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和張須陀聽到這話都很是震驚,楊諒竟然還敢邀請李淵出兵,難道李淵早已有不臣之心了嗎。
"為什麽楊諒會做出此舉,難道他就這麽信任李淵覺得李淵會出兵?"楊素問道。
"我也不太清楚,這隻是漢王的命令,不過我知道李淵在太原有非常大影響力,據說他麾下人馬已經在五萬以上,這還隻是保守估計,實際上可能會更多,正因為如此漢王才會邀請他出兵,縱使他不答應也得說服他不攻打並州,讓他有所忌憚。" 王聃回答道。
"哼,李淵果然靠不住,外將一旦擁有極大權力,手下兵馬過多就會有異心,縱使他是陛下的親戚也一樣如此。"張須陀義憤填膺道,要是李淵配合他們一起出兵,這場仗就好打很多了。
童雲飛暗叫不妙,如果再這樣問下去,恐怕很難再掩飾李淵的野心,李淵在太原招兵買馬,知道這件事的應該隻有楊諒,要是讓楊廣知道李淵的野心,日後必定會想方設法對付他,他連忙扯開話題。
"李淵的事情先放一邊吧,眼下最重要的還是對付楊諒,王聃,你說楊諒一共出兵九萬人,除了攻打蒲州的五萬兵馬,還有另外四萬人呢,你老實交代清楚。"
"另外四萬人分別由餘公理,綦良,劉建和喬鍾葵四人率領,他們各帶一萬人往大興城行動,如今駐紮在其他地方,漢王已經下令讓他們盡快趕到蒲州,想要集結所有兵力攻破蒲州。"
楊素聞言臉色微變,如今楊諒的士兵已經圍城,他們想要突破出去還有點困難,本來最保守的策略就是守城,不斷消耗敵人的兵糧和士兵,等他們士氣降到最低的時候再一舉反攻,這是他本來想好的計策。
但如果楊諒另外四路人馬趕來,那並州軍的兵力將大大增加,攻城的難度也會隨之變小,他們的士兵又無法突圍出去,等於被困死在蒲州,如果真要棄城而逃也隻能走水路度過黃河返回大興城,然而這一撤退豈不是白守蒲州,還告訴別人自己打敗仗了。
這一仗要是敗了軍心動搖,就連大興城那邊也會被影響,很有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節節敗退,很難再挽回局勢,要知道朝上之人並非每一個都堅信他們能夠擊敗楊諒,畢竟很多人都沒有經曆過戰爭,其實敵人兵臨城下造就出來的壓力要遠比想象中恐怖,連朝上的人都人心惶惶,更別說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楊素深知這一戰他們不能退,隻能死守,或者另想計謀破敵,他揮了揮手,讓士兵將王聃帶下去,該打探的情報都打探得差不多,接下來也得商量退敵之策了。
這一次出征楊素一共隻帶了七萬士兵,因為急於趕到蒲州,所以還沒等大軍徹底集結他便先率領一部分兵馬出發,其中有一萬人是騎兵,還有數萬人馬還在大興城郊外,他打算先不動這一部分兵馬,等到必要時候再出動,他擔心蒲州會守不住,到時候撤回大興城可能會無兵可用。
張須陀看到楊素滿臉愁容,問道:"楊司徒為何擔心,難道認為我們打不贏楊諒嗎,我們能否打贏在於是否可以守住蒲州,楊諒兵馬遠道而來,糧草運輸極為困難,隻要我們拖上幾個月,等他糧草用盡,並州軍必定士氣低迷,軍心不穩,屆時我軍再出城攻打,勝利將是手到擒來。"
張須陀頗有謀略,其實他的和楊素所想並無太大差別,但是還有一些細節想得不夠到位,這就是他與楊素的差距,輪武藝或許楊素遠不如他,但說到大局觀要比他高上好幾籌。
楊素微微搖頭,"張將軍,我問你,我軍兵力與楊諒相比如何?"
"我軍七萬,楊諒九萬,楊諒略占優勢,但是我軍據城防守,占據地利,而且西麵是黃河不用守,隻需守住東南北三麵即可,無論怎麽看形勢都是對我軍有利。"張須陀自信道。
"童將軍,你也是這麽認為嗎?"楊素又問童雲飛。
"依照兵力來看我軍與並州軍相差無幾,據成防守也的確占據地利,不過局勢並非這麽簡單,先說並州軍的糧草,他們遠道而來運輸糧草不容易,但別忘了這一路上他們都是大勝,想要從各個城鎮獲得糧草並非很難,破城後他們可以強行征用百姓和官府的存糧,以保證大軍糧食充沛,而我們的糧草是從大興城運輸過來,還需要度過黃河,糧道雖足夠安全,但運糧也頗為困難,在這一點上我們並不比楊諒有優勢。"
楊素聽完後點了點頭,雖然他不喜歡童雲飛,但不得不承認童雲飛更有戰略眼光,光憑剛才那一席話就足以勝過張須陀。
童雲飛看到楊素點頭,他又繼續說道:"而且打仗不能隻看兵力和糧食,雖然這兩者是重中之重,但是其他細節也能決定成敗,我們是守城一方,守城最重要的東西便是弓箭,滾石檑木,弓箭能夠射擊敵人,滾石檑木可以對付雲梯,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缺一不可,我們從大興城遠道而來,根本沒有準備足夠的充足弓箭,更別說滾石檑木,所以我們占據了地利,但打持久戰對我們也並非上策,一旦弓箭和滾石檑木用完,守城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這回不僅楊素對童雲飛佩服,就連張須陀也是聽得心服口服,他一直都以為童雲飛與他相差無幾,但現在看來他們的差距很大大,難怪童雲飛能夠得到楊廣重用,並且這些年來升官升得這麽快,如果沒有過人的本領不可能做到。
此時此刻楊素甚至都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再和童雲飛這種精力旺盛,又這麽有謀略的年輕人比了,他感覺童雲飛在將來絕對能夠替代他和高熲成為隋朝的頂梁柱和楊廣的左膀右臂,內心有些感慨童雲飛成長太快了,數年前還是個稚嫩的小子,如今已經有獨當一麵的能力。
"為什麽楊諒會做出此舉,難道他就這麽信任李淵覺得李淵會出兵?"楊素問道。
"我也不太清楚,這隻是漢王的命令,不過我知道李淵在太原有非常大影響力,據說他麾下人馬已經在五萬以上,這還隻是保守估計,實際上可能會更多,正因為如此漢王才會邀請他出兵,縱使他不答應也得說服他不攻打並州,讓他有所忌憚。" 王聃回答道。
"哼,李淵果然靠不住,外將一旦擁有極大權力,手下兵馬過多就會有異心,縱使他是陛下的親戚也一樣如此。"張須陀義憤填膺道,要是李淵配合他們一起出兵,這場仗就好打很多了。
童雲飛暗叫不妙,如果再這樣問下去,恐怕很難再掩飾李淵的野心,李淵在太原招兵買馬,知道這件事的應該隻有楊諒,要是讓楊廣知道李淵的野心,日後必定會想方設法對付他,他連忙扯開話題。
"李淵的事情先放一邊吧,眼下最重要的還是對付楊諒,王聃,你說楊諒一共出兵九萬人,除了攻打蒲州的五萬兵馬,還有另外四萬人呢,你老實交代清楚。"
"另外四萬人分別由餘公理,綦良,劉建和喬鍾葵四人率領,他們各帶一萬人往大興城行動,如今駐紮在其他地方,漢王已經下令讓他們盡快趕到蒲州,想要集結所有兵力攻破蒲州。"
楊素聞言臉色微變,如今楊諒的士兵已經圍城,他們想要突破出去還有點困難,本來最保守的策略就是守城,不斷消耗敵人的兵糧和士兵,等他們士氣降到最低的時候再一舉反攻,這是他本來想好的計策。
但如果楊諒另外四路人馬趕來,那並州軍的兵力將大大增加,攻城的難度也會隨之變小,他們的士兵又無法突圍出去,等於被困死在蒲州,如果真要棄城而逃也隻能走水路度過黃河返回大興城,然而這一撤退豈不是白守蒲州,還告訴別人自己打敗仗了。
這一仗要是敗了軍心動搖,就連大興城那邊也會被影響,很有可能造成連鎖反應,節節敗退,很難再挽回局勢,要知道朝上之人並非每一個都堅信他們能夠擊敗楊諒,畢竟很多人都沒有經曆過戰爭,其實敵人兵臨城下造就出來的壓力要遠比想象中恐怖,連朝上的人都人心惶惶,更別說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楊素深知這一戰他們不能退,隻能死守,或者另想計謀破敵,他揮了揮手,讓士兵將王聃帶下去,該打探的情報都打探得差不多,接下來也得商量退敵之策了。
這一次出征楊素一共隻帶了七萬士兵,因為急於趕到蒲州,所以還沒等大軍徹底集結他便先率領一部分兵馬出發,其中有一萬人是騎兵,還有數萬人馬還在大興城郊外,他打算先不動這一部分兵馬,等到必要時候再出動,他擔心蒲州會守不住,到時候撤回大興城可能會無兵可用。
張須陀看到楊素滿臉愁容,問道:"楊司徒為何擔心,難道認為我們打不贏楊諒嗎,我們能否打贏在於是否可以守住蒲州,楊諒兵馬遠道而來,糧草運輸極為困難,隻要我們拖上幾個月,等他糧草用盡,並州軍必定士氣低迷,軍心不穩,屆時我軍再出城攻打,勝利將是手到擒來。"
張須陀頗有謀略,其實他的和楊素所想並無太大差別,但是還有一些細節想得不夠到位,這就是他與楊素的差距,輪武藝或許楊素遠不如他,但說到大局觀要比他高上好幾籌。
楊素微微搖頭,"張將軍,我問你,我軍兵力與楊諒相比如何?"
"我軍七萬,楊諒九萬,楊諒略占優勢,但是我軍據城防守,占據地利,而且西麵是黃河不用守,隻需守住東南北三麵即可,無論怎麽看形勢都是對我軍有利。"張須陀自信道。
"童將軍,你也是這麽認為嗎?"楊素又問童雲飛。
"依照兵力來看我軍與並州軍相差無幾,據成防守也的確占據地利,不過局勢並非這麽簡單,先說並州軍的糧草,他們遠道而來運輸糧草不容易,但別忘了這一路上他們都是大勝,想要從各個城鎮獲得糧草並非很難,破城後他們可以強行征用百姓和官府的存糧,以保證大軍糧食充沛,而我們的糧草是從大興城運輸過來,還需要度過黃河,糧道雖足夠安全,但運糧也頗為困難,在這一點上我們並不比楊諒有優勢。"
楊素聽完後點了點頭,雖然他不喜歡童雲飛,但不得不承認童雲飛更有戰略眼光,光憑剛才那一席話就足以勝過張須陀。
童雲飛看到楊素點頭,他又繼續說道:"而且打仗不能隻看兵力和糧食,雖然這兩者是重中之重,但是其他細節也能決定成敗,我們是守城一方,守城最重要的東西便是弓箭,滾石檑木,弓箭能夠射擊敵人,滾石檑木可以對付雲梯,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缺一不可,我們從大興城遠道而來,根本沒有準備足夠的充足弓箭,更別說滾石檑木,所以我們占據了地利,但打持久戰對我們也並非上策,一旦弓箭和滾石檑木用完,守城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這回不僅楊素對童雲飛佩服,就連張須陀也是聽得心服口服,他一直都以為童雲飛與他相差無幾,但現在看來他們的差距很大大,難怪童雲飛能夠得到楊廣重用,並且這些年來升官升得這麽快,如果沒有過人的本領不可能做到。
此時此刻楊素甚至都覺得自己已經無法再和童雲飛這種精力旺盛,又這麽有謀略的年輕人比了,他感覺童雲飛在將來絕對能夠替代他和高熲成為隋朝的頂梁柱和楊廣的左膀右臂,內心有些感慨童雲飛成長太快了,數年前還是個稚嫩的小子,如今已經有獨當一麵的能力。