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政治集團粗略來分的話,是兩個,一個士人集團,一個宦官集團。


    細分的話,卻是六個。


    首先,宦官這邊可以細分成三個子集團。


    宦官是皇室的家奴,他們沒有獨立性,必須依附於皇權,現今靈帝剛剛駕崩,新帝年少,不能親政,皇權在何太後的手上,因此,何太後集團是宦官內部的第一個子集團。


    何太後之外,還有董太後。


    董太後是先帝的生母,其從子董重現為驃騎將軍,位僅次於大將軍,亦是宮中朝中的一大勢力,因而,也有不少宦官依附於董太後,比如之前試圖立董侯劉協為天子的蹇碩,事實上就是董太後的盟友,所以說,董太後集團是宦官內部的第二個子集團。


    何太後董太後之外,因為先帝駕崩了,新帝又年少,何董兩個女流對宦官的掌控力顯然是不夠強大的,而反過來看宦官們,經過了桓帝先帝兩朝數十年的發展,他們的勢力已然是極其龐大,一邊是掌控力不足,出現了一定的權力真空,一邊是勢力龐大,令人生畏,那麽此時的宦官們和先帝在朝時就有一點不一樣:現在他們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


    因此說,宦官本體也可算是一個子集團。


    他們以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為首,何太後董太後如對他們有利,他們就依附此二人中之一人,如不利,就不依附,甚至出賣敵對,蹇碩欲立董侯劉協為天子,在這件事中,蹇碩固然是挑頭的,可若無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的默許以至支持,蹇碩又怎敢行此等擁立天子的大事隻是蹇碩很快就落敗了,所以張讓趙忠等反手就把他給賣給了何進。


    總而言之,宦官集團內部又可細分成三個子集團,一個是何太後集團,一個是董太後集團,一個是一邊受著何董拉攏,一邊為了本身的利益而遊離投機於兩者之間的宦官本體集團。


    其次,就士人這邊來說,也可細分成三個子集團。


    實力最強的當然是以袁隗袁紹等為首的士人本體。


    次之則是以何進為首的外戚。


    再次則是依附於士人或外戚的武人集團。


    袁紹何進不必多說,至於武人集團,則主要是何進召來的盟友。


    袁紹何進的盟友關係是基於現階段的情況而結成的,宦官是士人的生死之敵,有宦官則無士人,有士人則無宦官,對何進而言之,在現階段,宦官也是他的大敵,先帝崩前,他以大將軍之尊尚得聽命於蹇碩,先帝崩後,蹇碩又試圖殺他立董侯劉協為天子,蹇碩不死不打擊宦官勢力,他不得安,所以說,基於各自目前的主要利益,袁紹何進結成了盟友的關係。


    可他兩人的這個盟友關係,換言之,也即外戚與士人的這個盟友關係,是不牢靠的。


    何進出身不高,門第低微,非為士人,隻是因為他妹妹當上了皇後又當上了皇太後,所以他才得以貴重,設想,如果沒有了宦官這個共同的敵人,袁紹等士人怎可能會再甘心屈居何進之下這是何進的弟弟何苗何進的母親舞陽君不支持何進誅宦的重要緣故,何進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與袁紹與士人結盟之同時,何進又積極拉攏非士人出身的武人。


    他拉攏來的這個武人集團,目前以故並州刺史現武猛都尉丁原為首。


    丁原字建陽,寒門出身,為人粗略,有武勇,善騎射,目前屯兵京畿。


    可以說,丁原是何進用來對抗士人集團的一個較大的籌碼,雖然說何進在除掉蹇碩後,目前已經名義上掌控住了京都大部分的駐軍,可這些駐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實際掌控權卻不在他的手裏,比如西園諸軍,曹操淳於瓊等要麽是袁紹小集團的人,要麽是士人,比如北軍五營,北軍中候何顒亦是袁紹小集團的人是士人,槍杆子裏出政權,無法把京都駐軍全部掌控入手中,何進隻能尋找外援,丁原就是他找到的外援,是一個極佳的外部支力。


    除了丁原,何進與現屯兵河東的董卓亦有聯係。


    董卓亦非士人,是個武人。


    去年董卓以前將軍之職從皇甫嵩討邊章韓遂,解了陳倉之圍,朝廷用人素來講究平衡之道,董卓統兵日久,為免他日後生患,故此朝廷隨後便征他入朝,欲拜他為少府,少府乃是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朝廷之所任不可謂不厚,可董卓卻以部曲中的湟中義從秦胡兵不肯讓臣入朝為由,拒絕入朝,湟中義從指的自是湟中地區歸附漢室的羌人,秦胡兵指的則是故秦之地的胡人和胡化的漢人,董卓的部曲多是涼州人,羌胡眾多。


    今年春,先帝病重,又召董卓,拜他為並州牧,令他把部隊交給皇甫嵩。董卓打了大半輩子的仗,近年來北地的屢次叛亂他又大多參與,早看出了這漢家的天下怕是要大亂不已了,自然不肯交出兵權,因又以部曲將士眷戀我的恩德,願為我效死之名,要求帶著部隊去並州上任。皇甫嵩的從子皇甫酈建議皇甫嵩說:天下兵權,在大人與董卓兩人耳。陳倉之戰時,董卓兩次獻策都沒有被大人接納,而事實證明,大人是正確的,董卓是錯的,董卓因此已忌恨大人,與大人結下了了怨隙,大人與董卓勢不兩存。而今董卓違詔,不肯交出部曲,這是逆命,他猜度京都政亂,所以敢拖延時間,按兵不動,這是懷奸,此皆為不能赦免的大罪。大人今為元帥,杖國威以討之,上顯忠義,下除凶害,無不濟也。奈何早在討冀州黃巾時,皇甫嵩就一門心思要當個忠臣,回答說道:盡管董卓違詔,但不得朝廷批準,專誅亦有責也,不如上奏這件事,由朝廷來裁決。於是上書朝中。先帝下詔責備董卓,董卓明知先帝病重將死洛陽局勢將亂,卻又怎會把先帝的責讓當回事兒遂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董卓三次違詔,就是不肯交出兵權,也不肯入朝或去並州為官,挾部曲以懷二誌,統重兵而徘徊於京畿,狼顧遠眺洛陽政局,他的野心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何進又豈會看不出可時勢比人強,為了抗衡越來越強大的士人集團,他也隻能借丁原董卓之兵以壯自家聲勢。


    總而言之,宦官集團內部勾心鬥角,背叛與出賣視為尋常,士人集團內部亦是合作中存在著鬥爭,明麵的盟友關係下邊實則暗潮洶湧,一切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宦官集團這邊,雖然說隨著蹇碩落敗身死,隨著張讓趙忠等人改變立場,從默許支持蹇碩擁立董侯劉協為天子到承認現狀,試圖與何太後何進合作,董太後這個宦官內部的子集團實際上已經勢微,不值一提了,可董太後畢竟是先帝的生母,其從子董重又是驃騎將軍,對何進士人來說,仍舊是一個潛藏的威脅。


    故此說,荀貞在看到蹇碩身死,而何進袁紹等人基本完成了對洛陽駐軍的控製之後,他斷言說道:董太後危矣


    荀貞說的這個董太後危矣,並不是說董太後的生命危矣,而是說董太後的權勢危矣,說到底,董太後是先帝的生母,先帝剛死,何進士人就算再膽大包天,定然也是不敢殺董太後的,可不敢殺董太後,卻不代表不會把董太後打入冷宮。


    荀貞推測,何進士人下一步可能會對董重下手,從而把董太後在朝中的羽翼剪除,以此來徹底瓦解董太後在宮中朝中的權勢與影響力,讓她從此之後靠邊站。


    事實也正如他的推測。


    荀攸的第一道消息是五月初二送到長沙的,第二道消息是五月初五送到的,第三道消息是五月初八送到的,第四道消息是五月初十送到的,五月十四日,第五道消息送至。


    這第五道消息的標題仍很簡單,比第四道還簡單,隻有六個字:驃騎將軍董重自殺。


    標題之下,荀攸講述了一下董重自殺的起因和經過。


    董太後與何太後在宮中爭權,董重與何進在朝中爭權,一些宦官因何進與士人走得太近之故,擔憂何進會對宦官下手,故而雖然蹇碩落敗身死,卻依舊團結在董太後董重的左右,互為黨援,與何太後何進士人爭鬥。


    董太後每欲幹預政事,何太後輒相禁塞。董太後忿恚,私下裏罵何太後:汝今囂張,依汝兄何進之勢耶我敕令驃騎斷何進頭,易如反手


    何董兩大外戚本就爭鬥不休,董太後又在這個時候說出了這種話,無異於導火線。


    何太後聽說後,把董太後的話告訴了何進。何進與袁隗等士人的公卿現是盟友的關係,當即與三公和他弟弟車騎將軍何苗共同上奏:董太後使故中常侍夏惲等與州郡勾結,搜刮財物,悉入西省。故事:藩後不得留京師。請遷宮本國。


    西省,董太後所居之宮名曰永樂宮,西省是永樂宮諸多的機構之一。悉入西省也就是把搜刮來的財物悉數存在了永樂宮。藩後,董太後本是解讀亭侯夫人,她的兒子雖是天子,她的丈夫卻非天子,所以何進以漢家故事為由,請求把她遷回河間。


    何太後批準了這道奏折。


    奏折批準後沒兩天,五月辛巳,也即五月初六,何進舉兵圍驃騎將軍府,收捕了董重,免去他的官職,董重因之自殺,其部兵卒千餘被何進吞並。


    先是蹇碩身死繼而董重自殺,董太後這個小集團接連損失了兩大幹將,從此一蹶不振,成為了在此次政鬥中第一個被趕殺出局的,宦官集團內部的三個子集團也由此變成了兩個。


    宦官集團內部剩下的兩個小集團,一個是何太後,一個是張讓趙忠。


    何太後是何進的妹妹是新帝的生母,何進不會動士人動不了,那麽對士人來說,下一個目標自然就是張讓趙忠等常侍們了,如果能把張讓趙忠等給除掉,何太後在宮中沒有了爪牙羽翼,實際上也就等同被廢掉了。


    講完了董重自殺的經過,荀攸在下邊果然便就提到:大將軍之親客張津者,素與司隸善,司隸因屢由張津進言,勸大將軍悉誅諸宦官。蹇碩董重既死,司隸複進言大將軍。然以吾觀之,大將軍似頗遲疑,車騎與舞陽君又多阻之,誅宦之事,恐難速行


    親客就是親信的門客,司隸指的當然是司隸校尉袁紹,車騎便是車騎將軍何苗,舞陽君隻能是何進的母親。


    何進怎會不遲疑對現在的何進來說,擁立董侯劉協為天子的主要策劃者實行者蹇碩和董重既然已經先後死掉,那麽威脅他大將軍地位的外患就減輕了很多,不但減輕了很多,甚至從某個方麵來說,目前的這種情況對他是最有利的。


    士人的勢力因為此次政鬥而提升上去了,宮內雖然死了一些重量級的宦官,可張讓趙忠等常侍們的勢力依然不小,士人和宦官為了自身的利益都需要爭取何進的支持,那麽作為士人與宦官共同的爭取對象,何進大可以左右逢源兩邊平衡,這顯然對他是最有利的。


    如果聽從了袁紹的話,把張讓趙忠等宦官也除掉對士人來說,當然是最好的情況了,他們從此不再有政治上的敵人,可對何進來說呢何進不是士人,即使能夠得到丁原董卓這些武人的支持,憑他自己,能夠與龐大的士人階層對抗麽他能夠壓製得住袁隗等士人的公卿重臣麽他壓製不住。如此一來,豈不是把勝利的果實拱手相讓給了袁隗袁紹等人


    他怎能不遲疑


    這份遲疑,連帶著讓荀貞也受到了損害。


    荀攸在這道消息的末尾寫道:司隸私與吾言:君侯清名高重,欲暫以執金吾相屈,如不可得,乃為羽林,因數進言大將軍,請赦君侯罪,征拜君侯入朝。大將軍意似躊躇。


    執金吾雖非九卿,而秩同九卿,亦是中二千石,袁紹欲為荀貞謀取此職,卻絕非相屈。實話說,要非荀貞有過此前的誅捕鄴趙之舉,以他的資曆,遠未夠格去當這個執金吾。


    羽林指的是羽林中郎將,羽林中郎將與虎賁中郎將的俸秩相同,俱為比二千石,兩者的掌責也相同,俱掌宿衛侍從,所屬的機構也相同,都是光祿勳的屬吏。


    執金吾與羽林中郎將這兩個職位看似風牛馬不相及,一個中二千石,一個比二千石,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是:皆握有兵權。執金吾下轄有緹騎二百,羽林中郎將下轄有羽林郎數百。


    袁紹的意圖很明確。


    現如今他是司隸校尉,掌住了京畿的雄權,他從弟袁術是虎賁中郎將曹操和淳於瓊等為西園校尉何顒是北軍中候與他一黨的伍瓊現為城門校尉,分別握住了虎賁西園北軍五營和城門駐軍這幾支京都的戍衛力量,如能再把名望高遠知兵善戰的荀貞征拜入朝,為執金吾也好,為羽林中郎將也罷,勢必都能使他再多掌握一支京都戍衛軍的力量。


    至於執金吾羽林中郎將的下轄兵力不多,這個不重要。


    荀貞有義從,他一旦入京,勢必不會孤身,即使不能帶太多義從從行,帶個三百五百,加上執金吾羽林中郎將的下屬吏卒,也是一支不小的兵力。


    而且最妙的是,荀貞有誅捕鄴趙的事跡,一來如今名望夠高夠大,可以為袁紹舉旗呐喊擴聚聲勢,二來也可借此來逼何進下誅宦的決心。


    卻奈何袁紹所算雖精,何進卻亦不傻,不管袁紹怎麽說現今荀貞名高望重,就是不肯鬆口允可袁紹之請。


    看完了荀攸送來的這第五道消息,荀貞將之出示給程嘉孫堅。


    程嘉孫堅傳看消息的空兒,荀貞心中想道:初聞靈帝駕崩洛陽政亂之時,我雖不欲馬上進京,卻亦有坐待時變以定是否上洛之意,而今看來,這洛陽卻是不能去了。


    荀貞雖然不知曆史的細節,可結合他所知的曆史進程,卻也看出何進死在臨頭了。


    如上所述,蹇碩董重一死,士人下一個想除掉的目標就是張讓趙忠等宦官。


    在這個時候,何進猶豫了,從他個人本身來看,他的這個猶豫是對的,因為不除張讓趙忠對他有利,可從整個形勢的發展來看,他的這個猶豫卻是錯的。


    袁紹蟄伏多年,終等到誅宦的良機,現而今,上有袁隗為太傅參錄尚書事,中有他為司隸校尉雄視京畿,下有袁術等各居京都要害握掌兵權,在這個時候,何進就算猶豫趙忠等宦官就算想向何進妥協,袁紹能答應麽他絕對不答應,何進不幹,他自己也會幹


    以當前洛都之局勢而言,對何進來說,誅宦這件事已經可謂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可何進在這個時候卻遲疑不決。


    遲疑不決的結果就是:他不但不能在士人與宦官這兩大集團中左右逢源,反而會成為這兩大集團生死相爭的犧牲品。


    也就是說,他要麽敗在士人之手,要麽敗在宦官之手。


    以荀貞之所知,何進最後是被宦官們給殺掉了。


    何進是何時死的荀貞不知道。可從洛陽眼下的局勢發展情況上,他卻完全可以推出結論:何進離他死在宦官之手的這個結局已然是為時不遠了。


    那麽,在這個時刻,荀貞幹嘛還要去洛陽


    他還不如立刻返回潁陰,等待何進袁紹檄書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


    荀貞心道:何進雖親士人而實忌憚,縱便我飛書與他,他也肯定不會聽我之言,何進之死已不可挽回。盡管阻止不了何進死,但是,但是不知能否改掉董卓橫行洛陽的結局


    荀貞穿越到這個時代很久了,之前他人微言輕無權無勢,不敢有改變時代的奢想,那太不現實了,可他現在算是有了名,也有了點勢,雖然不多但已經具備一點改變時局的能力了,他的想法當然也就會隨之改變,想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稍微改變一下曆史本來的進程,比如士人與宦官兩大集團惡鬥卻便宜了董卓這個結局,他就想改掉。


    對後來的三國爭雄之世,荀貞是頗為神往的,可三國亂世,書上看到的是群雄逐鹿謀士鬥智將星璀璨,現實中卻是百姓深受戰亂之苦,十室九空,千裏無雞鳴白骨露於野,如能在這一切發生之前,把時局扭轉,以使百姓不再受那戰亂之苦害,又為何不為呢


    如能做到,他絕不惜力。


    可能不能做到


    他做不到,因為漢室腐朽已久,大廈將傾,誰也支撐不住,誰也改變不了。


    改變不了天下將分崩離析陷入戰亂的局麵,那麽,退而求其次,能不能把董卓獨握朝權這件事給改掉


    老實說,他也沒有把握。


    要想改變董卓獨握朝權橫行洛陽的結局,最好的辦法是當然是不讓他進京,可這一點,荀貞改變不了。何進正是因為擔憂士人一支獨大,所以才召延武人為爪牙外援,進而召董卓入京的,試問,做為士人一員的荀貞又如何能勸阻得了何進召董卓入京


    他勸阻不了。


    改變不了這件事,又該怎麽改變董卓握洛陽大權的結果


    荀貞思來想去,隻有和董卓比進京的速度。


    如能趕在董卓進京前,帶兵搶先入京,與袁紹曹操等合兵一處,那麽就算董卓來了,料來亦無憂也,董卓隻是個武人,在天下沒有什麽德望在朝中沒有什麽根基,雖說他後來有獨握洛陽權柄的一刻,但那隻是機緣湊巧,士人與宦官兩大集團兩敗俱傷,讓他撿了個便宜,他剛好又野心勃勃,這才從而導致了後來的洛陽大亂,正常情況下,他是絕對做不到這一點的,即便眼下頗欲借重董卓的何進,所看重的也隻是董卓的兵馬,而非是董卓本人。


    如果能把董卓獨握朝權橫行洛陽這件事給改變掉,那麽即使仍然改變不了天下分崩離析的局麵,卻至少可以使洛陽的百姓少受一點苦害使洛陽避免被火燒一空的結局了。


    既已看出何進命懸旦夕,想來不日何進袁紹就會召四方豪傑帶兵入京,為了能趕在董卓前入京,荀貞需得及早準備,長沙臨湘是不能繼續待下去了。


    他等孫堅程嘉看完這道消息,對孫堅說道:文台,我欲返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最風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子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子曰並收藏三國之最風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