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翁,洛陽詔命,拜袁術為後將軍,拜陳紀為大鴻臚,拜荀爽為光祿勳。
東海州府堂中的案幾上擺滿了文牘,陶謙抬起頭,放下手裏正在看的一卷竹簡,從剛進來的陶商手上接過帛文。
陶謙快六十歲了,須發斑白,他年輕時好學,後來出仕州郡朝中,又工作繁忙,經常就著燭火熬夜,通宵達旦,眼睛早就用壞,用後世的話說,是重度近視,東西稍微離遠點便看不清楚,因此他把帛文湊到眼前,細細地看了一遍,冷笑兩聲,將之丟在了案上。
陶商是陶謙的長子,今年三十歲,原本在家鄉郡中為吏,陶謙來徐州當刺史後把他和他的弟弟陶應都叫來了徐州,一則可侍奉自己左右,二來可耳提麵令,親自教他倆如何施政攬權。
見陶謙冷笑,陶商憂心忡忡地說道:陳紀是荀貞的姻族長輩,荀爽更是荀貞的族父,他兩人現被朝中重用,竟都坐上了九卿之位,阿翁,這荀貞怕是會更加張狂了啊
荀貞剛到廣陵就給陶謙難堪,陶謙當時雖沒有辦法他,可以陶謙之剛傲好強,麵對荀貞這麽一個後生晚輩,又豈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別人可能不知,陶商陶應作為陶謙的兒子,卻是一清二楚,知道他們的父親陶謙早就想報此一箭之仇,想收拾荀貞了。
可荀貞手底下有四千精銳義從,後邊又有袁黨為靠山,又出身名族,又有陰修皇甫嵩李瓚孔融等等高官名士或是他的昔日長吏或是他的同道尊長,實力和背景本就十分深厚,動之不易,而現下荀爽陳紀又各登高位,要想動他恐怕會更難了。
哼,荀貞小兒自以為手下有點兵馬,朝中有幾個貴人相助,便不把我放在眼裏,殺我的人,不給我繳糧,還偷偷摸摸地派人去彭城見薛禮,去琅琊見臧霸,他以為和薛禮結個盟,挖挖我的牆角,我就奈何不了他了我早晚是要收拾他的
可是阿翁,陳紀和荀爽。
陶謙恨鐵不成鋼,打斷了陶商的話,說道:商兒你難道沒有看出來,陳紀和荀爽登居卿位明麵上雖似是對荀貞有利,而實則不然麽
阿翁是說
現在洛陽誰掌權
自是董卓這個逆賊。
荀貞和袁紹是一黨,袁紹與董卓勢不兩立,那董卓卻為何在這個時候拜陳紀荀爽為卿
阿翁的意思是
袁家四世三公,袁隗當朝太傅,如論當今天下誰家最貴非汝南袁氏不可。袁本初居洛陽多年,始終不應征辟,其所謀所圖者何不言而喻。何進死後,他背水一戰,冒犯上之名,血洗北宮,雖是行了步險棋,卻也算是終得償所願,眼看就能握住國家的權柄,而最後卻被董卓橫插一杠子,他怎會忍下這口氣從他逃離洛陽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他肯定是不甘心把朝權拱手讓給董卓的,於今看來,他是要起兵在即了。
陶商跟不上陶謙的思路,瞠目結舌,愕然說道:袁紹怎麽就起兵在即了
陶謙一生要強,隻恨生了兩個笨兒子,他瞪著陶商,想要罵他兩句,可因近視之故,卻根本看不清陶商的眉眼,也隻得頹然作罷,耐下心思,給陶商解釋說道:董卓雖身在洛陽,可他既擔憂士人會群起反對他,那麽他的消息就不會不靈通,他早不赦免袁紹,早不拜袁術為後將軍,早不拜陳紀和荀爽為卿,偏在這個時候赦免偏在這個時候拜,沒有別的原因,隻能是他聽到了什麽風聲,所以為了離間袁家兄弟,為了拉攏荀貞,這才選了此時或赦或拜。
陶謙猜得不全對,可也不算錯。
陶商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說道:是,是。鮑信自從洛陽歸泰山後便募兵不止,張邈張超兄弟到郡上任後也是各召精勇,荀貞前些時亦遣人赴丹陽募兵,這種種端端,連阿翁和我都聽說了,更別說董卓。對,對,肯定是董卓聽到了什麽,肯定是袁紹要起兵了
荀貞小兒遣人去丹陽募兵,顯是在為響應袁紹起兵做準備,而袁紹起兵在即,也就是說,他大約過不了多久就會帶兵出郡,與袁紹合兵擊董了。
陶謙又哼了兩聲,接著說道:荀貞小兒自以為手下精兵強將,在廣陵對我張狂,我是不好收拾他,可董卓何等人也朝廷討北宮伯玉邊章韓遂時,我與董卓同在軍中,對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這個人既悍且狡,麾下的那些羌胡漢兵名為漢軍,實為他的私兵無異,隻憑袁本初這個世家公子,隻憑他荀貞手底下的那點人馬,能打敗董卓萬萬不能
陶商眼前一亮,說道:如真如阿翁所言,荀貞兵敗
他隻要兵敗,就算不死,成王敗寇,也不再是朝廷臣子,而是叛逆,待到那時,他不回來廣陵,亡命別處也就罷了,如再敢回來廣陵,看我怎麽揉捏他
陶商忍不住拍手稱讚,歡喜說道:我倒是希望他不死,希望他會回廣陵。
噢
他如死了,如不回廣陵,又怎能為阿翁出氣
陶商這個兒子笨是笨了點,但挺孝順,陶謙的心情稍微轉好,笑道:那就最好能像你說的,希望他能不死,希望他到時候還敢回廣陵。
可是阿翁。
怎麽
我聞勝負兵家之常,董卓雖強,可萬一荀貞僥幸未敗,又該如何是好
所以我要先下手為強。
如何先下手為強
隻等荀貞小兒離郡,我就對薛禮下手。
彭城相薛禮
薛禮這婢養的豎子,挾彭城為資,儲糧積穀鑄兵擴軍,自視高傲,不肯服從我的檄令,要非荀貞這小兒剛好來到廣陵上任,分了我的精力,我早已叫笮融動手收拾他了,不過現在也不晚,待荀貞小兒離郡後我便傳令笮融,叫他把下邳境內的賊寇悉數趕入彭城,再遣兵馬裝成寇賊,亦入彭城,燒殺搶掠,薛禮眼高手低,沒有什麽才能,待到那時,他定手足無措,我就可以上表彈劾他,免了他彭城相的職,又或幹脆直接帶兵入境,以平賊為名,奪其郡權
陶商沒有想到陶謙早就定計,而按陶謙的這個計劃,要想弄掉彭城相薛禮確也是輕而易舉,他驚喜不已,連聲說道:阿翁妙計阿翁妙計
陶謙心中卻是喟歎:袁紹一旦起兵討董,無論成敗,天下都將亂矣,我今據徐州,攬用臧霸,也稱得上兵強馬壯,可是兩個兒子卻都笨,即使我將來把徐州五郡都控入手中,然我已老矣,後繼乏人,沒人能繼承我的事業,又有何用也思及於此,卻是不覺又想到了荀貞,荀貞這小兒雖然張狂傲慢,對我無禮,可也算是人中龍鳳,惜乎非為我子惜乎非為我子
廣陵郡府,忙著操練軍隊的荀貞也得知了袁術陳紀荀爽三人分別被董卓升遷的消息。
荀貞亦一眼就看出了董卓的用意,知道董卓這是在離間袁氏兄弟和極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
他和袁術沒交情,又熟知曆史的走向,袁術升得再高和他也沒關係。
而至於陳紀和荀爽,荀貞也早就想得清楚,料來就算自己將來起兵,董卓也不會把他倆怎麽樣,並已專門派了一百精卒趕去當他倆的護衛,所以隻是略略看了下這道消息便就罷了,沒有太當回事,倒是程嘉特地來找了他一趟,隔著大老遠就又是作揖又是下拜地恭喜奉承。
十月倏忽而過,入到十一月。
又傳來消息,說朝廷任命董卓為相國,允許他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董卓的這一招看起來是個昏招。
明知袁紹等在外有非常大的起兵可能,他卻還給自己加個相國的銜,並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不是在招仇恨是什麽不是在把可能會接受他的士人們推給袁紹是什麽
可是站在董卓的角度考慮,荀貞卻也能理解他。
就是因為袁紹等人可能會在外起兵反對他,所以他才不得不行此一招。
在這之前,董卓隻是太尉,三公之一,在他頭上除了天子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太傅袁隗,一個是他任命的大司馬劉虞,劉虞遠在幽州,可以不去理會,但朝中的袁隗做為位在三公上的群臣之首,卻是位居在他之上,他做不到一人之下。
如果將來袁紹起兵,外有州郡響應的袁紹之兵,內有群臣之首的太傅袁隗,內外呼應,他一個太尉,很難壓住陣腳,所以,他不得不再給他自己升官,給自己加了個相國的銜。
相國即戰國時的相,乃是文官之首,前漢建立後,任過此職的總共隻有兩個人,一個蕭何,一個曹參,之後改以丞相為替,後又改為大司徒,入到本朝,又改大司徒為司徒,不過本朝的三公沒有實權,政令悉歸尚書台,現在董卓自任相國,用的顯是前漢初年的舊製,有了這個頭銜,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壓過袁隗劉虞,成為群臣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而隻有這樣,當將來袁紹如果起兵,他才能集中精力對付袁紹。
而至於董卓自任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朝中就沒人反對麽
當然有,可是反對也沒有用。
一來,董卓有兵,威壓之下,沒人敢硬抗。二來,漢家最重故事,凡是本朝以前存在過的事,再實行起來時通常就容易,相國是前漢有過的,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也是當年蕭何為相國時的故事,有此前例在,便是想反對,也沒有什麽太好的借口。
荀貞前世時就知董卓自為相國之事,隻不過他當時以為這是董卓驕橫的表現之一,現下身處這個時代,卻是理解了董卓的苦衷,不過也僅僅隻是理解而已,他看了兩眼這道消息,就隨手將之扔到了一邊,招呼戲誌才程嘉等人出門,卻是就在剛才得到這道消息之前,他先接到了一條消息,乃是荀攸陳群從北海回來,很快就會抵達廣陵縣外了。
GET /u/5/5848/3985899.shtm HTTP/1.0
Host: www.31xs.net
X-Forwarded-For: 66.249.75.178
X-Real-IP: 66.249.75.178
Connection: close
AMP-Cache-Transform: google;v="1..8"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signed-exchange;v=b3,application/xml;q=0.9,*/*;q=0.8
From: googlebot(at)googlebot.com
User-Agent: Mozilla/5.0 (Linux; Android 6.0.1; Nexus 5X Build/MMB29P)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98.0.4758.102 Mobile Safari/537.36 (compatible; Googlebot/2.1; +http://www.google.com/bot.html)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東海州府堂中的案幾上擺滿了文牘,陶謙抬起頭,放下手裏正在看的一卷竹簡,從剛進來的陶商手上接過帛文。
陶謙快六十歲了,須發斑白,他年輕時好學,後來出仕州郡朝中,又工作繁忙,經常就著燭火熬夜,通宵達旦,眼睛早就用壞,用後世的話說,是重度近視,東西稍微離遠點便看不清楚,因此他把帛文湊到眼前,細細地看了一遍,冷笑兩聲,將之丟在了案上。
陶商是陶謙的長子,今年三十歲,原本在家鄉郡中為吏,陶謙來徐州當刺史後把他和他的弟弟陶應都叫來了徐州,一則可侍奉自己左右,二來可耳提麵令,親自教他倆如何施政攬權。
見陶謙冷笑,陶商憂心忡忡地說道:陳紀是荀貞的姻族長輩,荀爽更是荀貞的族父,他兩人現被朝中重用,竟都坐上了九卿之位,阿翁,這荀貞怕是會更加張狂了啊
荀貞剛到廣陵就給陶謙難堪,陶謙當時雖沒有辦法他,可以陶謙之剛傲好強,麵對荀貞這麽一個後生晚輩,又豈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別人可能不知,陶商陶應作為陶謙的兒子,卻是一清二楚,知道他們的父親陶謙早就想報此一箭之仇,想收拾荀貞了。
可荀貞手底下有四千精銳義從,後邊又有袁黨為靠山,又出身名族,又有陰修皇甫嵩李瓚孔融等等高官名士或是他的昔日長吏或是他的同道尊長,實力和背景本就十分深厚,動之不易,而現下荀爽陳紀又各登高位,要想動他恐怕會更難了。
哼,荀貞小兒自以為手下有點兵馬,朝中有幾個貴人相助,便不把我放在眼裏,殺我的人,不給我繳糧,還偷偷摸摸地派人去彭城見薛禮,去琅琊見臧霸,他以為和薛禮結個盟,挖挖我的牆角,我就奈何不了他了我早晚是要收拾他的
可是阿翁,陳紀和荀爽。
陶謙恨鐵不成鋼,打斷了陶商的話,說道:商兒你難道沒有看出來,陳紀和荀爽登居卿位明麵上雖似是對荀貞有利,而實則不然麽
阿翁是說
現在洛陽誰掌權
自是董卓這個逆賊。
荀貞和袁紹是一黨,袁紹與董卓勢不兩立,那董卓卻為何在這個時候拜陳紀荀爽為卿
阿翁的意思是
袁家四世三公,袁隗當朝太傅,如論當今天下誰家最貴非汝南袁氏不可。袁本初居洛陽多年,始終不應征辟,其所謀所圖者何不言而喻。何進死後,他背水一戰,冒犯上之名,血洗北宮,雖是行了步險棋,卻也算是終得償所願,眼看就能握住國家的權柄,而最後卻被董卓橫插一杠子,他怎會忍下這口氣從他逃離洛陽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他肯定是不甘心把朝權拱手讓給董卓的,於今看來,他是要起兵在即了。
陶商跟不上陶謙的思路,瞠目結舌,愕然說道:袁紹怎麽就起兵在即了
陶謙一生要強,隻恨生了兩個笨兒子,他瞪著陶商,想要罵他兩句,可因近視之故,卻根本看不清陶商的眉眼,也隻得頹然作罷,耐下心思,給陶商解釋說道:董卓雖身在洛陽,可他既擔憂士人會群起反對他,那麽他的消息就不會不靈通,他早不赦免袁紹,早不拜袁術為後將軍,早不拜陳紀和荀爽為卿,偏在這個時候赦免偏在這個時候拜,沒有別的原因,隻能是他聽到了什麽風聲,所以為了離間袁家兄弟,為了拉攏荀貞,這才選了此時或赦或拜。
陶謙猜得不全對,可也不算錯。
陶商恍然大悟,連連點頭,說道:是,是。鮑信自從洛陽歸泰山後便募兵不止,張邈張超兄弟到郡上任後也是各召精勇,荀貞前些時亦遣人赴丹陽募兵,這種種端端,連阿翁和我都聽說了,更別說董卓。對,對,肯定是董卓聽到了什麽,肯定是袁紹要起兵了
荀貞小兒遣人去丹陽募兵,顯是在為響應袁紹起兵做準備,而袁紹起兵在即,也就是說,他大約過不了多久就會帶兵出郡,與袁紹合兵擊董了。
陶謙又哼了兩聲,接著說道:荀貞小兒自以為手下精兵強將,在廣陵對我張狂,我是不好收拾他,可董卓何等人也朝廷討北宮伯玉邊章韓遂時,我與董卓同在軍中,對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這個人既悍且狡,麾下的那些羌胡漢兵名為漢軍,實為他的私兵無異,隻憑袁本初這個世家公子,隻憑他荀貞手底下的那點人馬,能打敗董卓萬萬不能
陶商眼前一亮,說道:如真如阿翁所言,荀貞兵敗
他隻要兵敗,就算不死,成王敗寇,也不再是朝廷臣子,而是叛逆,待到那時,他不回來廣陵,亡命別處也就罷了,如再敢回來廣陵,看我怎麽揉捏他
陶商忍不住拍手稱讚,歡喜說道:我倒是希望他不死,希望他會回廣陵。
噢
他如死了,如不回廣陵,又怎能為阿翁出氣
陶商這個兒子笨是笨了點,但挺孝順,陶謙的心情稍微轉好,笑道:那就最好能像你說的,希望他能不死,希望他到時候還敢回廣陵。
可是阿翁。
怎麽
我聞勝負兵家之常,董卓雖強,可萬一荀貞僥幸未敗,又該如何是好
所以我要先下手為強。
如何先下手為強
隻等荀貞小兒離郡,我就對薛禮下手。
彭城相薛禮
薛禮這婢養的豎子,挾彭城為資,儲糧積穀鑄兵擴軍,自視高傲,不肯服從我的檄令,要非荀貞這小兒剛好來到廣陵上任,分了我的精力,我早已叫笮融動手收拾他了,不過現在也不晚,待荀貞小兒離郡後我便傳令笮融,叫他把下邳境內的賊寇悉數趕入彭城,再遣兵馬裝成寇賊,亦入彭城,燒殺搶掠,薛禮眼高手低,沒有什麽才能,待到那時,他定手足無措,我就可以上表彈劾他,免了他彭城相的職,又或幹脆直接帶兵入境,以平賊為名,奪其郡權
陶商沒有想到陶謙早就定計,而按陶謙的這個計劃,要想弄掉彭城相薛禮確也是輕而易舉,他驚喜不已,連聲說道:阿翁妙計阿翁妙計
陶謙心中卻是喟歎:袁紹一旦起兵討董,無論成敗,天下都將亂矣,我今據徐州,攬用臧霸,也稱得上兵強馬壯,可是兩個兒子卻都笨,即使我將來把徐州五郡都控入手中,然我已老矣,後繼乏人,沒人能繼承我的事業,又有何用也思及於此,卻是不覺又想到了荀貞,荀貞這小兒雖然張狂傲慢,對我無禮,可也算是人中龍鳳,惜乎非為我子惜乎非為我子
廣陵郡府,忙著操練軍隊的荀貞也得知了袁術陳紀荀爽三人分別被董卓升遷的消息。
荀貞亦一眼就看出了董卓的用意,知道董卓這是在離間袁氏兄弟和極可能是在向自己示好。
他和袁術沒交情,又熟知曆史的走向,袁術升得再高和他也沒關係。
而至於陳紀和荀爽,荀貞也早就想得清楚,料來就算自己將來起兵,董卓也不會把他倆怎麽樣,並已專門派了一百精卒趕去當他倆的護衛,所以隻是略略看了下這道消息便就罷了,沒有太當回事,倒是程嘉特地來找了他一趟,隔著大老遠就又是作揖又是下拜地恭喜奉承。
十月倏忽而過,入到十一月。
又傳來消息,說朝廷任命董卓為相國,允許他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董卓的這一招看起來是個昏招。
明知袁紹等在外有非常大的起兵可能,他卻還給自己加個相國的銜,並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不是在招仇恨是什麽不是在把可能會接受他的士人們推給袁紹是什麽
可是站在董卓的角度考慮,荀貞卻也能理解他。
就是因為袁紹等人可能會在外起兵反對他,所以他才不得不行此一招。
在這之前,董卓隻是太尉,三公之一,在他頭上除了天子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太傅袁隗,一個是他任命的大司馬劉虞,劉虞遠在幽州,可以不去理會,但朝中的袁隗做為位在三公上的群臣之首,卻是位居在他之上,他做不到一人之下。
如果將來袁紹起兵,外有州郡響應的袁紹之兵,內有群臣之首的太傅袁隗,內外呼應,他一個太尉,很難壓住陣腳,所以,他不得不再給他自己升官,給自己加了個相國的銜。
相國即戰國時的相,乃是文官之首,前漢建立後,任過此職的總共隻有兩個人,一個蕭何,一個曹參,之後改以丞相為替,後又改為大司徒,入到本朝,又改大司徒為司徒,不過本朝的三公沒有實權,政令悉歸尚書台,現在董卓自任相國,用的顯是前漢初年的舊製,有了這個頭銜,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壓過袁隗劉虞,成為群臣之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而隻有這樣,當將來袁紹如果起兵,他才能集中精力對付袁紹。
而至於董卓自任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朝中就沒人反對麽
當然有,可是反對也沒有用。
一來,董卓有兵,威壓之下,沒人敢硬抗。二來,漢家最重故事,凡是本朝以前存在過的事,再實行起來時通常就容易,相國是前漢有過的,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也是當年蕭何為相國時的故事,有此前例在,便是想反對,也沒有什麽太好的借口。
荀貞前世時就知董卓自為相國之事,隻不過他當時以為這是董卓驕橫的表現之一,現下身處這個時代,卻是理解了董卓的苦衷,不過也僅僅隻是理解而已,他看了兩眼這道消息,就隨手將之扔到了一邊,招呼戲誌才程嘉等人出門,卻是就在剛才得到這道消息之前,他先接到了一條消息,乃是荀攸陳群從北海回來,很快就會抵達廣陵縣外了。
GET /u/5/5848/3985899.shtm HTTP/1.0
Host: www.31xs.net
X-Forwarded-For: 66.249.75.178
X-Real-IP: 66.249.75.178
Connection: close
AMP-Cache-Transform: google;v="1..8"
Accept: 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signed-exchange;v=b3,application/xml;q=0.9,*/*;q=0.8
From: googlebot(at)googlebot.com
User-Agent: Mozilla/5.0 (Linux; Android 6.0.1; Nexus 5X Build/MMB29P)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98.0.4758.102 Mobile Safari/537.36 (compatible; Googlebot/2.1; +http://www.google.com/bot.html)
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