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滑落深淵
我帶歪了整個世界的畫風 作者:恰個檸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太陽係內開展殖民活動與人類曆史上所經曆的殖民大有不同。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付出與回報存在著非常漫長的延遲。
星際殖民,人類各國所付出每一塊錢,可能在百年時間裏都賺不回來。並且前期需要投入的資源是海量的,這與隨便帶點人就開著一艘破船抵達新大陸,隨後建立殖民地自給自足的古老殖民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每在外星建立起一個殖民地,都需要大量的移民,與幾乎能讓各國財政瞬間血崩的資源。
劃破一個國家的大動脈去養一個殖民地?
這付出值得嗎?
為什麽不將那些資源補足本國,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相關的利益分配也叫各國止步不前,星際殖民足足受挫數年之久。
後來,一個小機靈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關稅。
如果將整個藍星作為一方,殖民地作為另一方,通過在雙方互設海關,調控關稅比例的方式,就能完美的解決回報與付出的問題。
例如火星殖民地。
在火星殖民的早期,國聯成立了一個火星建設與經濟發展聯合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就屬於政府組織,通過將整個火星殖民地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形態構建起來,設置一個火星的海關,火星之外一切與火星殖民地的經濟、商品往來都必須通過海關,而海關會收取一定比例的關稅。
然後藍星這邊也設置一個聯合海關,這個海關專門用於對藍星之外的經濟、商品往來。
這樣,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就形成了。
通過操控兩個海關之間的關稅,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例如,藍星海關對於火星殖民地生產的商品收取10%的關稅,而火星海關對於藍星生產的商品則收取高達50%的關稅。
這就使得民間的企業為了利益,自發的前往火星殖民地,開辦工廠,建立公司,因為這比在藍星上要劃算很多很多。
而隨著這麽多民間企業的前往,他們自然就需要招納員工。又因為他們的商品存在天然的優勢,使得他們可以開出一個更好的工資條件。
為了更高的工資,自然就會有人選擇前往火星打工,這些人中隻有有人留下,那殖民不也就搞定了嗎?
並且這種方式藍星各國也並未付出太多的資源,通過轉嫁成本的方式,將殖民地的建設成本很自然的安到了那些企業的頭上。
而那些企業也很滿意,因為他們之後會賺到更多的錢,最終付出的其實還是藍星上的各種企業,工廠,還有勞動力。
但這些企業和人可以選擇走出去,去火星上安家落戶。
而通過一套非常複雜的數學計算,國聯也能保證藍星上的人民與企業不會出現任何危機。畢竟,整個蛋糕在慢慢做大了,而非一個恒定的值,人類文明總資產會隨著殖民活動而膨脹,藍星哪怕在這其中付出了很多很多,也還是能分到一杯羹,嚐到一點甜頭,形成雙贏局麵。
而等到殖民地養的差不多了,很肥碩,就可以再操控關稅,讓藍星采摘到最美味的那顆果實。
這是多麽完美的星際殖民模型啊,能想出這套玩法的簡直就是個天才!
隻可惜…
任何所謂完美的模型都有著漏洞。
那就是采摘時,殖民地會反抗。
對於殖民地可能鬧獨立之類的問題,國聯也有所準備。
那就是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星際艦隊,用武力來保障這套機製的順利運行。
太陽係聯合艦隊,便是藍星的希望,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
下轄九支艦隊,將整個太陽係劃分為八大星區,其中第一星區由第一、第二艦隊共同駐守,兩支艦隊的基地分別位於月球與火星。
太陽係聯合艦隊司令部為等級最高的指揮部,由五名元帥組成。
八大星區各有司令員一名,副司令兩人。
艦隊總指揮一人,副總指揮三人。
戰鬥集群指揮官四人,副指揮十二人。
一支艦隊的總指揮就是星區的副司令。例如第一星區,兩名副司令就是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的總指揮。
每支艦隊共有五艘母艦,這五艘母艦的其中四艘就是集群指揮官的旗艦,另一艘則是艦隊總指揮的旗艦。
而五艘母艦,就將每支艦隊又分成了五支戰鬥集群。
一個總指揮官與四個指揮官就是這五個戰鬥集群的最高領導。其中總指揮又是這整支艦隊最高長官。
但也有例外情況,例如第四艦隊,第四艦隊的第五戰鬥集群的指揮官由這個集群的戰列艦艦長擔任,而這個戰列艦的艦長又是整支艦隊的總指揮,所以指揮官的旗艦不一定非得是母艦,也有可能是戰列艦作為旗艦。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九支艦隊都已經大體滿編。
而一支艦隊滿編製為——
母艦5艘(長達3000-5000米)
戰列艦5艘(長達2000-3000米)
巡遊護衛艦10艘(長達1000-2000米)
攻擊驅逐艦20艘(1000米左右)
後勤補給艦30艘(500米左右)
支援艦30艘(300米左右)
有人戰機1500-3000架(30-50米)
無人機群8000+(15-20米)
戰鬥人員:5萬人類加上15萬仿真機器人
輔助人員:10萬人以上
戰鬥人員又劃分陸戰隊與駕駛員,不過還是陸戰隊占比更多。而陸戰隊又劃分更細,類似醫療人員等都會歸納為陸戰隊編製中。
這樣每支艦隊就擁有近萬的大小艦船與戰機群,絕對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武裝力量。單獨拉一支艦隊出來,就能揍翻太陽係內全部殖民地,更別提這樣規模的艦隊,u看書 ww.ansh人類手裏足足有九支。
如此規模的武裝力量,除了維持人類文明內部穩定外,更多的可能還是朝著打外星人的方向去了。
自從在木衛二上發現生命後,人類的危機意識就空前強烈。在殖民建設之餘,也大力發展武器裝備,以一個過度武裝的姿態建立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星際軍事力量。
原本有著這樣的武裝在手,人類完全不用擔心殖民地的問題,人類曾經在整個太陽係的各大殖民地與殖民衛星上一次次采摘了果實,也從未發生任何波折。
隻是這次對火星的采摘,卻讓火星殖民地產生了空前的反抗意識,而第二艦隊公然無視司令部所下達命令,雖然還未直接對立,但這種姿態卻也透露出了一絲危險的信號。
也讓國聯在整個太陽係內本就已經搖搖欲墜的統治體係,變得更加詭譎莫測起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但是現在,它貌似就要朝著一個深淵滑落了…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於付出與回報存在著非常漫長的延遲。
星際殖民,人類各國所付出每一塊錢,可能在百年時間裏都賺不回來。並且前期需要投入的資源是海量的,這與隨便帶點人就開著一艘破船抵達新大陸,隨後建立殖民地自給自足的古老殖民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每在外星建立起一個殖民地,都需要大量的移民,與幾乎能讓各國財政瞬間血崩的資源。
劃破一個國家的大動脈去養一個殖民地?
這付出值得嗎?
為什麽不將那些資源補足本國,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相關的利益分配也叫各國止步不前,星際殖民足足受挫數年之久。
後來,一個小機靈鬼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利用關稅。
如果將整個藍星作為一方,殖民地作為另一方,通過在雙方互設海關,調控關稅比例的方式,就能完美的解決回報與付出的問題。
例如火星殖民地。
在火星殖民的早期,國聯成立了一個火星建設與經濟發展聯合委員會,這個委員會就屬於政府組織,通過將整個火星殖民地以一個獨立國家的形態構建起來,設置一個火星的海關,火星之外一切與火星殖民地的經濟、商品往來都必須通過海關,而海關會收取一定比例的關稅。
然後藍星這邊也設置一個聯合海關,這個海關專門用於對藍星之外的經濟、商品往來。
這樣,一個非常理想的模型就形成了。
通過操控兩個海關之間的關稅,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
例如,藍星海關對於火星殖民地生產的商品收取10%的關稅,而火星海關對於藍星生產的商品則收取高達50%的關稅。
這就使得民間的企業為了利益,自發的前往火星殖民地,開辦工廠,建立公司,因為這比在藍星上要劃算很多很多。
而隨著這麽多民間企業的前往,他們自然就需要招納員工。又因為他們的商品存在天然的優勢,使得他們可以開出一個更好的工資條件。
為了更高的工資,自然就會有人選擇前往火星打工,這些人中隻有有人留下,那殖民不也就搞定了嗎?
並且這種方式藍星各國也並未付出太多的資源,通過轉嫁成本的方式,將殖民地的建設成本很自然的安到了那些企業的頭上。
而那些企業也很滿意,因為他們之後會賺到更多的錢,最終付出的其實還是藍星上的各種企業,工廠,還有勞動力。
但這些企業和人可以選擇走出去,去火星上安家落戶。
而通過一套非常複雜的數學計算,國聯也能保證藍星上的人民與企業不會出現任何危機。畢竟,整個蛋糕在慢慢做大了,而非一個恒定的值,人類文明總資產會隨著殖民活動而膨脹,藍星哪怕在這其中付出了很多很多,也還是能分到一杯羹,嚐到一點甜頭,形成雙贏局麵。
而等到殖民地養的差不多了,很肥碩,就可以再操控關稅,讓藍星采摘到最美味的那顆果實。
這是多麽完美的星際殖民模型啊,能想出這套玩法的簡直就是個天才!
隻可惜…
任何所謂完美的模型都有著漏洞。
那就是采摘時,殖民地會反抗。
對於殖民地可能鬧獨立之類的問題,國聯也有所準備。
那就是建立起一支規模龐大的星際艦隊,用武力來保障這套機製的順利運行。
太陽係聯合艦隊,便是藍星的希望,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
下轄九支艦隊,將整個太陽係劃分為八大星區,其中第一星區由第一、第二艦隊共同駐守,兩支艦隊的基地分別位於月球與火星。
太陽係聯合艦隊司令部為等級最高的指揮部,由五名元帥組成。
八大星區各有司令員一名,副司令兩人。
艦隊總指揮一人,副總指揮三人。
戰鬥集群指揮官四人,副指揮十二人。
一支艦隊的總指揮就是星區的副司令。例如第一星區,兩名副司令就是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的總指揮。
每支艦隊共有五艘母艦,這五艘母艦的其中四艘就是集群指揮官的旗艦,另一艘則是艦隊總指揮的旗艦。
而五艘母艦,就將每支艦隊又分成了五支戰鬥集群。
一個總指揮官與四個指揮官就是這五個戰鬥集群的最高領導。其中總指揮又是這整支艦隊最高長官。
但也有例外情況,例如第四艦隊,第四艦隊的第五戰鬥集群的指揮官由這個集群的戰列艦艦長擔任,而這個戰列艦的艦長又是整支艦隊的總指揮,所以指揮官的旗艦不一定非得是母艦,也有可能是戰列艦作為旗艦。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九支艦隊都已經大體滿編。
而一支艦隊滿編製為——
母艦5艘(長達3000-5000米)
戰列艦5艘(長達2000-3000米)
巡遊護衛艦10艘(長達1000-2000米)
攻擊驅逐艦20艘(1000米左右)
後勤補給艦30艘(500米左右)
支援艦30艘(300米左右)
有人戰機1500-3000架(30-50米)
無人機群8000+(15-20米)
戰鬥人員:5萬人類加上15萬仿真機器人
輔助人員:10萬人以上
戰鬥人員又劃分陸戰隊與駕駛員,不過還是陸戰隊占比更多。而陸戰隊又劃分更細,類似醫療人員等都會歸納為陸戰隊編製中。
這樣每支艦隊就擁有近萬的大小艦船與戰機群,絕對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武裝力量。單獨拉一支艦隊出來,就能揍翻太陽係內全部殖民地,更別提這樣規模的艦隊,u看書 ww.ansh人類手裏足足有九支。
如此規模的武裝力量,除了維持人類文明內部穩定外,更多的可能還是朝著打外星人的方向去了。
自從在木衛二上發現生命後,人類的危機意識就空前強烈。在殖民建設之餘,也大力發展武器裝備,以一個過度武裝的姿態建立起一個規模龐大的星際軍事力量。
原本有著這樣的武裝在手,人類完全不用擔心殖民地的問題,人類曾經在整個太陽係的各大殖民地與殖民衛星上一次次采摘了果實,也從未發生任何波折。
隻是這次對火星的采摘,卻讓火星殖民地產生了空前的反抗意識,而第二艦隊公然無視司令部所下達命令,雖然還未直接對立,但這種姿態卻也透露出了一絲危險的信號。
也讓國聯在整個太陽係內本就已經搖搖欲墜的統治體係,變得更加詭譎莫測起來。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但是現在,它貌似就要朝著一個深淵滑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