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了下以前的章節,突然看到不少人談開國精兵的事,有感而發,寫到淩晨四點。。。。。。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正常來說,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一)基礎的戰鬥技能,或者說武藝。
這裏的武藝,不是說那種跳來跳去、招式精妙那種,軍中不考核這些。
以長槍為例,你耍花槍,舞得眼花繚亂,是得不到軍中大佬欣賞的。他們看重的是你
能不能比對手刺得更快、更準、更有力,搶先搞死對手。
別小看這個技能,它不是短時間內能練成的,需要眼力、心理素質、步法、發力技巧、經驗等多方麵的結合。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弓箭,這種兵器允許更多的“花樣”,比如考核時,連續開弓是有加分的。
騎射時,臥射、背射、左右開弓都有加分,因為確實有實戰價值。
其他兵器不贅述了。
士兵有沒有武藝,在戰場上非常重要,絕對不是會隊列、聽命令、紀律嚴明就行的。
步兵方陣前幾排一般都披甲,身上就那幾個空處,列陣廝殺,長槍互捅,一方刺得穩準狠快,一方沒這麽厲害,第一波互捅下來,結果如何,顯而易見。
(二)裝備。
這個不用多說,都知道。
唐代披甲率很高,天寶年間,著皮甲、鐵甲的達到八成,其中鐵甲在五成左右。
中唐以後有所下降,但因為先軍體製,皮甲、鐵甲擁有率仍有六成的樣子。
士兵人手一張弓,一杆長槍,一把橫刀,一麵小盾。
其實裝備方麵,曆朝曆代該有的都有,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
(三)組織度。
這個和裝備類似,封建時代,軍事體製大同小異。
正常情況下,組織度不會有明顯的差別。
不正常的情況下,比如管理混亂、文恬武嬉,這個就沒法比較了,隻能逐個案例分析,到底他幹了什麽操蛋的事情,把組織度降低得這麽厲害,無法一概而論。
但就製度層麵來說,沒有本質的差別。
組織度的飛速提升,要到近代了。
近代工業化的生產,提高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同時也“馴化”了整個社會。全社會習慣了工業生產的嚴密鏈條,經受了分工協作、互相配合的洗禮,不僅僅是士兵的組織度提高了,農民、小學生、商店營業員、工廠工人等等,各行各業各階層的組織度都提高了。
這個就不多談了。
(四)士氣。
兵法開宗明義:夫戰,勇氣也。
這是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決定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
經曆了起點眾多穿越者向我們演示,以及無數論壇大佬的總結,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足食足餉、科學訓練、賞罰分明、後勤撫恤,可以將部隊士氣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這沒錯,做到這些,就是一支合格的軍隊。
請注意我用的“合格”二字,簡單來說,這樣的軍隊可以去打仗了,能不能打贏,不好說。
因為本書是唐代,我就以唐代舉例吧。
安史之亂以後,我們中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即武人群體的崛起。
這個群體也有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底層之間互相有共情,經常串聯起來,鼓噪鬧事,對抗上官。
從750年,到907年朱溫建立後梁,一共發生了二百多次兵變。
第一次兵變是天寶九載(750),“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給糧失宜,軍士怒,毆其判官。”
這拉開了兵變的序幕。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溫柔的兵變,僅僅隻是毆打了發糧的判官。但士兵們關注自身利益的事情,非常有意思。
有人做過分類,軍亂也分好幾種。
第一種是抗拒命令,比如大曆三年(768),讓安西軍離開邠寧,拋棄邠州已經開墾好的土地,建好的屋舍,移鎮涇原,軍士怒而作亂。
再比如,90年,錢鏐命令武勇都去服勞役,挖溝,士兵抗拒勞役作亂。
寶應元年(76),河東節度使管崇嗣“為政寬馳”,對錢糧卡得不緊,慢慢都用各種名目發到了大頭兵手裏。
朝廷發覺後,派鄧景山任河東節度使,查賬。但錢都發下去了,你怎麽查?
“有裨將抵罪當死,諸將請之,不許;其弟請代兄死,亦不許;請以一馬贖死,乃許之。”
諸將怒曰:“我輩曾不及一馬乎?”遂作亂,誅殺節度使鄧景山。
這三個例子,說明晚唐士兵非常注重自己的利益,並且同氣連枝。
後麵還有其他類型,比如抗暴,有節度使“為政苛慘”,動不動欺辱乃至殺戮士兵,基本都完犢子了。有人跑路溜走了,還被憤怒的士兵追殺幹掉。
此外還有求權、求財,這兩類在晚唐與前麵兩類大概一半對一半,到五代時比例急劇升高,說明士兵們已經從中晚唐時的關注自身利益、抗拒不合理的勞役,開始更多地向求財轉變,這也是五代士兵風氣急劇惡化的體現。
寫這麽多,其實想說的是,中唐、晚唐、五代是三個階段,不要等同看待,士兵的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有唐一代,士兵其實非常具有反抗精神,天寶年間就敢毆打判官。不合理的勞役之類一概拒絕,將領嗜殺、欺壓底層士兵,下場多半不好。
他們的精神狀態、士氣都非常不錯,該訓練訓練,該打仗打仗,不服勞役就是不服勞役,誰也別強迫我。錢糧給足,我替你賣命。
這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狀態,談不上多好,但我想,總比把士兵揉捏得跟麵團一樣,完全不敢反抗要好。
他們是人,不是機器。麵團一樣的士兵,麵對上級軍官的隨意**、剝削乃至殺戮,麵對文官克扣後勤,他們都不敢反抗,處境艱難。這樣的兵,你指望他們反抗外敵嗎?不現實。
多說一句,以前有人提到製度。其實你們翻翻明朝的製度,允許文官那麽苛待武人嗎?恰恰製度不允許這麽做。
但文官就敢!一個七品縣令,你要多大品級的武將在他麵前,才不自卑?遊擊?參將?副將?總兵?
大家都玩弄這種製度,苛待當兵的,這其實是武人地位低下的體現,也是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體現。
宋代有“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明代有把客軍遛狗一樣趕來趕去,不提供糧食。這些事情,其實都是社會風氣的縮影。即大家鄙視當兵的,他們地位低下,所以有製度也沒人執行。這樣一種情況下,士兵們如何保持相對高昂的士氣?還有戰鬥力嗎?
把軍隊當救濟院,那是不行的。
把軍隊當丐幫,也是不行的。
……
再談一談所謂的“開國精兵”,主要是說北宋初年趙匡胤這支假的開國精兵。
朱溫在攻滅山東二朱之後(897),大力整編軍隊,汰弱留強,將部隊壓縮到0萬人以內,當時有16-18萬步兵、1.8萬騎兵。
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進一步整編,置左右龍虎、左右羽林、左右神武、左右龍驤、左右天興、左右廣勝六軍,此時已壓縮到15萬人以內。
9年10月,李存勖奇襲滅梁,但河東實力較弱,兵少,後梁禁軍主力去進攻河東本土了,在黃河北岸,未來得及趕回來,後來都投降了,實力未損。李存勖以少量河東兵編入禁軍,共分為禁軍(還是那六軍)、侍衛親軍(銀槍效節、鐵林、從馬直、金槍)兩大部分,兵力沒有顯著的變化,後梁官員、將領大部留任,屬於和平過渡。
再後麵的後晉、後漢、後周,基本大同小異,汴梁禁軍主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然,每一代皇帝也都試圖整頓禁軍,比如吸收藩鎮精兵入禁軍,開除乃至殺死不合格的將領,但基本都隻能有一時之起色,動不了根基。
960年,趙匡胤兵變,奪了孤兒寡母的“鳥位”,你算算,這支汴梁禁軍存在多久了?
六十年了!這是開國精兵嗎?
其實我們有一個絕好的參照對象:神策軍。
神策軍最初是河隴邊軍,規模隻有千人。安史之亂後,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率軍赴援京師,後來他結識了宦官魚朝恩。
乾元二年(761),神策軍駐陝州,對抗史思明,屢次勝之,表現出了較高的戰鬥力,監軍就是魚朝恩。此時的神策軍,嚴格來說是陝州的藩鎮兵,並非中央禁軍。
廣德元年(76),吐蕃入寇京師,代宗跑路陝州,魚朝恩率神策軍迎駕,此時神策軍的規模是萬人。
各鎮也有兵馬入援,陸續抵達陝州,朝廷還有威望,各鎮節度使派來的都是經曆了平叛戰爭的老兵,代宗全部交給魚朝恩,令其帶至長安,各軍“悉號神策”,約五萬人。這是神策軍曆史上第一次擴充。
永泰二年(766),神策軍已成為禁軍,並開始第二次擴充,計吞並了:
(1)平盧兵馬使邢君牙的部隊;()安史降將尚可孤的部隊;()平叛第一功臣李光弼部將郝廷玉的部隊;(4)平盧節度使轄下陽惠元部;(5)李光弼舊將侯仲莊部;(6)出身安西、朔方的京西北諸鎮精兵。
此時神策軍已超過十萬人,正式成型,士兵多是富有戰爭經驗的野戰精銳,比較能打。
神策軍成型後,大致分駐京禁軍和駐外部隊,經常參加對抗吐蕃、南詔的戰爭,也打回鶻、黨項,東出平定叛亂藩鎮的戰鬥更多。
比如,德宗時,吐蕃寇劍南,神策軍出戰。
魏博田悅反,神策軍出戰……
這時候神策軍的戰鬥力非常不錯,至少不拉胯,算是能打的。而此時,神策軍已經建立十七八年了,第一批經曆了安史之亂的老兵逐漸退場,開始招募長安兵補充人員。
而汴梁禁軍呢,從897年開始,十八年後大概是915年,汴梁禁軍第一代老人也已凋零,開始大量招募生活在相對富足年代的汴人入伍,周德威認為他們“徒有其表”,不如老一輩汴兵凶悍能戰。老一代人,那是把他們晉兵打得哭爹喊娘,幾乎滅亡。
德宗時還發生了一件事,即涇師之亂,聖人跑路奉天,在河北平叛的神策軍火速回援,平定亂軍,收複京師。
德宗看到了外出平叛的神策軍強悍的戰鬥力,同時也知道了在京禁軍(由文官白誌貞統帥)的無能,於是大力整頓禁軍,這會是貞元年間,距離神策軍建立已經二十餘年。
還是老招數,吞並了朔方鎮比較能打的李朝采部、鎮國軍的駱元光部、河東鎮的浮璘部,以及安西胡人將校子弟四千餘人,慢慢擴編到了15萬人。
吸收了新鮮血液的神策軍有所振作,大力整頓之下,戰鬥力有所恢複。
而這個時間換算到汴梁禁軍那裏,恰好時李存勖滅梁,帶了部分河東兵補入禁軍,將汴梁禁軍的頹勢挽回了不少。你看,時間點幾乎完美對上了。
神策軍的振作,給了憲宗對藩鎮動武的底氣,造就了所謂的元和中興。而此時的汴梁禁軍(後唐),也能在對外戰爭中屢放光彩,兩次大破契丹。
但這也隻是暫時的振作。
神策軍繼續招募長安市人入軍,汴梁禁軍繼續招募生活富足的汴梁子弟從軍,加上成軍時間長了,軍中關係盤根錯節,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層出不窮,比如收錢募人入軍等等,都是常規操作。
到了穆宗時,神策軍建立差不多四十年了,除了駐外神策軍還有點戰鬥力外,長安的是真不太行了。
汴梁禁軍四十年後,處於後晉年間,也已經不太行,被契丹滅國。後來民團興起、軍閥反正,終於將契丹打敗趕跑,靠的還是中原人民的武德。但禁軍戰鬥力下降已是有目共睹。
再往後,懿宗、僖宗失去了對藩鎮強有力的控製力,吸收藩鎮精兵入神策軍的動作很緩慢,戰鬥力越來越差,這支曾經威震八方的禁軍徹底完蛋了。
汴梁禁軍也迎來了郭榮的整頓,但也隻是稍挽頹勢,畢竟人還是那些人,你殺了一小部分,還能全殺了不成?軍中關係盤根錯節,互相聯姻了幾代人,根本動不了了,暮氣沉沉。
可以說,因為五代時戰爭稍多一些,汴梁禁軍戰鬥力下降得稍微緩慢一點,偶有回升,但整體仍然處於下降通道之中,就這樣傳到趙匡胤手裏。
這能是開國精兵?存在了六十餘年,內部聯姻數代,關係盤根錯節,老油子一堆的開國精兵?
莫開玩笑!
曹斌帶著北宋禁軍,遇上契丹大隊騎兵騷擾,一天都堅持不了。
後唐打契丹,每次都是兵力劣勢,一次7萬人救援幽州,契丹號“五十萬騎”,這是吹牛,但十幾萬騎兵還是有的。
符存審麵對契丹騎兵襲擾怎麽做的?首先,他的步兵人數比人家少,其次是趕路狀態,伐木,做鹿角,人手一個,遇到契丹騎兵就堆起來做屏障,且戰且行,契丹傷亡慘重,最終潰去。
這種堅韌不拔、敢戰死戰的步兵,老實說曹斌做不到。
從中唐到五代前期,經曆了多次戰火的步兵,因為社會地位較高,士氣高昂,普遍能打。
安史之亂時的香積寺之戰,太有名了。
雙方騎兵先交手,“王師”打不過“賊騎”,被趕回來。眼看著前陣要亂,李嗣業脫了衣甲,袒露上身,激勵士氣,帶著兩千步兵,手持陌刀、長柯斧,牆列而進,以少擊多,將叛軍騎兵殺了個人仰馬翻。
晚唐時葛從周也玩過這招。都是堂堂正正的野戰,不是伏擊什麽的,率兩千人,將李克用的三千重騎兵砍得落花流水。
所以,不要說什麽騎兵一對一肯定能衝垮步兵,這個真不一定。
中晚唐,步兵在人數比騎兵少的情況下,昭義劉稹的人就給朝廷騎兵上了一課。雙手重劍、長柄斧、鉤鐮槍,騎兵衝入陣內,陣不亂,反倒把騎兵拉下馬來一一砍死。
還有,香積寺之戰,官軍、叛軍列陣廝殺,打了足足四個時辰,也就是8個小時。
哥哥們,即便各陣可以輪流休息,但打一整天是真旳很牛逼了,不是堅韌的步兵根本做不到。
到了酉時,4000回鶻精騎才趁著叛軍體力、精力消耗到極點,在官軍步兵動搖其陣腳、士氣的情況下,發動最後一擊,最終擊潰叛軍。
這些回鶻人,一開始怎麽不繞後襲擾什麽的?沒用啊。那隻能對付菜鳥步兵。
昭覺寺之戰。
史朝義十萬眾列陣前進,魚朝恩令射生五百人下馬,以強弩射之,“賊多死,而陣堅不可犯”。
大家可以自行想象排隊槍斃的情節,一方“攢矢注射”,步兵前麵幾排大麵積死傷,但後排很快補上,大陣還在前進。
若不是出了馬璘這個絕世猛男,這仗結果真不好說。
趙匡胤的部隊能和六十年前的汴梁禁軍比?能和安史叛軍比?
先寫這麽多吧。以後有空再談談我國古代騎兵的發展,曆朝曆代,騎兵的裝備、戰術其實都不太一樣的。(未完待續)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正常來說,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
(一)基礎的戰鬥技能,或者說武藝。
這裏的武藝,不是說那種跳來跳去、招式精妙那種,軍中不考核這些。
以長槍為例,你耍花槍,舞得眼花繚亂,是得不到軍中大佬欣賞的。他們看重的是你
能不能比對手刺得更快、更準、更有力,搶先搞死對手。
別小看這個技能,它不是短時間內能練成的,需要眼力、心理素質、步法、發力技巧、經驗等多方麵的結合。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弓箭,這種兵器允許更多的“花樣”,比如考核時,連續開弓是有加分的。
騎射時,臥射、背射、左右開弓都有加分,因為確實有實戰價值。
其他兵器不贅述了。
士兵有沒有武藝,在戰場上非常重要,絕對不是會隊列、聽命令、紀律嚴明就行的。
步兵方陣前幾排一般都披甲,身上就那幾個空處,列陣廝殺,長槍互捅,一方刺得穩準狠快,一方沒這麽厲害,第一波互捅下來,結果如何,顯而易見。
(二)裝備。
這個不用多說,都知道。
唐代披甲率很高,天寶年間,著皮甲、鐵甲的達到八成,其中鐵甲在五成左右。
中唐以後有所下降,但因為先軍體製,皮甲、鐵甲擁有率仍有六成的樣子。
士兵人手一張弓,一杆長槍,一把橫刀,一麵小盾。
其實裝備方麵,曆朝曆代該有的都有,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
(三)組織度。
這個和裝備類似,封建時代,軍事體製大同小異。
正常情況下,組織度不會有明顯的差別。
不正常的情況下,比如管理混亂、文恬武嬉,這個就沒法比較了,隻能逐個案例分析,到底他幹了什麽操蛋的事情,把組織度降低得這麽厲害,無法一概而論。
但就製度層麵來說,沒有本質的差別。
組織度的飛速提升,要到近代了。
近代工業化的生產,提高的不僅僅是生產效率,同時也“馴化”了整個社會。全社會習慣了工業生產的嚴密鏈條,經受了分工協作、互相配合的洗禮,不僅僅是士兵的組織度提高了,農民、小學生、商店營業員、工廠工人等等,各行各業各階層的組織度都提高了。
這個就不多談了。
(四)士氣。
兵法開宗明義:夫戰,勇氣也。
這是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決定戰鬥力的最主要因素。
經曆了起點眾多穿越者向我們演示,以及無數論壇大佬的總結,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足食足餉、科學訓練、賞罰分明、後勤撫恤,可以將部隊士氣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這沒錯,做到這些,就是一支合格的軍隊。
請注意我用的“合格”二字,簡單來說,這樣的軍隊可以去打仗了,能不能打贏,不好說。
因為本書是唐代,我就以唐代舉例吧。
安史之亂以後,我們中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即武人群體的崛起。
這個群體也有個特殊的現象,那就是底層之間互相有共情,經常串聯起來,鼓噪鬧事,對抗上官。
從750年,到907年朱溫建立後梁,一共發生了二百多次兵變。
第一次兵變是天寶九載(750),“朔方節度使張齊丘給糧失宜,軍士怒,毆其判官。”
這拉開了兵變的序幕。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溫柔的兵變,僅僅隻是毆打了發糧的判官。但士兵們關注自身利益的事情,非常有意思。
有人做過分類,軍亂也分好幾種。
第一種是抗拒命令,比如大曆三年(768),讓安西軍離開邠寧,拋棄邠州已經開墾好的土地,建好的屋舍,移鎮涇原,軍士怒而作亂。
再比如,90年,錢鏐命令武勇都去服勞役,挖溝,士兵抗拒勞役作亂。
寶應元年(76),河東節度使管崇嗣“為政寬馳”,對錢糧卡得不緊,慢慢都用各種名目發到了大頭兵手裏。
朝廷發覺後,派鄧景山任河東節度使,查賬。但錢都發下去了,你怎麽查?
“有裨將抵罪當死,諸將請之,不許;其弟請代兄死,亦不許;請以一馬贖死,乃許之。”
諸將怒曰:“我輩曾不及一馬乎?”遂作亂,誅殺節度使鄧景山。
這三個例子,說明晚唐士兵非常注重自己的利益,並且同氣連枝。
後麵還有其他類型,比如抗暴,有節度使“為政苛慘”,動不動欺辱乃至殺戮士兵,基本都完犢子了。有人跑路溜走了,還被憤怒的士兵追殺幹掉。
此外還有求權、求財,這兩類在晚唐與前麵兩類大概一半對一半,到五代時比例急劇升高,說明士兵們已經從中晚唐時的關注自身利益、抗拒不合理的勞役,開始更多地向求財轉變,這也是五代士兵風氣急劇惡化的體現。
寫這麽多,其實想說的是,中唐、晚唐、五代是三個階段,不要等同看待,士兵的精神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有唐一代,士兵其實非常具有反抗精神,天寶年間就敢毆打判官。不合理的勞役之類一概拒絕,將領嗜殺、欺壓底層士兵,下場多半不好。
他們的精神狀態、士氣都非常不錯,該訓練訓練,該打仗打仗,不服勞役就是不服勞役,誰也別強迫我。錢糧給足,我替你賣命。
這是一種相對健康的狀態,談不上多好,但我想,總比把士兵揉捏得跟麵團一樣,完全不敢反抗要好。
他們是人,不是機器。麵團一樣的士兵,麵對上級軍官的隨意**、剝削乃至殺戮,麵對文官克扣後勤,他們都不敢反抗,處境艱難。這樣的兵,你指望他們反抗外敵嗎?不現實。
多說一句,以前有人提到製度。其實你們翻翻明朝的製度,允許文官那麽苛待武人嗎?恰恰製度不允許這麽做。
但文官就敢!一個七品縣令,你要多大品級的武將在他麵前,才不自卑?遊擊?參將?副將?總兵?
大家都玩弄這種製度,苛待當兵的,這其實是武人地位低下的體現,也是社會風氣和價值觀的體現。
宋代有“東華門外唱名方為好男兒”,明代有把客軍遛狗一樣趕來趕去,不提供糧食。這些事情,其實都是社會風氣的縮影。即大家鄙視當兵的,他們地位低下,所以有製度也沒人執行。這樣一種情況下,士兵們如何保持相對高昂的士氣?還有戰鬥力嗎?
把軍隊當救濟院,那是不行的。
把軍隊當丐幫,也是不行的。
……
再談一談所謂的“開國精兵”,主要是說北宋初年趙匡胤這支假的開國精兵。
朱溫在攻滅山東二朱之後(897),大力整編軍隊,汰弱留強,將部隊壓縮到0萬人以內,當時有16-18萬步兵、1.8萬騎兵。
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進一步整編,置左右龍虎、左右羽林、左右神武、左右龍驤、左右天興、左右廣勝六軍,此時已壓縮到15萬人以內。
9年10月,李存勖奇襲滅梁,但河東實力較弱,兵少,後梁禁軍主力去進攻河東本土了,在黃河北岸,未來得及趕回來,後來都投降了,實力未損。李存勖以少量河東兵編入禁軍,共分為禁軍(還是那六軍)、侍衛親軍(銀槍效節、鐵林、從馬直、金槍)兩大部分,兵力沒有顯著的變化,後梁官員、將領大部留任,屬於和平過渡。
再後麵的後晉、後漢、後周,基本大同小異,汴梁禁軍主體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然,每一代皇帝也都試圖整頓禁軍,比如吸收藩鎮精兵入禁軍,開除乃至殺死不合格的將領,但基本都隻能有一時之起色,動不了根基。
960年,趙匡胤兵變,奪了孤兒寡母的“鳥位”,你算算,這支汴梁禁軍存在多久了?
六十年了!這是開國精兵嗎?
其實我們有一個絕好的參照對象:神策軍。
神策軍最初是河隴邊軍,規模隻有千人。安史之亂後,神策兵馬使衛伯玉率軍赴援京師,後來他結識了宦官魚朝恩。
乾元二年(761),神策軍駐陝州,對抗史思明,屢次勝之,表現出了較高的戰鬥力,監軍就是魚朝恩。此時的神策軍,嚴格來說是陝州的藩鎮兵,並非中央禁軍。
廣德元年(76),吐蕃入寇京師,代宗跑路陝州,魚朝恩率神策軍迎駕,此時神策軍的規模是萬人。
各鎮也有兵馬入援,陸續抵達陝州,朝廷還有威望,各鎮節度使派來的都是經曆了平叛戰爭的老兵,代宗全部交給魚朝恩,令其帶至長安,各軍“悉號神策”,約五萬人。這是神策軍曆史上第一次擴充。
永泰二年(766),神策軍已成為禁軍,並開始第二次擴充,計吞並了:
(1)平盧兵馬使邢君牙的部隊;()安史降將尚可孤的部隊;()平叛第一功臣李光弼部將郝廷玉的部隊;(4)平盧節度使轄下陽惠元部;(5)李光弼舊將侯仲莊部;(6)出身安西、朔方的京西北諸鎮精兵。
此時神策軍已超過十萬人,正式成型,士兵多是富有戰爭經驗的野戰精銳,比較能打。
神策軍成型後,大致分駐京禁軍和駐外部隊,經常參加對抗吐蕃、南詔的戰爭,也打回鶻、黨項,東出平定叛亂藩鎮的戰鬥更多。
比如,德宗時,吐蕃寇劍南,神策軍出戰。
魏博田悅反,神策軍出戰……
這時候神策軍的戰鬥力非常不錯,至少不拉胯,算是能打的。而此時,神策軍已經建立十七八年了,第一批經曆了安史之亂的老兵逐漸退場,開始招募長安兵補充人員。
而汴梁禁軍呢,從897年開始,十八年後大概是915年,汴梁禁軍第一代老人也已凋零,開始大量招募生活在相對富足年代的汴人入伍,周德威認為他們“徒有其表”,不如老一輩汴兵凶悍能戰。老一代人,那是把他們晉兵打得哭爹喊娘,幾乎滅亡。
德宗時還發生了一件事,即涇師之亂,聖人跑路奉天,在河北平叛的神策軍火速回援,平定亂軍,收複京師。
德宗看到了外出平叛的神策軍強悍的戰鬥力,同時也知道了在京禁軍(由文官白誌貞統帥)的無能,於是大力整頓禁軍,這會是貞元年間,距離神策軍建立已經二十餘年。
還是老招數,吞並了朔方鎮比較能打的李朝采部、鎮國軍的駱元光部、河東鎮的浮璘部,以及安西胡人將校子弟四千餘人,慢慢擴編到了15萬人。
吸收了新鮮血液的神策軍有所振作,大力整頓之下,戰鬥力有所恢複。
而這個時間換算到汴梁禁軍那裏,恰好時李存勖滅梁,帶了部分河東兵補入禁軍,將汴梁禁軍的頹勢挽回了不少。你看,時間點幾乎完美對上了。
神策軍的振作,給了憲宗對藩鎮動武的底氣,造就了所謂的元和中興。而此時的汴梁禁軍(後唐),也能在對外戰爭中屢放光彩,兩次大破契丹。
但這也隻是暫時的振作。
神策軍繼續招募長安市人入軍,汴梁禁軍繼續招募生活富足的汴梁子弟從軍,加上成軍時間長了,軍中關係盤根錯節,各種狗屁倒灶的事情層出不窮,比如收錢募人入軍等等,都是常規操作。
到了穆宗時,神策軍建立差不多四十年了,除了駐外神策軍還有點戰鬥力外,長安的是真不太行了。
汴梁禁軍四十年後,處於後晉年間,也已經不太行,被契丹滅國。後來民團興起、軍閥反正,終於將契丹打敗趕跑,靠的還是中原人民的武德。但禁軍戰鬥力下降已是有目共睹。
再往後,懿宗、僖宗失去了對藩鎮強有力的控製力,吸收藩鎮精兵入神策軍的動作很緩慢,戰鬥力越來越差,這支曾經威震八方的禁軍徹底完蛋了。
汴梁禁軍也迎來了郭榮的整頓,但也隻是稍挽頹勢,畢竟人還是那些人,你殺了一小部分,還能全殺了不成?軍中關係盤根錯節,互相聯姻了幾代人,根本動不了了,暮氣沉沉。
可以說,因為五代時戰爭稍多一些,汴梁禁軍戰鬥力下降得稍微緩慢一點,偶有回升,但整體仍然處於下降通道之中,就這樣傳到趙匡胤手裏。
這能是開國精兵?存在了六十餘年,內部聯姻數代,關係盤根錯節,老油子一堆的開國精兵?
莫開玩笑!
曹斌帶著北宋禁軍,遇上契丹大隊騎兵騷擾,一天都堅持不了。
後唐打契丹,每次都是兵力劣勢,一次7萬人救援幽州,契丹號“五十萬騎”,這是吹牛,但十幾萬騎兵還是有的。
符存審麵對契丹騎兵襲擾怎麽做的?首先,他的步兵人數比人家少,其次是趕路狀態,伐木,做鹿角,人手一個,遇到契丹騎兵就堆起來做屏障,且戰且行,契丹傷亡慘重,最終潰去。
這種堅韌不拔、敢戰死戰的步兵,老實說曹斌做不到。
從中唐到五代前期,經曆了多次戰火的步兵,因為社會地位較高,士氣高昂,普遍能打。
安史之亂時的香積寺之戰,太有名了。
雙方騎兵先交手,“王師”打不過“賊騎”,被趕回來。眼看著前陣要亂,李嗣業脫了衣甲,袒露上身,激勵士氣,帶著兩千步兵,手持陌刀、長柯斧,牆列而進,以少擊多,將叛軍騎兵殺了個人仰馬翻。
晚唐時葛從周也玩過這招。都是堂堂正正的野戰,不是伏擊什麽的,率兩千人,將李克用的三千重騎兵砍得落花流水。
所以,不要說什麽騎兵一對一肯定能衝垮步兵,這個真不一定。
中晚唐,步兵在人數比騎兵少的情況下,昭義劉稹的人就給朝廷騎兵上了一課。雙手重劍、長柄斧、鉤鐮槍,騎兵衝入陣內,陣不亂,反倒把騎兵拉下馬來一一砍死。
還有,香積寺之戰,官軍、叛軍列陣廝殺,打了足足四個時辰,也就是8個小時。
哥哥們,即便各陣可以輪流休息,但打一整天是真旳很牛逼了,不是堅韌的步兵根本做不到。
到了酉時,4000回鶻精騎才趁著叛軍體力、精力消耗到極點,在官軍步兵動搖其陣腳、士氣的情況下,發動最後一擊,最終擊潰叛軍。
這些回鶻人,一開始怎麽不繞後襲擾什麽的?沒用啊。那隻能對付菜鳥步兵。
昭覺寺之戰。
史朝義十萬眾列陣前進,魚朝恩令射生五百人下馬,以強弩射之,“賊多死,而陣堅不可犯”。
大家可以自行想象排隊槍斃的情節,一方“攢矢注射”,步兵前麵幾排大麵積死傷,但後排很快補上,大陣還在前進。
若不是出了馬璘這個絕世猛男,這仗結果真不好說。
趙匡胤的部隊能和六十年前的汴梁禁軍比?能和安史叛軍比?
先寫這麽多吧。以後有空再談談我國古代騎兵的發展,曆朝曆代,騎兵的裝備、戰術其實都不太一樣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