。


    一個孩童被凍得流出清水鼻涕。


    荀貞呼郭嘉上前,示意他取絹巾遞來,接住了,親自給那孩童把鼻涕擦去,關心地對他母親說道:“大冬天的,你說你把他抱出來作甚?萬一凍出個好歹,可該如何是好?趕緊抱回家去罷!”招手叫從吏拿來薄被兩套,分別贈給了這兩個孩童的母親,說道,“把孩子裹上,千萬可別凍壞了!”


    兩個孩童的母親越發受寵若驚,苦於不會說話,心中充滿感激,嘴上唯唯諾諾而已。


    隻等荀貞命令王朗賞賜酒肉給百姓中的那些老者,隨之與老者、百姓們告別過後,返入車中,其車駕重新啟起行,向縣中行去之後,兩個孩童母親之一,才“嗐”了一聲,懊悔說道:“我家黑娃到現在沒個大名,剛才怎麽就忘了,求荀公賞個名給他呢!”


    注意到周圍百姓羨慕地看著她手中的那套薄被,慌忙把之裹到孩子身上,得意地連聲說道:“荀公賜的,我可誰都不給!”


    隨從去往東陽縣城的路上,劉謙再次感歎。


    這回戲誌才沒在他旁邊,他暗自心道:“非至‘老吾老’,並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至此者,以我之所見,唯明公是也!嗟乎,‘天下可運於掌’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孟子的話,是孟子對齊國的國君齊宣王說的,說完這兩句後,孟子底下還有一句,即是“天下可運於掌”。


    整句話連在一起,意思很明顯,說的是: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做到這一點,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隨意轉動,換言之,也就是說,要統一天下就很容易了。


    入到東陽縣城,當晚在城中縣寺住了一夜。


    次日啟程,東南而下,前去廣陵郡的郡治廣陵縣。


    廣陵縣和東陽縣接壤,兩座縣城相距百裏上下。


    沿途,荀貞順道隨機選出了兩個途徑的鄉裏,做了番視察。


    視察的結果他很滿意。


    盡管稱不上家家餘糧充裕,貧困的人家裏頭,也不乏連過冬的衣服都不夠穿的情形,但至少沒有因為冬寒而凍死人、餓死人的現象,——這在亂世的今日,已是相當不易做到的了。


    在貧困人家中,荀貞見到了郡府發下的過冬衣被,對王朗的此個及時賑濟政措,亦很滿意。


    道行兩日,這天到了廣陵縣城。


    入進城中,到了郡府。


    王朗請荀貞到聽事堂,接受郡府群吏的朝拜。


    荀貞卻不肯,笑道:“景興,自從卿到廣陵就任以來,我與你已是許久不曾敘聊,不瞞你說,我如今都覺得自己鄙吝可憎了!聽事堂不急著去,你郡府諸吏的朝拜也不著急,走,你帶我去後宅坐坐,咱倆先好生地暢聊暢聊,讓我再聽聽你的令音德教,使我去去鄙吝!”


    荀貞此話出乎了王朗的意料,他略作猶豫。


    荀貞笑道:“怎麽?莫非你後宅有什麽不願讓我見到的東西?讓我猜一猜,景興,是不是美人啊?”


    王朗笑了起來,說道:“明公是知道的,朗到廣陵上任,連家眷都沒有帶,又何來美人?”見荀貞執意要去他後宅,便就說道,“那朗就前頭為明公帶路,請明公到朗陋室一坐。”


    依照慣例,郡縣長吏都是住在官寺中的。


    官寺的前邊是辦事所在,後頭則就是郡縣長吏的住所。


    有的長吏會帶家眷到任,也有的長吏,像王朗這樣,會不帶家眷。


    穿過郡府前院,經過一個月牙門,進到後宅。


    後宅麵積不小,前後兩進院落。


    荀貞矚目觀之,見前邊的這個院子庭中,有三四個提前得了通知的伺候王朗的奴婢拜伏地上相迎,而卻見後頭的那個院落冷冷清清的,不聞人聲,遂顧問王朗,說道:“景興,那後邊的院子怎生如此寂寥?”


    王朗答道:“朗孤身在郡,住不了這前後兩進的大宅子,所以後頭那院子就空置著了。”


    荀貞“哦”了一聲,轉回視線,去看拜迎於庭中的那幾個奴婢。


    共有四人,三仆一婢。


    三個仆人中,兩個都是五旬上下的老仆,唯有一個年歲輕些的。


    那婢女的年紀大概在四十出頭,也不小了。


    荀貞說道:“景興,你堂堂一郡太守,兩千石也,怎麽就才用了這麽三四個奴婢伺候?”


    王朗笑道:“就這麽三四個奴婢,朗還覺多!要非拙荊非要他們來,朗平日隻用一個就夠!”


    “一個怎麽夠!有失體統。”


    王朗收起笑容,正色答道:“朗以為,奴婢成群,並不見得就有體統!”


    “此話怎講?”


    王朗說道:“於今海內戰亂不休,徐州賴明公威德,雖多年未起戰火,然外寇未靖,天子仍蒙塵長安,值此之際,為人臣者,自當力行儉樸,處處以國、以民為重,如此,才有削平諸寇、迎天子還於洛陽的可能!如若不然,倘使競相奢侈,則天下澄清之日,將會到何時才現!故是朗以為,奴婢成群,不見得就體統;儉約治民,複興漢室,才是體統!”


    荀貞拍手稱讚,說道:“景興,卿此言,正得我心!”歎道,“如果天下文官,士大夫,皆能如卿,諸侯何愁不削,海內何愁不定,天子何愁不能還於舊都!”


    握住了王朗的手,荀貞與他過庭上廊,於室外去掉鞋履,步入到王朗臥室。


    進到臥室,荀貞四下觀看。


    不說是家徒四壁,卻也是四麵牆壁盡皆幹幹淨淨,毫無裝飾。


    室內的器具亦少,隻有一榻、一案、一坐席,以及兩個放滿了書的櫃子。


    “景興,是州府克扣你俸祿了麽?”


    王朗說道:“朗之俸祿,歲歲足額發放,州府並無克扣。”


    “那就是你把你的俸祿寄回家裏了?”


    王朗答道:“朗家頗有田畝,日常租稅足夠家中使用,不需朗寄送俸祿回家。”


    “如此,則你室內,緣何這樣樸素!”


    王朗麵現遲疑,似乎是不知該怎麽回答荀貞。


    荀貞適才的問題,本是故意問出的,這時間王朗此般作態,不禁失笑,拍了拍他的胳臂,歎道:“去東陽縣城的路上,我與那兩位老者聊了一路的話。兩位老者都說,你這位王府君,在郡行道義,手無餘財,俸祿所得多施貧民。今日見之,果如兩位老者所言!”


    王朗倒是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說道:“明公,百姓的日子艱辛,朗既受明公之親任,治廣陵一郡之生民,當然就不能辜負明公的信任;況且廣陵郡,是明公此前曾牧之郡,朗也不能使明公在廣陵郡的德望付諸東流……。”


    荀貞接口笑道:“所以你就你把的俸祿,施於貧民!”


    王朗答道:“是。”


    荀貞說道:“輕財好施者,我聞之多矣,然專施於貧賤者,鮮矣!景興,我聽那兩位老者說,曾有士子登你門求施,你卻不肯賑濟,而隻把錢財施賑於貧寒之民,這又是何故?”


    王朗答道:“那登郎門求施的士子,家中有產,雖是窮了些,但衣食足夠自給,是以朗不肯施賑之。”對當下有些好施之人的作風,王朗本是看不慣的,話到此處,他忍不住發了通議論,說道,“誠如明公所說,當今之世,輕財好施者不少,但其中頗多空具好施之名,卻不恤窮賤的,朗對此不以為然,故朗用財,以周急為先。”


    荀貞、王朗的這兩句對話,表麵上是看,隻是在討論施財的對象該是誰,才為合適,而實際上,究其中蘊含的意思,卻是在討論施財者的“名聲”問題。


    輿論是掌握在士人手中的,如果施財給士人,那麽施財者的名聲,自然而然地就會遠播四方,或退而言之,施財給輕俠之流,名聲亦能得到傳播。


    可如王朗這般,隻施財給窮賤的,他的名聲當然也就難以遠傳了。


    ——這亦是荀貞在郯縣州府時候,竟是不曾聞說王朗有好施之為的原因。


    卻是說了,王朗豈會不知此理?


    王朗這麽一個聰明人,他肯定是知道的。


    但他卻能不在意虛名,而施財給窮寒以實利,這確乎是難得之極的。


    看著王朗清臒、充滿正氣的臉孔,荀貞甚是欣賞,心中想道:“由郯出發,曆經數月,巡遍兩州我所轄之郡,諸郡之太守,於今觀之,盡管性情不一、施政的特色不同,但卻皆可稱為良吏!有若景興他們這樣的一幹良臣能吏為我治理地方,袁本初雖強,吾何憂也!”


    是夜,王朗設宴,為荀貞接風。


    郡府諸曹掾以上的諸吏、廣陵縣的長吏、徐榮及其帳下司馬以上的軍將,俱皆出席。


    席上,荀貞見徐榮意態似乎落寞,知其所思,乃於宴後,召他在客舍見麵。


    徐榮的長史現為荀班,荀班是荀貞的族弟,荀貞叫他和徐榮同來。


    時當夜半,室外風聲,寒意浸過門窗透入,雖是生著火盆,仍然覺冷。


    荀貞於宴席上沒有喝太多的酒,徐榮、荀班也沒喝醉。


    三人分主臣對坐。


    細細打量了下徐榮,荀貞雙手籠在袖中,喚他的字,笑道:“令儀,你今年快四十了吧?”


    徐榮恭謹答道:“回稟明公,明年榮就四十了。”


    “夫子雲‘四十不惑’。令儀,你正當壯年,大丈夫博取功名之時也!”


    徐榮應道:“榮性愚陋,哪裏敢與聖人相比?雖近四十,不敢自居不惑。”


    “‘不敢自居不惑’。令儀,你這話說的也不為錯。說來我比小不了幾歲,亦將四旬之齡了,可咱們都不是聖人,你‘不敢自居不惑’,我又何嚐不是如是!真要一到四十,就能世事洞明,萬事不惑,那這天下也會這麽多事了!”


    徐榮說道:“明公言之甚是。”


    荀貞把手從袖中拿出,端起案上茶碗,飲了口熱茶,放下碗來,沉吟片刻,言歸正傳,與徐榮說道:“令儀,今晚宴上,我見你似乎落落寡歡,你可是有什麽心事麽?”


    徐榮楞了下,慌忙離席起身,請罪似地說道:“今晚為明公洗塵的宴上,榮確是有些心事,卻沒想到被明公發現,若是因此落了明公的興致,榮之過也!尚敢請明公恕罪。”


    “你坐下說話。”


    徐榮坐回席上。


    荀貞撫須笑道:“令儀,我來猜一猜你的心事,你看我猜得對不對,可好?”


    徐榮恭謹說道:“明公明察秋毫,榮的心事,定是難逃明公法眼。”


    荀貞指了下徐榮,笑道:“我猜你的心事,應當是眼見著文謙等將今次進伐兗州,攻城略地,無不立下大功,而你卻枯坐廣陵,不得參與其間,隻能看他們建功,望洋興歎,故此不樂,乃有鬱鬱之心事,……令儀,我猜的對否?”


    徐榮再度起身,下拜說道:“明公當真法眼,不敢相瞞明公,此正是榮之心事。”


    “令儀,就像我剛才說的,你正當壯年,大丈夫建功立業之時也,我豈會讓你長久地枯坐廣陵,無用武之地?就算你樂意,我還不樂意!”荀貞亦起身,至徐榮身前,把他扶起,笑著與他說道,挽住他的手臂,把他送到席上,按他坐住,摘下腰間,遞朝給他。


    徐榮訝然,舉頭說道:“明公,這是?”


    荀貞說道:“此劍隨我已久,當年在潁川郡阻抗黃巾,我配的就是此劍。令儀,今日我把此劍贈送給你。”


    徐榮驚道:“明公,這如何使得?”


    荀貞不由分說,將劍塞到徐榮手中,笑道:“令儀,我此劍贈你,亦不是白贈。”


    徐榮問道:“敢問明公,有何令下?榮必肝腦塗地,為明公效死!”


    荀貞說道:“不需你效死。令儀,卿可知曉,為何此次進伐兗州之戰,我沒有調你麽?”


    徐榮遲疑說道:“想來應是因為廣陵南鄰揚州之故?”


    荀貞踱步室內,負手說道:“不錯!正是出於此故。令儀,你長駐廣陵,對揚州的情勢應是了解。自陳溫病故以後,至今揚州無主,袁本初、袁公路都各自上表了揚州刺史,其二人對揚州的覬覦由此可見。袁本初倒也罷了,他鞭長莫及,可那袁公路卻是身在南陽,且而下呂布已然占據江夏半郡,離揚州乃是咫尺之遙了!呂布,號稱飛將,當代之悍將也,他如果進犯揚州,則我九江不穩;我九江不穩,則我廣陵、下邳不安。


    “除袁公路、呂布以外,揚州並境內有丹陽等郡的野心之徒、巢湖等地的水賊肆虐。


    “因此,我才會把你留在廣陵!令儀,廣陵不僅是我徐州南部的邊界,而且是我曾經治理過的故地,亦隻有你在這裏鎮守,我,才能放心啊!令儀,我的這個苦心,你要明白。”


    徐榮和樂進、荀成不同,他如今在徐州軍中的地位,盡管與許顯、樂進、荀成算是同列,但許顯、樂進、荀成何許人也?兩個是荀貞的西鄉舊人,一個是荀貞的族人,論與荀貞的親近關係,徐榮這個後來之降將卻是遠不能與他們相比的。


    故而,看著許顯、樂進、荀成等人,在這回攻打兗州此戰中,一個個大顯身手,立下大功,徐榮再是不多想,也難免會有點不平衡。


    荀貞對此,早有預料,今晚贈劍,以安其心之舉,實非是荀貞臨時起意,而是早在巡州到廣陵郡之前,他就已經想好決定下來的。


    卻是得了荀貞的隨身寶劍之贈,得了荀貞的一番話語撫慰,徐榮內心中的那點不平衡,或言之失落,頓時不翼而飛,他感激涕零,將荀貞贈給他的寶劍暫放到席上,三度起身,下拜說道:“是榮不識大局,榮知錯了!”


    荀貞把他扶起,笑道:“還是那句話,你我皆非聖人,誰能做到不惑?惑了不怕,隻要能把惑解開就是!令儀,我是想與你之間肝膽相照的!方今海內諸侯群起,吾正欲與卿共為漢室蕩清天下!日後你再有惑,可不要自己瞎琢磨,隻管來問我!”


    徐榮慚愧應道:“諾!”


    荀貞彎腰,將寶劍拿起,親配到徐榮的腰帶上,略退半步,看了一看,笑顧荀班,說道:“寶劍贈英雄。陸高,此劍,令儀配之,比我配著,可著實是英雄不少!”


    “陸高”,是荀班的字。


    荀班雖任軍職,其人清雅,微笑應道:“明公佩劍,君子之英也;許將軍佩劍,傑士之豪也。”


    荀貞哈哈大笑。


    回到席上坐下,荀貞叫徐榮也落座,說起了一樁事來,問他,說道:“令儀,我聞你與公孫度交好?公孫度的遼東太守,正就是因你的舉薦而才得任?”


    公孫度與徐榮是老鄉,兩人都是玄菟郡人,——或者準確說,公孫度與徐榮是半個老鄉,公孫度家本遼東郡,他是少年時隨其父遷居到玄菟郡的。


    徐榮答道:“榮與升濟同鄉,少小相識,其人勇武有能,兼遼東本其鄉梓,故是當年榮尚從逆,附於董卓的時候,曾向董卓舉薦過他,董卓就僭托朝命,任了他做遼東太守。”


    “升濟”,是公孫度的字。


    “你能與他取得聯係麽?”


    徐榮說道:“榮可以寫一封書信與他,……隻是,明公,遼東遠在幽州東隅,與徐州道路間隔,要想榮的書信送達,恐怕不易。”


    遼東位處在幽州的最東邊,其再往東,便是高句麗的地界了;遼東的南邊是大海,過了海是青州。也就是說,要想把徐榮的信送到公孫度手中,要麽泛舟而至;要麽就隻能穿越過冀州的北部和幽州的西部、中部。這兩條路,一海一陸,都迢遠,且不好走。


    荀貞說道:“送信的事兒,我來想辦法,你把信寫好就成。”


    徐榮疑惑問道:“明公,為何要聯係升濟?”想起了個可能性,猜測問道,“敢問明公,可是與公孫瓚、劉虞有關?”


    遼東郡雖是位處在幽州的最東邊,到底是幽州的地界,距離幽州的州治,亦即劉虞、公孫瓚所在的廣陽郡之薊縣,不是特別遠,六百多裏地,中間隔了遼西、右北平、漁陽三郡而已。


    荀貞實話實說,不作隱瞞,點了點頭,說道:“是與公孫伯圭、劉公有關,也與袁本初有關。”


    “與袁本初也有關?”


    荀貞說道:“卿大概已有聞聽,袁本初現正在討擊黑山賊,黑山賊非其敵手,想來今年冬內,他兩邊就能決出勝負,而勝者必是本初無疑。消除了黑山賊此個冀州的最大內患之後,袁本初下一步,要麽取並州,要麽他就會進擊幽州,是以我想你幫我和公孫度取得聯係,到時候看看,能不能借用他,插手一下袁本初、公孫伯圭、劉公他們三方之間的爭鬥。”


    直白點說,荀貞的意思其實就是,在袁紹正式進攻幽州之前,先落個閑子在幽州。


    徐榮明白了荀貞的意思,便就應道:“是,那榮明天就寫此信!”


    “夜晚了,令儀,你今晚就不要回去了,你、我、陸高,今夜連榻而寢,咱們暢敘到天明!明天一早,你倆陪我一起,去你軍營看上一看!”


    ——


    《諸荀傳》


    諸荀初從公者四五人,初平元年從公者十餘人,初平三年從公者近二十人。荀悅諸人以下,最優者七人,文五人,武二人。


    荀悅,字仲豫,公之族兄。性沉靜,美姿容,尤好著述。微時,人莫之識,唯從弟彧特稱敬焉。初平三年,公召潁川士人及族人,悅至徐,悅時年四十五。


    因悅學深德茂,公不以州職屈,設雅室,聚州儒,集典籍,供以旦夕談論。延請鄭玄,玄不應,然亦重悅名,遣弟子精學者四五至。


    荀愔,荀彧從兄,公之族弟。少而才顯,嚐與孔融論聖人優劣。初平三年,公召潁川士人及族人,愔至徐,愔時年三十一。公用為儒林從事。


    荀祈,字伯旗,荀衢子。齊名荀愔,嚐與孔融論肉刑。初平三年,公召潁川士人及族人,祈至徐,祈時年二十三。因衢故,公用其為文學從事,待之甚厚。


    荀閎,字休德,公之族弟。中平元年從公至徐州,閎時年二十。妻郭氏,郭俊、郭嘉之同族也。小妻吳郡姚氏女,姚昇之從女也。閎博雅文秀,昇愛其人,因求為從女婿。


    閎初為公門下掾,參政事。公起兵攻陶謙,閎從許顯軍中,關羽克拔徐縣,公以徐縣扼淮北岸,使閎守之,有功。初平三年,除徐令。


    荀班,字陸高,公之族弟。中平元年,從公起兵,班時年十九。妻全氏,吳郡全氏女也,全柔從妹。班之其人,雅正清節。徐榮得拜裨將軍,駐軍廣陵,請公以班為長史。


    荀敞,字伯平,公之族弟。中平元年,從公起兵,敞時年二十一。初平三年,公與吳郡、徐州士人聯姻,聘張昭從女配敞。劉備得拜蕩寇中郎將,上書自言少文謀,以敞才兼文武,因請公以敞為參軍。公許之。


    荀魯,字叔參,敞弟。初平元年,從公至徐,魯時年二十。 初為公門下史,公察之有政才,初平三年,試以高郵丞。公牧徐州,以厚丘處東海、下邳、廣陵三郡界,遷魯厚丘令,時高素屯兵厚丘,魯與交好。後高素亡於李進之叛,魯慟至極,為之泣血。


    荀導,字以德,公之族子。初平元年,從公至徐,導時年二十一。初平三年,公與吳郡、徐州士人聯姻,聘陳登從妹與導。初從公參軍事,其人聰敏有謀,樂進為下邳相,請以導為下邳丞,公不許,笑言:“卿欲爭吾家良才耶?吾自用之。”以導為參軍都尉,屬戲誌才。初平四年,公建水師,以袁綏主之,令蒲滬、魯肅、導、劉曄為輔,數月,建大小戰船十餘,募戰士兩千,設幕府舟曹,以導為掾。


    閎等五人,俱以文、謀見長。


    荀濮,字孟塗,公之族子。中平元年,從公至趙、魏。濮時年十七。時諸荀子弟從公者,濮年最小,公尤愛之,常帶以左右,欲以文任,而濮好兵事,遂教以兵法。數年,冠後,以佐軍司馬從許仲,習軍務。初平元年,以曲軍侯從公討董,屬趙雲,常在中軍。初平三年,以功勞遷中壘都尉,從趙雲屯襄賁,部五百精甲,皆潁川壯士,勇名軍中。初,公欲擇魏美士女配濮,濮以霍去病言對之,公壯其意,初平二年,以張紘女配濮。


    荀翕,字秉德,公之族子。初平元年,從公至徐,翕時年二十一。妻吳郡沈氏女,沈儀妹也。荀氏族人從公者眾,多以文附,翕少壯有威,好兵事,有勇武。初為佐軍司馬,公取徐州,翕從荀成,圍厚丘,身先士卒,荀成呼以“虎子”。初平三年,遷積弩都尉,仍屬成營。關羽時為橫野校尉,翕慕羽壯,請改從屬羽,荀成聞之,笑與左右言:“虎子輕我!”公許之,遂屬羽。部曲五百,強弩二百張。


    濮、翕二人以武見長。


    荀熙,字幼清,公之族子。初平三年,初平三年,公召潁川士人及族人,熙與荀悅俱至徐,熙時年二十九。熙善算,公用為幕府少府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最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子曰並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