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紘和陳琳年輕時曾經一起遊學洛陽,兩人的關係不錯。
這次荀貞來廣陵,既然在袁紹的府中見到了陳琳,那麽肯定是會問一問他廣陵的人物如何。
陳琳第一個對他提及的就是張紘。
吾郡人文薈萃,或擅於經,或長於文或精於書,或以德聞,然如論四者並具,獨步廣陵,則無出子綱之右者。
這是陳琳的原話。
子綱,是張紘的字。
所謂經文書德,陳琳說的自分別是經術文采書法和德行了。
張紘年輕時遊學洛陽,跟著博士韓宗學過京氏易和歐陽尚書,後又到外黃師從濮陽闓學過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當下之世,不少儒生都是專研一經,像張紘這樣,盡通五經的通儒並不多見,誇讚他一句經學大儒是名副其實。
廣陵為故楚舊地,受楚文化的影響很深,一直以來都盛行辭賦,陳琳是其中的佼佼者,張紘亦精擅此道,稱得上文采飛揚。
非但精擅經文,張紘還擅常長書法,尤擅篆書,很有名氣。
經文書都很在行,德望方麵,張紘也很高。
早年,他學成歸郡,不久即被舉為茂才,郡舉孝廉州舉茂材,茂材的人數遠比孝廉稀少,含金量也更高,由此一點,就可見張紘其人在徐州在廣陵的德望了。
在聽到張紘這個名字的時候,荀貞還沒有什麽感覺,但在知道了張紘二字是怎麽寫的紘字是哪個紘後,他卻對這個名字有了印象,記起在原本的曆史中,孫吳有兩個家在徐州的姓張的大謀士,號為二張,一個是張昭,再一個似乎就是這個張紘。
隻是若非陳琳提起,荀貞還真不知道這個張紘原來是徐州廣陵人。
不管是張紘留在在曆史上的名聲,還是他現今在徐州的名望,荀貞既然來了廣陵來做太守,於情於理都是應該來造訪他一下的。
荀貞輕車簡從,來至張紘家中。
荀貞多年前去過典韋的家裏,那時他寶車盛服,甲士步騎隨行,聲勢很大,這次來見張紘卻是輕車簡從,這其中自是有他的道理的:典韋是個豪俠之士,其家在陳留當地又不出眾,隻是寒門,那麽荀貞這麽做,便是給足了典韋麵子,讓他感激涕零;張紘則就不然了,張紘是儒生,而且其人在廣陵本來就很有名氣了,其家又是廣陵的冠族右姓,完全不需要通過荀貞的聲勢浩大來給他添什麽光彩,反而荀貞如車駕隨從的聲勢太大,還很有可能會讓張紘覺得他不謙虛,好像要以勢壓人似的,故而他輕車簡從,以此來顯出他低調謙虛的態度。
荀貞隨行隻帶了荀攸戲誌才兩人,隻帶荀攸戲誌才,而不帶臧洪袁綏等郡吏,這卻是表示荀貞這是以私人的身份來造謁張紘的。
到得張紘家外,荀貞沒有擺出新任太守的架子,而是命荀攸上到門外,投刺求見。
刺也就是名片了。
漢之名片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謁,此之於下級見上級晚輩見長輩,再一個就是剌,用之於親朋同僚間。以荀貞太守的身份,其實他是大可不必投剌求見的,但他此次既是以私人而非太守的身份而來,這個投剌自就是不可少的一步了。
剌長約一尺,其質為竹,上邊是可以寫上官職的,但荀貞沒有寫,隻是依照沒有入仕的士人的習慣,寫上了鄉裏姓名字等這些東西,內容簡單,態度謙遜。
張紘名聲在外,荀貞也是名聲在外,就不說他的戰功,隻他誅滅鄴趙掛印亡命和複起家為中郎將道誅陽翟張氏這兩件事,即便他是以私人的身份來訪,也足能使任何一個同輩的海內名士出門來迎接他了。
張紘今年未到四十,雖比荀貞長了好幾歲,卻也可算是同輩,果不多時,就見張紘出門來迎。
荀貞已下車多時,正在門外階下相候,當下奉上禮物,張紘收下,兩下見禮。
張紘說道:不知明府駕臨,未能遠迎,此我之罪也。
荀貞答道:我雖僥幸被朝廷選為了貴郡太守,然君為廣陵之望,豈有郡望而迎太守之理的
張紘微微一笑,請荀貞入內。
張氏是廣陵的冠族右姓,雖然不是富甲郡縣,但衣食不愁,其家宅占地頗大,院落打掃得很幹淨,入到院中,由張紘前引,登堂入室。
到了室中,兩邊分賓主落座,荀攸戲誌才坐在了荀貞的席下,張紘自坐主席,這也說明張紘理解了荀貞的意思,沒有把他當太守來對待,而是把他當作了來訪的同道士人。
坐下之後,少不了先寒暄幾句,繼而張紘道聲路上辛苦,說有荀貞來任太守實為廣陵之幸,雲雲。荀貞當然也少不了奉承張紘幾句。
客套一番。
而今時局甚亂,尤其洛陽政局,先是靈帝崩繼而何進死繼而袁紹誅宦繼而董卓入京,可謂是月旬數變詭譎潮湧人心不安,客套畢了,張紘難免又會問起洛陽形勢。
荀貞早就在等張紘此問了,雖然前世時對張紘隻是略有所知,不太了解其人其事,但能在漢末三國留名於後世的,沒幾個不是人才,如今到了廣陵,郡中有如此人物,荀貞又何嚐不會想著試試看能不能將之召入自家的手下,即使不能,也是一定要試試看的。
所以,等到張紘一問及洛陽的情況,荀貞就長歎了一聲。
他說道:董卓帶兵入京,脅朝中諸公,我看啊,這洛陽怕是要生亂了。
張紘是個有眼光見識的人,他又名聲在外,在洛陽頗有友人,實際上一直和洛陽都是有書信來往的,所以對洛陽的情況他大致了解,也有他自己的判斷,卻是和荀貞的觀點近乎一致。
隻是,在聽了荀貞的話後,他卻一時默然無語。
交淺言深,此君子大忌。
荀貞剛從洛陽到來,可能會知道一些新近才發生的事情,張紘的本意是想問一下新聞的,可卻沒想到荀貞直接就來了句洛陽怕是要生亂,荀貞雖美名在外,可與張紘畢竟隻是初見,所以張紘就不想接著荀貞的話題繼續往下談了。
他不談,荀貞談。
荀貞誠懇地說道:以我之見,今不但洛陽要生亂,廣陵恐怕也危矣
張紘聽了他這話,事關廣陵,不能不回應了,遂問道:明府此話怎講
青兗黃巾掠亂不息,而我聞青州刺史焦和雖盛名在外,卻唯清談高論,實無兵略之能,至今所能苟延者,不過是賴朝廷天威,一旦洛陽生亂,則地方民心亦必大亂,待到那時,青州兗州定是黃巾盛起,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
明府此話未免聳人聽聞。
噢
方伯陶公精於兵事,去年一戰,破賊數萬,縱青兗黃巾來犯,亦無所懼也。
戲誌才笑了起來,笑道:方伯雖久居軍旅,可要說擅兵事,並不見得。
張紘問道:足下此話怎講
去年之戰,足下應比在下清楚,絕非破賊,而僅僅是把賊眾趕出了徐州而已,以我觀之,這與其說是破賊,不如說是以鄰為壑。
張紘無可反駁。
戲誌才頓了下,正了正顏色,又正色說道:明府適才說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事實上,如歸其緣故,這正是因為去年方伯沒能破賊
足下此話怎講
我聞去年十月,徐州黃巾大起,眾至十萬,此事可真
張紘點了點頭,說道:去年生亂之賊,縱無十萬,也有七八萬。
彼輩七八萬之眾,為方伯所擊殺者,十僅其一,餘下之眾皆被趕到了青州兗州,也就是說,現在至少有六七萬的徐州黃巾分布於青兗之地,青兗本州不起大亂則罷,一旦它們本州生起大亂,則到得那時,青兗又有何力再來壓製這數萬徐州黃巾請先生料之:等到那個時候,這數萬因兵敗而不得不客居異鄉徐州黃巾難道不會想著趁機殺回徐州麽
張紘默然。
陶謙去年如能把這七八萬或十來萬的徐州黃巾悉數剿滅招降,那麽就等同是徹底斷掉了徐州黃巾,可陶謙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隻是擊敗了徐州黃巾,把他們的主力趕出了徐州而已,這麽一來,青兗一旦大亂,這數萬客居在外的徐州黃巾肯定是會想要趁機殺回家鄉的。
戲誌才轉眼看了看荀攸,荀攸適時出聲,笑道: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明府誌才兄,現今洛陽雖有亂兆,然畢竟尚未生亂,賴方伯之威能,我徐州境內目前也至少沒有大股的賊寇了,至於將來之事,隻要我等齊心並力,未雨綢繆,想來也應不致會壞亂到坐視數萬徐州黃巾殺回徐州這等局麵的。
荀貞連連點頭,看向張紘,出席下拜,說道:董卓威行於朝廷,黃巾或亂於青兗,此風雨之秋也,而我來任貴郡,我本鄉野鄙人,才疏德淺,深恐不能勝任,害怕會上負朝廷下愧廣陵郡民,君為郡望,高名播遠,我冒昧唐突,欲請君入仕郡中,請以五官掾屈之。
荀貞不打算換掉臧洪袁綏,因此功曹主簿給不了張紘,而以張紘的名望,他連故大將軍何進的征辟都沒有應,想來大概也是不屑於去當一個功曹主簿的,五官掾在郡吏中是最為清貴之職,地位最高,又不必每日忙碌於案牘,所以在荀貞看來,此職應該是最適合張紘的。
張紘推辭過何進的征辟,張超在郡時也征辟過他,他也推辭了,居家養望已久,又豈會在這會兒接受荀貞的征辟
就算真如荀貞戲誌才荀攸所言,廣陵恐將危矣,為了數十萬廣陵郡人,張紘不得不出仕,可也至少要在出仕前看一看荀貞的施政,看看他是不是一個明君才行。
所以說,不出荀貞的意料,他得到了張紘的婉拒。
張紘說道:州郡之名,皆虛傳也,我實空劣,並無實才,恐難當明府之辟。
荀貞堅持邀請,張紘執意不肯。
末了,張紘說道:功曹臧洪主簿袁綏上計吏秦鬆賊曹陳容呂岱,皆廣陵高俊,有這些君子能士在朝,明府又何必再要我這樣一個無能虛名之輩充數其間呢
荀貞本也就沒有奢求一次就能辟請張紘出山,這次就是打個前站,見他執意不肯,遂退了一步,問道:君既懷隱世之誌,我亦不能強求,但希望君能多舉薦幾個郡中英傑給我。
張紘這次沒有拒絕,痛痛快快地說道:郡之英俊,多已在府,唯惜乎海陵陳端遺珠在野。此子奇才雋逸,美有令誌。
荀貞記下了這個名字。
這日在張紘家中,對談至暮,荀貞方才告辭。
張紘又親把他送出門外。
辭別張紘歸到郡府,次日一早,荀貞就立刻叫荀攸去海陵請陳端出仕。
荀貞已經和陶謙鬧不愉快了,為了能在廣陵盡早地立住足打開局麵,那本郡的士人是一定要盡快盡多地拉攏住的。
如此這般,荀貞連著半個多月,郡府裏的政務悉數托付給臧洪袁綏,而他自己則四處造訪郡中的名士,征辟郡中的俊傑。
除了張紘沒有接受他的征辟,別的那些人倒是大多接受了他的辟用,畢竟荀貞出身名族,又美名在外,而且他造訪征辟人時的態度也很好,故此,辟用俊傑這方麵還算挺順利。
除了海陵陳端,荀貞陸陸續續地又辟請到了十餘人,這些人多是出自廣陵各縣的冠族大姓。其中不但有年長的儒士,也有年輕的人才,如海西徐宣東陽陳矯江都皇象等等,都是才二十多歲。
這次荀貞來廣陵,既然在袁紹的府中見到了陳琳,那麽肯定是會問一問他廣陵的人物如何。
陳琳第一個對他提及的就是張紘。
吾郡人文薈萃,或擅於經,或長於文或精於書,或以德聞,然如論四者並具,獨步廣陵,則無出子綱之右者。
這是陳琳的原話。
子綱,是張紘的字。
所謂經文書德,陳琳說的自分別是經術文采書法和德行了。
張紘年輕時遊學洛陽,跟著博士韓宗學過京氏易和歐陽尚書,後又到外黃師從濮陽闓學過韓詩禮記和左氏春秋,當下之世,不少儒生都是專研一經,像張紘這樣,盡通五經的通儒並不多見,誇讚他一句經學大儒是名副其實。
廣陵為故楚舊地,受楚文化的影響很深,一直以來都盛行辭賦,陳琳是其中的佼佼者,張紘亦精擅此道,稱得上文采飛揚。
非但精擅經文,張紘還擅常長書法,尤擅篆書,很有名氣。
經文書都很在行,德望方麵,張紘也很高。
早年,他學成歸郡,不久即被舉為茂才,郡舉孝廉州舉茂材,茂材的人數遠比孝廉稀少,含金量也更高,由此一點,就可見張紘其人在徐州在廣陵的德望了。
在聽到張紘這個名字的時候,荀貞還沒有什麽感覺,但在知道了張紘二字是怎麽寫的紘字是哪個紘後,他卻對這個名字有了印象,記起在原本的曆史中,孫吳有兩個家在徐州的姓張的大謀士,號為二張,一個是張昭,再一個似乎就是這個張紘。
隻是若非陳琳提起,荀貞還真不知道這個張紘原來是徐州廣陵人。
不管是張紘留在在曆史上的名聲,還是他現今在徐州的名望,荀貞既然來了廣陵來做太守,於情於理都是應該來造訪他一下的。
荀貞輕車簡從,來至張紘家中。
荀貞多年前去過典韋的家裏,那時他寶車盛服,甲士步騎隨行,聲勢很大,這次來見張紘卻是輕車簡從,這其中自是有他的道理的:典韋是個豪俠之士,其家在陳留當地又不出眾,隻是寒門,那麽荀貞這麽做,便是給足了典韋麵子,讓他感激涕零;張紘則就不然了,張紘是儒生,而且其人在廣陵本來就很有名氣了,其家又是廣陵的冠族右姓,完全不需要通過荀貞的聲勢浩大來給他添什麽光彩,反而荀貞如車駕隨從的聲勢太大,還很有可能會讓張紘覺得他不謙虛,好像要以勢壓人似的,故而他輕車簡從,以此來顯出他低調謙虛的態度。
荀貞隨行隻帶了荀攸戲誌才兩人,隻帶荀攸戲誌才,而不帶臧洪袁綏等郡吏,這卻是表示荀貞這是以私人的身份來造謁張紘的。
到得張紘家外,荀貞沒有擺出新任太守的架子,而是命荀攸上到門外,投刺求見。
刺也就是名片了。
漢之名片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謁,此之於下級見上級晚輩見長輩,再一個就是剌,用之於親朋同僚間。以荀貞太守的身份,其實他是大可不必投剌求見的,但他此次既是以私人而非太守的身份而來,這個投剌自就是不可少的一步了。
剌長約一尺,其質為竹,上邊是可以寫上官職的,但荀貞沒有寫,隻是依照沒有入仕的士人的習慣,寫上了鄉裏姓名字等這些東西,內容簡單,態度謙遜。
張紘名聲在外,荀貞也是名聲在外,就不說他的戰功,隻他誅滅鄴趙掛印亡命和複起家為中郎將道誅陽翟張氏這兩件事,即便他是以私人的身份來訪,也足能使任何一個同輩的海內名士出門來迎接他了。
張紘今年未到四十,雖比荀貞長了好幾歲,卻也可算是同輩,果不多時,就見張紘出門來迎。
荀貞已下車多時,正在門外階下相候,當下奉上禮物,張紘收下,兩下見禮。
張紘說道:不知明府駕臨,未能遠迎,此我之罪也。
荀貞答道:我雖僥幸被朝廷選為了貴郡太守,然君為廣陵之望,豈有郡望而迎太守之理的
張紘微微一笑,請荀貞入內。
張氏是廣陵的冠族右姓,雖然不是富甲郡縣,但衣食不愁,其家宅占地頗大,院落打掃得很幹淨,入到院中,由張紘前引,登堂入室。
到了室中,兩邊分賓主落座,荀攸戲誌才坐在了荀貞的席下,張紘自坐主席,這也說明張紘理解了荀貞的意思,沒有把他當太守來對待,而是把他當作了來訪的同道士人。
坐下之後,少不了先寒暄幾句,繼而張紘道聲路上辛苦,說有荀貞來任太守實為廣陵之幸,雲雲。荀貞當然也少不了奉承張紘幾句。
客套一番。
而今時局甚亂,尤其洛陽政局,先是靈帝崩繼而何進死繼而袁紹誅宦繼而董卓入京,可謂是月旬數變詭譎潮湧人心不安,客套畢了,張紘難免又會問起洛陽形勢。
荀貞早就在等張紘此問了,雖然前世時對張紘隻是略有所知,不太了解其人其事,但能在漢末三國留名於後世的,沒幾個不是人才,如今到了廣陵,郡中有如此人物,荀貞又何嚐不會想著試試看能不能將之召入自家的手下,即使不能,也是一定要試試看的。
所以,等到張紘一問及洛陽的情況,荀貞就長歎了一聲。
他說道:董卓帶兵入京,脅朝中諸公,我看啊,這洛陽怕是要生亂了。
張紘是個有眼光見識的人,他又名聲在外,在洛陽頗有友人,實際上一直和洛陽都是有書信來往的,所以對洛陽的情況他大致了解,也有他自己的判斷,卻是和荀貞的觀點近乎一致。
隻是,在聽了荀貞的話後,他卻一時默然無語。
交淺言深,此君子大忌。
荀貞剛從洛陽到來,可能會知道一些新近才發生的事情,張紘的本意是想問一下新聞的,可卻沒想到荀貞直接就來了句洛陽怕是要生亂,荀貞雖美名在外,可與張紘畢竟隻是初見,所以張紘就不想接著荀貞的話題繼續往下談了。
他不談,荀貞談。
荀貞誠懇地說道:以我之見,今不但洛陽要生亂,廣陵恐怕也危矣
張紘聽了他這話,事關廣陵,不能不回應了,遂問道:明府此話怎講
青兗黃巾掠亂不息,而我聞青州刺史焦和雖盛名在外,卻唯清談高論,實無兵略之能,至今所能苟延者,不過是賴朝廷天威,一旦洛陽生亂,則地方民心亦必大亂,待到那時,青州兗州定是黃巾盛起,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
明府此話未免聳人聽聞。
噢
方伯陶公精於兵事,去年一戰,破賊數萬,縱青兗黃巾來犯,亦無所懼也。
戲誌才笑了起來,笑道:方伯雖久居軍旅,可要說擅兵事,並不見得。
張紘問道:足下此話怎講
去年之戰,足下應比在下清楚,絕非破賊,而僅僅是把賊眾趕出了徐州而已,以我觀之,這與其說是破賊,不如說是以鄰為壑。
張紘無可反駁。
戲誌才頓了下,正了正顏色,又正色說道:明府適才說青兗一亂,我徐州恐亦將難全,而我廣陵恐亦將危矣,事實上,如歸其緣故,這正是因為去年方伯沒能破賊
足下此話怎講
我聞去年十月,徐州黃巾大起,眾至十萬,此事可真
張紘點了點頭,說道:去年生亂之賊,縱無十萬,也有七八萬。
彼輩七八萬之眾,為方伯所擊殺者,十僅其一,餘下之眾皆被趕到了青州兗州,也就是說,現在至少有六七萬的徐州黃巾分布於青兗之地,青兗本州不起大亂則罷,一旦它們本州生起大亂,則到得那時,青兗又有何力再來壓製這數萬徐州黃巾請先生料之:等到那個時候,這數萬因兵敗而不得不客居異鄉徐州黃巾難道不會想著趁機殺回徐州麽
張紘默然。
陶謙去年如能把這七八萬或十來萬的徐州黃巾悉數剿滅招降,那麽就等同是徹底斷掉了徐州黃巾,可陶謙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隻是擊敗了徐州黃巾,把他們的主力趕出了徐州而已,這麽一來,青兗一旦大亂,這數萬客居在外的徐州黃巾肯定是會想要趁機殺回家鄉的。
戲誌才轉眼看了看荀攸,荀攸適時出聲,笑道:詩雲: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明府誌才兄,現今洛陽雖有亂兆,然畢竟尚未生亂,賴方伯之威能,我徐州境內目前也至少沒有大股的賊寇了,至於將來之事,隻要我等齊心並力,未雨綢繆,想來也應不致會壞亂到坐視數萬徐州黃巾殺回徐州這等局麵的。
荀貞連連點頭,看向張紘,出席下拜,說道:董卓威行於朝廷,黃巾或亂於青兗,此風雨之秋也,而我來任貴郡,我本鄉野鄙人,才疏德淺,深恐不能勝任,害怕會上負朝廷下愧廣陵郡民,君為郡望,高名播遠,我冒昧唐突,欲請君入仕郡中,請以五官掾屈之。
荀貞不打算換掉臧洪袁綏,因此功曹主簿給不了張紘,而以張紘的名望,他連故大將軍何進的征辟都沒有應,想來大概也是不屑於去當一個功曹主簿的,五官掾在郡吏中是最為清貴之職,地位最高,又不必每日忙碌於案牘,所以在荀貞看來,此職應該是最適合張紘的。
張紘推辭過何進的征辟,張超在郡時也征辟過他,他也推辭了,居家養望已久,又豈會在這會兒接受荀貞的征辟
就算真如荀貞戲誌才荀攸所言,廣陵恐將危矣,為了數十萬廣陵郡人,張紘不得不出仕,可也至少要在出仕前看一看荀貞的施政,看看他是不是一個明君才行。
所以說,不出荀貞的意料,他得到了張紘的婉拒。
張紘說道:州郡之名,皆虛傳也,我實空劣,並無實才,恐難當明府之辟。
荀貞堅持邀請,張紘執意不肯。
末了,張紘說道:功曹臧洪主簿袁綏上計吏秦鬆賊曹陳容呂岱,皆廣陵高俊,有這些君子能士在朝,明府又何必再要我這樣一個無能虛名之輩充數其間呢
荀貞本也就沒有奢求一次就能辟請張紘出山,這次就是打個前站,見他執意不肯,遂退了一步,問道:君既懷隱世之誌,我亦不能強求,但希望君能多舉薦幾個郡中英傑給我。
張紘這次沒有拒絕,痛痛快快地說道:郡之英俊,多已在府,唯惜乎海陵陳端遺珠在野。此子奇才雋逸,美有令誌。
荀貞記下了這個名字。
這日在張紘家中,對談至暮,荀貞方才告辭。
張紘又親把他送出門外。
辭別張紘歸到郡府,次日一早,荀貞就立刻叫荀攸去海陵請陳端出仕。
荀貞已經和陶謙鬧不愉快了,為了能在廣陵盡早地立住足打開局麵,那本郡的士人是一定要盡快盡多地拉攏住的。
如此這般,荀貞連著半個多月,郡府裏的政務悉數托付給臧洪袁綏,而他自己則四處造訪郡中的名士,征辟郡中的俊傑。
除了張紘沒有接受他的征辟,別的那些人倒是大多接受了他的辟用,畢竟荀貞出身名族,又美名在外,而且他造訪征辟人時的態度也很好,故此,辟用俊傑這方麵還算挺順利。
除了海陵陳端,荀貞陸陸續續地又辟請到了十餘人,這些人多是出自廣陵各縣的冠族大姓。其中不但有年長的儒士,也有年輕的人才,如海西徐宣東陽陳矯江都皇象等等,都是才二十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