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雲:“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是萬不得已的最下策,為何?敵人有城為恃,一旦城堅糧足,守將智勇,兵民齊心,再加上外有援兵的話,往往延宕時日,久者,甚而數月年餘仍不能下,至於用計取勝,得看機會,因時製宜或能成功,卻非是每次都能如此的,很多時候,得等到城中兵盡糧絕,圍城的一方才能克勝,既耗糧秣,又損兵員,縱是名將也要為之頭疼。更不必說,萬一後勤跟不上,可能圍城數月,最終也隻有無功而返。
是以,郭嘉建議“圍而後降者不赦”,他的這條建議純是攻心之策,其目的是為了震懾敵城中的守將,從而達到“不戰而下”的目的。他建議荀成盡斬韋溫軍中比千石以上的軍吏,以及蓋縣的長吏、縣丞,看起來殺戮甚重,事實上,還是可稱之為“仁”的。
“仁”在兩個方麵。
隻殺比千石以上的軍吏和城中的長吏、縣丞等“命卿”,不殺其餘,比如品秩較低的軍官、民官,比如普通的兵士。此是“仁”之其一。
所謂“小仁為大仁之賊”,殺比千石以上的軍吏和民官中的“命卿”,是為了促使底下的敵城投降,以避免攻城,進而減少敵我兵卒、以及城中百姓的死傷,可以說是用極少數人的首級換來了更多數人的生存。此是“仁”之其二。
荀成久經沙場,見慣了流血傷亡,平素固禮賢下士,堪稱儒將,實也有殺伐決斷,他考慮了會兒,認為郭嘉的此議雖是“殺降”與“殺俘”,但對下邊的戰事確應是有所幫助,有利於己軍速克泰山全郡的,因而,雖然欣賞韋溫,卻亦隻能收起愛才之心,惋惜地看了看他,說道:“君死後,我當遣吏檄地方,令照養君家,不使君家受到你的牽累。”
韋溫驚怒,叫道:“殺我一人可也!殺我一人可也!”
隨著荀成的示意,甲士們拖著他下去,很快,他的叫聲消失,又很快,一個軍吏捧著他的首級獻上。荀成令道:“韋部比千石以上軍吏,蓋縣縣寺命卿以上者,皆斬。傳報幕府,將此事稟與將軍。再傳檄泰山諸縣,曉喻之:蓋縣城破,韋溫等授首,凡有阻我軍者,後降不赦。”
在場的軍吏們齊齊應令。
自有人書寫軍報和檄文,分別送去州府和泰山諸縣。
郯縣,州府。
荀貞接到荀成的這道軍報,召荀攸、戲誌才、荀彧諸人議論。
荀攸等人皆以為郭嘉的此議甚好。
荀攸說道:“海內擾攘,郡國各自立,明將軍所將要攻伐者,遠非泰山一郡,用奉孝此議,正可攻敵心,威加天下,若能因之而使敵聞風請降,既惜兵士,又省民力,誠以威生仁者也。”
戲誌才說道:“奉孝此議,猶未足也。”
荀貞問道:“哪裏不足?”
“與其斬比千石以上及命卿,何如盡屠俘虜!”
戲誌才這是要把守城的兵卒都給一並殺了。
荀彧不忍,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殺戮過甚,未免有傷天和。”
戲誌才不以為然,說道:“要做,就做到徹底。隻斬比千石以上及命卿,如遇寧死不降者,如之何?而若盡屠俘虜,則縱主將固誌,而守兵之軍心必亂矣,或有為求生而殺其主將者。”
戲誌才說得對,荀彧默然。
荀貞思忖斟酌,心道:“我向來以仁義行事,今如按誌才所言,會不會使天下視我以暴?”轉念又想道,“兵者,凶險事也,戰陣之間,立屍之地,敵我交鋒,各驅將士以赴死,本就不是可以講仁義的,唯以暴,方能使敵怯,是以漢高數屠,漢世祖雖怒吳漢之屠成都,而賜穀二萬斛,這正是因為隻有使敵怯,才能使己軍生威,威而乃能恤軍民力,公達言之甚是,這是以威生仁,隻要控製得當,不使過度,亦以戰止戰之意也。”當下做出決定,說道,“奉孝此議甚好,誌才所言亦是,我以為:可將之定為今後我軍的攻城法,卿等以為何如?”
荀攸、戲誌才、荀彧等皆道:“將軍明智,若定此為法,必可使我軍威行天下。”
於是,荀貞檄令荀成、臧霸,命各以戲誌才補充完善過後的議策為攻城之法,又傳檄徐州、任城、東平、九江的駐兵將校,令他們在以後的攻城戰中也都必須要按此法實行。
泰山郡,蓋縣。
荀成使孫觀、王融入城接收、鎮撫,等收容、安頓好俘虜之後,又遣吳敦領兵一部,援助陳午。陳午與吳敦合力,大敗羊秘。羊秘帶來援救蓋縣的千餘兵馬傷亡小半,被陳午、吳敦俘獲三百餘,得到了蓋縣已經攻破的消息,他無心再戰,帶著殘留下來的四百多人敗歸奉高。
在該縣休整了一天。
次日,荀成留些許兵馬守城,以王融的一些部曲為輔,然後帶著主力沿沂水向西北行,行軍到萊蕪、牟縣的交界處,分陳午領本部兵北上掠萊蕪,自引吳敦、孫觀、王融部直撲牟縣。
王匡當年討董時,曾在泰山招募數百弓箭手,戰敗於河內之後,回到泰山,又在短時間內便募集到了數千精卒,由此可見王氏在泰山的影響力,王融有王匡之風,好俠尚氣,本就與泰山郡內的輕俠、乃至山賊多有聯係,王匡死後,他作為王氏一族目前最有名氣的人物,又繼承了王匡遺留下來的資源,所以招募些輕俠、山賊作為部曲,對他來說並不難,除此之外,王氏是泰山豪強,族中的家兵、徒附不少,兩下相加,王融並非一人來從,而卻是共帶了千餘精勇來投的荀成。這千餘人,被荀成留在蓋縣的有百餘,其餘的皆從他在軍中。
荀成遣陳午掠萊蕪,隻是令他威嚇萊蕪城內的守兵,使其不敢出援牟縣而已,原本並無攻取萊蕪之意,卻未料到郭嘉的議策竟有立竿見影之效,陳午剛領部到達萊蕪縣外,還沒作勢進攻,縣內畏荀兵威名,懼“後降不赦”的軍吏、兵士便聚謀內亂,殺了其主將,獻城投降。
是以,郭嘉建議“圍而後降者不赦”,他的這條建議純是攻心之策,其目的是為了震懾敵城中的守將,從而達到“不戰而下”的目的。他建議荀成盡斬韋溫軍中比千石以上的軍吏,以及蓋縣的長吏、縣丞,看起來殺戮甚重,事實上,還是可稱之為“仁”的。
“仁”在兩個方麵。
隻殺比千石以上的軍吏和城中的長吏、縣丞等“命卿”,不殺其餘,比如品秩較低的軍官、民官,比如普通的兵士。此是“仁”之其一。
所謂“小仁為大仁之賊”,殺比千石以上的軍吏和民官中的“命卿”,是為了促使底下的敵城投降,以避免攻城,進而減少敵我兵卒、以及城中百姓的死傷,可以說是用極少數人的首級換來了更多數人的生存。此是“仁”之其二。
荀成久經沙場,見慣了流血傷亡,平素固禮賢下士,堪稱儒將,實也有殺伐決斷,他考慮了會兒,認為郭嘉的此議雖是“殺降”與“殺俘”,但對下邊的戰事確應是有所幫助,有利於己軍速克泰山全郡的,因而,雖然欣賞韋溫,卻亦隻能收起愛才之心,惋惜地看了看他,說道:“君死後,我當遣吏檄地方,令照養君家,不使君家受到你的牽累。”
韋溫驚怒,叫道:“殺我一人可也!殺我一人可也!”
隨著荀成的示意,甲士們拖著他下去,很快,他的叫聲消失,又很快,一個軍吏捧著他的首級獻上。荀成令道:“韋部比千石以上軍吏,蓋縣縣寺命卿以上者,皆斬。傳報幕府,將此事稟與將軍。再傳檄泰山諸縣,曉喻之:蓋縣城破,韋溫等授首,凡有阻我軍者,後降不赦。”
在場的軍吏們齊齊應令。
自有人書寫軍報和檄文,分別送去州府和泰山諸縣。
郯縣,州府。
荀貞接到荀成的這道軍報,召荀攸、戲誌才、荀彧諸人議論。
荀攸等人皆以為郭嘉的此議甚好。
荀攸說道:“海內擾攘,郡國各自立,明將軍所將要攻伐者,遠非泰山一郡,用奉孝此議,正可攻敵心,威加天下,若能因之而使敵聞風請降,既惜兵士,又省民力,誠以威生仁者也。”
戲誌才說道:“奉孝此議,猶未足也。”
荀貞問道:“哪裏不足?”
“與其斬比千石以上及命卿,何如盡屠俘虜!”
戲誌才這是要把守城的兵卒都給一並殺了。
荀彧不忍,說道:“上天有好生之德,殺戮過甚,未免有傷天和。”
戲誌才不以為然,說道:“要做,就做到徹底。隻斬比千石以上及命卿,如遇寧死不降者,如之何?而若盡屠俘虜,則縱主將固誌,而守兵之軍心必亂矣,或有為求生而殺其主將者。”
戲誌才說得對,荀彧默然。
荀貞思忖斟酌,心道:“我向來以仁義行事,今如按誌才所言,會不會使天下視我以暴?”轉念又想道,“兵者,凶險事也,戰陣之間,立屍之地,敵我交鋒,各驅將士以赴死,本就不是可以講仁義的,唯以暴,方能使敵怯,是以漢高數屠,漢世祖雖怒吳漢之屠成都,而賜穀二萬斛,這正是因為隻有使敵怯,才能使己軍生威,威而乃能恤軍民力,公達言之甚是,這是以威生仁,隻要控製得當,不使過度,亦以戰止戰之意也。”當下做出決定,說道,“奉孝此議甚好,誌才所言亦是,我以為:可將之定為今後我軍的攻城法,卿等以為何如?”
荀攸、戲誌才、荀彧等皆道:“將軍明智,若定此為法,必可使我軍威行天下。”
於是,荀貞檄令荀成、臧霸,命各以戲誌才補充完善過後的議策為攻城之法,又傳檄徐州、任城、東平、九江的駐兵將校,令他們在以後的攻城戰中也都必須要按此法實行。
泰山郡,蓋縣。
荀成使孫觀、王融入城接收、鎮撫,等收容、安頓好俘虜之後,又遣吳敦領兵一部,援助陳午。陳午與吳敦合力,大敗羊秘。羊秘帶來援救蓋縣的千餘兵馬傷亡小半,被陳午、吳敦俘獲三百餘,得到了蓋縣已經攻破的消息,他無心再戰,帶著殘留下來的四百多人敗歸奉高。
在該縣休整了一天。
次日,荀成留些許兵馬守城,以王融的一些部曲為輔,然後帶著主力沿沂水向西北行,行軍到萊蕪、牟縣的交界處,分陳午領本部兵北上掠萊蕪,自引吳敦、孫觀、王融部直撲牟縣。
王匡當年討董時,曾在泰山招募數百弓箭手,戰敗於河內之後,回到泰山,又在短時間內便募集到了數千精卒,由此可見王氏在泰山的影響力,王融有王匡之風,好俠尚氣,本就與泰山郡內的輕俠、乃至山賊多有聯係,王匡死後,他作為王氏一族目前最有名氣的人物,又繼承了王匡遺留下來的資源,所以招募些輕俠、山賊作為部曲,對他來說並不難,除此之外,王氏是泰山豪強,族中的家兵、徒附不少,兩下相加,王融並非一人來從,而卻是共帶了千餘精勇來投的荀成。這千餘人,被荀成留在蓋縣的有百餘,其餘的皆從他在軍中。
荀成遣陳午掠萊蕪,隻是令他威嚇萊蕪城內的守兵,使其不敢出援牟縣而已,原本並無攻取萊蕪之意,卻未料到郭嘉的議策竟有立竿見影之效,陳午剛領部到達萊蕪縣外,還沒作勢進攻,縣內畏荀兵威名,懼“後降不赦”的軍吏、兵士便聚謀內亂,殺了其主將,獻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